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组合作学习是二十一世纪的教育理念之一,《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交流与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改进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它要求把学生的交往活动即合作学习纳入数学课堂学习的活动中。
[关键词]数学;合作;有效性;建议
所谓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学生在小组中通过明确的责任分工完成共同任务的互助性学习,即将一个班级分成几个由若干学生组成的小组,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以及小组成员间的合作,完成指派的学习任务。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教学策略,既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又能提高学习效果,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目前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一)课堂出现冷场现象,学生合作不主动。教师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有时会发现教室里鸦雀无声。小组成员接到合作学习任务后不商量、不讨论。要么自己埋头单干,没有真正参与到讨论与合作中来。
(二)学生层次不同,学习合作参与度不均衡。通过观察,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大大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并能发挥出更多自主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但优等生参与自由发言和小组汇报的次数明显多于学习困难的学生。
(三)分组活动时间有限,学生合作不充分。教师在组织合作学习时,往往是学生才开始合作的几分钟,刚进入状态,或是个别小组先完成了,教师就急着让各小组汇报成果,然后匆匆结束进入下一环节,把合作学习变成走过场。
(四)角色分工不到位,各组成员分工不到位。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经常采取随机分组的方法,很少考虑每个成员的学习能力、性别等个体差异的均衡搭配;而且,成员内分工不到位,各人担当的角色比较固定,往往由成绩较好的学生扫任代表发言,而忽视了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锻炼的机会。
(五)教师思维固定化,扼杀学生思想火花。在实际课堂小组合学习中,教师充当了不恰当的角色,只是在按照规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设计,把学生往事先设计好了的教学框架里赶。这样教师就缺乏一种根据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来灵活处理的能力,很多时候教师反而成了学生思想火花的扼杀者。
二、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的几点建议
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一些问题是正常的,但关键在于怎样通过教师和学生双方的努力解决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将合作学习有效地应用在教育实践中。需要关注以下几方面。
(一)建立多角度的互赖关系。我们可用“荣辱与共”来概括组员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帮助的关系。也只有当学生认识到他们的这种“生死与共”的关系,即只有所有的成员成功,他才能成功时,才会自主地团结协作,共同完成各个任务。1、目标互赖。通常在合作学习之前,我会确立一个明确的小组目标,小组目标往往是一堂课的组成部分,这样。学生便能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是“荣辱与共”“同生死共患难”,认识到他们不仅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而且也要为其所在小组的其他同伙的学习负责,从而促使学生在帮互助中共同完成任务。2、角色互赖。在合作学习过程中,不同成员可以分别承担以下角色:①记录员:负责记录小组讲座决议和编写小组报告;②检查员:负责保证小组成员都能清楚说出小组内得出的答案或结论;③精确性裁判:负责纠正别人在解释或总结中的任何错误;④联络员:负责小组与教师及其他小组进行联络和协调;⑤报告员:负责学生提出任务及完成任务的步骤和方法。各小组根据具体任务或问题展开讨论,小组中的每个成员自由发表意见,记录员记录整理后,向全班匯报。在具体的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给小组成员进行角色的互换。这样既可以增加小组学习的新鲜感,又可以提高学生多方面能力,更主要的是让他们积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在享受他人为你服务与帮助的同时能为自己的小组贡献一份力量,在小组学习活动中起到积极作用。
(二)学生方面。引导学生处理好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合作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越来越重要,但合作也需要建立在个人具有一定能力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学生合作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每个人的发展,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然后才能谈到合作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学生只有具备这样的个性,才能够打下走向社会为自己独立工作或与别人合作的基础。这些个性有很多独立的成分,因此,要处理好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在合作学习之前要让学生先独立思考问题,每个学生有了初步想法后再进行探究、交流,共同解决问题;这样做给不爱动脑思考或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提供了进步的机会,对提高这部分人的学习是有帮助的。小组合作学习与传统的教学形式不是替代的关系,而是互补的关系。
(三)教师方面。创新教学方法。实践证明,创造性是教学艺术不可缺少的环节,教学最忌死搬教条和模式化。要想引起学生英语学习的浓厚兴趣,每节课都应有创新和提高,那些毫无新意、毫无创造、常年机械重复教材内容的教法,只能使学生兴趣索然,更不用说去培养创造型的人才了。因此,为了吸引学生,教师必须通过自己生动的表演,渲染教学气氛,创造教学情境,丰富学生的思维和想象。讲台上,教师要通过自己的人格魅力、语言魅力及其高超的教学艺术,给学生创造出了一个引人入胜的学习情境,以此来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情感和意志。
[关键词]数学;合作;有效性;建议
所谓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学生在小组中通过明确的责任分工完成共同任务的互助性学习,即将一个班级分成几个由若干学生组成的小组,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以及小组成员间的合作,完成指派的学习任务。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教学策略,既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又能提高学习效果,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目前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一)课堂出现冷场现象,学生合作不主动。教师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有时会发现教室里鸦雀无声。小组成员接到合作学习任务后不商量、不讨论。要么自己埋头单干,没有真正参与到讨论与合作中来。
(二)学生层次不同,学习合作参与度不均衡。通过观察,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大大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并能发挥出更多自主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但优等生参与自由发言和小组汇报的次数明显多于学习困难的学生。
(三)分组活动时间有限,学生合作不充分。教师在组织合作学习时,往往是学生才开始合作的几分钟,刚进入状态,或是个别小组先完成了,教师就急着让各小组汇报成果,然后匆匆结束进入下一环节,把合作学习变成走过场。
(四)角色分工不到位,各组成员分工不到位。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经常采取随机分组的方法,很少考虑每个成员的学习能力、性别等个体差异的均衡搭配;而且,成员内分工不到位,各人担当的角色比较固定,往往由成绩较好的学生扫任代表发言,而忽视了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锻炼的机会。
(五)教师思维固定化,扼杀学生思想火花。在实际课堂小组合学习中,教师充当了不恰当的角色,只是在按照规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设计,把学生往事先设计好了的教学框架里赶。这样教师就缺乏一种根据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来灵活处理的能力,很多时候教师反而成了学生思想火花的扼杀者。
二、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的几点建议
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一些问题是正常的,但关键在于怎样通过教师和学生双方的努力解决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将合作学习有效地应用在教育实践中。需要关注以下几方面。
(一)建立多角度的互赖关系。我们可用“荣辱与共”来概括组员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帮助的关系。也只有当学生认识到他们的这种“生死与共”的关系,即只有所有的成员成功,他才能成功时,才会自主地团结协作,共同完成各个任务。1、目标互赖。通常在合作学习之前,我会确立一个明确的小组目标,小组目标往往是一堂课的组成部分,这样。学生便能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是“荣辱与共”“同生死共患难”,认识到他们不仅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而且也要为其所在小组的其他同伙的学习负责,从而促使学生在帮互助中共同完成任务。2、角色互赖。在合作学习过程中,不同成员可以分别承担以下角色:①记录员:负责记录小组讲座决议和编写小组报告;②检查员:负责保证小组成员都能清楚说出小组内得出的答案或结论;③精确性裁判:负责纠正别人在解释或总结中的任何错误;④联络员:负责小组与教师及其他小组进行联络和协调;⑤报告员:负责学生提出任务及完成任务的步骤和方法。各小组根据具体任务或问题展开讨论,小组中的每个成员自由发表意见,记录员记录整理后,向全班匯报。在具体的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给小组成员进行角色的互换。这样既可以增加小组学习的新鲜感,又可以提高学生多方面能力,更主要的是让他们积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在享受他人为你服务与帮助的同时能为自己的小组贡献一份力量,在小组学习活动中起到积极作用。
(二)学生方面。引导学生处理好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合作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越来越重要,但合作也需要建立在个人具有一定能力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学生合作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每个人的发展,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然后才能谈到合作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学生只有具备这样的个性,才能够打下走向社会为自己独立工作或与别人合作的基础。这些个性有很多独立的成分,因此,要处理好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在合作学习之前要让学生先独立思考问题,每个学生有了初步想法后再进行探究、交流,共同解决问题;这样做给不爱动脑思考或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提供了进步的机会,对提高这部分人的学习是有帮助的。小组合作学习与传统的教学形式不是替代的关系,而是互补的关系。
(三)教师方面。创新教学方法。实践证明,创造性是教学艺术不可缺少的环节,教学最忌死搬教条和模式化。要想引起学生英语学习的浓厚兴趣,每节课都应有创新和提高,那些毫无新意、毫无创造、常年机械重复教材内容的教法,只能使学生兴趣索然,更不用说去培养创造型的人才了。因此,为了吸引学生,教师必须通过自己生动的表演,渲染教学气氛,创造教学情境,丰富学生的思维和想象。讲台上,教师要通过自己的人格魅力、语言魅力及其高超的教学艺术,给学生创造出了一个引人入胜的学习情境,以此来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情感和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