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她原本是中国政法大学的教师,从事着太阳下最尊贵的职业,可她却毅然辞职,从一个商场的普通售货员做起,一步一步踏上自己的梦想之路。是什么力量给了她如此之大的勇气?辞职时领导劝她:条条大路通罗马。可她说:飞机一定比汽车快,我想更早到罗马。她就是现任依文服装服饰公司总裁的夏华。
夏华:要坐飞机到罗马
依文,男人永远的情人
辽宁大连瓦房店的得利寺镇,是养育了夏华的地方,老实本分的父母给予她的是精神的滋养。1987年,夏华考入中国政法大学,学习行政管理专业。
1992年夏末的一个早晨,夏华提着蓝色小旅行箱,准时出现在西单半日商场。她唇红齿白,神采奕奕。擦拭衣杆,再把男服整挂上架,她一如往常手脚麻利。
没有人知道,这小姑娘昨晚几乎一宿没睡,妆容是在火车站的洗手间收拾出来的,一向都居无定所,东颠西跑;也没有人相信,她上个星期还是中国政法大学的教师,从事着太阳底下最尊贵的工作。
她是因故被开除还是一时糊涂?都不是,她很清醒地写了辞职书,从沿海地区调研回来就动笔,一张白纸,一个小时就改写了自己的前程。领导劝她,条条大路通罗马。夏华说,可是飞机一定比汽车快,我想更早到罗马。父亲骂她,你这职业多体面,早知要站柜台还上什么大学!夏华哭了,站柜台绝对是过程不是目的!我就想自己创业!其实走出校门也很简单,搭乘345路公交车到德胜门,再转趟车就到西单。她不是没有留恋,安稳的生活,温馨的小屋,那个被自己称之为“家”的地方,全丢了。下了车,脚步有些空落落的。走在繁华的西单大街,她想,没有一寸土属于自己,又笑,一无所有才更无所顾忌,将来这身边跑着的豪华车,矗立的大厦,自己都要有!
1992年夏天,学校接受了国务院的一个课题——“沿海地区经济发展与法制建设”,夏华带着十几个学生到福建做了一个月调研,走访过许多服装企业、制鞋企业。其间,她结识了很多服装企业的老板,看到那些学历不高、年纪轻轻的企业老板都经营着自己的事业,夏华动心了。她相信,只要有梦想,就会有奇迹发生。
还是在1992年,夏华放弃中国政法大学的教师,到商场做导购,当时没有人理解她,没有人支持她,但是夏华知道,开始很重要,但过程不重要,我要的是一个结果,我要改变我的命运,“条条大路通罗马。可是飞机一定比汽车快,我想更早到罗马。”夏华就这样坚定的即说服着那些规劝自己的人,也鼓励着自己,要坚持自己的选择。
夏华似乎属于认定了方向不回头的那种人,不久后,北京西单一家不起眼的小商店里多了一个戴眼镜的年轻女大学生。她向哥哥借了1万多元,加上自己攒下的1万元,租了一个不到10平方米的柜台,批发男式西服、衬衣零卖,从进货到站柜台全是她一个人。为了省钱,夏华舍不得租房子住,每天凑合住在同学的宿舍或家里。上大学时父亲花了近半个月工资给她买的蓝色小旅行箱里装满了她的全部家当,跟随她每天东奔西走。夏华走到哪里它就是夏华的家,然后夏华就是今天借住在这个同学的宿舍里面,明天借住在那个同学的家里,每天夏华在快下班的时候就不断地打电话,问有事没有事,实在是同学家里都有事,或者自己都有事,自己没有办法去住的时候,夏华就找一个人多的汽车站或火车站,因为她觉得这样安全一点,然后夏华就在汽车站或者火车站里过上一夜,但是越是那个时候,夏华越是坚定,“我一定要坚持下去,一定要有我想象的,我梦想中的房子,我一定能熬过这一关的。”所以每天早上醒来的时候,夏华再去找一个洗脸的地方,洗一洗、画一画,然后依然会精神抖擞地拎着自己的箱子,又去站柜台了。
1994年7月6日,夏华注册了“依文”商标,取“人、衣服、文化”一体之意。那年秋天,夏华瞄准毛纺厂因缺少出口配额而在库房里大量积压的、当时中国男人很难接受的格子面料和色彩亮丽的花呢面料,以身家性命全部吃进,上演了一场主题叫“亮现人生”的花色西装与传统灰蓝黑西装相对抗的市场较量。这一年的大年三十,她在商场一直忙到关门。回到家中,翻遍厨房,只找到一块面包,就在她狼吞虎咽地吃着这块面包时,父亲打来电话:“华子,吃饺子了吗?”夏华笑着回答:“没有,我吃的是西餐!”尽管又累又饿,但她依旧觉得那是有生以来最快乐的新年,
火车站的长椅不眠之夜,除夕夜里干瘪的面包,和商场经理的软磨硬泡,《中国商业蓝皮书》倒数第三名的名次,到1999年依文首次登上“中国男装企业排行榜”榜首,依文和夏华就这样的一路走来。因为从1995年起,“依文”登上了“中国商业蓝皮书”——中国男装企业排行榜,从此,夏华及其“依文”在中国服装业开始有了自己的位置。
“我的服装就是要献给那些尝试了幸福、苦难、荣誉之后决不放弃未来生活的男人!”在夏华眼中的成功男人是一个母亲的好儿子,一个妻子的好丈夫,一个孩子的好爸爸,是不是有财富,有显赫的地位不重要,而是能扮演好每一个角色的男人就是成功的男人。依文就是为现实生活中的这些男人服务的,每件西服都有一个小小的情感故事签,诸如“娘的背影”“送行”“第一次穿西装”等,每年还推出一本情感故事黑皮书,赠送给客户。夏华会精心设计每一个细节,我们是以一个女人,妻子,母亲的心态在做品牌,做男人的生意更是做男人的朋友。无论是工艺与细节上的至善至美,附件与配饰上的心灵触动,还是浓情深意的售后服务,在亲人生日为你送去的问候和礼物……依文知道的永远比你多。
2003年2月14日,有8万份甜点和礼物送给了依文顾客,卡片上面简单的一句话“依文——男人永远的情人!”足以让顾客永远感动,共鸣,铭记!
两个依文,一个母亲
1999年,“依文”成为中国市场发展速度最快的男装品牌,北京市场的榜首品牌。夏华也因此站在了中国商业金牌奖的领奖台上,同期获奖的大部分是西门子、欧莱雅等国际品牌,而土生土长的“依文”却成为服装行业的代表。当时夏华抱着那块奖牌,真是感慨万千,热泪盈盈,五年来,三百多家中外服装企业,我们是怎样一个个超越的?没有一个假日,没有睡过一个懒觉,一个商场一个商场去说服他们,给国产品牌一片土壤,一次机会吧。也就是在那一年,在艰苦创业中,夏华生下了自己唯一的女儿。为了给自己一个决心,为了给别人一个信心,夏华为她取名为依文。
生下孩子后第五天,夏华便带着小依文上班了。那年3月,为办好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夏华整天奔波于会场和展馆之间,三天后回到公司,女儿蓬乱着头发坐在台阶上,眼部发炎流出的黄水,糊住了眼睛。妈妈的心在这一刻被深深刺痛了,那一夜她郑重地提笔给女儿写了封信,她希望女儿长大后能理解妈妈的选择。
小依文的婴儿时代,是在夏华的车后座和公司的办公室度过的。尚未满月,夏华就把她装在小竹篮里,放在车后座上,开始每天的奔波。经常一个急刹车,篮子和孩子便一同滚落到车下,夏华赶紧下车,去掏自己的孩子。警察愤怒地吼道:“怎么把车停在马路中间了?”可一走到跟前,看见刚从座底下抱起来的、满脸惊恐、满眼泪水的小依文,就摆摆手说:“算了,快走吧,也够不容易的。”所以那個时候,夏华连警察都不怕了。经常出去办事,以为很快就能回来,结果时间一长,就忘了在办公室的女儿还没有喂奶。回来时,小依文已经只会咧嘴,哭不出声了;六个月开始,小依文就能吃盒饭,会说的第一个完整的句子就是“依文服装,男人精神。”
等到可以把依文送到幼儿园的时候,夏华却被幼儿园的老师质问,“你是不是孩子的亲妈啊?”“是啊!”夏华被问得象个丈二的和尚,“别的小朋友一个鸡腿都吃不了,你们家孩子到好,吃了两个鸡腿还举手呢!就是家里困难,也不能这样的苦了孩子啊!”一时间让夏华心里真的不知道是什么滋味了,现在小依文吃饭也是狼吞虎咽的,真的就象家里很困难的难民似的。
做为母亲,夏华是亏欠女儿很多,“我坚持记日记,记录大依文和小依文的每一天的,每一个点滴的成长,现在女儿是无法理解母亲在做什么,但是我的日记会在将来告诉她,母亲曾经在做着什么,相信她会理解母亲的。给她取名依文,对我更是意味着要坚定自己的选择。”
领跑,我在前行
夏华依旧不满足。那时,她恰巧看了部美国片子《百分百新娘》,写平凡的男人诺丁山,开书店谋生,一次偶遇一个美丽女人,立坠情网。后来知道她是世界级的明星,男人几度踌躇,在激情怂恿下仍千方百计地接近她,最终居然赢得美人归。这是传说,是大家都喜欢但未必真实的故事,但有了激情,奇迹随时可能发生。夏华看完片子,灵光一闪,又创造注册第二个品牌——诺丁山,款式活泼大胆,颜色鲜艳出格,宣传画上的男模套一件红色T恤,眼里火焰熊熊。
“做服装品牌不容易,也是深奥的心理学,要了解客户的深层心理需要。谈恋爱时,我都不曾这样关注过男人。我闭着眼睛都能说出‘依文’客户群的生活轨迹:早上挤公交车上班,晚上回家还要买菜;而诺丁山则是去泡吧、打球、郊游的一伙年轻人,洋溢激情。”
10年了,现在依文公司不仅仅拥有彰显男人情感时尚的依文(EVE),还有充满激情的诺丁山(NOTTING HILL)男装系列,其灵感源自1999年美国Julia Roberts和英国Hugh Grant主演的爱情片《Notting Hill》,其中那種浪漫、温馨、甜蜜,而又积极向上的感觉,久久令人回味,而凯文凯利(KEVIN KELLY)则要推广的是保姆式、全天候的服务理念,会员制的管理方式,终身免费洗涤熨烫,免费量体定制和个性化搭配指导服务,力求男人的外表与内涵同样完美,让男人的着装与文化背景、职业背景更和谐。
“这辈子我也许只挖一口井,但一定要挖得足够深,打出足够多的水”——这样的信念让夏华一路跋涉,终于到了收获时节:夏华创建的“依文”男装2002年被评为“中国最受欢迎的男装品牌”,在全国拥有几百家加盟店与销售分店,年销售额过亿元。
夏华有个梦想,将来要建一座玻璃大厦,以告诫自己永远战战兢兢,永远如履薄冰。即使在取得不俗的业绩之后,她仍然坚持周末到北京的各大商场去做市场调查,甚至像当年一样去站柜台。2003年4月,非典疫情肆虐,服装销售一落千丈,当同行们纷纷打电话向她诉苦时,她却做出了一个新的选择:为适应居民就近购物的需求,公司成立超市业务部,推出“凯文凯利”这一全新的品牌。
夏华喜欢运动,学生时代曾是短跑好手,如今的她带领着一群充满活力的年轻人在一个个梦想的引领下不停地迅跑。
忙碌,并快乐着!
喜欢泡酒吧,北京三里屯,后海的酒吧,夏华都是去过的,和员工谈话的地点不是酒吧就是西餐厅,每个月都要蹦一次迪。
“我愿意与别人分享自己的快乐,从1999年可以请客户吃鱼翅的时候,我就对自己说,总有一天我会让我们的员工们吃上鱼翅的,结果在2001年的时候,和员工联欢的时候我为他们每一个人都点了一份鱼翅!”
去年有一次夏华开车去怀柔玩,结果在响水湖附近的山上发现了一个很别致的小旅店,在四周山上可以看见古长城,而且晚上的月亮特别的明亮皎洁,真的有点秦时明月汉时关的感觉。夏华当时就找到了旅店的老板,协商把这里作为依文公司培训员工的基地。享受快乐,即使是工作也可以让自己忙碌并快乐着,不一定就是苦行僧的样子才能做好事业,既然我们现在有条件享受生活,那么我愿意把我的快乐分享给我的员工们。
年轻人富有激情,夏华乐意给那些敢想敢做的年轻人创造机会,公司管理人员中80%都是刚走出校园不久的大学生,今年公司所有的岗位依旧会向大学生敞开。她的成长经历让人有理由相信:奇迹会在年轻人身上发生。
如果按照人的成长规律来看,虽然依文走过了10年的时间,无论是受欢迎的男装品牌还是商场男装榜首品牌,在我的眼中他还是我的孩子,就和小依文一样的,还不是放松的时候,因为还有更高的目标让我们努力,10年以后应该是依文最好的状态,因为他风华正茂,因为他青春年少,就如同20岁的小伙子一样。
“只要有目标在,那么前进的脚步就永远无法停歇!”到意大利开店,让中国本土的男装登上世界的舞台,做国际的品牌,这些都是夏华心中的目标,说到这里,夏华眼神中折射出的热情和自信,让我们感到了一种年轻,年轻就是没有什么不可以!
编者语:佛说:得便是失,失便是得。得失之间夏华演绎的是一个全新的创富神话。夏华为什么成功?因为她有梦想,因为她相信只要有梦想,就会有奇迹发生。路在每个人脚下,只要按照自己认定的梦想之路走下去,只要有义无返顾、勇往直前的信念,那个属于你的奇迹必将发生。
做个快乐的“个性婚礼”策划师
文/谢海云
中国每年有1000万对新人结婚,消费总额达2500亿元。面对这块诱人的大蛋糕,时下一种新职业悄然诞生——“个性婚礼”策划师。海归女孩刘蕾设计的游艇婚礼、草坪婚礼、假面狂欢婚礼等不仅风靡大上海,还被香港凤凰卫视等多家媒体报道,就连外企老总的婚礼,都要请她策划帮忙呢!
留学归来 主持婚礼帮她度过就业危机
今年24岁的刘蕾出生在泉城济南市,2000年从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毕业后,她去了上海。她认为这座经济发达的国际大都市,比济南和青岛存在更多的机遇。她决定先找一份工作,从小事情做起。但令她没有想到的是,瑞士求学4年,居然在上海都找不到一份像样的工作。
一天,刘蕾到济南同乡美兰开的婚纱工作室做客。去的时候,正好有美兰的一个朋友即将做新娘,当时新娘试穿的是一款非常流行的希腊风格的婚纱,刘蕾简直被她的高雅和美丽惊呆了,忍不住夸了一句:太美了,真希望你能穿这个婚纱去希腊结婚!没想到新娘子兴奋地看着她说,你怎么知道我先生是希腊人?刘蕾惊讶地睁大了眼睛,接着大伙笑作一团。
同乡在一旁忽然想起什么似的说,刘蕾,他们下个礼拜在国际饭店有一场简单的婚礼酒会,正缺一个中文和英文都好的主持人,要不你去试一下。新娘知道小刘是位从瑞士回国的留学生后也很高兴,她感觉和刘蕾很有缘,便真诚地邀请她来主持自己的婚礼,刘蕾不由动了心,当场爽快地答应了。
一个礼拜很快过去,那天晚上小刘特意穿着同乡借给她的晚礼服,淡妆轻扫,气质非凡。婚礼上刘蕾的主持非常成功,虽然并没有太多主持婚礼的经验,但正是因为女孩的独特个性而使整场气氛十分不俗,加上她在欧洲生活过,在主持的过程中适当地加入了一些中西文化民俗的东西,很得新人双方的满意。一个半小时的主持,刘蕾不仅赢得宾客一致好评,还从新郎手中得到厚厚的红包一个,打开一看,哇,整整800元呢!
刘蕾在瑞士留学时学习过德语、法语和意大利语(这三种语言都是该国的官方语言),有了这次经历,她决定先以主持人为自己的突破口,而且最好是主持有外宾加入的各种婚礼,这样她的优势就能发挥出来了。于是,刘蕾一方面让同乡帮自己留意下次主持新人婚礼的机会,一方面找到上次国际饭店的公关部经理(因为布置场地的问题她和对方联系过),刘蕾留下自己的电话,并告诉他如果有客人委托公关部找司仪,希望他能联系自己,并表示每接到一次主持的机会都会给予他们相应的酬劳,而对方要做的仅仅只是把刘蕾的电话推荐给客户就行。
这样的好事谁会放弃呢?果然,陆续地就有电话打到这位海归女孩手中。后来她主持了很多中西合壁的婚礼,每月的收入居然有七八千元,比起那些老板、经理的收入虽算不了什么,但刘蕾觉得当婚礼主持人能见识不同的场面,认识不同圈子的朋友,更重要的是她感觉自己越发有价值了:几个小时的时间就能拿同龄人一個月的报酬,这种肯定对初涉世的她来说太重要了!
新鲜事业让“个性婚礼”成为时尚前沿
2001年春天,刘蕾同一位即将结婚的上海女孩聊天时,这位文学博士抱怨:当地的一些婚庆公司业务素质太差,一些人根本就不懂婚礼婚俗。听朋友介绍说刘蕾曾在瑞士留学,见识过不少浪漫的欧式婚礼,就问她能否帮自己策划一个有“个性”的婚礼,至少一些美丽的细节能让人记住!
刘蕾参照欧洲人的做法,就大胆为她策划了一个“烛光婚礼”。当时最精彩的要数这一幕:在新娘出场前,全场灯光暗下,只有一束追光灯打在一个屏障上。只见屏障后一个袅娜的剪影渐渐清晰,屏障也随之被慢慢拉开。新娘在追光的追随下从屏障后走出,缓缓走向新郎。接着灯光熄灭。宾客们正在纳闷,忽然,从空中落下两束追光,在人们的惊呼声中,一对新人已经出现在舞台上,随着“陪你去看流星雨、落在这地球上……”的音乐,一对伉俪款款走下舞台。每路过一张亲友们围坐的圆桌,圆桌上的蜡烛便会被点亮,慢慢连成一条烛光小路。
等新娘新郎再次回到舞台上时,《婚礼进行曲》响起,在乐曲中新人交换戒指和亲吻,点着蜡烛的蛋糕被推出,新人吹灭许愿的蜡烛时,圆桌上的蜡烛也被熄灭。接着点燃婚礼仪式主体烛台,新人共同从最低处的蜡烛点起,经过点燃盘旋向上的18根小蜡烛,最后将中间的主体蜡烛点燃。这时大灯点亮,掌声、祝福声、笑声响成一片!
如此别出心裁的婚礼,许多人都是第一次见,整个过程高潮迭起,精彩纷呈。新娘的舅舅是上海交大的一位教授,可谓见多识广,参加婚礼后他感慨地说,5年前自己参加过一位商界人士的婚礼,那人结婚当天就花了48万元,在当时看来,这样豪华的婚礼是够惊人的。但他觉得那种婚礼除了豪华,没有能让人记住的内容。所以,一个婚礼的水平高低,关键在于是不是真有个性。婚礼上吃什么饭人们很快就忘了,但是婚礼当中某个精彩片段,却可以给新人留下永久的浪漫回忆,让来宾一辈子不忘!
策划这个“特色婚礼”,刘蕾不仅得到了新娘新郎送来的3000元酬金,那位老教授因为高兴,还特意奖给她一个大红包!
这场婚礼因时尚另类影响很大,很快就成了来宾们同亲友、同事津津乐道的“热门话题”。不久,那位女博士的朋友李小姐准备结婚,就慕名找到刘蕾。在交谈中得知,女孩是西北人,在浩瀚的腾格里沙漠边长大,她从小就向往美丽的湖泊和大海,希望婚礼能在水中进行。这位富于幻想的浪漫“新娘”,的确给刘蕾出了道难题。
后来通过和几家游艇俱乐部联系,刘蕾决定干脆为她租条船,在太湖中举行一个别开生面的“游艇婚礼”!这个想法一下就得到了李小姐和未婚夫的赞同。
这是一艘产自美国的大型豪华游艇,司仪先在宽敞明亮的船舱里为新人举行互换婚戒等婚礼仪式,然后正式“成婚”的一对新人携手按动电钮开启游艇。游览着风景秀丽的太湖,又进入了“放飞气球”、“投放漂流瓶”等浪漫环节。首先,司仪请来宾将自己的祝福写在游艇四周绑着的氢气球上,接着又让新人将自己的爱情誓言写在信笺上,并郑重署名,然后将信笺装入漂流瓶中,等到太阳西落时游艇行至湖中心,新人开始在来宾的掌声中放飞气球。刹那间,无数美丽的气球缓缓升起,天空将见证此时的幸福。而漂流瓶也由新人携手投放到湖水里,让千顷碧波为他们的爱情作证!浪漫的见证仪式之后便是热闹的游艇自助餐会,来宾们一边品尝佳肴,一边欣赏着渔夫撒网,水鸟翻飞的美丽景象,这真是人生的一种极品享受!餐会上一对新人不断开启来自法国的香槟,为来宾斟上清冽香醇的美酒,感谢他们的光临。
夜幕降临了,游艇缓缓行驶着。忽然,甲板上灯火通明,悠扬的音乐响起。这时,一对对酷男靓女又围着新郎新娘翩翩起舞。新娘的父母怎么也没想到,这种仅在电影、电视里才能见到的“西洋场面”,如今竟真真切切地出现在了自家孩子婚礼上!
当年6月,住在古北“洋人区”的李先生找到刘蕾说,他是一位海归创业老板,苏北人。未婚妻是出身名门的上海小姐,还独自经营着一家时装公司,品位很高。他俩准备结婚,可是去了好几家婚庆公司,对方的策划无非是“五星级酒店”、“18辆奔驰、宝马”,一句话,怎么豪华阔气怎么搞。给人的印象是活脱脱的一个“暴发户式婚礼”,毫无个性、浪漫可言。刘蕾请他们看了自己策划过的特色婚礼资料片,那位上海小姐虽连声赞叹,却又说这些别人都尝试过了,她希望自己的婚礼办得与众不同、更有新意!
新娘当时讲的一段话,刘蕾至今记忆犹新。她说这是个追求个性的年代,连自己买衣服都讲究欧洲品牌,并且强调“纪念版”的,何况是一生只有一次的婚礼呢!第二天在陪朋友打高尔夫时,看着绿菌菌的草坪,刘蕾忽然产生了灵感:郊外的度假村风景秀丽,不仅有大块的草地、参天的树木、恬静雅致的花园,而且空气清新。何不为他们策划一个“草地婚礼”?沐浴阳光、亲近自然、拥抱绿色,多么富有诗意啊!
刘蕾与这家度假村的负责人洽谈时,原以为对方会让她支付一笔场地费,没想到听了刘蕾的计划,他满脸惊喜地说:这个创意太妙了,连报纸、电视台的记者都会闻风赶来的,我不收你一分钱!这天,经过精心布置,草地上出现了一个粉红色的舞台,拱门全部用七彩汽球搭成,宛如雨后彩虹。在这种自然、浪漫的氛围里,新郎新娘和亲友们自由地聊天、散步,孩子们在草地上嬉戏奔跑。
晚上又举行了一个自助酒会-----人们挑选着自己喜爱的食物,新人点燃草坪上早已摆放的晶莹烛杯,一个象征美满的爱心在鲜花绿草环绕中逐渐亮了起来,同时,鲜花立柱的上方喷射出耀眼的礼花,散出无数美丽的图案,宾客们手上的礼花筒喷出片片闪亮的彩蝶,整个草坪洋溢着无比的热闹和欢乐……
其间,当电视台的记者问新娘对婚礼的感受时,这位上海女孩一脸幸福:“阳光、草坪、鸡尾酒,这是我梦想中的婚礼!”事后媒体纷纷报道,人们不仅知道了上海还有“个性婚礼策划师”这个新鲜职业,就连那家度假村也跟着出了名!
大赚100万仅仅是事业的开始
2003年10月,刘蕾还成功地为一位印尼富翁策划了“空中婚礼”,令上海人大开眼界。新郎和新娘早期曾双双在美国留学,他们做过小公司的职员,开过西餐馆、电子产品超市,还做过股票、期货。有了一定的资本积累,后来又辗转来到上海投资办实业。如今集团公司旗下已经有了一家锂电池厂、一家大型超市和两家电子厂,资产达数千万美金。
回忆起当初白手起家的日子,这位印尼老板说,他觉得创业的刺激和拼搏,更能激发自己的能量和智慧,更能体会人生的酸甜苦辣。因为忙于打拼,他和心上人在一起生活了10年,可是至今连婚礼都没举行,女友太委屈了!现在自己总算成了中国人说的那种“成功人士”,他决定把婚礼补上,尽可能办得隆重、豪华一些。
根据客人的要求,刘蕾大手笔地为他们租了两架直升机,一辆12米长的林肯和22辆奔驰轿车。记者看了录像,那位不算年轻的新郎把新娘抱上由玫瑰点缀的林肯,他俩钻出车顶的天窗迎风而立,样子可爱极了。汽车开到上海郊外的机场,红色的地毯和彩色气球将机场装扮得喜气洋洋。在由20人组成的乐队奏起的《婚礼进行曲》中,他俩分别登上了两架贴有大红喜字的红色直升机。20分钟后,新郎的专机降落了,他手捧玫瑰等待着妻子从天而降。新娘笑着走出直升机,赞叹道:“太美妙了,飞的感觉真好!”新郎说:“举办空中婚礼,这创意可真够浪漫、刺激的!”
最后是烛光餐会,席间还有歌手、魔术师和时装模特队表演助兴,乐队和婚礼司仪的主持配合像《实话实说》,还按着追光灯跟着幸福的新人在宴席间穿梭……
其实除外籍人士外,刘蕾一直反对新人盲目追求婚礼的豪华、侈奢。况且这样的婚礼除了“阔气”外,又有什么特色和浪漫可言?刘蕾说,这只是极个别的现象,事实上现代人的婚礼正由“物质型”向“精神型”转变。新郎新娘越来越多地关注文化层面,更加追求个性、时尚和文明。去年春天,她就策划过一个妙趣横生的“植树婚礼”,让新郎新娘到公园同裁“爱情树”,来宾每人植一棵“纪念树”,既见证了他们的纯洁爱情,又为上海的绿化事业添了一份彩。若干年后,再带着孩子来参观这片“爱情森林”,那将是多么浪漫、温馨和值得骄傲的事啊!
最近,刘蕾又策划了一个堪称经典的“沙漠婚礼”,灵感来源于三毛的爱情小说。天生浪漫的女主人公希望和心上人一起把家建在远离尘嚣的撒哈拉大沙漠中,让荷西在那里开垦一片土地种植玫瑰,享受世外桃源的宁静与美丽。这想法真令人陶醉!2005年5月,刘蕾将带着8对跨国鸳鸯,到新疆的塔克拉玛干沙漠骑着骆驼举行集体婚礼。那里有泛着金色的原始胡扬林,神秘的楼兰古城,能歌善舞的“刀郎人”,这一切都令人着迷和向往……
如今刘蕾策划的个性婚礼,不仅倾倒了大上海的千万对情侣,还被传到广州、青岛和大连等城市。她自己也从中收获了100多万元的金色财富。谈到未来,女孩说中国每年有1000万对新人结婚,消费总额达2500亿元,个性婚礼这块市场“蛋糕”太大了,她的事业才刚刚开始!
編者语:花车迎亲,酒店宴客,最后喝得醉醺醺的亲友再闹一把洞房。如今追求个性和时尚的都市情侣,对这种“流水线”婚礼模式越来越感到单调乏味。刘蕾正是抓住了这一点,推陈出新,给即将踏上婚姻红地毯的情侣们展现了一场场个性十足的婚礼。有需求就有市场,财富的金矿有时候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难以寻觅。
果皮上淘出百万金
文/枫燕
很难让人相信,一个在深圳摆水果摊的打工妹,现在已经成为一位身价过百万的广告明星。更让人拍案叫绝的是,她赖以起家的广告载体竟然就是她以前卖过的各种水果!
竞争激烈摆水果摊的打工妹要“突围”
今年26岁的朱金妹是广东省韶关人。1997年7月,她来到了深圳,几经辗转,朱金妹应聘进了南山区一家茶叶零售店当起了销售员。在这里,朱金妹认识了一个名叫杨申的业务员,两人很快确定了恋爱关系。1998年底,由于朱金妹所在的南山区零售店生意欠佳,贸易行上层经研究决定关闭该店,并遣散所有店员,朱金妹没了工作。
后来朱金妹发现,在自己居住的这个大住宅区里,竟连一个卖水果的摊位都没有。她想,不如自己放弃找工作,摆个水果摊做生意!想到这儿,她赶紧打电话找杨申商量。杨申一听,也觉得这是个不错的主意,当即表态支持她在小区外面摆一个水果摊。
三天后,朱金妹的水果摊开张了,生意做的很红火。但好景不长,因为朱金妹的水果摊生意一直很好,别人也开始跟风做水果生意了。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朱金妹的摊位周围就冒出了十多家水果摊。看着账本,朱金妹开始发愁了。
一天,杨申到水果店里来帮忙。朱金妹见他皱着眉头闷闷不乐的样子,就问他是不是有什么心事。杨申叹了口气,道:“业务越来越不好做,这个月都过了一半了,还没拉到什么单。”朱金妹说:“其实你们的茶叶质量挺不错的,如果打个广告,生意一定能好起来。”“可是我们哪有钱做广告呀?”杨申沮丧地回答。
朱金妹不知该如何安慰男友,两人只好坐在一旁盯着摊位上的水果发呆。快到春节了,为讨个吉利,朱金妹也同其他水果商一样,在许多水果上贴了写有“福”、“吉”等喜庆字眼的纸片。这些纸片都剪成了拇指大小的圆形,贴在水果上相当漂亮。朱金妹突然想到,可不可以把茶叶的广告就做在这上面呢?要是把男友的电话和主要业务印成小圆纸片,贴在水果上,那些买水果的顾客不就可能找他买茶叶了吗?杨申听了朱金妹的建议,不禁精神一振,觉得这个办法可以一试。两人心里的阴霾顿时一扫而光,开始兴致勃勃地讨论起来……
发明果皮广告帮助男友一举成功
朱金妹和杨申绞尽脑汁地研究了一下午,仍然有个难题解决不了:为了美观,贴在水果上的广告贴纸不能太大,广告的字数就不能太多。可杨申所在的茶叶贸易行代理了数十种绿茶,每种茶叶都有各自的优点,两人想了好半天也没能想出言简意赅的合适的广告词来。最后,两人商定,干脆就只印“绿茶”两字和杨申的电话号码,并以绿色为底色,以一壶茶作为背景图,字体印成黄色。
杨申知道,很多文具店里都有满页的大小不等的小圆点不干胶贴纸卖。他先去买了一张贴纸作样板,拿到名片店,花10元钱把广告内容打印在了小圆点纸片上。做完后,他觉得效果还不错。细细一数,一页纸上的广告圆点纸片居然有120个之多。也就是说,一张样板贴纸就可以贴120个水果!杨申很满意,便又买了20张贴纸拿去复印,可复印的效果太差了。于是,他又找到先前的名片店,以每张1元钱的价格又打印了20张。
晚上,朱金妹收档关上店门之后,就和杨申一起把那些广告圆点贴纸一张张地揭下来,贴在水果上。因为有的水果在食用时不需要削皮,有的果皮又太薄了,所以他们就只选择在木瓜、香蕉和橙子等厚皮水果上贴广告。两人忙到凌晨,终于将所有的广告圆点贴纸全部贴到了水果上。
因为朱金妹担心水果上的广告词会让顾客有意见,因此,第二天开门营业时,她把贴着广告的水果和没有贴广告的水果分开放在摊位上,同样的价格让顾客随便挑选。结果证明,顾客们对这种广告形式一点也不反感。他们认为在吃水果的同时了解一些广告信息没什么不好。一天下来,营业额并没有比以往减少,朱金妹这才放了心。更让她高兴的是,第二天下午,杨申就兴冲冲地跑来告诉她,说自己已经接到了好几个顾客的电话,都是找他买茶叶的。看来,水果上的广告效果还真不错。
看到男友高兴的样子,朱金妹心里也乐开了花。于是,他们又加印了50张广告贴纸备用。月底,杨申的茶叶销售量第一次排在了全公司的第一位,而且比排在第二位的业务员足足多出了两倍!公司老总为了给业务员树立一个榜样,除了规定的12000多元提成外,又额外奖励了他5000元现金。
这是自从杨申到深圳后第一次拿到这么多钱,他高兴坏了。后来,在朱金妹的帮助下,他每个月的茶叶销售提成都超过了1万元。由于业绩出众,公司老总把他提升为业务部主管,并把他的提成又加了三个百分点。然而好景不长。到2000年7月份的时候,杨申的茶叶销售额开始下降了。朱金妹一琢磨,很快找到了原因:在她这里买水果的顾客大多住在附近,而远一点的居民就不大可能看到水果上的广告了。而且,茶叶毕竟不像油盐酱醋消耗得那样快,因此附近的茶叶市场已经差不多饱合了。如果要进一步扩大茶叶的销量,广告的范围就必须扩大。
为了支持男友的工作,也为了把自己的事业做得更大,2000年11月,朱金妹与杨申合资在深圳市宝安区的新安路上开了一家水果铺子,并聘请了两名员工帮忙打理。像以前一样,她仍然在橙子和香蕉等水果上贴了茶叶广告。
果然,朱金妹的经营网点扩大后,杨申的业务量也一下子升了起来。到2001年3月时,杨申已经成了公司的业务经理。一天,他带着一个朋友到朱金妹的店里来玩。那个朋友是开花店的,主要经营配送鲜花业务。当他看到朱金妹贴在水果上的广告,了解到这些广告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后,就表示希望朱金妹也能在水果上替他的花店打打广告。朱金妹当即答应了下来。
那些贴有“鲜花配送”广告的水果一卖出去,马上就产生了很好的广告效应。一个月后,那位朋友给朱金妹送来了2000元钱,说是广告费。朱金妹怎么也不好意思收。可那位朋友说,这些水果上的广告的确帮了他大忙,他还想继续这样做下去。于是,朱金妹便收下了这第一笔“广告费”。
全国独家“果皮广告公司”财源滚滚
那位朋友走后,朱金妹想,现在水果生意也不好做,既然在水果皮上做广告效果这么好,何不以水果为平台进军广告行业呢?当杨申得知朱金妹的想法后,也兴奋地表示赞成:“这个办法好啊!反正这几年下来,我们也有一些积蓄了,应该大胆地闯一闯了!”
就这样,从2001年7月1日开始,朱金妹正式把店子交给了聘来的员工管理,自己则开始为水果皮拉广告。由于杨申已经跑了多年的业务,对这方面的运作和相关情况比较了解,在他的指点下,朱金妹很快就上了路。
在水果皮上做广告是一件新鲜事,而且收费便宜,还能直接进入家庭,不愁没人看。因此,这种方式很快引起了广告客户的关注。第三天,朱金妹就拉到了第一单业务——帮一家西餐厅打广告。对方愿意捉供2000元的广告经费,但要求朱金妹至少要在1万个水果上面贴上“雨花石西餐”的广告贴纸。朱金妹一算成本,顶多300元,因此她立刻就答应了下来,并与对方签下了第一份广告意向书。
两天后,朱金妹又拉到了一个推销糖果的广告,对方答应付给她3000多元。这时,朱金妹才发觉,仅凭她那两个水果摊,广告的载体已远远不够,随便一个业务单签下来,都需要成千上万个水果,而这些水果要好几天才能卖得完,广告轮换更替的速度实在太慢了。
无奈,朱金妹开始四处寻找能为她代做广告的水果店铺。当然,她也不是要那些水果商贩把自己店里的水果拿出来免费给她做广告,而是向他们开出了每贴一个广告补贴2分钱的条件。比如,一个水果店铺为她贴了1万张广告贴纸,就可以有200元的纯收入。200元要卖多少水果才赚得回来呀!所以很多水果店铺都争着与她合作。仅两天时间,朱金妹就在深圳市确定了25家水果店铺作为她的广告载体。同时,她又把自己原先拥有的两家水果店转给了属下的员工,自己专心跑起了水果皮上的广告。到2002年初,朱金妹每个月的广告纯收入已超过了1万元。跟以前做水果生意比起来,不但收入增多了,而且更轻松更直接。
果皮上的广告大多较简单,一般只是几个字加上一个电话号码。于是,朱金妹就买回了电脑和打印机等设备,并参加培训班学会了电脑以及设计方面常用的“photoshop”等软件,开始自己制作广告样板。这样一来,成本就进一步降低了。2002年5月,朱金妹和男友一起在宝安区新安湖花园买了一套110多平方米的商品房,既用来住宿又用来办公。
2003年6月,一家新成立的饮料公司找到朱金妹,提出想在10万个西瓜上打出该饮料的名字,但又要求广告做好后不容易被人为撕掉。该公司愿意拿出10万元的广告费来。这下可把朱金妹难住了,贴纸太容易被撕下来,肯定不行,怎么办呢?好在该公司给了她比较充足的时间,考虑了几天之后,朱金妹还是大胆地把这个单接了下来。
经过一番冥思苦想,朱金妹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她找到一家小印刷厂,将该饮料的名字设计好后印了10万份,然后她就一个人跑到了广东河源等盛产西瓜的地方。当时,离收获西瓜还有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她以一角钱一个的价钱跟那些瓜农达成了协议,把按字型剪好的纸片贴在了10万个西瓜上,并向所有瓜农承诺,等这批西瓜成熟后,她就按市价全部包销。
一个月后,西瓜成熟了。由于贴过纸片的地方没有晒着太阳,所以,当瓜农把纸片揭去后,该饮料的名称就很明显地显现了出来,不论怎么擦也擦不掉。朱金妹把这批西瓜运回深圳后,又分销给了与她合作的那几十家水果店铺,结果很快就在市面上销售一空,收到了很好的广告效应。而在这个过程中,除去所有开支,朱金妹轻松地赚到了将近6万元钱。
随着时机的成熟,2004年3月,朱金妹成立了自己的广告工作室,并聘请了5名业务员,正儿八经地当起了总经理。在接受采访时,她告诉记者:“深圳只是我的第一站,下一步,我还要进军广州、珠海和厦门等城市,争取将我的‘水果广告’推向全国。我相信,只要有人吃水果,有人卖水果,我的事业就永远不会停止!”
编者语:随着百姓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类水果已成了百姓餐桌上不可缺少的食品之一。但谁又会想到,在大家司空见惯的小小水果皮上,居然还蕴藏着无限的商机。朱金妹成功了,她的成功在于她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在于她天马行空、不拘一格的思维。她的创业够另类,但恰恰是这个另类带她走上了成功之路,在生活中要做个有心人,创业路上更需要有心人,敢想、敢干再加上有心,你就离成功不远了。
下岗女工的爱心创富路
文/闫新光 刘淑兰 黑米粒
作为一名母亲,邱惠对嗷嗷待哺的孩子肯定有种慈母之爱;作为一个女人,她对年轻妈妈不得不在大庭广众之下给孩子喂奶的尴尬也必深有体会。这种对生活的体验转化为对市场需求的判断,这是创业者与普通人的区别所在。正因为如此,邱惠才有了发现商机的别样眼光。
喂奶服
2002年7月的一个周日,38岁的下岗女工邱惠领着15岁的儿子来到大连市体育场看足球比赛。那天体育场人山人海,邱惠领着儿子在人群中挤来挤去,突然,她的目光停在了两个抱着婴儿的年轻妈妈身上,在灼热的阳光下,那两个年轻妈妈怀里的孩子显然是饿了,在不停地哭。
邱惠有些心疼,就挤过去问那两个年轻的妈妈:“怎么不给孩子喂奶呀?”“带来的牛奶酸了。”两个年轻的妈妈无奈地说。“你们可以喂孩子母乳呀!”两个年轻妈妈环顾了一下四周,邱惠明白了,在大庭广众之下,两个年轻妈妈不好意思解开衣服,露出乳房。
返回看台后,邱惠的心却无法平静下来。突然间,她的脑海中涌出了这样一个念头:能不能设计一种服装,让穿着这种服装的年轻母亲们能随时随地,在大庭广众之下也能够毫无顾忌地给婴儿喂奶呢?想到这里,下岗后一直苦于无事可做的邱惠一下子兴奋起来。整个比赛期间,她一点也没看进去。比赛结束了,邱惠拉着儿子在体育场附近的二轻广场花8元钱买了两米白布头,回家后就开始研究设计、缝制喂奶服了。
她反复设计了三次,喂奶服才成型。第一次,她在衣服的胸部挖两个小洞,缝两个小兜,兜盖往上翻,母亲喂婴儿奶是方便了,但上翻的兜盖掉下来,捂住了婴儿的鼻子,这个设计被否定了。第二次,邱惠设计了兜盖往下翻,婴儿开始吃奶后,再用拉链把兜盖拉上去,但这个设计也有缺点,母亲拉拉链时,稍不留神,拉链就会划破婴儿的脸,这个设计也被否定了。第三次,邱惠在兜盖下翻的基础上,在喂奶的部位钉了几颗纽扣,婴儿吃奶时,再把纽扣扣上,这次,邱惠成功了。
2002年10月,邱惠给自己设计的喂奶服取名为“爱心喂奶服”,然后,从父亲那里借了3000元钱,去大连市专利局申请了专利,2003年1月,她的“爱心喂奶服”专利批下来了,拿到专利证书那天,邱惠流泪了,但那是幸福的泪啊!
賣掉房子生产喂奶服
从获得了专利的喜悦中平静下来后,邱惠开始考虑如何处理这个专利的问题了,父亲和她身边的亲人劝她把这个专利卖掉,可是,邱惠舍不得,想来想去,邱惠决定自己生产喂奶服,可是,工厂在哪里?钱在哪里呢?邱惠决定卖房子。
2003年3月,邱惠咬着牙把房子卖了。42平方米的房子卖了7.2万元,邱惠又从父亲那里借了3万元,注册成立了“盛尔惠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盛尔惠”是战胜自己的意思。公司成立后办营业执照时,邱惠才知道打进银行注册公司的那10万元钱是不能马上拿出来用的,没办法,邱惠又从哥哥那里借了1万元钱,领了营业执照,又进了一小批布料。
在她最艰难的时候,亲情给了她最大的支持,哥哥把家中50多平方米的房子中惟一的一个4平方米的客厅给她倒了出来,让她拉上电,摆上案板、缝纫机,做了缝纫车间,下岗的大姐也放下手头正干着的生意和她一起干。
在那4平方米的地方,邱惠和大姐裁剪、縫纫喂奶服。那年,全国都时兴穿远红外衣服,邱惠就和大姐商量可否给喂奶服也加上远红外线材料,她先去科研部门了解了远红外线材料对人体的好处,然后,就设计了带有远红外材料的喂奶服。两人按照邱惠设计的图案拆了缝,缝了拆,终于做出了带远红外线的喂奶服。这种加了吸奶垫的远红外喂奶服又实用又好看,年轻的妈妈穿上既能够消炎、消毒、软化血管,又美观大方不用穿胸罩,还不怕奶水浸湿前胸。
邱惠把这种喂奶服拿给几个年轻的妈妈试穿,试穿的年轻妈妈高兴得都跳起来了。远红外喂奶服受到了年轻妈妈的欢迎,极大地鼓舞了邱惠。2003年4月,她从银行中提出了自己注册公司的那10万元钱,去营口市西柳市场赶大集,买回了5万多元的碎花纯棉布料,又去沈阳市一家远红外材料厂买回了近2万元的远红外线材料。
她拿着这些材料和自己设计的喂奶服图案,服装样板,找到一个开服装厂的朋友,请人家为她加工喂奶服,不到半个月时间,1000套喂奶服加工出来了,接下来,邱惠艰难地开始推销喂奶服了。她先是跑大连的各大商场,可是,各大商场的扣点太高,邱惠想了想,就去了市妇幼保健站和市妇产科医院,她把喂奶服给这两个医院的医护人员看了,大家都说好,两家医院都要她的货,但讲定是代卖,邱惠高高兴兴地给两家医院各自送去数百套,然后就坐在家里等着回款了。因为这两家医院每年都要接生数万个新生婴儿,就算10个年轻妈妈里面有一个买她的喂奶服,她每年销出去的喂奶服就不止几千套。
可是,就在邱惠沉浸在成功的向往中,等着往回收钱时,肆虐全球的“非典”来了,邱惠放在两家医院中的喂奶服还没卖出去几件,为了防止“非典”传播,所有医院里除了药品外,其它物品一律不允许卖了,连医院里的小卖店都关门了。这个打击对邱惠来说是致命的,她快要急疯了。
邱惠成了大连市服装界的名人
因为“非典”,邱惠被压住了近10万元钱的货,走投无路之际,她连夜给素不相识的夏德仁市长写了一封信,述说了她的处境和她的想法。邱惠万万没想到,她的信寄出去仅3天,夏德仁市长就把她的信批转给了沙河口区的卢林区长,卢林区长马上让秘书把邱惠请到了区长办公室,短短的几天时间,沙河口区星海湾街道办事处就给邱惠解决了一间办公用房,沙河口区科技局还从科技开发经费中给邱惠拨了3万元钱。拿着沙河口区科技局给的3万元钱,邱惠决定自己办厂。
邱惠租了厂房,买了6台缝纫机,两台码边机,两个电汽熨斗,接收了12名大龄下岗女工,稍事筹备后,工厂就开工了。艰难的几个月之后,“非典”缓解了,她放在妇幼保健院和妇产科医院的喂奶服陆续卖出去,她的工厂盘活了。
2003年12月,在夏德仁市长的牵线下,邱惠和大连市著名企业大连娇子堂工贸有限公司高层领导坐在了一起,“娇子堂”欢迎邱惠和他们合作,主抓孕妇、婴儿服装的经理看过邱惠厂里生产的服装后,建议邱惠生产系列孕妇、婴儿产品,如:孕妇服、襁褓等等。
“娇子堂”服装经理问邱惠:“你们的设计师可以设计出系列新颖、流行的孕妇服和婴儿服吗?”一听对方问设计师,邱惠吓了一跳,她的厂里哪有什么设计师呀?!但为了能和“娇子堂”合作,邱惠大着胆子一口应下来,连说:“能,没问题!”
从“娇子堂”出来,邱惠到新玛特、大商等大商场的婴、孕服装专柜看了一圈后,就知道她在“娇子堂”的话说大了,看着柜台里那些新颖、流行的婴、孕服装,她知道,以她现在的能力,是无论如何也赶不上人家的。
邱惠觉得她应该请技师了,非常幸运的是,她居然在劳务市场上碰到了一个在大连服装学院进修过的女孩。邱惠对女孩说:“我是来招服装技师的,我说出要做的服装思路,你能按着我的思路设计出服装成品吗?”女孩笑了,说:“应该能行吧!”
邱惠把女孩子领回工厂,两个人逛商店,翻服装书,整整憋了20多天,终于按着邱惠的思路设计出了7款婴、孕服装,打出样板,到“娇子堂”一送审,“娇子堂”竟没有提出任何修改意见,一次性通过了。
那天夜里,邱惠拉着那个女孩进了一家饭店,喝了许多酒,醉得涕泪横流。
这7款婴孕服样品通过后,邱惠又给这些产品增加了科技含量。针对现代年轻夫妇崇尚科学、崇尚自然的特点,邱惠又去上海进了一批防辐射面料,这种防辐射面料具有多离子屏蔽的作用,孕妇穿在身上,可以有效地防止电视、电脑、通讯设备等产生的电磁波对人体的辐射,从而更好地保护孕妇腹中的胎儿。邱惠生产的这种加了防辐射面料的孕妇服装推向市场后,深受孕妇的欢迎,产品非常畅销。
邱惠就是这样从一个从没干过服装的下岗女工,靠肯干、靠大胆,一路跌跌撞撞地闯进了服装界,成了服装厂老板,让邱惠自己都惊诧的是,她一个从没学过服装设计的人,现在竟然拥有了40多款自己设计的春夏秋冬婴、孕服装。
这些服装给邱惠带来了财富,仅和“娇子堂”合作一项,每年就可签下70多万元的生产定单,获利数十万元。
编后语:创业者要善于从生活细节中了解自己的潜质,从而确立自己的创业方向,这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夏华:要坐飞机到罗马
依文,男人永远的情人
辽宁大连瓦房店的得利寺镇,是养育了夏华的地方,老实本分的父母给予她的是精神的滋养。1987年,夏华考入中国政法大学,学习行政管理专业。
1992年夏末的一个早晨,夏华提着蓝色小旅行箱,准时出现在西单半日商场。她唇红齿白,神采奕奕。擦拭衣杆,再把男服整挂上架,她一如往常手脚麻利。
没有人知道,这小姑娘昨晚几乎一宿没睡,妆容是在火车站的洗手间收拾出来的,一向都居无定所,东颠西跑;也没有人相信,她上个星期还是中国政法大学的教师,从事着太阳底下最尊贵的工作。
她是因故被开除还是一时糊涂?都不是,她很清醒地写了辞职书,从沿海地区调研回来就动笔,一张白纸,一个小时就改写了自己的前程。领导劝她,条条大路通罗马。夏华说,可是飞机一定比汽车快,我想更早到罗马。父亲骂她,你这职业多体面,早知要站柜台还上什么大学!夏华哭了,站柜台绝对是过程不是目的!我就想自己创业!其实走出校门也很简单,搭乘345路公交车到德胜门,再转趟车就到西单。她不是没有留恋,安稳的生活,温馨的小屋,那个被自己称之为“家”的地方,全丢了。下了车,脚步有些空落落的。走在繁华的西单大街,她想,没有一寸土属于自己,又笑,一无所有才更无所顾忌,将来这身边跑着的豪华车,矗立的大厦,自己都要有!
1992年夏天,学校接受了国务院的一个课题——“沿海地区经济发展与法制建设”,夏华带着十几个学生到福建做了一个月调研,走访过许多服装企业、制鞋企业。其间,她结识了很多服装企业的老板,看到那些学历不高、年纪轻轻的企业老板都经营着自己的事业,夏华动心了。她相信,只要有梦想,就会有奇迹发生。
还是在1992年,夏华放弃中国政法大学的教师,到商场做导购,当时没有人理解她,没有人支持她,但是夏华知道,开始很重要,但过程不重要,我要的是一个结果,我要改变我的命运,“条条大路通罗马。可是飞机一定比汽车快,我想更早到罗马。”夏华就这样坚定的即说服着那些规劝自己的人,也鼓励着自己,要坚持自己的选择。
夏华似乎属于认定了方向不回头的那种人,不久后,北京西单一家不起眼的小商店里多了一个戴眼镜的年轻女大学生。她向哥哥借了1万多元,加上自己攒下的1万元,租了一个不到10平方米的柜台,批发男式西服、衬衣零卖,从进货到站柜台全是她一个人。为了省钱,夏华舍不得租房子住,每天凑合住在同学的宿舍或家里。上大学时父亲花了近半个月工资给她买的蓝色小旅行箱里装满了她的全部家当,跟随她每天东奔西走。夏华走到哪里它就是夏华的家,然后夏华就是今天借住在这个同学的宿舍里面,明天借住在那个同学的家里,每天夏华在快下班的时候就不断地打电话,问有事没有事,实在是同学家里都有事,或者自己都有事,自己没有办法去住的时候,夏华就找一个人多的汽车站或火车站,因为她觉得这样安全一点,然后夏华就在汽车站或者火车站里过上一夜,但是越是那个时候,夏华越是坚定,“我一定要坚持下去,一定要有我想象的,我梦想中的房子,我一定能熬过这一关的。”所以每天早上醒来的时候,夏华再去找一个洗脸的地方,洗一洗、画一画,然后依然会精神抖擞地拎着自己的箱子,又去站柜台了。
1994年7月6日,夏华注册了“依文”商标,取“人、衣服、文化”一体之意。那年秋天,夏华瞄准毛纺厂因缺少出口配额而在库房里大量积压的、当时中国男人很难接受的格子面料和色彩亮丽的花呢面料,以身家性命全部吃进,上演了一场主题叫“亮现人生”的花色西装与传统灰蓝黑西装相对抗的市场较量。这一年的大年三十,她在商场一直忙到关门。回到家中,翻遍厨房,只找到一块面包,就在她狼吞虎咽地吃着这块面包时,父亲打来电话:“华子,吃饺子了吗?”夏华笑着回答:“没有,我吃的是西餐!”尽管又累又饿,但她依旧觉得那是有生以来最快乐的新年,
火车站的长椅不眠之夜,除夕夜里干瘪的面包,和商场经理的软磨硬泡,《中国商业蓝皮书》倒数第三名的名次,到1999年依文首次登上“中国男装企业排行榜”榜首,依文和夏华就这样的一路走来。因为从1995年起,“依文”登上了“中国商业蓝皮书”——中国男装企业排行榜,从此,夏华及其“依文”在中国服装业开始有了自己的位置。
“我的服装就是要献给那些尝试了幸福、苦难、荣誉之后决不放弃未来生活的男人!”在夏华眼中的成功男人是一个母亲的好儿子,一个妻子的好丈夫,一个孩子的好爸爸,是不是有财富,有显赫的地位不重要,而是能扮演好每一个角色的男人就是成功的男人。依文就是为现实生活中的这些男人服务的,每件西服都有一个小小的情感故事签,诸如“娘的背影”“送行”“第一次穿西装”等,每年还推出一本情感故事黑皮书,赠送给客户。夏华会精心设计每一个细节,我们是以一个女人,妻子,母亲的心态在做品牌,做男人的生意更是做男人的朋友。无论是工艺与细节上的至善至美,附件与配饰上的心灵触动,还是浓情深意的售后服务,在亲人生日为你送去的问候和礼物……依文知道的永远比你多。
2003年2月14日,有8万份甜点和礼物送给了依文顾客,卡片上面简单的一句话“依文——男人永远的情人!”足以让顾客永远感动,共鸣,铭记!
两个依文,一个母亲
1999年,“依文”成为中国市场发展速度最快的男装品牌,北京市场的榜首品牌。夏华也因此站在了中国商业金牌奖的领奖台上,同期获奖的大部分是西门子、欧莱雅等国际品牌,而土生土长的“依文”却成为服装行业的代表。当时夏华抱着那块奖牌,真是感慨万千,热泪盈盈,五年来,三百多家中外服装企业,我们是怎样一个个超越的?没有一个假日,没有睡过一个懒觉,一个商场一个商场去说服他们,给国产品牌一片土壤,一次机会吧。也就是在那一年,在艰苦创业中,夏华生下了自己唯一的女儿。为了给自己一个决心,为了给别人一个信心,夏华为她取名为依文。
生下孩子后第五天,夏华便带着小依文上班了。那年3月,为办好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夏华整天奔波于会场和展馆之间,三天后回到公司,女儿蓬乱着头发坐在台阶上,眼部发炎流出的黄水,糊住了眼睛。妈妈的心在这一刻被深深刺痛了,那一夜她郑重地提笔给女儿写了封信,她希望女儿长大后能理解妈妈的选择。
小依文的婴儿时代,是在夏华的车后座和公司的办公室度过的。尚未满月,夏华就把她装在小竹篮里,放在车后座上,开始每天的奔波。经常一个急刹车,篮子和孩子便一同滚落到车下,夏华赶紧下车,去掏自己的孩子。警察愤怒地吼道:“怎么把车停在马路中间了?”可一走到跟前,看见刚从座底下抱起来的、满脸惊恐、满眼泪水的小依文,就摆摆手说:“算了,快走吧,也够不容易的。”所以那個时候,夏华连警察都不怕了。经常出去办事,以为很快就能回来,结果时间一长,就忘了在办公室的女儿还没有喂奶。回来时,小依文已经只会咧嘴,哭不出声了;六个月开始,小依文就能吃盒饭,会说的第一个完整的句子就是“依文服装,男人精神。”
等到可以把依文送到幼儿园的时候,夏华却被幼儿园的老师质问,“你是不是孩子的亲妈啊?”“是啊!”夏华被问得象个丈二的和尚,“别的小朋友一个鸡腿都吃不了,你们家孩子到好,吃了两个鸡腿还举手呢!就是家里困难,也不能这样的苦了孩子啊!”一时间让夏华心里真的不知道是什么滋味了,现在小依文吃饭也是狼吞虎咽的,真的就象家里很困难的难民似的。
做为母亲,夏华是亏欠女儿很多,“我坚持记日记,记录大依文和小依文的每一天的,每一个点滴的成长,现在女儿是无法理解母亲在做什么,但是我的日记会在将来告诉她,母亲曾经在做着什么,相信她会理解母亲的。给她取名依文,对我更是意味着要坚定自己的选择。”
领跑,我在前行
夏华依旧不满足。那时,她恰巧看了部美国片子《百分百新娘》,写平凡的男人诺丁山,开书店谋生,一次偶遇一个美丽女人,立坠情网。后来知道她是世界级的明星,男人几度踌躇,在激情怂恿下仍千方百计地接近她,最终居然赢得美人归。这是传说,是大家都喜欢但未必真实的故事,但有了激情,奇迹随时可能发生。夏华看完片子,灵光一闪,又创造注册第二个品牌——诺丁山,款式活泼大胆,颜色鲜艳出格,宣传画上的男模套一件红色T恤,眼里火焰熊熊。
“做服装品牌不容易,也是深奥的心理学,要了解客户的深层心理需要。谈恋爱时,我都不曾这样关注过男人。我闭着眼睛都能说出‘依文’客户群的生活轨迹:早上挤公交车上班,晚上回家还要买菜;而诺丁山则是去泡吧、打球、郊游的一伙年轻人,洋溢激情。”
10年了,现在依文公司不仅仅拥有彰显男人情感时尚的依文(EVE),还有充满激情的诺丁山(NOTTING HILL)男装系列,其灵感源自1999年美国Julia Roberts和英国Hugh Grant主演的爱情片《Notting Hill》,其中那種浪漫、温馨、甜蜜,而又积极向上的感觉,久久令人回味,而凯文凯利(KEVIN KELLY)则要推广的是保姆式、全天候的服务理念,会员制的管理方式,终身免费洗涤熨烫,免费量体定制和个性化搭配指导服务,力求男人的外表与内涵同样完美,让男人的着装与文化背景、职业背景更和谐。
“这辈子我也许只挖一口井,但一定要挖得足够深,打出足够多的水”——这样的信念让夏华一路跋涉,终于到了收获时节:夏华创建的“依文”男装2002年被评为“中国最受欢迎的男装品牌”,在全国拥有几百家加盟店与销售分店,年销售额过亿元。
夏华有个梦想,将来要建一座玻璃大厦,以告诫自己永远战战兢兢,永远如履薄冰。即使在取得不俗的业绩之后,她仍然坚持周末到北京的各大商场去做市场调查,甚至像当年一样去站柜台。2003年4月,非典疫情肆虐,服装销售一落千丈,当同行们纷纷打电话向她诉苦时,她却做出了一个新的选择:为适应居民就近购物的需求,公司成立超市业务部,推出“凯文凯利”这一全新的品牌。
夏华喜欢运动,学生时代曾是短跑好手,如今的她带领着一群充满活力的年轻人在一个个梦想的引领下不停地迅跑。
忙碌,并快乐着!
喜欢泡酒吧,北京三里屯,后海的酒吧,夏华都是去过的,和员工谈话的地点不是酒吧就是西餐厅,每个月都要蹦一次迪。
“我愿意与别人分享自己的快乐,从1999年可以请客户吃鱼翅的时候,我就对自己说,总有一天我会让我们的员工们吃上鱼翅的,结果在2001年的时候,和员工联欢的时候我为他们每一个人都点了一份鱼翅!”
去年有一次夏华开车去怀柔玩,结果在响水湖附近的山上发现了一个很别致的小旅店,在四周山上可以看见古长城,而且晚上的月亮特别的明亮皎洁,真的有点秦时明月汉时关的感觉。夏华当时就找到了旅店的老板,协商把这里作为依文公司培训员工的基地。享受快乐,即使是工作也可以让自己忙碌并快乐着,不一定就是苦行僧的样子才能做好事业,既然我们现在有条件享受生活,那么我愿意把我的快乐分享给我的员工们。
年轻人富有激情,夏华乐意给那些敢想敢做的年轻人创造机会,公司管理人员中80%都是刚走出校园不久的大学生,今年公司所有的岗位依旧会向大学生敞开。她的成长经历让人有理由相信:奇迹会在年轻人身上发生。
如果按照人的成长规律来看,虽然依文走过了10年的时间,无论是受欢迎的男装品牌还是商场男装榜首品牌,在我的眼中他还是我的孩子,就和小依文一样的,还不是放松的时候,因为还有更高的目标让我们努力,10年以后应该是依文最好的状态,因为他风华正茂,因为他青春年少,就如同20岁的小伙子一样。
“只要有目标在,那么前进的脚步就永远无法停歇!”到意大利开店,让中国本土的男装登上世界的舞台,做国际的品牌,这些都是夏华心中的目标,说到这里,夏华眼神中折射出的热情和自信,让我们感到了一种年轻,年轻就是没有什么不可以!
编者语:佛说:得便是失,失便是得。得失之间夏华演绎的是一个全新的创富神话。夏华为什么成功?因为她有梦想,因为她相信只要有梦想,就会有奇迹发生。路在每个人脚下,只要按照自己认定的梦想之路走下去,只要有义无返顾、勇往直前的信念,那个属于你的奇迹必将发生。
做个快乐的“个性婚礼”策划师
文/谢海云
中国每年有1000万对新人结婚,消费总额达2500亿元。面对这块诱人的大蛋糕,时下一种新职业悄然诞生——“个性婚礼”策划师。海归女孩刘蕾设计的游艇婚礼、草坪婚礼、假面狂欢婚礼等不仅风靡大上海,还被香港凤凰卫视等多家媒体报道,就连外企老总的婚礼,都要请她策划帮忙呢!
留学归来 主持婚礼帮她度过就业危机
今年24岁的刘蕾出生在泉城济南市,2000年从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毕业后,她去了上海。她认为这座经济发达的国际大都市,比济南和青岛存在更多的机遇。她决定先找一份工作,从小事情做起。但令她没有想到的是,瑞士求学4年,居然在上海都找不到一份像样的工作。
一天,刘蕾到济南同乡美兰开的婚纱工作室做客。去的时候,正好有美兰的一个朋友即将做新娘,当时新娘试穿的是一款非常流行的希腊风格的婚纱,刘蕾简直被她的高雅和美丽惊呆了,忍不住夸了一句:太美了,真希望你能穿这个婚纱去希腊结婚!没想到新娘子兴奋地看着她说,你怎么知道我先生是希腊人?刘蕾惊讶地睁大了眼睛,接着大伙笑作一团。
同乡在一旁忽然想起什么似的说,刘蕾,他们下个礼拜在国际饭店有一场简单的婚礼酒会,正缺一个中文和英文都好的主持人,要不你去试一下。新娘知道小刘是位从瑞士回国的留学生后也很高兴,她感觉和刘蕾很有缘,便真诚地邀请她来主持自己的婚礼,刘蕾不由动了心,当场爽快地答应了。
一个礼拜很快过去,那天晚上小刘特意穿着同乡借给她的晚礼服,淡妆轻扫,气质非凡。婚礼上刘蕾的主持非常成功,虽然并没有太多主持婚礼的经验,但正是因为女孩的独特个性而使整场气氛十分不俗,加上她在欧洲生活过,在主持的过程中适当地加入了一些中西文化民俗的东西,很得新人双方的满意。一个半小时的主持,刘蕾不仅赢得宾客一致好评,还从新郎手中得到厚厚的红包一个,打开一看,哇,整整800元呢!
刘蕾在瑞士留学时学习过德语、法语和意大利语(这三种语言都是该国的官方语言),有了这次经历,她决定先以主持人为自己的突破口,而且最好是主持有外宾加入的各种婚礼,这样她的优势就能发挥出来了。于是,刘蕾一方面让同乡帮自己留意下次主持新人婚礼的机会,一方面找到上次国际饭店的公关部经理(因为布置场地的问题她和对方联系过),刘蕾留下自己的电话,并告诉他如果有客人委托公关部找司仪,希望他能联系自己,并表示每接到一次主持的机会都会给予他们相应的酬劳,而对方要做的仅仅只是把刘蕾的电话推荐给客户就行。
这样的好事谁会放弃呢?果然,陆续地就有电话打到这位海归女孩手中。后来她主持了很多中西合壁的婚礼,每月的收入居然有七八千元,比起那些老板、经理的收入虽算不了什么,但刘蕾觉得当婚礼主持人能见识不同的场面,认识不同圈子的朋友,更重要的是她感觉自己越发有价值了:几个小时的时间就能拿同龄人一個月的报酬,这种肯定对初涉世的她来说太重要了!
新鲜事业让“个性婚礼”成为时尚前沿
2001年春天,刘蕾同一位即将结婚的上海女孩聊天时,这位文学博士抱怨:当地的一些婚庆公司业务素质太差,一些人根本就不懂婚礼婚俗。听朋友介绍说刘蕾曾在瑞士留学,见识过不少浪漫的欧式婚礼,就问她能否帮自己策划一个有“个性”的婚礼,至少一些美丽的细节能让人记住!
刘蕾参照欧洲人的做法,就大胆为她策划了一个“烛光婚礼”。当时最精彩的要数这一幕:在新娘出场前,全场灯光暗下,只有一束追光灯打在一个屏障上。只见屏障后一个袅娜的剪影渐渐清晰,屏障也随之被慢慢拉开。新娘在追光的追随下从屏障后走出,缓缓走向新郎。接着灯光熄灭。宾客们正在纳闷,忽然,从空中落下两束追光,在人们的惊呼声中,一对新人已经出现在舞台上,随着“陪你去看流星雨、落在这地球上……”的音乐,一对伉俪款款走下舞台。每路过一张亲友们围坐的圆桌,圆桌上的蜡烛便会被点亮,慢慢连成一条烛光小路。
等新娘新郎再次回到舞台上时,《婚礼进行曲》响起,在乐曲中新人交换戒指和亲吻,点着蜡烛的蛋糕被推出,新人吹灭许愿的蜡烛时,圆桌上的蜡烛也被熄灭。接着点燃婚礼仪式主体烛台,新人共同从最低处的蜡烛点起,经过点燃盘旋向上的18根小蜡烛,最后将中间的主体蜡烛点燃。这时大灯点亮,掌声、祝福声、笑声响成一片!
如此别出心裁的婚礼,许多人都是第一次见,整个过程高潮迭起,精彩纷呈。新娘的舅舅是上海交大的一位教授,可谓见多识广,参加婚礼后他感慨地说,5年前自己参加过一位商界人士的婚礼,那人结婚当天就花了48万元,在当时看来,这样豪华的婚礼是够惊人的。但他觉得那种婚礼除了豪华,没有能让人记住的内容。所以,一个婚礼的水平高低,关键在于是不是真有个性。婚礼上吃什么饭人们很快就忘了,但是婚礼当中某个精彩片段,却可以给新人留下永久的浪漫回忆,让来宾一辈子不忘!
策划这个“特色婚礼”,刘蕾不仅得到了新娘新郎送来的3000元酬金,那位老教授因为高兴,还特意奖给她一个大红包!
这场婚礼因时尚另类影响很大,很快就成了来宾们同亲友、同事津津乐道的“热门话题”。不久,那位女博士的朋友李小姐准备结婚,就慕名找到刘蕾。在交谈中得知,女孩是西北人,在浩瀚的腾格里沙漠边长大,她从小就向往美丽的湖泊和大海,希望婚礼能在水中进行。这位富于幻想的浪漫“新娘”,的确给刘蕾出了道难题。
后来通过和几家游艇俱乐部联系,刘蕾决定干脆为她租条船,在太湖中举行一个别开生面的“游艇婚礼”!这个想法一下就得到了李小姐和未婚夫的赞同。
这是一艘产自美国的大型豪华游艇,司仪先在宽敞明亮的船舱里为新人举行互换婚戒等婚礼仪式,然后正式“成婚”的一对新人携手按动电钮开启游艇。游览着风景秀丽的太湖,又进入了“放飞气球”、“投放漂流瓶”等浪漫环节。首先,司仪请来宾将自己的祝福写在游艇四周绑着的氢气球上,接着又让新人将自己的爱情誓言写在信笺上,并郑重署名,然后将信笺装入漂流瓶中,等到太阳西落时游艇行至湖中心,新人开始在来宾的掌声中放飞气球。刹那间,无数美丽的气球缓缓升起,天空将见证此时的幸福。而漂流瓶也由新人携手投放到湖水里,让千顷碧波为他们的爱情作证!浪漫的见证仪式之后便是热闹的游艇自助餐会,来宾们一边品尝佳肴,一边欣赏着渔夫撒网,水鸟翻飞的美丽景象,这真是人生的一种极品享受!餐会上一对新人不断开启来自法国的香槟,为来宾斟上清冽香醇的美酒,感谢他们的光临。
夜幕降临了,游艇缓缓行驶着。忽然,甲板上灯火通明,悠扬的音乐响起。这时,一对对酷男靓女又围着新郎新娘翩翩起舞。新娘的父母怎么也没想到,这种仅在电影、电视里才能见到的“西洋场面”,如今竟真真切切地出现在了自家孩子婚礼上!
当年6月,住在古北“洋人区”的李先生找到刘蕾说,他是一位海归创业老板,苏北人。未婚妻是出身名门的上海小姐,还独自经营着一家时装公司,品位很高。他俩准备结婚,可是去了好几家婚庆公司,对方的策划无非是“五星级酒店”、“18辆奔驰、宝马”,一句话,怎么豪华阔气怎么搞。给人的印象是活脱脱的一个“暴发户式婚礼”,毫无个性、浪漫可言。刘蕾请他们看了自己策划过的特色婚礼资料片,那位上海小姐虽连声赞叹,却又说这些别人都尝试过了,她希望自己的婚礼办得与众不同、更有新意!
新娘当时讲的一段话,刘蕾至今记忆犹新。她说这是个追求个性的年代,连自己买衣服都讲究欧洲品牌,并且强调“纪念版”的,何况是一生只有一次的婚礼呢!第二天在陪朋友打高尔夫时,看着绿菌菌的草坪,刘蕾忽然产生了灵感:郊外的度假村风景秀丽,不仅有大块的草地、参天的树木、恬静雅致的花园,而且空气清新。何不为他们策划一个“草地婚礼”?沐浴阳光、亲近自然、拥抱绿色,多么富有诗意啊!
刘蕾与这家度假村的负责人洽谈时,原以为对方会让她支付一笔场地费,没想到听了刘蕾的计划,他满脸惊喜地说:这个创意太妙了,连报纸、电视台的记者都会闻风赶来的,我不收你一分钱!这天,经过精心布置,草地上出现了一个粉红色的舞台,拱门全部用七彩汽球搭成,宛如雨后彩虹。在这种自然、浪漫的氛围里,新郎新娘和亲友们自由地聊天、散步,孩子们在草地上嬉戏奔跑。
晚上又举行了一个自助酒会-----人们挑选着自己喜爱的食物,新人点燃草坪上早已摆放的晶莹烛杯,一个象征美满的爱心在鲜花绿草环绕中逐渐亮了起来,同时,鲜花立柱的上方喷射出耀眼的礼花,散出无数美丽的图案,宾客们手上的礼花筒喷出片片闪亮的彩蝶,整个草坪洋溢着无比的热闹和欢乐……
其间,当电视台的记者问新娘对婚礼的感受时,这位上海女孩一脸幸福:“阳光、草坪、鸡尾酒,这是我梦想中的婚礼!”事后媒体纷纷报道,人们不仅知道了上海还有“个性婚礼策划师”这个新鲜职业,就连那家度假村也跟着出了名!
大赚100万仅仅是事业的开始
2003年10月,刘蕾还成功地为一位印尼富翁策划了“空中婚礼”,令上海人大开眼界。新郎和新娘早期曾双双在美国留学,他们做过小公司的职员,开过西餐馆、电子产品超市,还做过股票、期货。有了一定的资本积累,后来又辗转来到上海投资办实业。如今集团公司旗下已经有了一家锂电池厂、一家大型超市和两家电子厂,资产达数千万美金。
回忆起当初白手起家的日子,这位印尼老板说,他觉得创业的刺激和拼搏,更能激发自己的能量和智慧,更能体会人生的酸甜苦辣。因为忙于打拼,他和心上人在一起生活了10年,可是至今连婚礼都没举行,女友太委屈了!现在自己总算成了中国人说的那种“成功人士”,他决定把婚礼补上,尽可能办得隆重、豪华一些。
根据客人的要求,刘蕾大手笔地为他们租了两架直升机,一辆12米长的林肯和22辆奔驰轿车。记者看了录像,那位不算年轻的新郎把新娘抱上由玫瑰点缀的林肯,他俩钻出车顶的天窗迎风而立,样子可爱极了。汽车开到上海郊外的机场,红色的地毯和彩色气球将机场装扮得喜气洋洋。在由20人组成的乐队奏起的《婚礼进行曲》中,他俩分别登上了两架贴有大红喜字的红色直升机。20分钟后,新郎的专机降落了,他手捧玫瑰等待着妻子从天而降。新娘笑着走出直升机,赞叹道:“太美妙了,飞的感觉真好!”新郎说:“举办空中婚礼,这创意可真够浪漫、刺激的!”
最后是烛光餐会,席间还有歌手、魔术师和时装模特队表演助兴,乐队和婚礼司仪的主持配合像《实话实说》,还按着追光灯跟着幸福的新人在宴席间穿梭……
其实除外籍人士外,刘蕾一直反对新人盲目追求婚礼的豪华、侈奢。况且这样的婚礼除了“阔气”外,又有什么特色和浪漫可言?刘蕾说,这只是极个别的现象,事实上现代人的婚礼正由“物质型”向“精神型”转变。新郎新娘越来越多地关注文化层面,更加追求个性、时尚和文明。去年春天,她就策划过一个妙趣横生的“植树婚礼”,让新郎新娘到公园同裁“爱情树”,来宾每人植一棵“纪念树”,既见证了他们的纯洁爱情,又为上海的绿化事业添了一份彩。若干年后,再带着孩子来参观这片“爱情森林”,那将是多么浪漫、温馨和值得骄傲的事啊!
最近,刘蕾又策划了一个堪称经典的“沙漠婚礼”,灵感来源于三毛的爱情小说。天生浪漫的女主人公希望和心上人一起把家建在远离尘嚣的撒哈拉大沙漠中,让荷西在那里开垦一片土地种植玫瑰,享受世外桃源的宁静与美丽。这想法真令人陶醉!2005年5月,刘蕾将带着8对跨国鸳鸯,到新疆的塔克拉玛干沙漠骑着骆驼举行集体婚礼。那里有泛着金色的原始胡扬林,神秘的楼兰古城,能歌善舞的“刀郎人”,这一切都令人着迷和向往……
如今刘蕾策划的个性婚礼,不仅倾倒了大上海的千万对情侣,还被传到广州、青岛和大连等城市。她自己也从中收获了100多万元的金色财富。谈到未来,女孩说中国每年有1000万对新人结婚,消费总额达2500亿元,个性婚礼这块市场“蛋糕”太大了,她的事业才刚刚开始!
編者语:花车迎亲,酒店宴客,最后喝得醉醺醺的亲友再闹一把洞房。如今追求个性和时尚的都市情侣,对这种“流水线”婚礼模式越来越感到单调乏味。刘蕾正是抓住了这一点,推陈出新,给即将踏上婚姻红地毯的情侣们展现了一场场个性十足的婚礼。有需求就有市场,财富的金矿有时候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难以寻觅。
果皮上淘出百万金
文/枫燕
很难让人相信,一个在深圳摆水果摊的打工妹,现在已经成为一位身价过百万的广告明星。更让人拍案叫绝的是,她赖以起家的广告载体竟然就是她以前卖过的各种水果!
竞争激烈摆水果摊的打工妹要“突围”
今年26岁的朱金妹是广东省韶关人。1997年7月,她来到了深圳,几经辗转,朱金妹应聘进了南山区一家茶叶零售店当起了销售员。在这里,朱金妹认识了一个名叫杨申的业务员,两人很快确定了恋爱关系。1998年底,由于朱金妹所在的南山区零售店生意欠佳,贸易行上层经研究决定关闭该店,并遣散所有店员,朱金妹没了工作。
后来朱金妹发现,在自己居住的这个大住宅区里,竟连一个卖水果的摊位都没有。她想,不如自己放弃找工作,摆个水果摊做生意!想到这儿,她赶紧打电话找杨申商量。杨申一听,也觉得这是个不错的主意,当即表态支持她在小区外面摆一个水果摊。
三天后,朱金妹的水果摊开张了,生意做的很红火。但好景不长,因为朱金妹的水果摊生意一直很好,别人也开始跟风做水果生意了。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朱金妹的摊位周围就冒出了十多家水果摊。看着账本,朱金妹开始发愁了。
一天,杨申到水果店里来帮忙。朱金妹见他皱着眉头闷闷不乐的样子,就问他是不是有什么心事。杨申叹了口气,道:“业务越来越不好做,这个月都过了一半了,还没拉到什么单。”朱金妹说:“其实你们的茶叶质量挺不错的,如果打个广告,生意一定能好起来。”“可是我们哪有钱做广告呀?”杨申沮丧地回答。
朱金妹不知该如何安慰男友,两人只好坐在一旁盯着摊位上的水果发呆。快到春节了,为讨个吉利,朱金妹也同其他水果商一样,在许多水果上贴了写有“福”、“吉”等喜庆字眼的纸片。这些纸片都剪成了拇指大小的圆形,贴在水果上相当漂亮。朱金妹突然想到,可不可以把茶叶的广告就做在这上面呢?要是把男友的电话和主要业务印成小圆纸片,贴在水果上,那些买水果的顾客不就可能找他买茶叶了吗?杨申听了朱金妹的建议,不禁精神一振,觉得这个办法可以一试。两人心里的阴霾顿时一扫而光,开始兴致勃勃地讨论起来……
发明果皮广告帮助男友一举成功
朱金妹和杨申绞尽脑汁地研究了一下午,仍然有个难题解决不了:为了美观,贴在水果上的广告贴纸不能太大,广告的字数就不能太多。可杨申所在的茶叶贸易行代理了数十种绿茶,每种茶叶都有各自的优点,两人想了好半天也没能想出言简意赅的合适的广告词来。最后,两人商定,干脆就只印“绿茶”两字和杨申的电话号码,并以绿色为底色,以一壶茶作为背景图,字体印成黄色。
杨申知道,很多文具店里都有满页的大小不等的小圆点不干胶贴纸卖。他先去买了一张贴纸作样板,拿到名片店,花10元钱把广告内容打印在了小圆点纸片上。做完后,他觉得效果还不错。细细一数,一页纸上的广告圆点纸片居然有120个之多。也就是说,一张样板贴纸就可以贴120个水果!杨申很满意,便又买了20张贴纸拿去复印,可复印的效果太差了。于是,他又找到先前的名片店,以每张1元钱的价格又打印了20张。
晚上,朱金妹收档关上店门之后,就和杨申一起把那些广告圆点贴纸一张张地揭下来,贴在水果上。因为有的水果在食用时不需要削皮,有的果皮又太薄了,所以他们就只选择在木瓜、香蕉和橙子等厚皮水果上贴广告。两人忙到凌晨,终于将所有的广告圆点贴纸全部贴到了水果上。
因为朱金妹担心水果上的广告词会让顾客有意见,因此,第二天开门营业时,她把贴着广告的水果和没有贴广告的水果分开放在摊位上,同样的价格让顾客随便挑选。结果证明,顾客们对这种广告形式一点也不反感。他们认为在吃水果的同时了解一些广告信息没什么不好。一天下来,营业额并没有比以往减少,朱金妹这才放了心。更让她高兴的是,第二天下午,杨申就兴冲冲地跑来告诉她,说自己已经接到了好几个顾客的电话,都是找他买茶叶的。看来,水果上的广告效果还真不错。
看到男友高兴的样子,朱金妹心里也乐开了花。于是,他们又加印了50张广告贴纸备用。月底,杨申的茶叶销售量第一次排在了全公司的第一位,而且比排在第二位的业务员足足多出了两倍!公司老总为了给业务员树立一个榜样,除了规定的12000多元提成外,又额外奖励了他5000元现金。
这是自从杨申到深圳后第一次拿到这么多钱,他高兴坏了。后来,在朱金妹的帮助下,他每个月的茶叶销售提成都超过了1万元。由于业绩出众,公司老总把他提升为业务部主管,并把他的提成又加了三个百分点。然而好景不长。到2000年7月份的时候,杨申的茶叶销售额开始下降了。朱金妹一琢磨,很快找到了原因:在她这里买水果的顾客大多住在附近,而远一点的居民就不大可能看到水果上的广告了。而且,茶叶毕竟不像油盐酱醋消耗得那样快,因此附近的茶叶市场已经差不多饱合了。如果要进一步扩大茶叶的销量,广告的范围就必须扩大。
为了支持男友的工作,也为了把自己的事业做得更大,2000年11月,朱金妹与杨申合资在深圳市宝安区的新安路上开了一家水果铺子,并聘请了两名员工帮忙打理。像以前一样,她仍然在橙子和香蕉等水果上贴了茶叶广告。
果然,朱金妹的经营网点扩大后,杨申的业务量也一下子升了起来。到2001年3月时,杨申已经成了公司的业务经理。一天,他带着一个朋友到朱金妹的店里来玩。那个朋友是开花店的,主要经营配送鲜花业务。当他看到朱金妹贴在水果上的广告,了解到这些广告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后,就表示希望朱金妹也能在水果上替他的花店打打广告。朱金妹当即答应了下来。
那些贴有“鲜花配送”广告的水果一卖出去,马上就产生了很好的广告效应。一个月后,那位朋友给朱金妹送来了2000元钱,说是广告费。朱金妹怎么也不好意思收。可那位朋友说,这些水果上的广告的确帮了他大忙,他还想继续这样做下去。于是,朱金妹便收下了这第一笔“广告费”。
全国独家“果皮广告公司”财源滚滚
那位朋友走后,朱金妹想,现在水果生意也不好做,既然在水果皮上做广告效果这么好,何不以水果为平台进军广告行业呢?当杨申得知朱金妹的想法后,也兴奋地表示赞成:“这个办法好啊!反正这几年下来,我们也有一些积蓄了,应该大胆地闯一闯了!”
就这样,从2001年7月1日开始,朱金妹正式把店子交给了聘来的员工管理,自己则开始为水果皮拉广告。由于杨申已经跑了多年的业务,对这方面的运作和相关情况比较了解,在他的指点下,朱金妹很快就上了路。
在水果皮上做广告是一件新鲜事,而且收费便宜,还能直接进入家庭,不愁没人看。因此,这种方式很快引起了广告客户的关注。第三天,朱金妹就拉到了第一单业务——帮一家西餐厅打广告。对方愿意捉供2000元的广告经费,但要求朱金妹至少要在1万个水果上面贴上“雨花石西餐”的广告贴纸。朱金妹一算成本,顶多300元,因此她立刻就答应了下来,并与对方签下了第一份广告意向书。
两天后,朱金妹又拉到了一个推销糖果的广告,对方答应付给她3000多元。这时,朱金妹才发觉,仅凭她那两个水果摊,广告的载体已远远不够,随便一个业务单签下来,都需要成千上万个水果,而这些水果要好几天才能卖得完,广告轮换更替的速度实在太慢了。
无奈,朱金妹开始四处寻找能为她代做广告的水果店铺。当然,她也不是要那些水果商贩把自己店里的水果拿出来免费给她做广告,而是向他们开出了每贴一个广告补贴2分钱的条件。比如,一个水果店铺为她贴了1万张广告贴纸,就可以有200元的纯收入。200元要卖多少水果才赚得回来呀!所以很多水果店铺都争着与她合作。仅两天时间,朱金妹就在深圳市确定了25家水果店铺作为她的广告载体。同时,她又把自己原先拥有的两家水果店转给了属下的员工,自己专心跑起了水果皮上的广告。到2002年初,朱金妹每个月的广告纯收入已超过了1万元。跟以前做水果生意比起来,不但收入增多了,而且更轻松更直接。
果皮上的广告大多较简单,一般只是几个字加上一个电话号码。于是,朱金妹就买回了电脑和打印机等设备,并参加培训班学会了电脑以及设计方面常用的“photoshop”等软件,开始自己制作广告样板。这样一来,成本就进一步降低了。2002年5月,朱金妹和男友一起在宝安区新安湖花园买了一套110多平方米的商品房,既用来住宿又用来办公。
2003年6月,一家新成立的饮料公司找到朱金妹,提出想在10万个西瓜上打出该饮料的名字,但又要求广告做好后不容易被人为撕掉。该公司愿意拿出10万元的广告费来。这下可把朱金妹难住了,贴纸太容易被撕下来,肯定不行,怎么办呢?好在该公司给了她比较充足的时间,考虑了几天之后,朱金妹还是大胆地把这个单接了下来。
经过一番冥思苦想,朱金妹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她找到一家小印刷厂,将该饮料的名字设计好后印了10万份,然后她就一个人跑到了广东河源等盛产西瓜的地方。当时,离收获西瓜还有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她以一角钱一个的价钱跟那些瓜农达成了协议,把按字型剪好的纸片贴在了10万个西瓜上,并向所有瓜农承诺,等这批西瓜成熟后,她就按市价全部包销。
一个月后,西瓜成熟了。由于贴过纸片的地方没有晒着太阳,所以,当瓜农把纸片揭去后,该饮料的名称就很明显地显现了出来,不论怎么擦也擦不掉。朱金妹把这批西瓜运回深圳后,又分销给了与她合作的那几十家水果店铺,结果很快就在市面上销售一空,收到了很好的广告效应。而在这个过程中,除去所有开支,朱金妹轻松地赚到了将近6万元钱。
随着时机的成熟,2004年3月,朱金妹成立了自己的广告工作室,并聘请了5名业务员,正儿八经地当起了总经理。在接受采访时,她告诉记者:“深圳只是我的第一站,下一步,我还要进军广州、珠海和厦门等城市,争取将我的‘水果广告’推向全国。我相信,只要有人吃水果,有人卖水果,我的事业就永远不会停止!”
编者语:随着百姓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类水果已成了百姓餐桌上不可缺少的食品之一。但谁又会想到,在大家司空见惯的小小水果皮上,居然还蕴藏着无限的商机。朱金妹成功了,她的成功在于她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在于她天马行空、不拘一格的思维。她的创业够另类,但恰恰是这个另类带她走上了成功之路,在生活中要做个有心人,创业路上更需要有心人,敢想、敢干再加上有心,你就离成功不远了。
下岗女工的爱心创富路
文/闫新光 刘淑兰 黑米粒
作为一名母亲,邱惠对嗷嗷待哺的孩子肯定有种慈母之爱;作为一个女人,她对年轻妈妈不得不在大庭广众之下给孩子喂奶的尴尬也必深有体会。这种对生活的体验转化为对市场需求的判断,这是创业者与普通人的区别所在。正因为如此,邱惠才有了发现商机的别样眼光。
喂奶服
2002年7月的一个周日,38岁的下岗女工邱惠领着15岁的儿子来到大连市体育场看足球比赛。那天体育场人山人海,邱惠领着儿子在人群中挤来挤去,突然,她的目光停在了两个抱着婴儿的年轻妈妈身上,在灼热的阳光下,那两个年轻妈妈怀里的孩子显然是饿了,在不停地哭。
邱惠有些心疼,就挤过去问那两个年轻的妈妈:“怎么不给孩子喂奶呀?”“带来的牛奶酸了。”两个年轻的妈妈无奈地说。“你们可以喂孩子母乳呀!”两个年轻妈妈环顾了一下四周,邱惠明白了,在大庭广众之下,两个年轻妈妈不好意思解开衣服,露出乳房。
返回看台后,邱惠的心却无法平静下来。突然间,她的脑海中涌出了这样一个念头:能不能设计一种服装,让穿着这种服装的年轻母亲们能随时随地,在大庭广众之下也能够毫无顾忌地给婴儿喂奶呢?想到这里,下岗后一直苦于无事可做的邱惠一下子兴奋起来。整个比赛期间,她一点也没看进去。比赛结束了,邱惠拉着儿子在体育场附近的二轻广场花8元钱买了两米白布头,回家后就开始研究设计、缝制喂奶服了。
她反复设计了三次,喂奶服才成型。第一次,她在衣服的胸部挖两个小洞,缝两个小兜,兜盖往上翻,母亲喂婴儿奶是方便了,但上翻的兜盖掉下来,捂住了婴儿的鼻子,这个设计被否定了。第二次,邱惠设计了兜盖往下翻,婴儿开始吃奶后,再用拉链把兜盖拉上去,但这个设计也有缺点,母亲拉拉链时,稍不留神,拉链就会划破婴儿的脸,这个设计也被否定了。第三次,邱惠在兜盖下翻的基础上,在喂奶的部位钉了几颗纽扣,婴儿吃奶时,再把纽扣扣上,这次,邱惠成功了。
2002年10月,邱惠给自己设计的喂奶服取名为“爱心喂奶服”,然后,从父亲那里借了3000元钱,去大连市专利局申请了专利,2003年1月,她的“爱心喂奶服”专利批下来了,拿到专利证书那天,邱惠流泪了,但那是幸福的泪啊!
賣掉房子生产喂奶服
从获得了专利的喜悦中平静下来后,邱惠开始考虑如何处理这个专利的问题了,父亲和她身边的亲人劝她把这个专利卖掉,可是,邱惠舍不得,想来想去,邱惠决定自己生产喂奶服,可是,工厂在哪里?钱在哪里呢?邱惠决定卖房子。
2003年3月,邱惠咬着牙把房子卖了。42平方米的房子卖了7.2万元,邱惠又从父亲那里借了3万元,注册成立了“盛尔惠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盛尔惠”是战胜自己的意思。公司成立后办营业执照时,邱惠才知道打进银行注册公司的那10万元钱是不能马上拿出来用的,没办法,邱惠又从哥哥那里借了1万元钱,领了营业执照,又进了一小批布料。
在她最艰难的时候,亲情给了她最大的支持,哥哥把家中50多平方米的房子中惟一的一个4平方米的客厅给她倒了出来,让她拉上电,摆上案板、缝纫机,做了缝纫车间,下岗的大姐也放下手头正干着的生意和她一起干。
在那4平方米的地方,邱惠和大姐裁剪、縫纫喂奶服。那年,全国都时兴穿远红外衣服,邱惠就和大姐商量可否给喂奶服也加上远红外线材料,她先去科研部门了解了远红外线材料对人体的好处,然后,就设计了带有远红外材料的喂奶服。两人按照邱惠设计的图案拆了缝,缝了拆,终于做出了带远红外线的喂奶服。这种加了吸奶垫的远红外喂奶服又实用又好看,年轻的妈妈穿上既能够消炎、消毒、软化血管,又美观大方不用穿胸罩,还不怕奶水浸湿前胸。
邱惠把这种喂奶服拿给几个年轻的妈妈试穿,试穿的年轻妈妈高兴得都跳起来了。远红外喂奶服受到了年轻妈妈的欢迎,极大地鼓舞了邱惠。2003年4月,她从银行中提出了自己注册公司的那10万元钱,去营口市西柳市场赶大集,买回了5万多元的碎花纯棉布料,又去沈阳市一家远红外材料厂买回了近2万元的远红外线材料。
她拿着这些材料和自己设计的喂奶服图案,服装样板,找到一个开服装厂的朋友,请人家为她加工喂奶服,不到半个月时间,1000套喂奶服加工出来了,接下来,邱惠艰难地开始推销喂奶服了。她先是跑大连的各大商场,可是,各大商场的扣点太高,邱惠想了想,就去了市妇幼保健站和市妇产科医院,她把喂奶服给这两个医院的医护人员看了,大家都说好,两家医院都要她的货,但讲定是代卖,邱惠高高兴兴地给两家医院各自送去数百套,然后就坐在家里等着回款了。因为这两家医院每年都要接生数万个新生婴儿,就算10个年轻妈妈里面有一个买她的喂奶服,她每年销出去的喂奶服就不止几千套。
可是,就在邱惠沉浸在成功的向往中,等着往回收钱时,肆虐全球的“非典”来了,邱惠放在两家医院中的喂奶服还没卖出去几件,为了防止“非典”传播,所有医院里除了药品外,其它物品一律不允许卖了,连医院里的小卖店都关门了。这个打击对邱惠来说是致命的,她快要急疯了。
邱惠成了大连市服装界的名人
因为“非典”,邱惠被压住了近10万元钱的货,走投无路之际,她连夜给素不相识的夏德仁市长写了一封信,述说了她的处境和她的想法。邱惠万万没想到,她的信寄出去仅3天,夏德仁市长就把她的信批转给了沙河口区的卢林区长,卢林区长马上让秘书把邱惠请到了区长办公室,短短的几天时间,沙河口区星海湾街道办事处就给邱惠解决了一间办公用房,沙河口区科技局还从科技开发经费中给邱惠拨了3万元钱。拿着沙河口区科技局给的3万元钱,邱惠决定自己办厂。
邱惠租了厂房,买了6台缝纫机,两台码边机,两个电汽熨斗,接收了12名大龄下岗女工,稍事筹备后,工厂就开工了。艰难的几个月之后,“非典”缓解了,她放在妇幼保健院和妇产科医院的喂奶服陆续卖出去,她的工厂盘活了。
2003年12月,在夏德仁市长的牵线下,邱惠和大连市著名企业大连娇子堂工贸有限公司高层领导坐在了一起,“娇子堂”欢迎邱惠和他们合作,主抓孕妇、婴儿服装的经理看过邱惠厂里生产的服装后,建议邱惠生产系列孕妇、婴儿产品,如:孕妇服、襁褓等等。
“娇子堂”服装经理问邱惠:“你们的设计师可以设计出系列新颖、流行的孕妇服和婴儿服吗?”一听对方问设计师,邱惠吓了一跳,她的厂里哪有什么设计师呀?!但为了能和“娇子堂”合作,邱惠大着胆子一口应下来,连说:“能,没问题!”
从“娇子堂”出来,邱惠到新玛特、大商等大商场的婴、孕服装专柜看了一圈后,就知道她在“娇子堂”的话说大了,看着柜台里那些新颖、流行的婴、孕服装,她知道,以她现在的能力,是无论如何也赶不上人家的。
邱惠觉得她应该请技师了,非常幸运的是,她居然在劳务市场上碰到了一个在大连服装学院进修过的女孩。邱惠对女孩说:“我是来招服装技师的,我说出要做的服装思路,你能按着我的思路设计出服装成品吗?”女孩笑了,说:“应该能行吧!”
邱惠把女孩子领回工厂,两个人逛商店,翻服装书,整整憋了20多天,终于按着邱惠的思路设计出了7款婴、孕服装,打出样板,到“娇子堂”一送审,“娇子堂”竟没有提出任何修改意见,一次性通过了。
那天夜里,邱惠拉着那个女孩进了一家饭店,喝了许多酒,醉得涕泪横流。
这7款婴孕服样品通过后,邱惠又给这些产品增加了科技含量。针对现代年轻夫妇崇尚科学、崇尚自然的特点,邱惠又去上海进了一批防辐射面料,这种防辐射面料具有多离子屏蔽的作用,孕妇穿在身上,可以有效地防止电视、电脑、通讯设备等产生的电磁波对人体的辐射,从而更好地保护孕妇腹中的胎儿。邱惠生产的这种加了防辐射面料的孕妇服装推向市场后,深受孕妇的欢迎,产品非常畅销。
邱惠就是这样从一个从没干过服装的下岗女工,靠肯干、靠大胆,一路跌跌撞撞地闯进了服装界,成了服装厂老板,让邱惠自己都惊诧的是,她一个从没学过服装设计的人,现在竟然拥有了40多款自己设计的春夏秋冬婴、孕服装。
这些服装给邱惠带来了财富,仅和“娇子堂”合作一项,每年就可签下70多万元的生产定单,获利数十万元。
编后语:创业者要善于从生活细节中了解自己的潜质,从而确立自己的创业方向,这是至关重要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