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在《城乡结合部初中校班级文化建设初探》的基础上, 进一步探讨初中班级文化的建设, 从理论上阐述初中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并分析少年的初中生心理特点, 利用实际操作提出班级文化建设策略。
一、初中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初中生处于少年期, 在人的一生中所占时间最短, 但也是人的一生命运起决定作用的时期。少年期的初中生处于身心急剧变化的阶段, 良好的班级文化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根据美国心理分析学者艾瑞克森(E.Erikson) 心理社会期的理论, 人生八个发展阶段中, 上初中的少年正处于第五阶段, 一方面少年初中生自身本能冲动的高涨, 另一方面面临新的社会要求和社会的冲突。他们正是发展自我概念、进行角色认定、社会地位形成的重要时期。如果经历中的自我感觉与心目中的感觉相称, 无疑为这段时期的少年人生添彩, 否则, 发展会出现危机。少年时期的发展危机与自我概念和自我认同有关。如果少年期的初中生感到他所处的环境剥夺了他在未来发展中获得自我同一性的可能, 他就将以令人吃惊的力量抵抗社会环境。反之,对自己了解深刻, 知道自己应扮演的角色, 并且知道人生的意义与方向, 将有助于个人价值体系的形成, 使个人的生活哲学得以建立, 并使人生具有方向与目标, 不至于产生迷失或混淆。为了达到教育少年的目的, 需要了解少年在社会发展上的任务。根据瑞斯(Rice) 的论点, 少年在社会发展上有六项任务, 从这六个方面来看, 少年急需有认同及归属的团体, 与同伴建立密切的友谊, 对促进其社会能力的充分发展极为重要。有了友谊作基础, 青少年在个人兴趣与活动上就能获得共同分享的对象, 在个人遭遇问题时也能获得协助解决, 或在情绪上得到支持。初中生的人生发展主要侧重于建立社会团体概念、寻求社会认同与学会与人交往。随着年龄增长, 少年与父母相处的时间逐渐减少, 而与朋友相处的时间却愈来愈多, 少年要渡过这段身心骤变的时期是不容易的, 而且是需要时间的。人际交往适应是否良好, 影响了少年未来人格的发展。因此,人际关系与沟通对少年而言, 相对变得非常重要。他们只有与同伴密切交往, 才能在同伴的世界中充分发展、获得能力、认识自我, 形成完好的人格。对于少年来说, 活动的主要社会团体是班级, 所以, 加强初中班级文化建设显得十分重要。
二、初中生心理特点分析
要想有效教育少年期的初中生, 有必要了解他们的心理特点, 这样在教育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参照世界心理卫生协会所提出的有关心理健康标准的基础, 少年期的初中生心理具有以下6 个方面特点: 感知力方面, 少年的感知、观察力在目的性、持久性、精确性和概括性上有显著发展。随着学习动机的激发和自觉性的提高, 少年能根据教学的要求, 较长时间集中地观察事物, 他们不仅能感知事物的外部特征, 而且能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和本质特征。注意力方面, 少年的有意注意明显发展, 对当前不感兴趣或有困难的学习材料, 也能集中注意力。记忆力方面, 少年的记忆力达到一生记忆力的黄金时期, 除记忆量有了迅速增加外, 他们记忆的有意性加强, 能自觉根据教材要求,提出短期或长期记忆任务。他们理解记忆的能力不断提高,而机械记忆的比重逐渐下降。抽象记忆能力稳定发展。思维能力方面, 少年抽象逻辑思维日益占主要地位, 但思维中的具体形象成分仍然起着重要作用。少年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了显著的发展, 对所学的知识、人际关系、社会等方面的问题观点明确、尖锐, 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但往往显得片面、偏激。想象力方面, 少年想象的有意性迅速增长, 想象中的创造性成分逐步增加, 想象的现实性不断提高。情感方面, 少年情感的发展, 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一是少年的情绪高亢强烈, 充满热情和激情, 活泼向上, 富有朝气; 二是性格的两极性明显, 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三是社会性情感发展越来越有道德感、理智感、美感, 且日益丰富和提高; 四是自我表现形式进一步发展; 五是少年之间友谊迅速增强, 并且出现两性爱情的萌芽, 若引导得当, 可促进其心理品质和行为的发展,但若处理不当, 则会造成一些少年只讲哥儿们义气, 拉帮结派, 早恋或出现两性关系上的不良行为。
三、初中班级文化建设策略
(一) 加强班级文化综合体的建设
班级文化是师生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 它是由班级环境、班级目标、班级制度、班级活动、人际关系等方面融合而成的文化综合体。可细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等四方面[1]。班级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两个方面。硬环境包括为了班级文化建设的需要添置的展示牌、文化墙、花卉盆景等。软环境是指班级目标制度、师生关系、生生关系、交流语言表述、班级活动、学生对个人目标的努力度。班级目标应从每个学生的个体目标来概括出, 不能由班主任主观臆定, 这样的目标才能贴近班级学生的实际, 也能使目标容易达成, 使班级文化建设显现特色性。这也会使即使同一班主任, 在班主任生涯中,所带班级, 依据不同班级学生个体生成的班级目标, 不可能千篇一律。在班级文化建设中, 班级目标是核心, 其他一系列的活动和要求都是围绕它来展开的。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 只有在班级目标完成过程中才能实现。个人目标从时间来看, 分短(一年)、中(三年)、长(未来) 三种,从内容来看, 有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个人目标确定后,需要有督促机制, 这样才能保障目标的实现。个人目标的确定, 特别是学习目标, 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随着学生心智的发展, 可以实时修订。目标从时间上分三种, 使学生明确自己未来的发展, 避免学生今年不知明年事。从内容上分学习和做人两方面, 让学生知道, 学校不仅仅是学习文化知识的场所, 也是育人, 即学习做人的场所。班级制度一旦确定, 就要加大执行力度, 不要让少数学生践踏破坏掉。为了达到目的, 须责任到人, 让班委人人有事做。班级活动包括班级卫生保洁、午间休息学生自由活动、班会活动, 以及参与学校组织的活动。学生在参与这些活动时, 也要显示班级特色。在人际关系上, 培养学生学会交往, 尊重他人, 为学生未来进入社会, 学会与人交往奠定基础。班级文化建设应突显开放、民主、互动、个性的特点[2]。
(二) 开展系列主题活动
开展文明礼仪伴我行活动, 要求学生见到老师鞠躬问好, 相互交往能使用礼貌用语, 在校不吃零食, 不乱扔赃物, 课间不追逐打闹。开展学雷锋、树新风活动, 了解雷锋事迹, 学习雷锋精神。培养学生热心社会公益事业良好道德品质, 组织学生志愿者到社区慰问、帮助孤寡老人等社会弱势群体。引导学生读雷锋日记。利用春游和社会实践开展缅怀先烈活动, 学习革命先烈的精神。开展“读经典, 打好人生底色” 活动, 引导学生爱读书。开展尊师月活动,举办一次主题班会,要求学生讲一讲自己收集到的尊敬老师的例子, 以“我的老师” 为题,写一篇周记。开展迎国庆——庆中秋活动,让学生感受国庆的气氛,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开展“手拉手” 活动,增进学生相互了解与交往,培养学生相互合作意识。开展先锋小组活动,增强学生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
班级的主题活动需要有针对性, 要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 选择典型事件和典型事例, 对学生真正起到帮助和教育作用, 这样才有实际意义。
班级文化建设要坚持以学生为本, 以人文精神培养为重点, 让学生在人文化的教育环境中陶冶高尚的情操, 逐步提高人文素养和道德修养, 形成科学的世界观、高尚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 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纪鹏. 初中班级文化建设研究[D]. 济南: 山东师范大学, 2009: 56-58.
[2]伍莉.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班级文化建设[D]. 福州: 福建师范大学, 2007.
【作者简介】张孟银(1964— ), 男, 安徽含山县人, 中教高级职称, 理学学士学位, 研究方向: 地理教学、书法教学与创作、学校教育管理等。
一、初中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初中生处于少年期, 在人的一生中所占时间最短, 但也是人的一生命运起决定作用的时期。少年期的初中生处于身心急剧变化的阶段, 良好的班级文化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根据美国心理分析学者艾瑞克森(E.Erikson) 心理社会期的理论, 人生八个发展阶段中, 上初中的少年正处于第五阶段, 一方面少年初中生自身本能冲动的高涨, 另一方面面临新的社会要求和社会的冲突。他们正是发展自我概念、进行角色认定、社会地位形成的重要时期。如果经历中的自我感觉与心目中的感觉相称, 无疑为这段时期的少年人生添彩, 否则, 发展会出现危机。少年时期的发展危机与自我概念和自我认同有关。如果少年期的初中生感到他所处的环境剥夺了他在未来发展中获得自我同一性的可能, 他就将以令人吃惊的力量抵抗社会环境。反之,对自己了解深刻, 知道自己应扮演的角色, 并且知道人生的意义与方向, 将有助于个人价值体系的形成, 使个人的生活哲学得以建立, 并使人生具有方向与目标, 不至于产生迷失或混淆。为了达到教育少年的目的, 需要了解少年在社会发展上的任务。根据瑞斯(Rice) 的论点, 少年在社会发展上有六项任务, 从这六个方面来看, 少年急需有认同及归属的团体, 与同伴建立密切的友谊, 对促进其社会能力的充分发展极为重要。有了友谊作基础, 青少年在个人兴趣与活动上就能获得共同分享的对象, 在个人遭遇问题时也能获得协助解决, 或在情绪上得到支持。初中生的人生发展主要侧重于建立社会团体概念、寻求社会认同与学会与人交往。随着年龄增长, 少年与父母相处的时间逐渐减少, 而与朋友相处的时间却愈来愈多, 少年要渡过这段身心骤变的时期是不容易的, 而且是需要时间的。人际交往适应是否良好, 影响了少年未来人格的发展。因此,人际关系与沟通对少年而言, 相对变得非常重要。他们只有与同伴密切交往, 才能在同伴的世界中充分发展、获得能力、认识自我, 形成完好的人格。对于少年来说, 活动的主要社会团体是班级, 所以, 加强初中班级文化建设显得十分重要。
二、初中生心理特点分析
要想有效教育少年期的初中生, 有必要了解他们的心理特点, 这样在教育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参照世界心理卫生协会所提出的有关心理健康标准的基础, 少年期的初中生心理具有以下6 个方面特点: 感知力方面, 少年的感知、观察力在目的性、持久性、精确性和概括性上有显著发展。随着学习动机的激发和自觉性的提高, 少年能根据教学的要求, 较长时间集中地观察事物, 他们不仅能感知事物的外部特征, 而且能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和本质特征。注意力方面, 少年的有意注意明显发展, 对当前不感兴趣或有困难的学习材料, 也能集中注意力。记忆力方面, 少年的记忆力达到一生记忆力的黄金时期, 除记忆量有了迅速增加外, 他们记忆的有意性加强, 能自觉根据教材要求,提出短期或长期记忆任务。他们理解记忆的能力不断提高,而机械记忆的比重逐渐下降。抽象记忆能力稳定发展。思维能力方面, 少年抽象逻辑思维日益占主要地位, 但思维中的具体形象成分仍然起着重要作用。少年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了显著的发展, 对所学的知识、人际关系、社会等方面的问题观点明确、尖锐, 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但往往显得片面、偏激。想象力方面, 少年想象的有意性迅速增长, 想象中的创造性成分逐步增加, 想象的现实性不断提高。情感方面, 少年情感的发展, 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一是少年的情绪高亢强烈, 充满热情和激情, 活泼向上, 富有朝气; 二是性格的两极性明显, 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三是社会性情感发展越来越有道德感、理智感、美感, 且日益丰富和提高; 四是自我表现形式进一步发展; 五是少年之间友谊迅速增强, 并且出现两性爱情的萌芽, 若引导得当, 可促进其心理品质和行为的发展,但若处理不当, 则会造成一些少年只讲哥儿们义气, 拉帮结派, 早恋或出现两性关系上的不良行为。
三、初中班级文化建设策略
(一) 加强班级文化综合体的建设
班级文化是师生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 它是由班级环境、班级目标、班级制度、班级活动、人际关系等方面融合而成的文化综合体。可细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等四方面[1]。班级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两个方面。硬环境包括为了班级文化建设的需要添置的展示牌、文化墙、花卉盆景等。软环境是指班级目标制度、师生关系、生生关系、交流语言表述、班级活动、学生对个人目标的努力度。班级目标应从每个学生的个体目标来概括出, 不能由班主任主观臆定, 这样的目标才能贴近班级学生的实际, 也能使目标容易达成, 使班级文化建设显现特色性。这也会使即使同一班主任, 在班主任生涯中,所带班级, 依据不同班级学生个体生成的班级目标, 不可能千篇一律。在班级文化建设中, 班级目标是核心, 其他一系列的活动和要求都是围绕它来展开的。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 只有在班级目标完成过程中才能实现。个人目标从时间来看, 分短(一年)、中(三年)、长(未来) 三种,从内容来看, 有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个人目标确定后,需要有督促机制, 这样才能保障目标的实现。个人目标的确定, 特别是学习目标, 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随着学生心智的发展, 可以实时修订。目标从时间上分三种, 使学生明确自己未来的发展, 避免学生今年不知明年事。从内容上分学习和做人两方面, 让学生知道, 学校不仅仅是学习文化知识的场所, 也是育人, 即学习做人的场所。班级制度一旦确定, 就要加大执行力度, 不要让少数学生践踏破坏掉。为了达到目的, 须责任到人, 让班委人人有事做。班级活动包括班级卫生保洁、午间休息学生自由活动、班会活动, 以及参与学校组织的活动。学生在参与这些活动时, 也要显示班级特色。在人际关系上, 培养学生学会交往, 尊重他人, 为学生未来进入社会, 学会与人交往奠定基础。班级文化建设应突显开放、民主、互动、个性的特点[2]。
(二) 开展系列主题活动
开展文明礼仪伴我行活动, 要求学生见到老师鞠躬问好, 相互交往能使用礼貌用语, 在校不吃零食, 不乱扔赃物, 课间不追逐打闹。开展学雷锋、树新风活动, 了解雷锋事迹, 学习雷锋精神。培养学生热心社会公益事业良好道德品质, 组织学生志愿者到社区慰问、帮助孤寡老人等社会弱势群体。引导学生读雷锋日记。利用春游和社会实践开展缅怀先烈活动, 学习革命先烈的精神。开展“读经典, 打好人生底色” 活动, 引导学生爱读书。开展尊师月活动,举办一次主题班会,要求学生讲一讲自己收集到的尊敬老师的例子, 以“我的老师” 为题,写一篇周记。开展迎国庆——庆中秋活动,让学生感受国庆的气氛,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开展“手拉手” 活动,增进学生相互了解与交往,培养学生相互合作意识。开展先锋小组活动,增强学生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
班级的主题活动需要有针对性, 要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 选择典型事件和典型事例, 对学生真正起到帮助和教育作用, 这样才有实际意义。
班级文化建设要坚持以学生为本, 以人文精神培养为重点, 让学生在人文化的教育环境中陶冶高尚的情操, 逐步提高人文素养和道德修养, 形成科学的世界观、高尚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 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纪鹏. 初中班级文化建设研究[D]. 济南: 山东师范大学, 2009: 56-58.
[2]伍莉.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班级文化建设[D]. 福州: 福建师范大学, 2007.
【作者简介】张孟银(1964— ), 男, 安徽含山县人, 中教高级职称, 理学学士学位, 研究方向: 地理教学、书法教学与创作、学校教育管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