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遗址是我国文化遗产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能够支撑我国古代文明发展史的重要主体之一。伴随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的不断推进,大遗址的保护利用面临着诸多的发展机遇及严峻的挑战。在此背景下,文章分析了大遗址的保护利用,以荥阳故城的保护研究为例展开探讨,旨在为促进大遗址保护利用的顺利开展提供必要参考。
关键词:大遗址;保护利用;荥阳故城
我国现存的大量不可移动的文物均是以遗址的形式保存的。不管是古遗址还是古墓葬群,通常而言均可归类到大遗址的范畴中。换言之,我国古代文明发展历史的遗迹主体便是由大遗址组成的。对于大遗址的保护,并非是完全否决对其进行合理利用,而是为了尽可能减轻大遗址所受到的人为伤害及过度干预,缩减或推迟自然力量的核心影响,进而使遗址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可得到传承发扬[1]。当前对于遗址本身的目标就是发挥其具备的价值,进一步有效地进行保护利用。因此,文章以对荥阳故城的保护为例,对大遗址保护利用展开研究探讨。
1 大遗址保护利用
1.1 大遗址保护利用原则
大遗址保护利用的原则主要包括:其一是真实性原则。真实性,指的是大遗址本身的位置与环境、工艺与设计和其反映的历史、文化等对应信息的真实性。对于大遗址的保护利用,应切实做到对大遗址的真实表达,对不真实存在的文物古迹不倡导以重建的方式予以展示,唯有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方可以重建的方式予以展示,并且重建应當以科学严谨的史料记载为前提。另外,对大遗址进行修复时,应当确保其可识别度,进一步确保其可实现对相关信息的有效准确呈现。其二是完整性原则。完整性,指的是对大遗址本体、载体及其周边环境等一系列可彰显大遗址价值的各项要素的完整保护。大遗址的价值既包括空间维度上的价值,又包括时间维度上的价值。对于大遗址的保护利用,不论是脱离哪一个维度,均会导致大遗址的实际价值出现降低或丧失的情况。所以,唯有对大遗址予以真实完整的展示,方可更充分、有效地展示大遗址的历史、文化、社会等价值。其三是可持续性原则。可持续性,指的是不仅可满足当代人及自然环境的发展需求,还不会有损后代人及自然环境满足其需求的能力[2]。对于大遗址保护利用而言,遵循可持续性原则,除去要对大遗址进行保护利用之外,还要做到与当代社会发展形势相符,既不可一味为了保护而保护,不利用大遗址所具备的价值属性,也不可盲目利用,对大遗址价值属性及其连续性构成破坏。因此,应当构建起保护利用技术、保护利用模式等可持续发展的和谐关系,真正意义上实现对大遗址的可持续保护利用。
1.2 大遗址保护利用模式
伴随现如今区域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大遗址保护利用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当今社会的发展需求,大遗址不同程度上遭受着城市建设的侵蚀及自然灾害的破坏,再加上人为保护不利,大遗址保护成效不尽人意,甚至制约着区域经济、社会经济的发展。针对这一情况,推进我国大遗址保护利用模式的有效创新变得越来越迫切。一方面应当秉承科学可行的大遗址保护利用理念,诸如规划先行理念、全面整合保护理念、服务社会惠及民生理念等。另一方面应当加强对一系列大遗址保护利用方式的科学合理应用。科学合理利用是大遗址保护及其价值发挥的有力手段之一,是展现大遗址在当代社会中活力的重要方式,应充分结合大遗址的价值、特征、环境条件等全面评价大遗址的保护和展示,使大遗址一系列功能得到有效延续。近年来,人们针对大遗址保护利用方式展开了大量的探索研究,较为常见的大遗址保护利用方式主要包括:遗址博物馆、考古遗址公园、历史文化街区等。各种大遗址实际情况各不相同,因此必须要先行开展好大遗址的全面调研,找到适宜的保护利用方式,如此方可促进大遗址保护利用工作的顺利开展。
2 大遗址保护利用——以荥阳故城的保护研究为例
2.1 荥阳故城
荥阳故城,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地处郑州市惠济区古荥镇,主要由地面上遗留的汉城墙及地下文物两大部分组成,城墙周长7500米,呈南北长、东西宽的不规则形状,城内面积约360万平方米。现存南、北、西三面城墙和东北、东南城角,长约3713米,最高11.6米,最宽30米。城墙是用黄土夯筑而成,层次分明,夯窝清晰。荥阳故城在同一位置延续发展2000余年,保留了汉代至清代等不同时期的城墙、建筑和遗迹。古荥镇作为第四批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其历史文化街区整体位于荥阳故城大遗址上,在整个大遗址片区的北部位置,则聚集着大量的明清历史建筑群。
2.2 荥阳故城大遗址的保护利用
对于荥阳故城大遗址的保护利用,可有效选择并推进丰富多样的展示形式。一方面,应当以荥阳故城周边未来文化园区的发展战略及与城镇相邻的优势区位条件为前提,对将其打造为遗址公园的整体发展模式予以系统确立。与此同时,结合荥阳故城考古挖掘现状,规划出局部需要进行保护利用的区域,打造遗址博物馆或遗址展示区。整体与局部发展模式同步运行,确保在整体保护利用的结构下,推进近期展示项目的科学可行性。另一方面,结合荥阳故城展示区域、展示节点等实际特点,可选择以下相关展示形式:其一,遗址本体展示。针对相关恢复难度大或相对不重要的建筑物、遗址等,可选择遗址本体展示,即通过对该部分建筑物、遗址的适当修缮,然后予以展示,并配备相应的展示说明栏。在博物馆现有遗址的基础上,以及其他片区将要投入展示的遗址上,完善相关设施予以遗址现场展示[3]。其二,阵列展示。针对一些可移动文物,可选择陈列展示,即将相关可移动文物转移至博物馆室内或者橱柜内予以实体展示,同时还可辅以图片、文字、多媒体等形式。其三,数字化展示。针对大多数文化遗产,可选择数字化展示与陈列展示相结合方式,借助数字化查询设备、数字化放映厅等先进信息设备,为游客提供数字化的游览体验。其四,考古工作展示。针对已经挖掘或者正在挖掘的文物古迹,可选择考古工作展示,即在遗址片区考古发掘现场,允许适量的游客进入现场进行参观,亲身体验考古工作的实际场景,使游客获得深刻的游览体验。其五,景观标识展示。针对相关已发掘的建筑规模偏小且近期不在修复重建计划内的遗址,可选择景观标识展示。例如,对于护城河的展示,可以结合考古挖掘,在对应护城河片区种植喜水性植物,实现对护城河范围的明确界定。其六,场景复原展示。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可选择场景复原展示。例如,将汉代冶铁遗址的生产过程、生产设施等内容,借助场景复原的方式予以展示。还可打造传统文化活动区域,对明清时期的生产、生活场景予以复原展示。
结合荥阳故城大遗址的保护利用工作,可进一步构建关于大遗址保护的展示体系。具体而言,就是依据考古挖掘结果,遵循“保护优先”原则,并充分结合地方实际情况开展保护利用工作。首先,从区域角度着手,开展好大遗址在区域展示体系中的定位工作,确定今后大遗址展示的具体发展模式;其次,从大遗址自身实际情况着手,结合大遗址外部环境情况,预想潜在涉及的相关展示内容;再次,自展示结构角度着手,选择历史织补、类型学等方法,对展示分区予以科学划分,基于对遗产价值的有效评估,开展好展示流线的划分及串联工作;最后,结合大遗址展示结构特征及遗产发展需求,引入多样丰富的展示形式,进一步构建起科学完备的大遗址保护展示体系[4]。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长期以来大遗址保护利用均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点、难点,尤其在当前城镇化建设不断开展、城市规模逐步扩大、区域经济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更是给大遗址保护利用工作带来了更为严峻的考验。因此,大遗址保护利用相关人员必须要革新思想观念,提高对大遗址保护利用内涵特征的有效认识,充分结合大遗址实际情况,选择科学适用的保护利用方式方法,积极促进我国大遗址保护利用工作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张超.浅谈大遗址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实践——以金沙遗址公园为例[J].剑南文学(经典阅读),2012(12):320.
[2]马建昌,张颖.城市大遗址保护利用中公众参与问题研究——以唐大明宫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和管理运营为例[J].人文杂志,2015(1):125-128.
[3]陈冬梅,刘强强.浅析大遗址保护问题——以大地湾遗址为例[J].丝绸之路,2014(22):26-29.
[4]朱剑.大遗址的保护与开发策略研究——以周镐京遗址及周边地区为例[J].中外建筑,2016(5):81-83.
关键词:大遗址;保护利用;荥阳故城
我国现存的大量不可移动的文物均是以遗址的形式保存的。不管是古遗址还是古墓葬群,通常而言均可归类到大遗址的范畴中。换言之,我国古代文明发展历史的遗迹主体便是由大遗址组成的。对于大遗址的保护,并非是完全否决对其进行合理利用,而是为了尽可能减轻大遗址所受到的人为伤害及过度干预,缩减或推迟自然力量的核心影响,进而使遗址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可得到传承发扬[1]。当前对于遗址本身的目标就是发挥其具备的价值,进一步有效地进行保护利用。因此,文章以对荥阳故城的保护为例,对大遗址保护利用展开研究探讨。
1 大遗址保护利用
1.1 大遗址保护利用原则
大遗址保护利用的原则主要包括:其一是真实性原则。真实性,指的是大遗址本身的位置与环境、工艺与设计和其反映的历史、文化等对应信息的真实性。对于大遗址的保护利用,应切实做到对大遗址的真实表达,对不真实存在的文物古迹不倡导以重建的方式予以展示,唯有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方可以重建的方式予以展示,并且重建应當以科学严谨的史料记载为前提。另外,对大遗址进行修复时,应当确保其可识别度,进一步确保其可实现对相关信息的有效准确呈现。其二是完整性原则。完整性,指的是对大遗址本体、载体及其周边环境等一系列可彰显大遗址价值的各项要素的完整保护。大遗址的价值既包括空间维度上的价值,又包括时间维度上的价值。对于大遗址的保护利用,不论是脱离哪一个维度,均会导致大遗址的实际价值出现降低或丧失的情况。所以,唯有对大遗址予以真实完整的展示,方可更充分、有效地展示大遗址的历史、文化、社会等价值。其三是可持续性原则。可持续性,指的是不仅可满足当代人及自然环境的发展需求,还不会有损后代人及自然环境满足其需求的能力[2]。对于大遗址保护利用而言,遵循可持续性原则,除去要对大遗址进行保护利用之外,还要做到与当代社会发展形势相符,既不可一味为了保护而保护,不利用大遗址所具备的价值属性,也不可盲目利用,对大遗址价值属性及其连续性构成破坏。因此,应当构建起保护利用技术、保护利用模式等可持续发展的和谐关系,真正意义上实现对大遗址的可持续保护利用。
1.2 大遗址保护利用模式
伴随现如今区域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大遗址保护利用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当今社会的发展需求,大遗址不同程度上遭受着城市建设的侵蚀及自然灾害的破坏,再加上人为保护不利,大遗址保护成效不尽人意,甚至制约着区域经济、社会经济的发展。针对这一情况,推进我国大遗址保护利用模式的有效创新变得越来越迫切。一方面应当秉承科学可行的大遗址保护利用理念,诸如规划先行理念、全面整合保护理念、服务社会惠及民生理念等。另一方面应当加强对一系列大遗址保护利用方式的科学合理应用。科学合理利用是大遗址保护及其价值发挥的有力手段之一,是展现大遗址在当代社会中活力的重要方式,应充分结合大遗址的价值、特征、环境条件等全面评价大遗址的保护和展示,使大遗址一系列功能得到有效延续。近年来,人们针对大遗址保护利用方式展开了大量的探索研究,较为常见的大遗址保护利用方式主要包括:遗址博物馆、考古遗址公园、历史文化街区等。各种大遗址实际情况各不相同,因此必须要先行开展好大遗址的全面调研,找到适宜的保护利用方式,如此方可促进大遗址保护利用工作的顺利开展。
2 大遗址保护利用——以荥阳故城的保护研究为例
2.1 荥阳故城
荥阳故城,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地处郑州市惠济区古荥镇,主要由地面上遗留的汉城墙及地下文物两大部分组成,城墙周长7500米,呈南北长、东西宽的不规则形状,城内面积约360万平方米。现存南、北、西三面城墙和东北、东南城角,长约3713米,最高11.6米,最宽30米。城墙是用黄土夯筑而成,层次分明,夯窝清晰。荥阳故城在同一位置延续发展2000余年,保留了汉代至清代等不同时期的城墙、建筑和遗迹。古荥镇作为第四批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其历史文化街区整体位于荥阳故城大遗址上,在整个大遗址片区的北部位置,则聚集着大量的明清历史建筑群。
2.2 荥阳故城大遗址的保护利用
对于荥阳故城大遗址的保护利用,可有效选择并推进丰富多样的展示形式。一方面,应当以荥阳故城周边未来文化园区的发展战略及与城镇相邻的优势区位条件为前提,对将其打造为遗址公园的整体发展模式予以系统确立。与此同时,结合荥阳故城考古挖掘现状,规划出局部需要进行保护利用的区域,打造遗址博物馆或遗址展示区。整体与局部发展模式同步运行,确保在整体保护利用的结构下,推进近期展示项目的科学可行性。另一方面,结合荥阳故城展示区域、展示节点等实际特点,可选择以下相关展示形式:其一,遗址本体展示。针对相关恢复难度大或相对不重要的建筑物、遗址等,可选择遗址本体展示,即通过对该部分建筑物、遗址的适当修缮,然后予以展示,并配备相应的展示说明栏。在博物馆现有遗址的基础上,以及其他片区将要投入展示的遗址上,完善相关设施予以遗址现场展示[3]。其二,阵列展示。针对一些可移动文物,可选择陈列展示,即将相关可移动文物转移至博物馆室内或者橱柜内予以实体展示,同时还可辅以图片、文字、多媒体等形式。其三,数字化展示。针对大多数文化遗产,可选择数字化展示与陈列展示相结合方式,借助数字化查询设备、数字化放映厅等先进信息设备,为游客提供数字化的游览体验。其四,考古工作展示。针对已经挖掘或者正在挖掘的文物古迹,可选择考古工作展示,即在遗址片区考古发掘现场,允许适量的游客进入现场进行参观,亲身体验考古工作的实际场景,使游客获得深刻的游览体验。其五,景观标识展示。针对相关已发掘的建筑规模偏小且近期不在修复重建计划内的遗址,可选择景观标识展示。例如,对于护城河的展示,可以结合考古挖掘,在对应护城河片区种植喜水性植物,实现对护城河范围的明确界定。其六,场景复原展示。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可选择场景复原展示。例如,将汉代冶铁遗址的生产过程、生产设施等内容,借助场景复原的方式予以展示。还可打造传统文化活动区域,对明清时期的生产、生活场景予以复原展示。
结合荥阳故城大遗址的保护利用工作,可进一步构建关于大遗址保护的展示体系。具体而言,就是依据考古挖掘结果,遵循“保护优先”原则,并充分结合地方实际情况开展保护利用工作。首先,从区域角度着手,开展好大遗址在区域展示体系中的定位工作,确定今后大遗址展示的具体发展模式;其次,从大遗址自身实际情况着手,结合大遗址外部环境情况,预想潜在涉及的相关展示内容;再次,自展示结构角度着手,选择历史织补、类型学等方法,对展示分区予以科学划分,基于对遗产价值的有效评估,开展好展示流线的划分及串联工作;最后,结合大遗址展示结构特征及遗产发展需求,引入多样丰富的展示形式,进一步构建起科学完备的大遗址保护展示体系[4]。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长期以来大遗址保护利用均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点、难点,尤其在当前城镇化建设不断开展、城市规模逐步扩大、区域经济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更是给大遗址保护利用工作带来了更为严峻的考验。因此,大遗址保护利用相关人员必须要革新思想观念,提高对大遗址保护利用内涵特征的有效认识,充分结合大遗址实际情况,选择科学适用的保护利用方式方法,积极促进我国大遗址保护利用工作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张超.浅谈大遗址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实践——以金沙遗址公园为例[J].剑南文学(经典阅读),2012(12):320.
[2]马建昌,张颖.城市大遗址保护利用中公众参与问题研究——以唐大明宫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和管理运营为例[J].人文杂志,2015(1):125-128.
[3]陈冬梅,刘强强.浅析大遗址保护问题——以大地湾遗址为例[J].丝绸之路,2014(22):26-29.
[4]朱剑.大遗址的保护与开发策略研究——以周镐京遗址及周边地区为例[J].中外建筑,2016(5):8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