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校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渗透是新时期体育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使得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焕发出了新的气象,高校体育教师应该加强与学生的互动,采用分层次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客观科学的评价,确保学生能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崇高的目标,有计划、有目的地完成体育锻炼计划,获得综合素质能力的全面发展,从而达成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本文基于高校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研究展开论述。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研究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2-7475(2019)11-026-02
引言
随着不断曝光的学生因为不堪压力重负而选择轻生的新闻被大众所关注与重视,舆论越来越强调学校在组织开展学科教学时,也应当同步重视学生的心理教育。
1高校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1.1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素质教育的到来给高校体育教育增加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在体育教学中不仅要重视加强学生身体素质的训练,还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传授学生心理健康知识,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帮助学生走出思维的误区,产生对体育锻炼的正确认识,充分调动学生的体育锻炼积极性,这样学生才能踊跃参加到体育教学活动中,学生身心的协调健康发展也能真正得以实现,最终成为符合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可以说,高校体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融合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应得到我国高校的高度重视。
1.2培养学生较强的规则意识和必备的竞争精神
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需要遵守各种规则,有较强的纪律性,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良好沟通,服从集体才能成为一个团队中较为重要的人物,才能与团队保持合作。社会发展越来越快,每一个人都需要具有较强的进取意识和拼搏精神,需要树立竞争意识,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社会发展,推动社会进步。体育教学注重培养学生进取思想和拼搏精神,强化他们的竞争意识,让每一个学生在体育学习和综合训练比赛中,要注重规则,强调合作與竞争,在体育比赛中不断强化他们的进取精神、拼搏意识和竞争思想,这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保障,也是未来高素质人才的核心素养。
1.3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大量的研究和实践表明,那些热爱体育运动的学生往往会取得更为理想的体育锻炼效果,在体育锻炼中也不会轻易出现身体损伤和安全问题,反而是那些对待体育锻炼消极应对,动作不标准的学生在体育教学中非常容易受伤。因此,高校应加强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渗透,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体育锻炼热情,确保学生对于体育锻炼抱以期待之情,那么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就会情绪高涨,斗志高昂,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进一步提高高校体育教学质量。
2心理现状结果及分析
大学生要明白自己所肩负的重任与使命,从内心深处激发自己的体育锻炼积极性,了解体育锻炼的好处,自觉并坚持养成持续性锻炼的习惯。学生也可以自发成立体育锻炼监督小组或加入兴趣社团,相互制订训练计划,相互监督,并坚持下去。另一方面,学校应针对学生提出相应要求,将课外体育锻炼成绩加入学年总成绩计算当中,对积极锻炼的学生进行鼓励,并号召全体大学生向他们看齐。
2.1参加体育锻炼前后的心理感受及对比
根据调查得来的数据,我们小组发现,大多数同学锻炼后的心情能较锻炼之前更加轻松,从年级的纵向比较来看,低年级的这种情况占比较高年级来说更多,而随年级增加影响较少的人数占比逐渐增多,较大一、大二而言,随年级的增加感觉心情会变差的人也存在;而就同年级不同性别来看,男生在锻炼后能够得到较大满足感的人数占比在各个年级来看都普遍高于女生。
2.2体育自卑感的对比
通过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对于自我体育素质的看法不同年级存在着差异,且差异随年级的增加而越发明显。可以看出低年级对于体育方面的自信心是高于高年级的,从研究结果可以看出,高年级相较低年级来说选择的选项更趋于保守,且偏向并不令人乐观的方向;从性别角度看,男生的体育自卑心理是要明显弱于女生的,女生显示出更加保守的态度看待自身的体育锻炼方面的素质。可见年级和性别的不同,其体育自卑感也有显著的不同,心理状态的“两极分化”也越发明显。
3融合体育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要把体育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进行融合,让学生们在体育课上潜移默化地接受心理健康教育,那么作为教学主体的体育教师,就必须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加强学习。一是正确认识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心理问题和心理教育,人们普遍存在偏见,一部分人对心理问题不重视;另一部分人则将心理问题等同于精神疾病。在这种社会背景下,高校对心理教育的认识不够深入,心理健康教育存在课时少、没有专业教师、学生不重视、教学方法落后等问题,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高校要对心理健康教育、体育教育的心理作用有正确的认识,立足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融合体育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协同发展。二是平衡好“体”与“德”的关系。体育教师在培养学生运动技能,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教授学生体育知识的同时,还是学生思想、情感、性格、心理的引导者。体育教师必须平衡好“体”与“德”的关系,必须有意识、有侧重地培养学生意志品质,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力,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三是在具体的体育课程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通过引导学生合作,更好地增强学生自身的自我心理调适能力。首先,要对老旧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提倡以合作方式、交流方式、互动方式来组织学生完成体育运动项目。可以适当地通过小组合作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中培养团队意识和协同意识。其次,加重训练中学生认识自我的成分,引入竞赛机制,来提高学生们的抗压、抗干扰和自我生存能力。最后,要对自身教学的效果进行实时跟进,不断进行反思,根据学生们的身体和心理状态调整教学进度。 4全面发展目標指导下的高校体育教学措施
4.1选编优质体育教材,注重教学内容优化组合
教材是体育教学的重要依据,教学内容决定了体育教学的形式和方法,决定了学生的能力和综合素养。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围绕全面人才培养目标,编写更适合学生综合能力发展的教材内容,保障学生既能掌握体育知识,丰富体育文化,强化体育技能,又注重学生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提升,注重学生的精神和道德品质。高校需要在用好统一教材的基础上,自主编写校本教材。教师在利用统一教材的同时,制定完善的计划,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制定适合本校学生实际的体育教学实施计划纲要,以完善的体育教学内容,以先进的体育教材来保障学生综合能力发展。
4.2通过日常课程培养
体育品德意识,简单来说就是对体育规则的遵守和对项目和对手的尊敬,保证体育比赛的公平公正。高中的学生因为自身阅历比较浅薄,对于体育的品德意识不强,认为体育的品德应该在大型的、正式的比赛场合中予以体现,在日常的训练和娱乐中对体育的品德意识不够重视,对学生的体育发展十分不利。因此,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就可以在日常的课程中来向学生教授一些关于体育的规则,并在日常的学习和训练中严格按照体育规则来进行,并引导学生重视体育品德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体育品德意识。例如,在进行篮球训练时,一些学生因为身体素质比较好,在进行一些比赛和娱乐时,总是靠着自己的身体素质横冲直撞,不注意篮球比赛的规则,导致篮球比赛的危险性大大增加,趣味性大大降低。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就需要在日常的课堂工作中向学生说明篮球的规则和遵守规则的重要性,对于在比赛中不遵守规则的行为要及时给予处罚,从而让学生认识到体育品德的重要性,加强学生的体育品德意识。
5结束语
体育活动是活络筋骨,疏通全身,释放压力,驱赶疲劳的有效方式,长期以来,它都被视为强身健体,提高身体素质的首选方式。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以及日常观察的记录,体育运动对一个人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正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认可与重视。对于高中学生来讲,他们正面临着比初中更重、更难、更紧张的学业压力和高考的巨大压力,他们迫切地需要一种方式来帮助自己始终保持身心健康,而体育运动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参考文献:
[1]李桂兰,陈跃飞.体育运动影响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状态改善的实效性研究[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9(18):3018-3019.
[2]李启迪,齐静,王章明.体育教学“体育品德”目标的评价内容体系构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9(08):131-137.
[3]施静娴.大学体育教育对学生心理的影响和促进[J].内江科技.2018(12):82+123.
[4]赵华.体育教学对提高小学生心理素质的实效性研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8(12):41.
[5]侯安娴.体育锻炼视角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探索[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8(06):78-80.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研究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2-7475(2019)11-026-02
引言
随着不断曝光的学生因为不堪压力重负而选择轻生的新闻被大众所关注与重视,舆论越来越强调学校在组织开展学科教学时,也应当同步重视学生的心理教育。
1高校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1.1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素质教育的到来给高校体育教育增加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在体育教学中不仅要重视加强学生身体素质的训练,还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传授学生心理健康知识,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帮助学生走出思维的误区,产生对体育锻炼的正确认识,充分调动学生的体育锻炼积极性,这样学生才能踊跃参加到体育教学活动中,学生身心的协调健康发展也能真正得以实现,最终成为符合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可以说,高校体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融合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应得到我国高校的高度重视。
1.2培养学生较强的规则意识和必备的竞争精神
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需要遵守各种规则,有较强的纪律性,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良好沟通,服从集体才能成为一个团队中较为重要的人物,才能与团队保持合作。社会发展越来越快,每一个人都需要具有较强的进取意识和拼搏精神,需要树立竞争意识,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社会发展,推动社会进步。体育教学注重培养学生进取思想和拼搏精神,强化他们的竞争意识,让每一个学生在体育学习和综合训练比赛中,要注重规则,强调合作與竞争,在体育比赛中不断强化他们的进取精神、拼搏意识和竞争思想,这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保障,也是未来高素质人才的核心素养。
1.3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大量的研究和实践表明,那些热爱体育运动的学生往往会取得更为理想的体育锻炼效果,在体育锻炼中也不会轻易出现身体损伤和安全问题,反而是那些对待体育锻炼消极应对,动作不标准的学生在体育教学中非常容易受伤。因此,高校应加强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渗透,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体育锻炼热情,确保学生对于体育锻炼抱以期待之情,那么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就会情绪高涨,斗志高昂,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进一步提高高校体育教学质量。
2心理现状结果及分析
大学生要明白自己所肩负的重任与使命,从内心深处激发自己的体育锻炼积极性,了解体育锻炼的好处,自觉并坚持养成持续性锻炼的习惯。学生也可以自发成立体育锻炼监督小组或加入兴趣社团,相互制订训练计划,相互监督,并坚持下去。另一方面,学校应针对学生提出相应要求,将课外体育锻炼成绩加入学年总成绩计算当中,对积极锻炼的学生进行鼓励,并号召全体大学生向他们看齐。
2.1参加体育锻炼前后的心理感受及对比
根据调查得来的数据,我们小组发现,大多数同学锻炼后的心情能较锻炼之前更加轻松,从年级的纵向比较来看,低年级的这种情况占比较高年级来说更多,而随年级增加影响较少的人数占比逐渐增多,较大一、大二而言,随年级的增加感觉心情会变差的人也存在;而就同年级不同性别来看,男生在锻炼后能够得到较大满足感的人数占比在各个年级来看都普遍高于女生。
2.2体育自卑感的对比
通过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对于自我体育素质的看法不同年级存在着差异,且差异随年级的增加而越发明显。可以看出低年级对于体育方面的自信心是高于高年级的,从研究结果可以看出,高年级相较低年级来说选择的选项更趋于保守,且偏向并不令人乐观的方向;从性别角度看,男生的体育自卑心理是要明显弱于女生的,女生显示出更加保守的态度看待自身的体育锻炼方面的素质。可见年级和性别的不同,其体育自卑感也有显著的不同,心理状态的“两极分化”也越发明显。
3融合体育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要把体育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进行融合,让学生们在体育课上潜移默化地接受心理健康教育,那么作为教学主体的体育教师,就必须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加强学习。一是正确认识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心理问题和心理教育,人们普遍存在偏见,一部分人对心理问题不重视;另一部分人则将心理问题等同于精神疾病。在这种社会背景下,高校对心理教育的认识不够深入,心理健康教育存在课时少、没有专业教师、学生不重视、教学方法落后等问题,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高校要对心理健康教育、体育教育的心理作用有正确的认识,立足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融合体育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协同发展。二是平衡好“体”与“德”的关系。体育教师在培养学生运动技能,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教授学生体育知识的同时,还是学生思想、情感、性格、心理的引导者。体育教师必须平衡好“体”与“德”的关系,必须有意识、有侧重地培养学生意志品质,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力,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三是在具体的体育课程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通过引导学生合作,更好地增强学生自身的自我心理调适能力。首先,要对老旧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提倡以合作方式、交流方式、互动方式来组织学生完成体育运动项目。可以适当地通过小组合作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中培养团队意识和协同意识。其次,加重训练中学生认识自我的成分,引入竞赛机制,来提高学生们的抗压、抗干扰和自我生存能力。最后,要对自身教学的效果进行实时跟进,不断进行反思,根据学生们的身体和心理状态调整教学进度。 4全面发展目標指导下的高校体育教学措施
4.1选编优质体育教材,注重教学内容优化组合
教材是体育教学的重要依据,教学内容决定了体育教学的形式和方法,决定了学生的能力和综合素养。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围绕全面人才培养目标,编写更适合学生综合能力发展的教材内容,保障学生既能掌握体育知识,丰富体育文化,强化体育技能,又注重学生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提升,注重学生的精神和道德品质。高校需要在用好统一教材的基础上,自主编写校本教材。教师在利用统一教材的同时,制定完善的计划,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制定适合本校学生实际的体育教学实施计划纲要,以完善的体育教学内容,以先进的体育教材来保障学生综合能力发展。
4.2通过日常课程培养
体育品德意识,简单来说就是对体育规则的遵守和对项目和对手的尊敬,保证体育比赛的公平公正。高中的学生因为自身阅历比较浅薄,对于体育的品德意识不强,认为体育的品德应该在大型的、正式的比赛场合中予以体现,在日常的训练和娱乐中对体育的品德意识不够重视,对学生的体育发展十分不利。因此,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就可以在日常的课程中来向学生教授一些关于体育的规则,并在日常的学习和训练中严格按照体育规则来进行,并引导学生重视体育品德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体育品德意识。例如,在进行篮球训练时,一些学生因为身体素质比较好,在进行一些比赛和娱乐时,总是靠着自己的身体素质横冲直撞,不注意篮球比赛的规则,导致篮球比赛的危险性大大增加,趣味性大大降低。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就需要在日常的课堂工作中向学生说明篮球的规则和遵守规则的重要性,对于在比赛中不遵守规则的行为要及时给予处罚,从而让学生认识到体育品德的重要性,加强学生的体育品德意识。
5结束语
体育活动是活络筋骨,疏通全身,释放压力,驱赶疲劳的有效方式,长期以来,它都被视为强身健体,提高身体素质的首选方式。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以及日常观察的记录,体育运动对一个人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正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认可与重视。对于高中学生来讲,他们正面临着比初中更重、更难、更紧张的学业压力和高考的巨大压力,他们迫切地需要一种方式来帮助自己始终保持身心健康,而体育运动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参考文献:
[1]李桂兰,陈跃飞.体育运动影响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状态改善的实效性研究[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9(18):3018-3019.
[2]李启迪,齐静,王章明.体育教学“体育品德”目标的评价内容体系构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9(08):131-137.
[3]施静娴.大学体育教育对学生心理的影响和促进[J].内江科技.2018(12):82+123.
[4]赵华.体育教学对提高小学生心理素质的实效性研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8(12):41.
[5]侯安娴.体育锻炼视角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探索[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8(06):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