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专家魏书生老师说:班级是个大家庭,需要全体成员团结协作,要认识到集体的力量和团结的重要性。但是,我们在班级管理中,往往是班主任包办制,对学生不放心,凡事亲历亲为,一切班级事务都由班主任一手遮天;这样班干部成了摆设。长此以往,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消失了,依赖性与懒惰性越来越强了,我们只会制造没有大脑的机器人,这是管理的悲哀,这是教育的不幸!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当了近20年班主任的我必须转变教育管理观念,探究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班级管理模式,那就是班级管理小组化,组长组员相互监督,共同管理,合作学习,快乐进步。这样,既可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又可增强其集体荣誉感,还可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又可增强其竞争意识,发挥学生潜能,健全学生的良好心里素养,利于学生心理健康。
1 小组合作管理的意义
教学方式的变革是随着社会变化而随之变化调整的必然要求,是教育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也是教育适应现实的必然规律。经学校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当前在校学生独生子女、双女家庭占在校学生人数的86%,所以学生任性、独断、专横、不讲道理,娇气。这是一个困扰每个家庭、学校的现实而又头痛的问题,也是令人十分担忧的现实,在此历史与现实大环境下,对学校班级作为时代教育的前沿阵地,提出了更高远的目标、要求,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合作精神、以及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就显得更为重要,迫在眉睫,在此时提出班级小组负责制的学生合作管理与探究对现实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
2 小组组建
2.1 小组分组及管理
合作小组一般以6人为宜,小组成员的分配主要采用互补式、公平性的原则。按文化成绩、行为习惯、思想品德、性格差异划分。全班36人,共分6组。每组的实力基本相当。
2.1.1 小组组织的建立:
2.1.1.1 选小组组长:主要由六人当中学习成绩、行为习惯、有责任心的人担当。
2.1.1.2 确立小组组名:小组集体确立组名,对此学生往往兴趣盎然,新意叠出。如:北大组、 清华组、快乐导航、学习之舰、永不言弃、超越梦想等。
2.1.2 小组卫生管理:
从星期一到星期五,均有固定的人打扫不同的卫生区域。这样,避免责任不清,推委扯皮现象。值日后,可以根据卫生的打扫情况,给予一定的奖励。干的好加分,干的不好也不坏,不加分也不扣分,对于干的较差的学生,则必须扣分。利用加分制度调动了学生打扫卫生的积极性,也使其养成了热爱劳动的好习惯。
2.1.3 小组纪律管理:
每个学生都要严格遵守学校各种规章制度。由于中学生天性好动好闹,上课时常管不住自己。而班主任也不可能天天跟随其后,所以,最好的办法是在小组中选出学习好,行为习惯好的人担任组长。每个小组的组长只需做好其组内的五名同学的“监护人”,及时管理和制止组员的不“法”行为,给予适当警告或处理。表现好的进行加分奖励,表现不好的就扣分。如实记录每个学生每天的表现情况,培养学生得自制能力,消除自身不良习惯。
2.1.4 小组学习管理:
学生个体差异的不同,导致了学习情况的不同,老师没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一一与学生及时沟通和辅导。而学习上的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又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三人行必有我师”,更何况是六人呢,给每个小组的五个成员找一个小老师即组长,及时解决问题。小组内部在学习上的相互竞争、切磋,既激发了学习兴趣又增进了友谊。对进步较大的学生,可以适当的加分。这样,学生就有了学习的动力。
2.2 开展小组活动
2.2.1 教师要经常营造轻松和谐、自主创新的合作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小组合作、竞赛及交流活动,愉悦学生的心灵。
2.2.2 教学目标确定后,教师大胆放手,让小组合作质疑,合作讨论评价,合作练习应用,不断提高自主合作能力。
2.2.3 小组活动时,教师可以对个别小组及学生进行因材施教、时时跟进。
2.2.4 经常开展以增强小组合作凝聚力为主题的班会、家长会、成果展览会、经验交流会、师生座谈会、普遍热点问题的讨论会,思想问题师生对话会等。
3 实施小组竞争机制
3.1 为了激励各组,在教室板报上开辟了小组合作的表格,小组的考核根据学习成绩、常规两大块,每一小组都能及时了解自己小组的表现情况,依据小组整体的表现对小组加五角星,一周一小结,一月一次大总结,指出优点和不足,评选出最佳小组、最佳组长,学期结束将其成绩计入评优活动中。前三名的小组,每人奖励5分。
3.2 小组长也实行竞争机制。根据平日的测评考核,确定前六名最优秀的学生为新组长。这样,既鼓励了进步同学,又鞭策了后进的同学,这种公平竞争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优秀同学的学习积极性。
3.3 班主任应对措施
3.3.1 班主任在公正公平基础上的“奖励、惩罚、教化”
大家都知道,历史上秦国在秦孝公时期之所以能从一个一穷二白的弱国变成一个超越六国的强大秦国,其关键在于秦孝公实行了变法,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改革。更直接的原因,就是商鞅变法是在公正公平的基础上采取了“奖励和惩罚”两大措施。由此可见,公正公平的奖励和惩罚是使一个团体变强的最有效管理手段。因此,小组合作的成败很重要的一点在于班主任的评价。如果让学生感觉到了评价的不公,就会挫伤学生小组合作的积极性,如果学生不服你的惩罚、教化,那么班主任的威信就不能建立,师生的关系就不会融洽,和谐,我觉得,无论何种形式的管理与学习,让学生爱你,信你、听你的话很重要。这是我们实施教育的首要前提。
3.3.2 班主任宏观调控。放手、放权、放心但不放任、不偷懒、不懈怠。小组管理制不等于班主任就无所事事、万事大吉了。要眼睛向下,常到班里去走一走,查一查,找各类学生了解情况谈谈心,及时发现问题并协助组长解决问题,关心组长及组员的困难,倾听他们的想法和合理建议,指导组长正确开展工作,对能力太差的组长,要手把手地进行指导。
3.3.3 组长定期培训,轮流上岗。定期或不定期召开组长会议,交流小组管理的先进经验,吸取教训共同进步,共同提高管理水平。班主任应出谋划策并提出指导性意见。
4 小组合作班级管理成效
通过一段时间的小组合作管理,我们班级中出现了可喜的局面,每一小组学习劲头非常高,学习氛围也非常不错。在学习方面,当小组同学发现有同学拖了全组的后腿时,他们不再是弃之不顾,为了全组的荣誉,他们就会主动地去帮助这个同学,以求共同提高。而拖后腿的同学也会感受到来自同伴的压力,便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从而使小组整体水平不断提高。在纪律方面,为了小组的荣誉,他们约束了自己不良行为,上课不再聊天、做小动作等。他们相互监督、相互提醒。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每个同学、每个组都好了,全班就都好了。在卫生方面,各小组为了共同的任务和目标,轮到值日的小组,他们合理分工,相互协调,每一小组也能保持自己小组内的卫生情况,不再出现乱丢乱扔现象。合作小组的建立促进了小组内和小组间的竞争,使学生一直努力改变自我,尽量超越自我,展示自我,努力为小组争光;在竞争中,同组同学也会时常督促帮助本组成员努力完成学习任务或本职工作。在竞争的压力下,小组成员齐心协力,形成合力,在总体上促进了班级管理目标的实现。
社会不是孤立存在的,每个人都要生存在一个群体当中,并需要相互交往。只有在共同协作的基础上,善于创新,才能创造出优秀的业绩来。因此,不要让孩子在“保护伞”下生活和学习,给他们一些空间,让他们学会与人相处,学会“共存”,那时,他们会拥有一片湛蓝的天空。
1 小组合作管理的意义
教学方式的变革是随着社会变化而随之变化调整的必然要求,是教育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也是教育适应现实的必然规律。经学校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当前在校学生独生子女、双女家庭占在校学生人数的86%,所以学生任性、独断、专横、不讲道理,娇气。这是一个困扰每个家庭、学校的现实而又头痛的问题,也是令人十分担忧的现实,在此历史与现实大环境下,对学校班级作为时代教育的前沿阵地,提出了更高远的目标、要求,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合作精神、以及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就显得更为重要,迫在眉睫,在此时提出班级小组负责制的学生合作管理与探究对现实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
2 小组组建
2.1 小组分组及管理
合作小组一般以6人为宜,小组成员的分配主要采用互补式、公平性的原则。按文化成绩、行为习惯、思想品德、性格差异划分。全班36人,共分6组。每组的实力基本相当。
2.1.1 小组组织的建立:
2.1.1.1 选小组组长:主要由六人当中学习成绩、行为习惯、有责任心的人担当。
2.1.1.2 确立小组组名:小组集体确立组名,对此学生往往兴趣盎然,新意叠出。如:北大组、 清华组、快乐导航、学习之舰、永不言弃、超越梦想等。
2.1.2 小组卫生管理:
从星期一到星期五,均有固定的人打扫不同的卫生区域。这样,避免责任不清,推委扯皮现象。值日后,可以根据卫生的打扫情况,给予一定的奖励。干的好加分,干的不好也不坏,不加分也不扣分,对于干的较差的学生,则必须扣分。利用加分制度调动了学生打扫卫生的积极性,也使其养成了热爱劳动的好习惯。
2.1.3 小组纪律管理:
每个学生都要严格遵守学校各种规章制度。由于中学生天性好动好闹,上课时常管不住自己。而班主任也不可能天天跟随其后,所以,最好的办法是在小组中选出学习好,行为习惯好的人担任组长。每个小组的组长只需做好其组内的五名同学的“监护人”,及时管理和制止组员的不“法”行为,给予适当警告或处理。表现好的进行加分奖励,表现不好的就扣分。如实记录每个学生每天的表现情况,培养学生得自制能力,消除自身不良习惯。
2.1.4 小组学习管理:
学生个体差异的不同,导致了学习情况的不同,老师没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一一与学生及时沟通和辅导。而学习上的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又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三人行必有我师”,更何况是六人呢,给每个小组的五个成员找一个小老师即组长,及时解决问题。小组内部在学习上的相互竞争、切磋,既激发了学习兴趣又增进了友谊。对进步较大的学生,可以适当的加分。这样,学生就有了学习的动力。
2.2 开展小组活动
2.2.1 教师要经常营造轻松和谐、自主创新的合作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小组合作、竞赛及交流活动,愉悦学生的心灵。
2.2.2 教学目标确定后,教师大胆放手,让小组合作质疑,合作讨论评价,合作练习应用,不断提高自主合作能力。
2.2.3 小组活动时,教师可以对个别小组及学生进行因材施教、时时跟进。
2.2.4 经常开展以增强小组合作凝聚力为主题的班会、家长会、成果展览会、经验交流会、师生座谈会、普遍热点问题的讨论会,思想问题师生对话会等。
3 实施小组竞争机制
3.1 为了激励各组,在教室板报上开辟了小组合作的表格,小组的考核根据学习成绩、常规两大块,每一小组都能及时了解自己小组的表现情况,依据小组整体的表现对小组加五角星,一周一小结,一月一次大总结,指出优点和不足,评选出最佳小组、最佳组长,学期结束将其成绩计入评优活动中。前三名的小组,每人奖励5分。
3.2 小组长也实行竞争机制。根据平日的测评考核,确定前六名最优秀的学生为新组长。这样,既鼓励了进步同学,又鞭策了后进的同学,这种公平竞争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优秀同学的学习积极性。
3.3 班主任应对措施
3.3.1 班主任在公正公平基础上的“奖励、惩罚、教化”
大家都知道,历史上秦国在秦孝公时期之所以能从一个一穷二白的弱国变成一个超越六国的强大秦国,其关键在于秦孝公实行了变法,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改革。更直接的原因,就是商鞅变法是在公正公平的基础上采取了“奖励和惩罚”两大措施。由此可见,公正公平的奖励和惩罚是使一个团体变强的最有效管理手段。因此,小组合作的成败很重要的一点在于班主任的评价。如果让学生感觉到了评价的不公,就会挫伤学生小组合作的积极性,如果学生不服你的惩罚、教化,那么班主任的威信就不能建立,师生的关系就不会融洽,和谐,我觉得,无论何种形式的管理与学习,让学生爱你,信你、听你的话很重要。这是我们实施教育的首要前提。
3.3.2 班主任宏观调控。放手、放权、放心但不放任、不偷懒、不懈怠。小组管理制不等于班主任就无所事事、万事大吉了。要眼睛向下,常到班里去走一走,查一查,找各类学生了解情况谈谈心,及时发现问题并协助组长解决问题,关心组长及组员的困难,倾听他们的想法和合理建议,指导组长正确开展工作,对能力太差的组长,要手把手地进行指导。
3.3.3 组长定期培训,轮流上岗。定期或不定期召开组长会议,交流小组管理的先进经验,吸取教训共同进步,共同提高管理水平。班主任应出谋划策并提出指导性意见。
4 小组合作班级管理成效
通过一段时间的小组合作管理,我们班级中出现了可喜的局面,每一小组学习劲头非常高,学习氛围也非常不错。在学习方面,当小组同学发现有同学拖了全组的后腿时,他们不再是弃之不顾,为了全组的荣誉,他们就会主动地去帮助这个同学,以求共同提高。而拖后腿的同学也会感受到来自同伴的压力,便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从而使小组整体水平不断提高。在纪律方面,为了小组的荣誉,他们约束了自己不良行为,上课不再聊天、做小动作等。他们相互监督、相互提醒。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每个同学、每个组都好了,全班就都好了。在卫生方面,各小组为了共同的任务和目标,轮到值日的小组,他们合理分工,相互协调,每一小组也能保持自己小组内的卫生情况,不再出现乱丢乱扔现象。合作小组的建立促进了小组内和小组间的竞争,使学生一直努力改变自我,尽量超越自我,展示自我,努力为小组争光;在竞争中,同组同学也会时常督促帮助本组成员努力完成学习任务或本职工作。在竞争的压力下,小组成员齐心协力,形成合力,在总体上促进了班级管理目标的实现。
社会不是孤立存在的,每个人都要生存在一个群体当中,并需要相互交往。只有在共同协作的基础上,善于创新,才能创造出优秀的业绩来。因此,不要让孩子在“保护伞”下生活和学习,给他们一些空间,让他们学会与人相处,学会“共存”,那时,他们会拥有一片湛蓝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