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玉米茎腐病也叫茎基腐病或青枯病,属世界性病害,在我国主要玉米产区均有发生。
1、症状
茎腐病是由多种病原菌单独或复合侵染造成根系和茎基腐烂的一类病害的总称。一般在玉米灌浆期开始发病,乳熟期末期至蜡熟期为显症高峰期。在我国茎腐病的症状主要是由腐霉菌和镰孢菌引起的青枯和黄枯为主。
茎部症状开始在茎基节间产生纵向扩展的不规则状褐色病斑,随后缢缩,变软或变硬,后期茎内部空松。剖茎检视,组织腐烂,维管束呈丝状游离,可见白色或粉红菌丝,茎杆腐烂自茎基第一节开始向上扩展,可达第二、第三节,甚至第四节,极易倒折。
叶片症状主要有三种类型:青枯型、黄枯型和青黄枯型,以前二种为主。青枯型也可称为急性型,发病后叶片自下而上迅速枯死,呈灰绿色,水烫状或霜打状,历期短。当病菌致病力强,品种比较感病,环境条件对发病有利时,则易表现青枯。黄枯型也称慢性型,病发后叶片自下而上逐渐黄枯,显症历期较长,一般在较抗病品种上或环境条件不利于发病的情况下常出现这种症状。
2、病原
茎腐病病原菌国外报道的比较多,但在我国已经明确其致病作用的病原菌有瓜果腐霉菌,肿囊腐霉菌(P.inflatum),禾生腐霉菌,禾谷镰孢和串珠镰孢菌,在不同地区病原菌的主要种类有所不同。在黑龙江以禾生腐霉菌和禾谷镰孢菌为主;在吉林主要是以禾谷镰孢菌侵染为主,串珠镰孢菌和腐霉菌为辅。综上所述,目前国内对玉米茎腐病主要致病菌存在三种不同观点:一是以肿囊腐霉菌、禾生腐霉菌侵染为主:二是以禾谷镰孢菌、串珠镰孢菌侵染为主;三是以瓜果腐霉菌和禾谷镰孢菌复合侵染为主。
3、发生规律
玉米茎腐病属于土壤传播的病害,禾谷镰孢菌以菌丝和分生孢子、腐霉菌以卵孢子在病株残体组织内外、土壤中和种子上存活越冬,成为第二年的主要侵染菌源。研究表明50%以上的植株残体可以产生镰孢菌的子囊壳,翌年3月中旬以后释放出子囊孢子,借气流传播,进行初次侵染。种子带菌也是田间初侵染来源,种子表皮带菌率可高达34%~72%,而种子内带菌仅有6%。种子带菌在生育前期如条件适宜可引起苗枯。分生孢子和菌丝体可借风雨、灌溉机械和昆虫传播,在温暖潮湿条件下进行再侵染。病菌自伤口或直接侵入根茎、中胚轴和根,使根腐烂。地上部叶片和茎基由于得不到水分的补充而发生萎蔫,最终导致叶片呈黄枯或青枯,茎基绕缩,穗子倒挂,整株枯死。在苗期,腐霉菌和镰孢菌侵染均可造成植株矮化,但腐霉菌引起植株矮化比镰孢菌明显,而且前者主要对玉米苗的须根危害,后者对胚轴危害比较明显。由于玉米茎腐病是以苗期侵染为主,全生育期均可侵染的病害,因此前期侵染的病菌可以潜伏在病根组织内,待玉米进入散粉期、灌浆期,潜伏的病菌进入茎基髓部,并逐渐向地上部各节扩展,甚至进入穗轴,但一般是在茎基部显症即呈茎基腐状。
栽培措施与病害发生关系密切。连作年限越长,土壤中累计的病菌越多,发病重;而生茬地菌量少,发病轻。一般早播和早熟品种发病重,适期晚播或种植中晚熟品种可延缓和减轻发病。一般平地发病轻,岗地和洼地发病重。土壤肥沃、有机质丰富、排灌条件良好、玉米生长健壮的发病轻,而沙土地、土质瘠薄、排灌条件差、玉米生长弱的发病重。平地地力好,保水保肥性能好,玉米生长健壮,抗病性强;而岗地土壤贫瘠,肥力不足,保水力差,玉米生长弱,容易感病;洼地土壤含水量高,雨后易板结,通气性差,根系发育不良,生理补偿能力不良,抗感染能力差,发病重。玉米同各种矮秆作物间作比
玉米单一种植可增加株间通风透光、促进光合作用、加快碳水化合物运转及积累,从而提高抗病性,防效可达30%~40%。
施肥与茎腐病发生关系密切,增施钾肥可提高根系木质化程度和茎秆机械强度,从而改善了植株本身的抗病能力,因此是目前防治茎腐病主要栽培措施之一。
4、防治
茎腐病防治的原则是以选育和应用抗病品种为基础,实施系列保健栽培措施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
(1)选用抗病品种:选育和种植抗病品种、耐病优良品种是防治茎腐病的经济有效的措施。各地可因地制宜选用一些优良抗性品种。
(2)田间卫生:玉米收获后彻底清除田间病株残体,集中烧毁或高温沤肥,尽管减少侵染来源。田园清洁进行深翻,既灭菌又增产。
(3)轮作换茬:实行玉米与其他非寄主作物轮作,可以防止土壤病原菌积累。在发病重的地块可与水稻、马铃薯、大豆等作物实行2~3年轮作。
(4)适期晚播:在北方春玉米区,如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北部一带,4月下旬至5月上旬播种能防止茎腐病的发生,比早播的发病率低11.30%~67.5%,增产12.6%~32.3%。套种玉米5月下旬至6月上旬播种发病轻。
(5)种子处理:播种前可用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0.2%拌种,有一定防效,同时可兼治丝黑穗病和全腐病。
(6)加强田间管理,增加肥料:为了促进玉米植株生长健壮而增强抵抗病害的能力,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应于玉米拨节期或孕穗期增施钾肥或氮磷钾配合混合使用,以增强防病效果。严重缺钾地块,每公顷施硫酸钾100~150千克,一般缺钾地块每公顷可施硫酸钾75~105千克。大田试验表明,每公顷用硫酸锌18~30千克做种肥,防效可达90%以上。
张亚军戴明丽(黑龙江省饶河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155700)
1、症状
茎腐病是由多种病原菌单独或复合侵染造成根系和茎基腐烂的一类病害的总称。一般在玉米灌浆期开始发病,乳熟期末期至蜡熟期为显症高峰期。在我国茎腐病的症状主要是由腐霉菌和镰孢菌引起的青枯和黄枯为主。
茎部症状开始在茎基节间产生纵向扩展的不规则状褐色病斑,随后缢缩,变软或变硬,后期茎内部空松。剖茎检视,组织腐烂,维管束呈丝状游离,可见白色或粉红菌丝,茎杆腐烂自茎基第一节开始向上扩展,可达第二、第三节,甚至第四节,极易倒折。
叶片症状主要有三种类型:青枯型、黄枯型和青黄枯型,以前二种为主。青枯型也可称为急性型,发病后叶片自下而上迅速枯死,呈灰绿色,水烫状或霜打状,历期短。当病菌致病力强,品种比较感病,环境条件对发病有利时,则易表现青枯。黄枯型也称慢性型,病发后叶片自下而上逐渐黄枯,显症历期较长,一般在较抗病品种上或环境条件不利于发病的情况下常出现这种症状。
2、病原
茎腐病病原菌国外报道的比较多,但在我国已经明确其致病作用的病原菌有瓜果腐霉菌,肿囊腐霉菌(P.inflatum),禾生腐霉菌,禾谷镰孢和串珠镰孢菌,在不同地区病原菌的主要种类有所不同。在黑龙江以禾生腐霉菌和禾谷镰孢菌为主;在吉林主要是以禾谷镰孢菌侵染为主,串珠镰孢菌和腐霉菌为辅。综上所述,目前国内对玉米茎腐病主要致病菌存在三种不同观点:一是以肿囊腐霉菌、禾生腐霉菌侵染为主:二是以禾谷镰孢菌、串珠镰孢菌侵染为主;三是以瓜果腐霉菌和禾谷镰孢菌复合侵染为主。
3、发生规律
玉米茎腐病属于土壤传播的病害,禾谷镰孢菌以菌丝和分生孢子、腐霉菌以卵孢子在病株残体组织内外、土壤中和种子上存活越冬,成为第二年的主要侵染菌源。研究表明50%以上的植株残体可以产生镰孢菌的子囊壳,翌年3月中旬以后释放出子囊孢子,借气流传播,进行初次侵染。种子带菌也是田间初侵染来源,种子表皮带菌率可高达34%~72%,而种子内带菌仅有6%。种子带菌在生育前期如条件适宜可引起苗枯。分生孢子和菌丝体可借风雨、灌溉机械和昆虫传播,在温暖潮湿条件下进行再侵染。病菌自伤口或直接侵入根茎、中胚轴和根,使根腐烂。地上部叶片和茎基由于得不到水分的补充而发生萎蔫,最终导致叶片呈黄枯或青枯,茎基绕缩,穗子倒挂,整株枯死。在苗期,腐霉菌和镰孢菌侵染均可造成植株矮化,但腐霉菌引起植株矮化比镰孢菌明显,而且前者主要对玉米苗的须根危害,后者对胚轴危害比较明显。由于玉米茎腐病是以苗期侵染为主,全生育期均可侵染的病害,因此前期侵染的病菌可以潜伏在病根组织内,待玉米进入散粉期、灌浆期,潜伏的病菌进入茎基髓部,并逐渐向地上部各节扩展,甚至进入穗轴,但一般是在茎基部显症即呈茎基腐状。
栽培措施与病害发生关系密切。连作年限越长,土壤中累计的病菌越多,发病重;而生茬地菌量少,发病轻。一般早播和早熟品种发病重,适期晚播或种植中晚熟品种可延缓和减轻发病。一般平地发病轻,岗地和洼地发病重。土壤肥沃、有机质丰富、排灌条件良好、玉米生长健壮的发病轻,而沙土地、土质瘠薄、排灌条件差、玉米生长弱的发病重。平地地力好,保水保肥性能好,玉米生长健壮,抗病性强;而岗地土壤贫瘠,肥力不足,保水力差,玉米生长弱,容易感病;洼地土壤含水量高,雨后易板结,通气性差,根系发育不良,生理补偿能力不良,抗感染能力差,发病重。玉米同各种矮秆作物间作比
玉米单一种植可增加株间通风透光、促进光合作用、加快碳水化合物运转及积累,从而提高抗病性,防效可达30%~40%。
施肥与茎腐病发生关系密切,增施钾肥可提高根系木质化程度和茎秆机械强度,从而改善了植株本身的抗病能力,因此是目前防治茎腐病主要栽培措施之一。
4、防治
茎腐病防治的原则是以选育和应用抗病品种为基础,实施系列保健栽培措施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
(1)选用抗病品种:选育和种植抗病品种、耐病优良品种是防治茎腐病的经济有效的措施。各地可因地制宜选用一些优良抗性品种。
(2)田间卫生:玉米收获后彻底清除田间病株残体,集中烧毁或高温沤肥,尽管减少侵染来源。田园清洁进行深翻,既灭菌又增产。
(3)轮作换茬:实行玉米与其他非寄主作物轮作,可以防止土壤病原菌积累。在发病重的地块可与水稻、马铃薯、大豆等作物实行2~3年轮作。
(4)适期晚播:在北方春玉米区,如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北部一带,4月下旬至5月上旬播种能防止茎腐病的发生,比早播的发病率低11.30%~67.5%,增产12.6%~32.3%。套种玉米5月下旬至6月上旬播种发病轻。
(5)种子处理:播种前可用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0.2%拌种,有一定防效,同时可兼治丝黑穗病和全腐病。
(6)加强田间管理,增加肥料:为了促进玉米植株生长健壮而增强抵抗病害的能力,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应于玉米拨节期或孕穗期增施钾肥或氮磷钾配合混合使用,以增强防病效果。严重缺钾地块,每公顷施硫酸钾100~150千克,一般缺钾地块每公顷可施硫酸钾75~105千克。大田试验表明,每公顷用硫酸锌18~30千克做种肥,防效可达90%以上。
张亚军戴明丽(黑龙江省饶河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155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