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赫尔巴赫的“兴趣说与教学论”理论要求思想品德课教师要运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笔者依据赫尔巴赫的“兴趣说与教学论”理论与结合自身二十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方法主要有精心设计导入、抓住奇异心理、联系生活实际、开展实践活动等。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兴趣;方法;导入;奇异;实践
赫尔巴赫的“兴趣说与教学论”认为,人的兴趣具有多样性,只有教学才能满足培养多方面兴趣的要求,而教学有必须把激发和发展兴趣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借鉴赫尔巴赫的“兴趣说与教学论”、结合自身二十多年的思想品德课教学经历,笔者认为:激发和发展小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兴趣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四种。
一、精心设计导入,激发学生兴趣。“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的好坏成败直接关系到上课的效果。好的导入就像一首歌的前奏曲,它能一下子抓住学习的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为整节课的顺利进行开好局。在思想品德教学实践中,导入方法不外乎有“故事导入”、“实例导入”、“启发导入”、“引诱导入”等。教师在备课前要精心研读需要讲授的内容,挑选合适的导入方法,就能激发和发展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教师在讲授保护地球内容时,可以把地球比作人,人有很多病,地球也有很多病,有病就要治,人生病依赖医学和医生,那地球生病的治疗依据是什么。通过形象的拟人化,可以激发和发展学生的兴趣,拓展他们的想象力,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抓住奇异心理,激发学生兴趣。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主导地位、主体地位不是固定的,而是可以对等置换。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注意到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果是教学的关键与目标。思想品德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奇、好胜、特异的心理特征,尽力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充分发挥自己才能与潜能的机会和途径,让学生有一种求知欲和表现欲,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在讲授“热爱祖国”的课程时,可以问学生知道哪些爱国人士、伟大人物的名字,知道唱哪些爱国歌曲,读过哪些爱国书籍,等等。谁能说得出越多、唱得越多,谁就是优胜者。这样就能短时间抓住学生好强、好胜、好奇心理,使每一个学生都有跃跃欲试的心理,一下子就能调高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学生以后争取多读好书、多唱好歌、多听多讲爱国故事打下基础,不仅能增加学生的历史人文知识,而且还提高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兴趣。理论性、现实性与实践性是思想品德课的课程特征,教学的目的就是既能引导学生懂得用课堂学到的基本原理,观察与分析社会现实、指导自己的社会实践,又懂得把社会实践中所取得的经验上升为理论的高度,实现知意行的统一。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征,决定他们对抽象性、逻辑性的理论的理解和接受有一定的难度,这也是他们觉得思想品德课枯燥乏味的原因之一。但是,他们对纯粹的书本理论的厌倦并不代表他们对活生生的社会生活实际也厌倦冷漠。小学生实际上对丰富多彩、变幻莫测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社会生活表现出浓郁的兴趣。例如,他们对2011年发生的药家鑫现象、小悦悦现象、本拉登被毙事件、郭美美现象、温州动车追尾事件等都表现出浓郁的兴趣,只不过学生没有把学习书本的政治知识与关心国家大事有机地结合起来,致使他们存在书本的政治知识与社会生活实际相脱节的错觉。学生的错觉暗示思想品德教师:学生并不是对政治思想、道德现象、是非观念等漠不关心或熟视无睹,而是具有明显的独立意识和广泛的视野,非常喜欢关注社会上发生的各种大事,非常乐意评价周围的人或事。因此,思想品德教师要改变照本宣科的传统教学方法,以社会生活实际为切入点,在通读深解教材的基础上,善于把社会生活实际与教材联系起来,把思想品德的“小课堂”变为人类生活的“大社会”,把“大社会”浓缩为“小课堂”,让学生时刻知道思想品德贯穿于生活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潜移默化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开展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实践性是思想品德课存在和发展的源泉,通过实践活动,可以把学生的“知”转化为“行”,持续地实践活动,就可以把学生的“行”转化为“意”。思想品德课教师在利用好课堂主阵地的同时,必须要充分发挥社会的大舞台功能,通过情境创设、参观活动、参与表演等形式,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意识和水准。以讲授“礼仪展风采”为例,教师可以在上课前组织学生观看国庆阅兵或天安门国旗班升旗仪式的相关影像资料,然后组织学生进行模仿式表演,让学生知道礼仪在展现国家形象、彰显国家风范、体现个人素质和形象中的重要性,从而潜意识地萌发要讲礼仪、展礼仪的兴趣,自发按照礼仪标准对照自己的站、坐、行、笑,逐步养成讲礼仪、展礼仪的良好习惯。最后借此展开,阐述各个领域、各个时段对讲礼仪和展礼仪的要求与标准各不相同。组织一些学生表演在家里如何招待客人、以及到别人家做客应该如何表现等,促使他们明白礼仪的要求和标准的时空性。
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实践中,这四种方法不应该割裂进行,而是要围绕教材的要求,根据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把四种方法有机结合进行,尽量让学生明白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思所行都跟思想品德课有密切关系,实现以兴趣明白重要,明重要以提高兴趣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蔡巧英.小学品德课有效性探微[J].上海教育科研,2010(10).
(作者简介:梁天强(1969-),男,壮族,广西南宁市人,广西崇左市大新县华侨农场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教学等。)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兴趣;方法;导入;奇异;实践
赫尔巴赫的“兴趣说与教学论”认为,人的兴趣具有多样性,只有教学才能满足培养多方面兴趣的要求,而教学有必须把激发和发展兴趣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借鉴赫尔巴赫的“兴趣说与教学论”、结合自身二十多年的思想品德课教学经历,笔者认为:激发和发展小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兴趣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四种。
一、精心设计导入,激发学生兴趣。“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的好坏成败直接关系到上课的效果。好的导入就像一首歌的前奏曲,它能一下子抓住学习的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为整节课的顺利进行开好局。在思想品德教学实践中,导入方法不外乎有“故事导入”、“实例导入”、“启发导入”、“引诱导入”等。教师在备课前要精心研读需要讲授的内容,挑选合适的导入方法,就能激发和发展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教师在讲授保护地球内容时,可以把地球比作人,人有很多病,地球也有很多病,有病就要治,人生病依赖医学和医生,那地球生病的治疗依据是什么。通过形象的拟人化,可以激发和发展学生的兴趣,拓展他们的想象力,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抓住奇异心理,激发学生兴趣。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主导地位、主体地位不是固定的,而是可以对等置换。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注意到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果是教学的关键与目标。思想品德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奇、好胜、特异的心理特征,尽力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充分发挥自己才能与潜能的机会和途径,让学生有一种求知欲和表现欲,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在讲授“热爱祖国”的课程时,可以问学生知道哪些爱国人士、伟大人物的名字,知道唱哪些爱国歌曲,读过哪些爱国书籍,等等。谁能说得出越多、唱得越多,谁就是优胜者。这样就能短时间抓住学生好强、好胜、好奇心理,使每一个学生都有跃跃欲试的心理,一下子就能调高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学生以后争取多读好书、多唱好歌、多听多讲爱国故事打下基础,不仅能增加学生的历史人文知识,而且还提高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兴趣。理论性、现实性与实践性是思想品德课的课程特征,教学的目的就是既能引导学生懂得用课堂学到的基本原理,观察与分析社会现实、指导自己的社会实践,又懂得把社会实践中所取得的经验上升为理论的高度,实现知意行的统一。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征,决定他们对抽象性、逻辑性的理论的理解和接受有一定的难度,这也是他们觉得思想品德课枯燥乏味的原因之一。但是,他们对纯粹的书本理论的厌倦并不代表他们对活生生的社会生活实际也厌倦冷漠。小学生实际上对丰富多彩、变幻莫测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社会生活表现出浓郁的兴趣。例如,他们对2011年发生的药家鑫现象、小悦悦现象、本拉登被毙事件、郭美美现象、温州动车追尾事件等都表现出浓郁的兴趣,只不过学生没有把学习书本的政治知识与关心国家大事有机地结合起来,致使他们存在书本的政治知识与社会生活实际相脱节的错觉。学生的错觉暗示思想品德教师:学生并不是对政治思想、道德现象、是非观念等漠不关心或熟视无睹,而是具有明显的独立意识和广泛的视野,非常喜欢关注社会上发生的各种大事,非常乐意评价周围的人或事。因此,思想品德教师要改变照本宣科的传统教学方法,以社会生活实际为切入点,在通读深解教材的基础上,善于把社会生活实际与教材联系起来,把思想品德的“小课堂”变为人类生活的“大社会”,把“大社会”浓缩为“小课堂”,让学生时刻知道思想品德贯穿于生活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潜移默化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开展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实践性是思想品德课存在和发展的源泉,通过实践活动,可以把学生的“知”转化为“行”,持续地实践活动,就可以把学生的“行”转化为“意”。思想品德课教师在利用好课堂主阵地的同时,必须要充分发挥社会的大舞台功能,通过情境创设、参观活动、参与表演等形式,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意识和水准。以讲授“礼仪展风采”为例,教师可以在上课前组织学生观看国庆阅兵或天安门国旗班升旗仪式的相关影像资料,然后组织学生进行模仿式表演,让学生知道礼仪在展现国家形象、彰显国家风范、体现个人素质和形象中的重要性,从而潜意识地萌发要讲礼仪、展礼仪的兴趣,自发按照礼仪标准对照自己的站、坐、行、笑,逐步养成讲礼仪、展礼仪的良好习惯。最后借此展开,阐述各个领域、各个时段对讲礼仪和展礼仪的要求与标准各不相同。组织一些学生表演在家里如何招待客人、以及到别人家做客应该如何表现等,促使他们明白礼仪的要求和标准的时空性。
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实践中,这四种方法不应该割裂进行,而是要围绕教材的要求,根据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把四种方法有机结合进行,尽量让学生明白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思所行都跟思想品德课有密切关系,实现以兴趣明白重要,明重要以提高兴趣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蔡巧英.小学品德课有效性探微[J].上海教育科研,2010(10).
(作者简介:梁天强(1969-),男,壮族,广西南宁市人,广西崇左市大新县华侨农场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教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