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从现状看,海军传统的对地火力支援任务已经转由航空兵负担,那么,精密昂贵的新型舰艇是否应彻底放弃高风险低效率的火力支援任务?比如,舰炮方面是否应只发展防空性能好的速射炮而应放弃传统大口径舰炮(如130毫米等)?
晨曦(以下简称晨):这个问题分几个角度讲。首先,舰炮不一定非用于对地攻击,对低烈度海战或是实现反舰导弹最小射击距离以内的火力覆盖还是有重要意义的。就好比空空导弹越来越先进,命中率越来越高,但没有飞行员希望把机炮拆掉。其次,军舰的作战能力还是多用途一点比较好,所以如果舰上的垂发系统能装备足够数量并实现通用化,分配一些发射井装填对陆巡航导弹也未尝不可。但勿庸置疑,大型、先进的战舰用于抵岸火炮射击是非常不明智的。所以装备76毫米至100毫米的主炮和30毫米以内的转膛近防炮已经足够。第三,护卫舰机动灵活,较适合担负多种作战任务,包括对陆火力支援,但前提是有合适的远射程大口径火炮。比如德国就把Pzh2000型155毫米炮安装在F124护卫舰上试验对陆攻击。该炮可以10发,分的射速精确攻击40千米以外的目标。如使用新研制的尾翼稳定制导弹药,最大射程可达60千米,射击精度误差可在10米以内。如发射火箭助推的增程制导弹药,最大射程可达100千米。这些优点正是其上舰的主要因素。
江雨(以下简称江):水面舰艇的根本用途是争夺制海权和保障海上交通线的安全。有了制空权和制海权后进行火力支援的手段非常多,很多方法远比水面舰艇的主炮效果好,而且防空、反潜和对海攻击的要求已经使水面舰艇的武器系统接近饱和,以争夺制海权为目的的水面舰艇没必要在火力支援上考虑过多,这个任务不如交给空军和两栖部队去完成。没哪个国家愿意拿昂贵的驱护舰去和海岸炮兵拼火力。新一代主战舰艇不再以火力支援为重点,都只装了单管76和100毫米舰炮。
记:从这个角度讲,一旦战事需要,美国“依阿华”级再启用的可能性有多大?“依阿华”级的运转费应很昂贵,但其作用似乎只剩远程对地打击和近程对陆支援。
晨:“战斧”导弹虽然射程远,但比较昂贵,而且一枚只能攻击一个固定目标。而火炮不仅具备较高效费比,还可灵活转移射击目标,无论敌目标是移动还是固定、点状还是面状。海湾战争期间,“战斧”从核潜艇到“伯克”再到“提康德罗加”都可以发射,美国之所以让运行费用高昂的“依阿华”级参战,还是看重它射程40千米的406毫米巨炮,曾轰击伊炮兵阵地。如今,对陆攻击弹药和战术越来越先进,那个炮兵阵地如果拿到现在,几枚“联合空对地防区外导弹”或“风修正子母弹药”就能保证摧毁,所以“依阿华”重返战场的可能性不大了。
江:单纯为执行火力支援任务而装备战列舰的实际意义不大,获得的这一能力还不及成本上的代价。战列舰执行火力支援的优势是巨炮火力,但如果海军具备把战列舰拉到海岸边打炮的能力,还不如用一队轰炸机更有效果。
记:168舰和“526后续舰”分别为通用驱逐舰和通用护卫舰,前者成本更高,但后者可能装备了防空导弹垂发系统及国产化的“顶板”、“前罩”雷达等,战斗力可能达到甚至超过了前者。后者在远洋舰队中能否取代前者?
晨:看待这两者的战斗力,不要只盯着垂发。垂发只是优点之一,火力通道也是重要因素。两型舰估计都是只有4座“前罩”,每个“前罩”提供2个通道,也就是说两者估计最多都只能同时对付8个空中目标。且前者舰体更大,备弹数量应会多于后者,因此防空能力两者应不分仲伯。同理,反潜和反舰系统,两型舰应该都是同一套设备,168可能装备了更大型的对潜探测设备,但总体讲两者战斗力差不多。排水量大的168肯定造价更贵,但持续作战能力占优。值得一提的是,日本“高波”级驱逐舰前后共装有2部FCS-3型照射雷达,每部可一次跟踪照射两个距离25千米以内的空中目标,因此。全舰可同时攻击4个空中目标,逊于前两者。
在未来特混舰队中,168应属于内层防御舰,处在全舰队较中心的区域,担当反潜指挥舰等角色。当发现敌潜艇迹象时,168应该继续随航母或两栖攻击舰前行,而“526后续舰”则利用机动灵活,及时前出赶往问题水域对敌潜艇实施探测和攻击。
记:两者对反潜的侧重方面有什么差异?
晨:以国外标准看,168只是侧重反潜的通用驱逐舰,如有后继舰建造计划,应以提高防空能力为主,例如安装单面有源阵和中程垂发(应预留了升级空间),同时保留现在的反潜能力,将是一款非常优秀的大型通用驱逐舰。而专用反潜的主力非性价比极高的“526后续舰”莫属。在一支特混舰队中。可以缺少168(毕竟没批量建造),但3~4艘“526后续舰”是必不可少的。
江:“526后续舰”在综合战斗力上相当于国外上世纪80年代末期多用途驱逐舰的标准,完全有能力作为新一代通用型战舰的主力,其生产规模也可以看出对其需求的迫切程度。“526后续舰”比168更好地平衡了战斗力和成本的关系,适合作为主力舰的补充力量,作为高通用性的水面舰艇大量装备,执行反潜和护航任务。但远洋编队中仍需要6000吨以上的通用驱逐舰,毕竟舰员工作环境更好,在远洋作战时保障要求低,改装潜力也更大。
目前舰艇装备正处过渡阶段,很多新技术必须要在规模化之前进行实践和验证,因此驱逐舰型号和舰载武器配置都较繁杂。经验的积累无疑有益于装备发展,而多试少装是使军工系统和海军都获得经验的代价较小的方法。“526后续舰”的批生产代表着护卫舰领域已成熟了。随着对168、170等应用所获得的经验,也能为新型高性能通用驱逐舰指明方向。“526后续舰”这种主战舰与试验性质较浓的168在基础条件上存在明显差异,不能按其表面异同来对舰艇发展进行判断。
晨:拿相对简单的战斗机来说,一架先进飞机的研制成功涉及到众多技术领域的突破。这些技术不可能同时突破,也不可能等所有技术都突破后再研制新一代战斗机。舰艇的研制更复杂,船型的研制和使用周期长,电子武器设备更新快。因此只要有好的模组设计和宽敞的船体空间,后继改良舰更新装备后,较前辈舰大幅提升作战能力是正常现象。
海军更新装备肯定会新老并存。168诞生时不可能装备和专用防空舰170一样的远程防空弹,而手头上的中程防空弹只能采用单臂发射架,这是中程弹垂发系统没能及时完成定型的一种无奈表现。如今“526后续舰”整合了大量原先在168上的武器装备,说明在设计上就如何将平台和负载作全面优化以及全舰电子兼容等主要难题可能已有所解决。
记:对于112、113、167舰的过渡意 义如何看?
晨:“过渡舰”是为实现“小步快跑”这一渐进策略服务的。每次少量建造主要作为技术验证用,平时也担负战备任务,但建造数量不会超过1~2艘。待实际验证改进后再续造第二阶段的至少有10年技术跨越的更先进型过渡舰,并一直摸索到建成理想中的、具备世界先进水平的目标舰后才会定型批生产。说到112,不得不说其之前的只有60年代技术水准的“旅大”级基本型。1989年和1991年分别服役了被西方称为“旅大”Ⅲ型的165和166舰。165舰大幅度改进了“旅大”级基本型的生活环境、电子战和雷达探测能力以及各个子系统的自动化程度,装备了新型反潜鱼雷和全自动37炮。而166舰首次装备了“鹰击”-8反舰导弹。这两艘舰可说是对建造和使用“过渡舰”的初次尝试。除这两舰外,一些子系统也在别的“旅大”舰上测试,比如109舰同期在验证进口的“海响尾蛇”防空导弹和“海狸”火控雷达。
这些在“旅大”级上的测试和验证的直接受益者就是1994年服役的、具备西方80年代中期技术水准的112舰。所以严格说,165和166才是实验舰,而112是综合体现第一阶段验证结果的“阶段性目标舰”,是当时最具战斗力的舰。113的意义在于将112上进口的防空导弹、舰载综合战斗系统、柴油机等换成了国产化产品,这一意义也非同寻常。所以就以上观点看,112和113没大量建造的原因是该级舰仍然和当时世界先进水平有着10年以上的技术差距。167的阶段成功性在于战舰设计开始走“舰体设计与舰上装备纳入同一个大系统加以全方位考虑”的设计方针,而不像112那样见缝插针。所以说112和167对于舰艇发展功不可没,如今“526后续舰”较完善的综合作战能力正由于它们铺的路。
江:112上的防空导弹、反潜鱼雷、舰载直升机在当时是革命性的,没有它的探索也不可能为168、170打下基础。现在的“526后续舰”在综合战斗力上已超越112,这是技术发展的结果。
记:“526后续舰”证明了中近程防空导弹垂发系统可以装在4000吨级舰上,那么112、113和167换装同规格垂发系统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如何?
晨:安装垂发系统本身需要对原有舰艇开膛改装,是对舰艇所有系统重新整合。刚才说了,112的设计有些见缝插针,比如100毫米主炮、防空导弹、37快炮为了不互相影响向前的射界,不得不一层层垒高,最后一层的37快炮不得不在炮座底下加装1.5米高的平台来架高,这又导致后面的指挥楼格外高大,破坏了隐身性能。其实我们想想,实战中会有多大概率导弹从1 12正前方打来?微乎其微。设计上的缺陷让我个人认为112换装垂发的难度要远远大于167,需要动大手术,很可能改装所需费用要超过重新造一条防空护卫舰。而167由于“海红旗”-7和埋入式补弹系统提供了充足的改装空间和潜力,改装难度相比112要小得多。
江:SA-N-7/12这个规格的中程防空导弹在俄罗斯和其它国家海军中的装备范围较宽,SA-N-7可装在3000吨到8000吨级驱护舰上。通过526和“526后续舰”防空导弹系统结构和型号的变化,可以说112和167甚至是“江卫”Ⅱ都能改装类似防空系统,不需要多大的代价就可以明显提高防空能力。
记:与112、113一样,525、526是否也纯属过渡?它的火力仍是“江卫”Ⅱ的水平,虽然隐身较好,但造价飚升。 展:525和526应不属于这种情况。只是作为这一级舰的首舰,遇到各种问题在所难免,以致又建造了传统的527和528来扩充实力。525和526显然遇到了和167一样的困境,就是没有性能先进且可靠的防空导弹,与其继续造同型新舰,倒不如停产等待,同时攻关出问题的子系统。从一个细节能看出“526后续舰”所受的重视:它是目前装备730近程反导系统的战舰中排水量最小的,连两万吨级的两栖攻击舰都只装备4座AK-630。可见,在护卫舰范围内,“526后续舰”应该就是目前的目标舰。
江:526建造时间和其后续舰差别不大,舰载武器却不同,可认为526是在部分系统不能交付的情况下,利用新舰体和成熟武器发展的试验舰以验证后续舰的基础设计是否合理,多发现问题。
记:排水量有限的170等防空驱逐舰为装备区域防空系统削弱了反舰和反潜能力,甚至稳定性的不足可能影响垂发导弹的精度等。那么该级舰以后的同级别舰艇是否应设计得再大上2000吨以解决这些问题,
晨:国外也有吨位不大的护卫舰装备中程或远程垂发,所以我觉得问题的关键是首先改进、提升舰载防空系统的性能。雷达跟踪精度上去了,导弹飞行性能上去了,就应该解决一些相应的问题。但是进一步讲,不是不想把舰往大了造,而是目前的相控阵技术能否发挥大舰优势?我们看到“提康德罗加”或“伯克”动不动一下子就二三枚“标准”同时射击,并且后续弹接着连续发射,说明“宙斯盾”确实性能不凡,至少提供的火力通道数量是别国设备无法达到的。个人认为,48枚弹已基本满足170舰火力通道所能提供的最大限度连续射击能力。
江:170等舰是利用现有成熟舰体和武器系统发展的区域防空舰,发展时受到了船体和武器的双重限制,因为防空导弹的体积几乎只有超过8000吨的大舰才能有效使用,因此可能存在载弹量少和稳定性不足等缺陷。如能将排水量增到8000吨以上,那么目前存在的绝大部分问题将随着条件的改善被解决,从这也可看出新一代驱逐舰大型化的必然趋势。现代军舰排水量的大幅度增加并不只是简单的增大尺寸和内容空间,而是关系到设计、材料、动力、武备和系统综合等多个方面,大型舰与中型舰的技术难度差异要远大于排水量上的差异。170等舰因排水量不足导致的问题应很明显,但现在还只是在现有武器、动力和船体设计上组合试验的阶段。不是看不到这些问题。而是在现有条件下不能根本解决,只有通过对新舰的应用发展后才能在新一代驱逐舰上得到解决。
记:远洋舰队的合理结构是什么?是需要更大一些的“平衡舰”还是需要目前这种“一专多能”舰?
晨:就舰体来讲,我觉得远洋舰队的合理结构是8000~9000吨的类似“伯克”级的专用防空驱逐舰、6000~7000吨的类似“高波”级的带垂发的通用驱逐舰和“526后续舰”这样的机动灵活的反潜护卫舰。只要把舰体的大小分级别,就能有效控制成本。但是研制和建造“大而全”的战舰无疑是代价高昂的,这就希望垂发系统能达到相当程度的通用化,可同时携带防空、反潜和巡航导弹,这样无论哪种舰都能独当一面,这也是目前世界海军发展的潮流。例如德国F124防空护卫舰的后继舰F125就是强调多用途的,前文提到的Pzh2000型155毫米榴 弹炮也是计划装备到这一型舰上。
江:美国新一代“宙斯盾”和欧洲国家通用驱护舰都具备完善的武器系统和协调的总体设计,但对技术、经济和整体设计经验方面要求非常高。而别的国家目前只是突破了早期的技术瓶颈,技术上并不具备发展万吨级多用途战舰的条件。如果强行追求性能全面,很容易出现画蛇添足的后果。
舰艇的电子设备和武器类型越全面则生产成本和排水量也就越大,未来相当一段时间里在技术和经济上对其保障能力并不能满足需要。投入巨资获得数量不多的多用途战舰,未必能在整体战斗力上超过数量更多却专业性更强的舰艇组合。现代海军作战通常采用的大编队形式也有利于专用舰之间的配合,能在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前保证舰队战斗力的总体平衡。但长远看,专用舰艇不可能动摇高性能多用途舰的地位,美国新一代“宙斯盾”舰仍是努力目标。
记:有观点认为区域防空驱逐舰只有大型编队才需要且才能充分发挥作用,是否中小型编队不需要远程防空?
晨:如果远程防空舰数量足够的话,当然也会有部分数量为中小编队提供掩护,但如果你的防空舰配给一个特混舰队数量就已捉襟见肘,也就谈不上了。
江:任何形式的编队都要具备区域防空能力,因为航空兵不可能持续提供掩护,也不可能全部阻止巡航导弹和隐身飞机的打击。判断新型防空舰主要装备大型编队的原因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大型防空舰本身的防空系统主要是为保护整个编队的区域安全,因此价格昂贵的防空舰一般用来保护价值更高的大型军舰。另一方面,不能说近海作战的中小型舰队就不需要区域防空舰,但是170等舰为装备重型防空导弹付出代价较大,空间不足影响了反潜和反掠海舰舰导弹能力,这使它们难以脱离大型编队独立作战。如果是在岸基航空兵的半径内作战,那么用SA-N-7/12要比用SA-N-6之类的导弹更合适,完全不用付出像170等舰这样大的代价。而且SA-N-6等导弹采用的还是上世纪70年代末期的设计思想,性能不足,通用化和模块化水平不高,空间利用率差,改进潜力小,而且这些基础设计方面的问题很难通过对导弹的改进来解决。这些导弹是以飞机为基本作战目标,对掠海反舰导弹作用有限,而射程又不及敌攻击机。
记:已服役较长时间的“江湖”级和“旅大”级在未来10年里有可能大批退役,到时有无必要将它们封存?将来如果再启用,有多大作战用途?
晨:如果海岸线太辽阔,对专署经济海域的巡逻就是其海军的一项重要任务。新型舰成本高,运行和保养费用都比老舰高得多,用于巡逻大材小用。而众多的“江湖”正好是担负巡逻任务的最佳选择。而且也有部分“江湖”划归了海警,继续发挥余热。
就“旅大”级来看,每艘都有针对性地进行了改装,部分舰进行了大改,其余的也安装了卫星通信天线或电子战设备,短时间还不会退出。
江:“江湖”和“旅大”随着新舰服役将进入快速退役阶段,早期生产的部分舰基本已无改装价值,但80年代中期后生产的部分舰还有一定寿命,近年来的技术改装使它们退役后还可以封存或担负近海警戒任务。
记:对于“江卫”级,是否近海护航是其最佳去处?它与“526后续舰”应该很难匹配作战。
晨:可以说“江卫”级的设计初衷就不是远洋作战,只适合近岸防御。“526后续舰”作为第一种适合远洋作战的护卫舰,档次提升程度非“江卫”能比。
江:“江卫”级是性能相对较好的舰艇,近海作战使用效果与526并无明显差距,但它的持续作战能力和航速可能无法满足与驱逐舰配合的要求,所以应该无法与新型驱逐舰共组编队。“526后续舰”批量服役后将会在远洋作战中完全取代“江卫”级,“江卫”可去执行能发挥装备性能的近海反潜和护航任务。
记:一旦有远海作战任务,有可能从各舰队中抽调新锐舰现组编队。这就像一赶上国际大赛,从各俱乐部抽调精英临时组成国家队一样,这种临时编队是作战的最佳选择么?
晨:这是无奈之举。每个舰队都没强大到独当一面,做不到分出一部分兵力去远海作战,同时又保留相当实力守卫家园。从各舰队抽调新舰组成特混舰队应付突发战况是目前较可行的方法,但需要平时各舰队加强训练合作,例如2005年8月中俄演习,就看到112、136和168舰同时出现在训练场上。
江:近年来每个舰队的新舰数量虽不多但新舰艇整体规模不小,理论上确实具备集中新舰组成编队应付突发情况的条件,而且近几年如果真的与敌爆发海战也必然要集中各舰队的战斗力。但临时抽调的舰艇在组织、训练和互相配合上不可避免要存在问题,一旦战争前缺乏必要的时间进行熟悉和配合演练,那么在战争中极有可能出现因各舰协同不利导致的损失,所以现组编队联合作战不能算是最好的方法。
晨曦(以下简称晨):这个问题分几个角度讲。首先,舰炮不一定非用于对地攻击,对低烈度海战或是实现反舰导弹最小射击距离以内的火力覆盖还是有重要意义的。就好比空空导弹越来越先进,命中率越来越高,但没有飞行员希望把机炮拆掉。其次,军舰的作战能力还是多用途一点比较好,所以如果舰上的垂发系统能装备足够数量并实现通用化,分配一些发射井装填对陆巡航导弹也未尝不可。但勿庸置疑,大型、先进的战舰用于抵岸火炮射击是非常不明智的。所以装备76毫米至100毫米的主炮和30毫米以内的转膛近防炮已经足够。第三,护卫舰机动灵活,较适合担负多种作战任务,包括对陆火力支援,但前提是有合适的远射程大口径火炮。比如德国就把Pzh2000型155毫米炮安装在F124护卫舰上试验对陆攻击。该炮可以10发,分的射速精确攻击40千米以外的目标。如使用新研制的尾翼稳定制导弹药,最大射程可达60千米,射击精度误差可在10米以内。如发射火箭助推的增程制导弹药,最大射程可达100千米。这些优点正是其上舰的主要因素。
江雨(以下简称江):水面舰艇的根本用途是争夺制海权和保障海上交通线的安全。有了制空权和制海权后进行火力支援的手段非常多,很多方法远比水面舰艇的主炮效果好,而且防空、反潜和对海攻击的要求已经使水面舰艇的武器系统接近饱和,以争夺制海权为目的的水面舰艇没必要在火力支援上考虑过多,这个任务不如交给空军和两栖部队去完成。没哪个国家愿意拿昂贵的驱护舰去和海岸炮兵拼火力。新一代主战舰艇不再以火力支援为重点,都只装了单管76和100毫米舰炮。
记:从这个角度讲,一旦战事需要,美国“依阿华”级再启用的可能性有多大?“依阿华”级的运转费应很昂贵,但其作用似乎只剩远程对地打击和近程对陆支援。
晨:“战斧”导弹虽然射程远,但比较昂贵,而且一枚只能攻击一个固定目标。而火炮不仅具备较高效费比,还可灵活转移射击目标,无论敌目标是移动还是固定、点状还是面状。海湾战争期间,“战斧”从核潜艇到“伯克”再到“提康德罗加”都可以发射,美国之所以让运行费用高昂的“依阿华”级参战,还是看重它射程40千米的406毫米巨炮,曾轰击伊炮兵阵地。如今,对陆攻击弹药和战术越来越先进,那个炮兵阵地如果拿到现在,几枚“联合空对地防区外导弹”或“风修正子母弹药”就能保证摧毁,所以“依阿华”重返战场的可能性不大了。
江:单纯为执行火力支援任务而装备战列舰的实际意义不大,获得的这一能力还不及成本上的代价。战列舰执行火力支援的优势是巨炮火力,但如果海军具备把战列舰拉到海岸边打炮的能力,还不如用一队轰炸机更有效果。
记:168舰和“526后续舰”分别为通用驱逐舰和通用护卫舰,前者成本更高,但后者可能装备了防空导弹垂发系统及国产化的“顶板”、“前罩”雷达等,战斗力可能达到甚至超过了前者。后者在远洋舰队中能否取代前者?
晨:看待这两者的战斗力,不要只盯着垂发。垂发只是优点之一,火力通道也是重要因素。两型舰估计都是只有4座“前罩”,每个“前罩”提供2个通道,也就是说两者估计最多都只能同时对付8个空中目标。且前者舰体更大,备弹数量应会多于后者,因此防空能力两者应不分仲伯。同理,反潜和反舰系统,两型舰应该都是同一套设备,168可能装备了更大型的对潜探测设备,但总体讲两者战斗力差不多。排水量大的168肯定造价更贵,但持续作战能力占优。值得一提的是,日本“高波”级驱逐舰前后共装有2部FCS-3型照射雷达,每部可一次跟踪照射两个距离25千米以内的空中目标,因此。全舰可同时攻击4个空中目标,逊于前两者。
在未来特混舰队中,168应属于内层防御舰,处在全舰队较中心的区域,担当反潜指挥舰等角色。当发现敌潜艇迹象时,168应该继续随航母或两栖攻击舰前行,而“526后续舰”则利用机动灵活,及时前出赶往问题水域对敌潜艇实施探测和攻击。
记:两者对反潜的侧重方面有什么差异?
晨:以国外标准看,168只是侧重反潜的通用驱逐舰,如有后继舰建造计划,应以提高防空能力为主,例如安装单面有源阵和中程垂发(应预留了升级空间),同时保留现在的反潜能力,将是一款非常优秀的大型通用驱逐舰。而专用反潜的主力非性价比极高的“526后续舰”莫属。在一支特混舰队中。可以缺少168(毕竟没批量建造),但3~4艘“526后续舰”是必不可少的。
江:“526后续舰”在综合战斗力上相当于国外上世纪80年代末期多用途驱逐舰的标准,完全有能力作为新一代通用型战舰的主力,其生产规模也可以看出对其需求的迫切程度。“526后续舰”比168更好地平衡了战斗力和成本的关系,适合作为主力舰的补充力量,作为高通用性的水面舰艇大量装备,执行反潜和护航任务。但远洋编队中仍需要6000吨以上的通用驱逐舰,毕竟舰员工作环境更好,在远洋作战时保障要求低,改装潜力也更大。
目前舰艇装备正处过渡阶段,很多新技术必须要在规模化之前进行实践和验证,因此驱逐舰型号和舰载武器配置都较繁杂。经验的积累无疑有益于装备发展,而多试少装是使军工系统和海军都获得经验的代价较小的方法。“526后续舰”的批生产代表着护卫舰领域已成熟了。随着对168、170等应用所获得的经验,也能为新型高性能通用驱逐舰指明方向。“526后续舰”这种主战舰与试验性质较浓的168在基础条件上存在明显差异,不能按其表面异同来对舰艇发展进行判断。
晨:拿相对简单的战斗机来说,一架先进飞机的研制成功涉及到众多技术领域的突破。这些技术不可能同时突破,也不可能等所有技术都突破后再研制新一代战斗机。舰艇的研制更复杂,船型的研制和使用周期长,电子武器设备更新快。因此只要有好的模组设计和宽敞的船体空间,后继改良舰更新装备后,较前辈舰大幅提升作战能力是正常现象。
海军更新装备肯定会新老并存。168诞生时不可能装备和专用防空舰170一样的远程防空弹,而手头上的中程防空弹只能采用单臂发射架,这是中程弹垂发系统没能及时完成定型的一种无奈表现。如今“526后续舰”整合了大量原先在168上的武器装备,说明在设计上就如何将平台和负载作全面优化以及全舰电子兼容等主要难题可能已有所解决。
记:对于112、113、167舰的过渡意 义如何看?
晨:“过渡舰”是为实现“小步快跑”这一渐进策略服务的。每次少量建造主要作为技术验证用,平时也担负战备任务,但建造数量不会超过1~2艘。待实际验证改进后再续造第二阶段的至少有10年技术跨越的更先进型过渡舰,并一直摸索到建成理想中的、具备世界先进水平的目标舰后才会定型批生产。说到112,不得不说其之前的只有60年代技术水准的“旅大”级基本型。1989年和1991年分别服役了被西方称为“旅大”Ⅲ型的165和166舰。165舰大幅度改进了“旅大”级基本型的生活环境、电子战和雷达探测能力以及各个子系统的自动化程度,装备了新型反潜鱼雷和全自动37炮。而166舰首次装备了“鹰击”-8反舰导弹。这两艘舰可说是对建造和使用“过渡舰”的初次尝试。除这两舰外,一些子系统也在别的“旅大”舰上测试,比如109舰同期在验证进口的“海响尾蛇”防空导弹和“海狸”火控雷达。
这些在“旅大”级上的测试和验证的直接受益者就是1994年服役的、具备西方80年代中期技术水准的112舰。所以严格说,165和166才是实验舰,而112是综合体现第一阶段验证结果的“阶段性目标舰”,是当时最具战斗力的舰。113的意义在于将112上进口的防空导弹、舰载综合战斗系统、柴油机等换成了国产化产品,这一意义也非同寻常。所以就以上观点看,112和113没大量建造的原因是该级舰仍然和当时世界先进水平有着10年以上的技术差距。167的阶段成功性在于战舰设计开始走“舰体设计与舰上装备纳入同一个大系统加以全方位考虑”的设计方针,而不像112那样见缝插针。所以说112和167对于舰艇发展功不可没,如今“526后续舰”较完善的综合作战能力正由于它们铺的路。
江:112上的防空导弹、反潜鱼雷、舰载直升机在当时是革命性的,没有它的探索也不可能为168、170打下基础。现在的“526后续舰”在综合战斗力上已超越112,这是技术发展的结果。
记:“526后续舰”证明了中近程防空导弹垂发系统可以装在4000吨级舰上,那么112、113和167换装同规格垂发系统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如何?
晨:安装垂发系统本身需要对原有舰艇开膛改装,是对舰艇所有系统重新整合。刚才说了,112的设计有些见缝插针,比如100毫米主炮、防空导弹、37快炮为了不互相影响向前的射界,不得不一层层垒高,最后一层的37快炮不得不在炮座底下加装1.5米高的平台来架高,这又导致后面的指挥楼格外高大,破坏了隐身性能。其实我们想想,实战中会有多大概率导弹从1 12正前方打来?微乎其微。设计上的缺陷让我个人认为112换装垂发的难度要远远大于167,需要动大手术,很可能改装所需费用要超过重新造一条防空护卫舰。而167由于“海红旗”-7和埋入式补弹系统提供了充足的改装空间和潜力,改装难度相比112要小得多。
江:SA-N-7/12这个规格的中程防空导弹在俄罗斯和其它国家海军中的装备范围较宽,SA-N-7可装在3000吨到8000吨级驱护舰上。通过526和“526后续舰”防空导弹系统结构和型号的变化,可以说112和167甚至是“江卫”Ⅱ都能改装类似防空系统,不需要多大的代价就可以明显提高防空能力。
记:与112、113一样,525、526是否也纯属过渡?它的火力仍是“江卫”Ⅱ的水平,虽然隐身较好,但造价飚升。 展:525和526应不属于这种情况。只是作为这一级舰的首舰,遇到各种问题在所难免,以致又建造了传统的527和528来扩充实力。525和526显然遇到了和167一样的困境,就是没有性能先进且可靠的防空导弹,与其继续造同型新舰,倒不如停产等待,同时攻关出问题的子系统。从一个细节能看出“526后续舰”所受的重视:它是目前装备730近程反导系统的战舰中排水量最小的,连两万吨级的两栖攻击舰都只装备4座AK-630。可见,在护卫舰范围内,“526后续舰”应该就是目前的目标舰。
江:526建造时间和其后续舰差别不大,舰载武器却不同,可认为526是在部分系统不能交付的情况下,利用新舰体和成熟武器发展的试验舰以验证后续舰的基础设计是否合理,多发现问题。
记:排水量有限的170等防空驱逐舰为装备区域防空系统削弱了反舰和反潜能力,甚至稳定性的不足可能影响垂发导弹的精度等。那么该级舰以后的同级别舰艇是否应设计得再大上2000吨以解决这些问题,
晨:国外也有吨位不大的护卫舰装备中程或远程垂发,所以我觉得问题的关键是首先改进、提升舰载防空系统的性能。雷达跟踪精度上去了,导弹飞行性能上去了,就应该解决一些相应的问题。但是进一步讲,不是不想把舰往大了造,而是目前的相控阵技术能否发挥大舰优势?我们看到“提康德罗加”或“伯克”动不动一下子就二三枚“标准”同时射击,并且后续弹接着连续发射,说明“宙斯盾”确实性能不凡,至少提供的火力通道数量是别国设备无法达到的。个人认为,48枚弹已基本满足170舰火力通道所能提供的最大限度连续射击能力。
江:170等舰是利用现有成熟舰体和武器系统发展的区域防空舰,发展时受到了船体和武器的双重限制,因为防空导弹的体积几乎只有超过8000吨的大舰才能有效使用,因此可能存在载弹量少和稳定性不足等缺陷。如能将排水量增到8000吨以上,那么目前存在的绝大部分问题将随着条件的改善被解决,从这也可看出新一代驱逐舰大型化的必然趋势。现代军舰排水量的大幅度增加并不只是简单的增大尺寸和内容空间,而是关系到设计、材料、动力、武备和系统综合等多个方面,大型舰与中型舰的技术难度差异要远大于排水量上的差异。170等舰因排水量不足导致的问题应很明显,但现在还只是在现有武器、动力和船体设计上组合试验的阶段。不是看不到这些问题。而是在现有条件下不能根本解决,只有通过对新舰的应用发展后才能在新一代驱逐舰上得到解决。
记:远洋舰队的合理结构是什么?是需要更大一些的“平衡舰”还是需要目前这种“一专多能”舰?
晨:就舰体来讲,我觉得远洋舰队的合理结构是8000~9000吨的类似“伯克”级的专用防空驱逐舰、6000~7000吨的类似“高波”级的带垂发的通用驱逐舰和“526后续舰”这样的机动灵活的反潜护卫舰。只要把舰体的大小分级别,就能有效控制成本。但是研制和建造“大而全”的战舰无疑是代价高昂的,这就希望垂发系统能达到相当程度的通用化,可同时携带防空、反潜和巡航导弹,这样无论哪种舰都能独当一面,这也是目前世界海军发展的潮流。例如德国F124防空护卫舰的后继舰F125就是强调多用途的,前文提到的Pzh2000型155毫米榴 弹炮也是计划装备到这一型舰上。
江:美国新一代“宙斯盾”和欧洲国家通用驱护舰都具备完善的武器系统和协调的总体设计,但对技术、经济和整体设计经验方面要求非常高。而别的国家目前只是突破了早期的技术瓶颈,技术上并不具备发展万吨级多用途战舰的条件。如果强行追求性能全面,很容易出现画蛇添足的后果。
舰艇的电子设备和武器类型越全面则生产成本和排水量也就越大,未来相当一段时间里在技术和经济上对其保障能力并不能满足需要。投入巨资获得数量不多的多用途战舰,未必能在整体战斗力上超过数量更多却专业性更强的舰艇组合。现代海军作战通常采用的大编队形式也有利于专用舰之间的配合,能在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前保证舰队战斗力的总体平衡。但长远看,专用舰艇不可能动摇高性能多用途舰的地位,美国新一代“宙斯盾”舰仍是努力目标。
记:有观点认为区域防空驱逐舰只有大型编队才需要且才能充分发挥作用,是否中小型编队不需要远程防空?
晨:如果远程防空舰数量足够的话,当然也会有部分数量为中小编队提供掩护,但如果你的防空舰配给一个特混舰队数量就已捉襟见肘,也就谈不上了。
江:任何形式的编队都要具备区域防空能力,因为航空兵不可能持续提供掩护,也不可能全部阻止巡航导弹和隐身飞机的打击。判断新型防空舰主要装备大型编队的原因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大型防空舰本身的防空系统主要是为保护整个编队的区域安全,因此价格昂贵的防空舰一般用来保护价值更高的大型军舰。另一方面,不能说近海作战的中小型舰队就不需要区域防空舰,但是170等舰为装备重型防空导弹付出代价较大,空间不足影响了反潜和反掠海舰舰导弹能力,这使它们难以脱离大型编队独立作战。如果是在岸基航空兵的半径内作战,那么用SA-N-7/12要比用SA-N-6之类的导弹更合适,完全不用付出像170等舰这样大的代价。而且SA-N-6等导弹采用的还是上世纪70年代末期的设计思想,性能不足,通用化和模块化水平不高,空间利用率差,改进潜力小,而且这些基础设计方面的问题很难通过对导弹的改进来解决。这些导弹是以飞机为基本作战目标,对掠海反舰导弹作用有限,而射程又不及敌攻击机。
记:已服役较长时间的“江湖”级和“旅大”级在未来10年里有可能大批退役,到时有无必要将它们封存?将来如果再启用,有多大作战用途?
晨:如果海岸线太辽阔,对专署经济海域的巡逻就是其海军的一项重要任务。新型舰成本高,运行和保养费用都比老舰高得多,用于巡逻大材小用。而众多的“江湖”正好是担负巡逻任务的最佳选择。而且也有部分“江湖”划归了海警,继续发挥余热。
就“旅大”级来看,每艘都有针对性地进行了改装,部分舰进行了大改,其余的也安装了卫星通信天线或电子战设备,短时间还不会退出。
江:“江湖”和“旅大”随着新舰服役将进入快速退役阶段,早期生产的部分舰基本已无改装价值,但80年代中期后生产的部分舰还有一定寿命,近年来的技术改装使它们退役后还可以封存或担负近海警戒任务。
记:对于“江卫”级,是否近海护航是其最佳去处?它与“526后续舰”应该很难匹配作战。
晨:可以说“江卫”级的设计初衷就不是远洋作战,只适合近岸防御。“526后续舰”作为第一种适合远洋作战的护卫舰,档次提升程度非“江卫”能比。
江:“江卫”级是性能相对较好的舰艇,近海作战使用效果与526并无明显差距,但它的持续作战能力和航速可能无法满足与驱逐舰配合的要求,所以应该无法与新型驱逐舰共组编队。“526后续舰”批量服役后将会在远洋作战中完全取代“江卫”级,“江卫”可去执行能发挥装备性能的近海反潜和护航任务。
记:一旦有远海作战任务,有可能从各舰队中抽调新锐舰现组编队。这就像一赶上国际大赛,从各俱乐部抽调精英临时组成国家队一样,这种临时编队是作战的最佳选择么?
晨:这是无奈之举。每个舰队都没强大到独当一面,做不到分出一部分兵力去远海作战,同时又保留相当实力守卫家园。从各舰队抽调新舰组成特混舰队应付突发战况是目前较可行的方法,但需要平时各舰队加强训练合作,例如2005年8月中俄演习,就看到112、136和168舰同时出现在训练场上。
江:近年来每个舰队的新舰数量虽不多但新舰艇整体规模不小,理论上确实具备集中新舰组成编队应付突发情况的条件,而且近几年如果真的与敌爆发海战也必然要集中各舰队的战斗力。但临时抽调的舰艇在组织、训练和互相配合上不可避免要存在问题,一旦战争前缺乏必要的时间进行熟悉和配合演练,那么在战争中极有可能出现因各舰协同不利导致的损失,所以现组编队联合作战不能算是最好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