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述民族声乐演唱的借鉴与创新

来源 :中国民族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fsoft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历史非常久远。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民族声乐对多种地方民歌、歌舞音乐、地方戏曲等进行了有效的借鉴,在不断传承与发展中形成了一些独具特色的全新演唱方法,尤其是在发声技巧方面进行了有效的改良和优化,使得民族声乐呈现出了一些现代审美特点。本文从歌曲演唱变化的角度,分析几首典型民歌在唱法方面进行的一些借鉴与创新。
  【关键词】民族声乐;演唱;地方民歌;京剧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17-142-03
  【本文著录格式】李帅.浅述民族声乐演唱的借鉴与创新——以地方民歌和京剧为例[J].中国民族博览,2021,9(17):142-144.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国家。多年来不同民族人民相互学习、交流,和谐相处,留下了非常宝贵的文化遗产。民族声乐艺术便是这光辉精神财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民族声乐艺术涵盖的艺术面非常广,从传统的戏曲演唱、地方曲艺说唱,以及各个民族的民歌演唱等,都属于民族声乐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声乐艺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继承了一些传统演唱方法的精髓,同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对各种唱法的优势和技巧有效借鉴,近年来逐步发展成为具有科学性、民族性、艺术性和时代性特点的新民族歌唱艺术。同时,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还处于不断的丰富之中,它没有拘泥于既定的模式去效仿,也没有按照唯一的思路去传播,而是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逐步变得丰富而生动,使得民族声乐展现出百花齐放、和谐并存的美好局面。
  一、我国民族声乐演唱艺术发展历程分析
  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发展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早期的声乐艺术还并没有被足够重视。常与宗教信仰、祭祀等相关,在取材上多来源于真实生活情景,其内容又很好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现实生活。远古时期的民族声乐艺术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但是在那一阶段已经有了音樂的萌芽。如汉朝时都成立了专门的音乐机构——乐府。后来,大量诗、词、曲被人们所记录和编曲,丰富了多彩的声乐艺术,在中国古代形成了一道亮丽景色,为后期民族音乐进一步向前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近现代民族声乐艺术发展阶段,我国的一些知识分子以及先进学者共同组成了专业的音乐创造群体。他们对一些新式音乐唱法开始有效研究,创作了一批能够很好的反映时代精神的曲目。一首首作品不仅唤醒了民族人民的救亡意识,同时一些风格浓郁的优秀作品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影响,为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民族声乐进入了一个发展创新、逐步完善的崭新阶段。在民族文化有效传承和现代社会民族声乐教学受到广泛重视大背景之下,民族声乐传承、探索、创新氛围空前高涨,我国的民族声乐演唱艺术逐步翻开了新篇章。
  二、民族声乐对地方民歌演唱的借鉴与发展
  我国民族声乐艺术最主要的借鉴形式就是地方民歌。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民歌作为民众最易接受的一种曲艺表现形式,不仅带给人们多种美的享受,同时汇聚了人民的创作智慧。民歌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又能够给人以鼓舞和力量,使得民族声乐在各个地区广泛流传。民歌作为人们在日常劳作中创作的一种曲艺形式,它不像古代的诗歌那样带有严谨的旋律性,但是在民歌演唱过程中,唱法灵活,用词恰当,尤其是一些修饰语、衔接词的使用,可以给人带来亲切质朴感。我国民族声乐演唱过程中,受到各个地方民歌的多重启发,使其在演唱技巧、词语运用、情感表现方面带有丰富活力。
  如很多汉族歌曲在唱法上带有浅声道的特点,在口腔形态上平仄细分,使得汉族民歌声音优美、字正腔圆,在情感表达方面非常的细腻。以歌颂中央红军到陕北的歌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为例,这首歌曲自1971年年底在全国传唱后,翻唱出多个版本,而歌曲最初的版本就是基于陕北民歌“信天游”的音乐形式。山丹丹,源自陕北方言“山蛋蛋”,又名野百合,因其开花时花色鲜艳,引入歌曲后改为“山丹丹”,在苍凉苦寒的陕北地区野百合肆意绽放的染红了大地,更开在了人民心坎上。“毛主席领导咱打江山,山丹丹的那个开花哟,红艳艳”在词句上充分展现了陕北民歌的浪漫风韵。曲目中大量出现了“哎咳哎咳哟”“咿儿呀儿来吧哟”等词句,使整首歌曲韵脚和谐,呈现出轻重分明,顿挫有致之感。尤其是叠词尾音甩腔独具特色,这首歌曲中还出现了大量的叠词,如“山丹丹”“红艳艳”“心窝窝”等,这些都是陕北地区的独特方言,这类词语的运用使得整首曲目节奏紧凑欢快有力,有力地彰显出中央红军到陕北之后人们的喜悦之情。
  又如山西左权民歌也是民族声乐借鉴的重要形式。山西自古就被誉为“民歌的海洋”,由于地处内陆而且地域开阔,使得山西民歌具有音色嘹亮、声域辽阔的特征,极大地丰富了民族声乐的表现力。同时,山西商业遍及大江南北,商人把各地财富有效聚集的同时,也把一些地区的民歌优秀元素广泛的交流和汇聚。以山西左权民歌《桃花红杏花白》为例,这首歌就是中国民歌历史上浓墨重彩的重要一笔。这首民歌首先是在“花儿”的基础上创作的,同时融入了江南风格音乐元素。如“桃花来你就红来杏花来你就白,爬山越岭看你来呀啊个呀呀呆”,在这句中“啊个呀呀呆(dei)”演绎方式颇具江南黄梅戏的韵味,使整首歌曲在词韵上表现更加和谐,同时情感传递细腻委婉。这也是这首歌曲后来被改编为男女对唱的一个重要优势。
  绚丽多彩的地方曲艺使得中国民族声乐表现出强大的生命活力,使得民族声乐表现出丰富的美学特点。
  三、民族声乐对地方歌舞音乐的借鉴与发展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各个民族为了庆祝丰收,举行祭祀庆典等活动,产生了大量的民间歌舞音乐形式。这些歌舞音乐与单纯的地方民歌有较大的不同,歌舞音乐在乐曲表现形式上相对会更加复杂,同时表现效果和艺术感染力远比民歌丰富。民族声乐在发展过程中,广泛借鉴了各民族的歌舞音乐素材。   以壮族歌舞音乐为例,在民歌演绎中就有很好的运用。尤其是壮族人民长期生活在多民族杂交地带,受到多民族文化交流的影响,他们对歌舞音乐进行了多元化尝试,使得壮族的歌舞音乐带有波澜壮阔、作品丰富的特点。如歌舞音乐《山歌好比春江水》为例,这是广西歌舞剧《刘三姐》的主题曲。这首曲目创作之初起于柳州山歌《石榴青》的曲调,后来人们进行了多次调整编写而成柳州彩调剧《刘三姐》。这首曲目在演唱方面有三大特色:其一,发音清晰。这是民族声乐唱法的一个显著特点。其唱法在音乐创作中很好的彰显了汉字声律的和谐特色,在每一句的创作中。节奏不仅带有鲜活的韵律性特点,而且对咬字、发音有很高的要求,也是对演唱者呼吸技法和声带要求较高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这首曲目中“山歌好比春江水”句中“好比”原为“好似”,“好似”在发音上缺乏辨识度,因此把“好似”改为“好比”。其二,丰富的画面感。在歌舞音乐中应用的音乐不仅需要节奏鲜明、情绪热烈,同时更要具备画面感,这样才可以和舞台效果相得益彰。中国民歌本身是在古典诗词的配乐吟诵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现代民族声乐也继承了古诗词“诗中有画”的特点,“山歌好比春江水,不怕滩险湾又多。”一句歌词就是一幅动态山水画,充分彰显了南方水乡特色。其三,曲调的伸缩性。这首曲目在演唱上带有很大的伸缩性特点,歌曲本身非常短小,曲调动听,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民族风味。1960年歌舞剧《刘三姐》中该曲以插曲出现,唱响全国。1999年在广西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上,该曲被重新编曲。在2017年春晚舞台上该曲被再次唱响。此曲改编,每次节奏都有变化,长短不一,很好的体现了民歌曲调的灵活伸缩性。
  与上一首曲目旗鼓相当的还有另外一首来自广西民歌节的经典民族歌曲——《大地飞歌》。这首歌已经成为现代民族声乐的代表曲目。它的曲风更加流畅,同时表现出现代民族声乐的典型审美特色。第一,很好的彰显了民歌声音美的特点。当代民族声乐不仅对演唱技法进行了丰富的研究,同时对声音的表达也非常关注,在《大地飞歌》这首曲目演绎的过程中,无论是原唱还是翻唱者都很好的以普通话来彰显民歌声音美的特色。需要演唱者表演的过程中,灵活的运用气息、发声、咬字等歌唱技巧,使整首曲目更加流畅便捷,达到悦耳动听的效果。同时,《大地飞歌》这首曲目在创作上很好地迎合了时代特点,“好歌越唱大路越宽阔”紧扣时代发展的主旋律,歌唱了人民的幸福生活,同时传达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很好地以声音美彰显了人们对民族声乐的艺术追求。第二,民歌情感表达的丰富性。一首好的曲目之所以能够广为传唱,不仅是在作曲和用词上独具匠心,同时在情感传递方面也要能够彰显出绵长而深情的特点。《大地飞歌》这首曲目与广西民歌节的主旋律相符,“唱过了刘三姐门前那条河,唱过春歌唱秋歌,唱过茶歌唱酒歌,唱不尽满眼的好风景”,简单几句歌词帮我们回味了曾经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又很好的歌颂了当前人们的幸福生活。以一种简单质朴旋律线条娓娓道来一个时代故事,呈现出帧帧历史图片的画面,可以很好地激发民众的情感共鸣,表达出人民对幸福生活的歌颂,是这首曲目能够打动人心的一个重要特色。《大地飞歌》将词、曲、情有机融合在一起,展现出一种丰富美。该曲的节奏非常的欢快,歌词明朗上口,体现出民歌雅俗共赏的突出特色。此外,在这首曲目中,“字正腔圆”的演绎也是一个显著的审美特点。这首民歌虽然是以广西地区生活为背景来创作,但是在整体演绎过程中很好的彰显了普通话字正腔圆的特色。民族声乐在演唱中,对咬字、吐字要求严格,发声必须保证清晰,字正腔圆是典型的审美特点。“牡丹开了唱花歌,荔枝红了唱甜歌,唱起那欢歌友谊长”,曲目词语高度凝练,而且每一个字、每一句都带有很强的韵律感,给人带来听觉上良好的审美层次感。该曲目整体歌词整齐而匀称,让人们在听的过程中找到了语言表达与歌词演绎的一个恰当结合点,这样才能很好的表现出曲目本身的艺术美感。《大地飞歌》这首歌曲把民歌优点有机融合起来,很好的表现出了中国民族音乐独特的风格和韵味之美。
  四、民族声乐对地方戏曲音乐的借鉴与发展
  我国民族声乐在发展过程中,对地方戏曲音乐元素进行了大量吸收借鉴。地方戏曲是广泛流传于民间的一种曲艺形式,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在我国民间有大量的戏曲爱好者。我国传统戏曲在唱腔、咬字、押韵、收声、气息、身段、站姿、眼神、走步等方面都有深入研究,这为民族声乐的广泛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我国传统戏曲在表演形式上以端庄大气为主体,在人物刻画上讲究形神兼备,尤其是在气息方面,在演唱过程中对每个字的气息都有严格要求,不仅要词条流畅,而且声音要平稳,这些都需要以强而有力的气息做支撑。我国的民族声乐唱法对戏曲的演唱方式和表演形式都进行了大量借鉴,使得民族声乐体现出丰富感染力。
  《都有一颗红亮的心》是现代京剧《红灯记》中的选段,作为中国的国粹——京剧,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解放战争以来以京剧唱“红歌”更是掀起热潮,《都有一颗红亮的心》就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一首戏曲曲目,它已经与传统的戏曲演绎方式有了很大差别。尤其是在“润腔”运用和叙事手法上,向现代民族唱法靠近。这首曲目融会了说唱音乐特点,创作上呈现出表意生动的特色。
  《千古绝唱》作为一首由传统戏曲与流行音乐结合而成的曲目,很好的代表了中国民族唱法发展的新方向。《千古绝唱》在创作形式上采用了中国传统的三部分曲式结构,采用的是低沉而略带压抑的表达方式,伴奏音乐在乐器上采用了笛子、古筝等带有显著民族特色的乐器来做衬托,可以说《千古绝唱》一开腔就带领听众进入了一段沧桑而丰富的画面之中。歌曲的开篇为后面的演唱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歌曲的中间部分,除京剧唱腔的运用外,吉他、二胡、贝斯等多种乐器一起融入,使得曲目中民歌风格与戏曲演绎有机融合,《千古绝唱》在戏曲声腔方面进行了大胆创新。在很多民族声乐作品中,二段式、三段式都是常见的,《千古绝唱》为了更好地对传统戏曲声腔做借鉴,“看山高水长,万里风光,琴曲悠扬和千古绝。”表现出汉语本身押韵的特点,使得这首曲目婉转哀眠、缠绵哀怨,听众有身临其境之感。同时,《千古绝唱》在演绎过程中还需要演唱者加上恰当的动作,这些都需要对传统戏曲的表现方式有效借鉴,尤其是对镜贴装、悄然拭泪等动作,都属于京剧中的典型动作。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既要对各种形式有效借鉴,同时还要能够将中华灿烂文明采用独特的方式来有效呈现,这样不仅可以使中华民族自身独特的审美价值有效彰显,而且可以使更多的优秀民族文化展现出全新的时代气息。
  近年来,民族声乐的表演越来越受到群众的广泛认可,乘着信息化的东风,我国的民族声乐作品数量大大增加,尤其是一些带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原创风格作品逐步崭露头角,很多青年演唱家在恪守民族风格演绎手法的基础上,不断吸取一些外来声乐演唱精华,使得我国的民族声乐既具有浓郁的民族风采,同时与流行唱法有机融合,呈现出鲜明的时代气息。加之现代化的配乐演奏、唱片录制等方式逐步应用,使得民族声乐走入人民生活,广为传唱,民族声乐作品备受欢迎。民族声乐研究的深入,使得不同地域的一些特色音乐有机融合,中国的民族声乐开始逐步走向世界舞台,赢得国内外艺术家的广泛认可。
  总之,我国的民族声乐演唱艺术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对各种音乐形式进行了有效的借鉴,使得民族声乐在演唱上才可以保持较强的活力。但是,民族声乐的繁荣发展还需要当代音乐人在现有基础上有效创新,才有可能使我国的民族声乐演唱艺术保持旺盛强大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杨博艳.简析民族声乐演唱技法与艺术风格的有机统一[J].黄河之声,2019(4):78.
  [2]杨秀丽.浅析民族声乐演唱教學对原生态民歌的传承与促进[J].艺术教育,2020(11):59-62.
  作者简介:李帅(1994-),女,山西长治,助教,研究方向为音乐表演、声乐方向。
其他文献
摘 要: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为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需要根据当前的经济状况,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为社会保障工作的有序进行创造良好的条件。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工作之间属于相辅相成的关系。随着经济水平的增长,以及社会的不断发展,要逐渐加强对人社工作的认识,为监督管理办法的有效实施奠定基础。本文从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为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工作改革发展带来的机遇入手,并提出了有效的创新
期刊
【摘要】近代维吾尔语契约文书的内容多样,涉及到当时的文化、语言、民族交往交融等多种内容。本文通过进一步分析《维吾尔族契约文书译注》①所收录的各类契约文书中出现的汉语借词,论述近代维吾尔语借入汉语词汇的基本概况、近代维吾尔语中汉语借词的基本分类,以语言接触理论为基础简要论述近代新疆维汉民族在经济、日常生活中的民族交往、交融、和谐友好关系。  【关键词】近代维吾尔语;契约文书;汉语借词;民汉交往交融 
期刊
【摘要】戏剧作为西方现当代演出、娱乐的主要形式,已然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审美体系,西方戏剧盛行的时代,中国戏曲也处于鼎盛时期。伴随戏剧的东渐嬗变,戏剧艺术与戏曲艺术呈现融合趋势,这种融合代表着中西方演艺审美意识的互补和融合。近而言之,中国传统演艺的审美尺度对国内观众欣赏、理解演出有着直接作用,它透露着中国观众独特的演艺意识。因此,探讨中国传统演艺意识,实质上在探讨观众欣赏戏剧时的审美尺度。  【关键词
期刊
【摘要】伴随着媒介载体、书写工具等因素的不断发展,汉字经历“汉字七字”的演变并逐步走向规范。承载汉字的媒介经历了契刻记事、技术革新、数字驱动等诸方面的变革。汉字字体是在客观存在的技术条件下,通过特定的媒介载体辅助产生的,汉字字体与载体器物、书写工具和工艺技术等相关因素构成了一个紧密的有机整体,在共同作用之下,汉字字体从最初的雏形走向成熟。近年来,数字媒体的迅速兴起为汉字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提供了
期刊
【摘要】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富强,人民富足。普罗大众对精神生活的需求越来越丰富。其中,曾经人们可望不可及的贵族乐器——钢琴,有如“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社会的迅猛发展,相关的文化产业对钢琴演奏人才的需求也就越来越大。同时,各个用人单位对钢琴演奏人才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他们不仅仅要掌握熟练的独奏技能,还需要掌握钢琴伴奏技能来填补市场空白。这一现象的出现,对教育行业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许多
期刊
【摘要】本文以山东省A市幼儿师范学校声乐兴趣小组的训练为主线,分别从教学内容、教材选择、教法创新等方面,阐释了民歌教学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意义。除了学唱经典民歌,笔者试图从本地民歌入手展开论述,以期引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使民歌教学顺利融入学前教育课程,并得到推广应用,由此为幼儿园民歌音乐启蒙教学提供借鉴。  【关键词】民歌;学前教育课程;声乐兴趣小组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线上教学在全国的高校中得以迅速和全面的开展。本文以《短片创作》课程为例,阐述了数字影像创作类课程的线上教学的整体设计,包括教学思路的确立、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措施、课后的问卷调查和回顾,线上教学的优势和弊病的总结。本文还对影像创作类课程的线上教学提出了建议和思考。  【关键词】线上教学;数字影像;影像创作;短片创作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期刊
本文以梅县客家方言词汇为研究对象,运用方言特征词和社会语言学理论方法,研究以《石窟一征》方言卷为代表的清朝末年梅县客家方言词汇保持与变化情况,通过对词汇分类整理、调查收集变化情况、分析变化类型和特征、探究引起变化的原因,可以为制定和实施相关的语言政策提供参考。
  文章从1853年《石窟一征》方言两卷中筛选出139个反映客家方言特征的词进行书面文献查验,统计结果显示,88个方言词在现阶段保持使用,51个方言词可能消失。通过社会调查了解到,9个方言词在口语中保持使用,42个方言词发生词形变化。变化类型
《园冶》作为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园林专著,其山石观集中体现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精神内涵。中国古典园林通过山石的高低落差,俯仰参差的处理,将有限的园林山石营造出了无穷的变化,从而体现了一种自然而然的审美追求。
  本文主要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主要对《园冶》著作本身进行基本概述,《园冶》以极高的理论价值问世,最终经过百余年的漂泊才受到重视,《园冶》的相关成果也随着文本研究的增多而逐渐丰富起来。《园冶》一书原著分为三个部分,后随着中国园林研究者的努力,对其进行了适当的调整。
  第二章主要对《园冶
张祖同作为晚清同光年间湖湘词坛上的重要人物,长期以来较少受到学术界的关注,虽然对于张祖同词风、宗法乃至于悼亡词集都已有所涉及,但论述仍较为粗浅简略,因此对于张祖同及《湘雨楼词集》做整体的、更为精细的研究分析便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本文在张祖同生平与词学交游的基础之上,以民国十年刊刻的《湘雨楼词》为主要研究对象。
  文章综合现有材料从知人论世的角度对张祖同家世、生平、著述、交游圈等内容作简要的分析和介绍,为后文对其词作和词学思想的探讨提供必要的写作背景。关于张祖同的交游圈,文章主要关注与其词学活动紧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