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是非常特殊而且重要的群体。随着国家脱贫攻坚进入决胜时期,经济帮扶体系日益完善,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精准资助,更要促进该群体学生全面发展。大数据时代,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可以结合新技术让工作更加精准,也为现有的日常教育管理工作提供了新的方法。本文将从常规的资助路径出发,綜合探讨在精准扶贫和互联网大数据的环境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的新路径。
【关键词】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大数据 精准资助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确立了“精准扶贫”的地位,将其作为新时期扶贫开发重要指导思想。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国家扶贫工作中越发受到重视。现行的单一扶贫路径,已经不适应新时期的要求,贫困学生的立志与立智工作需要一同开展。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为高校精准资助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实现路径,其库存量之大,计算速度之快,共享数据之便利,推动国家脱贫工作和高校资助工作进入了新的时期。
一、现行高校资助工作路径及问题分析
我国高校现行的资助体系已相对完善,对贫困学生的资助力度大,基本满足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读大学的需要,实现了不让大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但是,在现行的资助工作路径中,主要依据学生提供的材料,通过班级民主评议和学校评定结合的方式,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认定。缺乏客观性,缺少量化标准,容易产生错位发放、资源浪费、工作开展困难等情况。
(一)学生本人缺乏主动性。在现行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中,至关重要的一步是困难学生主动申请。学生的积极主动配合,才会使资助工作有效开展。但是很多学生因为自尊心强、性格较为内向,不愿说出家庭经济情况而放弃申请,造成这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无法受到资助政策带来的帮助。同时,部分家庭经济情况不是很困难的学生由于了解政策,主动提交申请后,没有可比较的困难学生,被认定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这样就造成了资源的不合理分配与教育不公平。很大可能造成学生间对资助工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产生误会,甚至出现矛盾,产生纠纷。
(二)认定工作缺乏客观数据证明。班级成立认定小组后,对提交申请的学生进行的认定工作主要从两方面进行。一是证明家庭经济存在贫困的材料,二是申请资助的学生的日常消费状况。学生提供的证明材料是认定工作最重要的依据,其中包含家庭收入、成员组成、有无重大变故、家庭成员就业就学情况以及身体情况等信息。但这部分材料一般是由学生或家长填写,生源地相关部门提供证明,这其中包含工作人员由于地方保护或者同乡情结,不去调查核实表中数据的真伪的可能,导致高校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过程中,难以保证学生提供的家庭经济情况的准确性。
资助工作覆盖广,包括全体在校学生,认定工作难度大。尤其是新生,刚入校就需要进行认定,同学间互相不了解,反馈的信息往往是申请资助学生的自我描述,但是这种主观描述缺乏客观性,无法提供真实有效的参考价值。
(三)认定工作缺乏量化标准。在资助工作的认定过程中,除特困供养、建档立卡、低保等特殊家庭的子女相对客观,其他学生的申请缺乏统一认定标准,比如同为离异家庭子女,在东部与西部不同的地区家庭生活情况极大可能存在不同。我国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的不同,地区间的巨大差异,导致认定标准很难适用于所有学生。
(四)资助工作缺乏动态管理。目前,众多高校的学生资助工作体量非常大,学校不能及时根据学生家庭经济情况的变化,对评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调整。部分家中突发变故的学生,由于错过助学金评定时间,只能受到数额较低的临时困难补助。资助工作过程中,多是对学生目前困难的经济情况进行资助,缺少真正有用的育人措施,对学生精神脱贫的引导不足,学生拿到国家助学金不能有效利用,无法实现根本上的精神脱贫。
(五)资助工作缺乏后续管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后,学生应当根据国家政策以及学校规定,承担相应义务,进行勤工助学,学业达标等。但是目前很多院校的资助工作流程到发放下助学金就停止了,缺乏后续的工作安排和成绩要求,极易造成非受助学生的心理不平衡,和受助学生的怠惰心理。甚至本应更加刻苦求学的受助学生,不求上进,不认真完成学业,就业困难。
二、大数据技术对精准资助的影响
(一)改革资助路径,后续管理准确化、科学化、规范化。资助工作的开展,要根据新时期的技术发展,改变资助路径。在大数据技术支持下,家庭、学校、政府联动,共同承担起教育的责任。利用网络,展开视频及线下教育,让学生认识到资助是为了给学生自身的发展提供更多的资源,是利国利民的重大工程。学生积极配合资助工作的开展,能够减少违背诚信,制造假的贫困证明的不正行为。在后续管理中,要着重注意受资助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加强学生的脱贫思想建设。结合大数据,精准资助可以从多方面实施,组建起从新生入学到毕业离校,从生源地到学校,从资助工作的开始到后期管理的立体路径。
(二)精准定位贫困学生,合理分配资源。更加准确的定位到需要资助的学生,将资助资源合理利用,减少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矛盾,更加便于管理。可以通过校园一卡通的消费情况,及时发现生活困难的学生,进行精准资助。
通过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全方位立体式信息系统,从多方面帮助学生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发展自己。从前期学习到后期管理,可以引导学生从精神上摆脱贫困,刻苦学习的同时,参加各项实践,更加自信地处理好人际关系,阳光积极的生活,毕业后会更加顺利的就业,改善家庭的生活条件。
(三)发展经验,推动精准扶贫。新的资助路径有助于受助学生积极就业,提高就业率,使社会生活更加稳定。政府可以借鉴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过程,吸收成果,组织建立贫困地区数据库,将成功的资助经验发展到贫困地区精准扶贫上,有助于国家脱贫大计的完成。 三、“大数据”环境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资助路径设计
(一)学校与生源地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据库。(1)建立学生家庭经济情况动态数据库,生源地政府定期更新学生家庭經济情况,共享各地数据建立统一认定标准。(2)统计学生校园一卡通使用、水电费、图书借阅等消费情况,以及受助学生的勤工助学活动参加情况,勤工岗位工作情况,学习成绩变化。
(二)构建资助工作app,进行线上教育。构建资助app,通过线上教育,对学生进行资助教育,更新国家资助政策以及学校资助信息。学生的资助工作应当从入学前便开始,贯穿大学四年。不仅面向受助学生促进学生配合资助工作的进行,也要面向非受助学生进行资助教育,使之了解资助工作的开展,学习资助工作的重要意义,监督学校资助工作的进程。加强学生的精神教育,树立学生拼搏不息的精神,结合线上学习,开展相关勤工助学活动,加强学生自我脱贫意识。
(三)合理分级,客观评审。依托家庭经济情况数据库,对全体学生进行困难等级认定,由系统初步给出评定意见。结合学生主动申请情况,通过建立民主评议小组对学生提交的申请进行认定,不错过一个困难学生,尽最大可能实现资助资源的公平分配。
(四)科学管理,加强考核,及时更新信息。关注学生校园一卡通使用、水电费、图书借阅等消费的变化情况。定期安排学生谈话,了解学生心理情况,以及安排非受助学生谈话,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受助学生的日常信息。通过校园一卡通消费情况、学生家庭经济情况数据库变动、勤工岗位工作的检查等,及时进行受助学生的岗位变动和临时补助的发放。
四、保障精准资助路径实施对策建议
(一)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据库信息管理系统。在新资助路径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信息数据库中准确、客观的信息,成为整个精准资助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从源头确保信息的准确与客观,需要进行大量的程序建设,通过云平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构建从县、市、省多级信息技术平台。建立贫困信息核查小组,定期抽查学生家庭信息的准确与否。
(二)以点带面,逐步推广。建立学生精准资助路径后,进行试点,逐级进行测试,进一步完善。同时进行配套软件系统研发,完成技术层面上的建设。通过试点反馈,检验可实际操作性、拟合效果与准确度。通过实际测试得到的效果,结合各地区情况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 韩燕燕.高等学校“以人为本,资助育人”的能力开发资助模式探索[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2(6):36-37.
[2] 吴朝文,代劲,孙延楠.大数据环境下高校贫困生精准资助模式初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12):41-44.
[3] 魏凤霞,张晶莹.大数据视野下高校精准资助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焦点.113-129.
[4] 吴丽仙.建立精准学生资助工作机制研究.教育评论[J].2015(9):46-49.
【关键词】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大数据 精准资助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确立了“精准扶贫”的地位,将其作为新时期扶贫开发重要指导思想。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国家扶贫工作中越发受到重视。现行的单一扶贫路径,已经不适应新时期的要求,贫困学生的立志与立智工作需要一同开展。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为高校精准资助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实现路径,其库存量之大,计算速度之快,共享数据之便利,推动国家脱贫工作和高校资助工作进入了新的时期。
一、现行高校资助工作路径及问题分析
我国高校现行的资助体系已相对完善,对贫困学生的资助力度大,基本满足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读大学的需要,实现了不让大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但是,在现行的资助工作路径中,主要依据学生提供的材料,通过班级民主评议和学校评定结合的方式,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认定。缺乏客观性,缺少量化标准,容易产生错位发放、资源浪费、工作开展困难等情况。
(一)学生本人缺乏主动性。在现行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中,至关重要的一步是困难学生主动申请。学生的积极主动配合,才会使资助工作有效开展。但是很多学生因为自尊心强、性格较为内向,不愿说出家庭经济情况而放弃申请,造成这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无法受到资助政策带来的帮助。同时,部分家庭经济情况不是很困难的学生由于了解政策,主动提交申请后,没有可比较的困难学生,被认定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这样就造成了资源的不合理分配与教育不公平。很大可能造成学生间对资助工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产生误会,甚至出现矛盾,产生纠纷。
(二)认定工作缺乏客观数据证明。班级成立认定小组后,对提交申请的学生进行的认定工作主要从两方面进行。一是证明家庭经济存在贫困的材料,二是申请资助的学生的日常消费状况。学生提供的证明材料是认定工作最重要的依据,其中包含家庭收入、成员组成、有无重大变故、家庭成员就业就学情况以及身体情况等信息。但这部分材料一般是由学生或家长填写,生源地相关部门提供证明,这其中包含工作人员由于地方保护或者同乡情结,不去调查核实表中数据的真伪的可能,导致高校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过程中,难以保证学生提供的家庭经济情况的准确性。
资助工作覆盖广,包括全体在校学生,认定工作难度大。尤其是新生,刚入校就需要进行认定,同学间互相不了解,反馈的信息往往是申请资助学生的自我描述,但是这种主观描述缺乏客观性,无法提供真实有效的参考价值。
(三)认定工作缺乏量化标准。在资助工作的认定过程中,除特困供养、建档立卡、低保等特殊家庭的子女相对客观,其他学生的申请缺乏统一认定标准,比如同为离异家庭子女,在东部与西部不同的地区家庭生活情况极大可能存在不同。我国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的不同,地区间的巨大差异,导致认定标准很难适用于所有学生。
(四)资助工作缺乏动态管理。目前,众多高校的学生资助工作体量非常大,学校不能及时根据学生家庭经济情况的变化,对评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调整。部分家中突发变故的学生,由于错过助学金评定时间,只能受到数额较低的临时困难补助。资助工作过程中,多是对学生目前困难的经济情况进行资助,缺少真正有用的育人措施,对学生精神脱贫的引导不足,学生拿到国家助学金不能有效利用,无法实现根本上的精神脱贫。
(五)资助工作缺乏后续管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后,学生应当根据国家政策以及学校规定,承担相应义务,进行勤工助学,学业达标等。但是目前很多院校的资助工作流程到发放下助学金就停止了,缺乏后续的工作安排和成绩要求,极易造成非受助学生的心理不平衡,和受助学生的怠惰心理。甚至本应更加刻苦求学的受助学生,不求上进,不认真完成学业,就业困难。
二、大数据技术对精准资助的影响
(一)改革资助路径,后续管理准确化、科学化、规范化。资助工作的开展,要根据新时期的技术发展,改变资助路径。在大数据技术支持下,家庭、学校、政府联动,共同承担起教育的责任。利用网络,展开视频及线下教育,让学生认识到资助是为了给学生自身的发展提供更多的资源,是利国利民的重大工程。学生积极配合资助工作的开展,能够减少违背诚信,制造假的贫困证明的不正行为。在后续管理中,要着重注意受资助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加强学生的脱贫思想建设。结合大数据,精准资助可以从多方面实施,组建起从新生入学到毕业离校,从生源地到学校,从资助工作的开始到后期管理的立体路径。
(二)精准定位贫困学生,合理分配资源。更加准确的定位到需要资助的学生,将资助资源合理利用,减少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矛盾,更加便于管理。可以通过校园一卡通的消费情况,及时发现生活困难的学生,进行精准资助。
通过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全方位立体式信息系统,从多方面帮助学生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发展自己。从前期学习到后期管理,可以引导学生从精神上摆脱贫困,刻苦学习的同时,参加各项实践,更加自信地处理好人际关系,阳光积极的生活,毕业后会更加顺利的就业,改善家庭的生活条件。
(三)发展经验,推动精准扶贫。新的资助路径有助于受助学生积极就业,提高就业率,使社会生活更加稳定。政府可以借鉴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过程,吸收成果,组织建立贫困地区数据库,将成功的资助经验发展到贫困地区精准扶贫上,有助于国家脱贫大计的完成。 三、“大数据”环境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资助路径设计
(一)学校与生源地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据库。(1)建立学生家庭经济情况动态数据库,生源地政府定期更新学生家庭經济情况,共享各地数据建立统一认定标准。(2)统计学生校园一卡通使用、水电费、图书借阅等消费情况,以及受助学生的勤工助学活动参加情况,勤工岗位工作情况,学习成绩变化。
(二)构建资助工作app,进行线上教育。构建资助app,通过线上教育,对学生进行资助教育,更新国家资助政策以及学校资助信息。学生的资助工作应当从入学前便开始,贯穿大学四年。不仅面向受助学生促进学生配合资助工作的进行,也要面向非受助学生进行资助教育,使之了解资助工作的开展,学习资助工作的重要意义,监督学校资助工作的进程。加强学生的精神教育,树立学生拼搏不息的精神,结合线上学习,开展相关勤工助学活动,加强学生自我脱贫意识。
(三)合理分级,客观评审。依托家庭经济情况数据库,对全体学生进行困难等级认定,由系统初步给出评定意见。结合学生主动申请情况,通过建立民主评议小组对学生提交的申请进行认定,不错过一个困难学生,尽最大可能实现资助资源的公平分配。
(四)科学管理,加强考核,及时更新信息。关注学生校园一卡通使用、水电费、图书借阅等消费的变化情况。定期安排学生谈话,了解学生心理情况,以及安排非受助学生谈话,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受助学生的日常信息。通过校园一卡通消费情况、学生家庭经济情况数据库变动、勤工岗位工作的检查等,及时进行受助学生的岗位变动和临时补助的发放。
四、保障精准资助路径实施对策建议
(一)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据库信息管理系统。在新资助路径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信息数据库中准确、客观的信息,成为整个精准资助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从源头确保信息的准确与客观,需要进行大量的程序建设,通过云平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构建从县、市、省多级信息技术平台。建立贫困信息核查小组,定期抽查学生家庭信息的准确与否。
(二)以点带面,逐步推广。建立学生精准资助路径后,进行试点,逐级进行测试,进一步完善。同时进行配套软件系统研发,完成技术层面上的建设。通过试点反馈,检验可实际操作性、拟合效果与准确度。通过实际测试得到的效果,结合各地区情况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 韩燕燕.高等学校“以人为本,资助育人”的能力开发资助模式探索[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2(6):36-37.
[2] 吴朝文,代劲,孙延楠.大数据环境下高校贫困生精准资助模式初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12):41-44.
[3] 魏凤霞,张晶莹.大数据视野下高校精准资助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焦点.113-129.
[4] 吴丽仙.建立精准学生资助工作机制研究.教育评论[J].2015(9):4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