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用新旧对比法,明确指出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的三大转变:由“教”转为“导”,由“责”转为“激”,由“知本”转为“人本”.
【关键词】新课程;课堂教学;教与导;责与激;知本与人本
新课标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重申了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每一名学生的发展.传统的数学教学更多的是单纯注重传授知识,关心学生对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新课改对课堂教学赋予了新的使命,即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打破传统的基于精英主义思想和升学取向的过于狭窄的定位,而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革新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研究学法.以下笔者就此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课堂教学应由“教”转为“导”
传统教育跟新课程模式有较大的区别,主要表现为:“教”的主体在教师,而“导”的主体则是学生;“教”重在传授,学生被动地接受,而“导”重在方法的研究,要求教师“不当教书匠,要做教育家”;“教”侧重继承,而“导”侧重探索;“教”突出教师的“权威”,而“导”要求尊重、关注学生;“教”的方式为“传话”,而“导”的方式则是“对话”.通过比较,新课程下的教师主导作用应该体现富有启发性,能够激发兴趣,做到因材施教和培养学生的能力,合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1“导”应有目标
目标具有导学、导教、导评的功能,因此“导”的目标应该是:
(1)根据导学内容制定.如讲到椭圆的定义时,因为其定义是推导标准方程的依据,也是解决有关椭圆问题的重要依据,要求学生理解,同时椭圆又是日常生活中较常见的图形,学生对它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故可以制定导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①通过对实物和模型的感知、操作及探索,理解椭圆的定义.②了解椭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及画法,感受椭圆的美.
能力目标:通过学生的操作和协作探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归纳能力,培养学生运动变化的观点.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的兴趣.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协作、友爱精神,使之学会与他人相处和交流.在探索过程中能够采取互评、自评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对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的提出的问题采取表扬鼓励为主的评价方式,让学生能体会到学习的成就感,争取最佳的教学效果.
(2)根据课后“思考、练习”制定.
(3)根据需要解决的问题制定.需指出的是,有些目标是可以明确给出的,有些目标是不能用语言明确表达的.
2“导”应讲方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但是教应该得法.教师作为指导者,应注意引导的方式、方法.如讲到双曲线的第二定义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类比、联系椭圆的第二定义等方法进行推导论证,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又如在讲完习题“已知椭圆的焦点在x轴上,并且经过点A(3,-2)和点B(3,22),求椭圆的标准方程”时,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当条件“椭圆的焦点在x轴上”变为“椭圆的焦点在坐标轴上”时,利用待定系数法应如何求解?有几种解法?哪一种解法比较简单?其实本题可以分类假设,也可以直接假设为mx2+ny2=1(m>0,n>0),后一种方法比较简单,易于掌握.
3“导”应教学法
“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授人以渔,终身受益.”我们只有授人以“渔”,才能让学生学会掌握终身学习的要领.这就要求:
(1)教法服从学法.从学生学习角度来设计教学方法,是向学生教授学法的最好策略.从学生学会一类题目的解法思路来设计教路,每个程序中既有要达到的目标,又有达到这个目标的方法.学生按这样的顺序由浅入深地进行学习,就能逐步达到目标.经过多次训练,这种教法会逐渐转化成学生的学法.
(2)练习扣住学法.学生有了好的学习方法,还应该学会灵活运用来解题和自学.
(3)教给学生解题策略.如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分析数量关系,可让学生按以下方法进行:
①抓住关键词.②简化多余条件.③重视转换思路.④挖掘隐含条件.⑤巧妙借助图形.⑥注重附加条件.⑦联系生活实际.
因此,教师在传授学法时,要尽可能提供更多的有效方法,鼓励学生形成自己有效的学习方法,努力培养能够适应复杂时代发展变化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二、课堂教学应由“责”转为“激”
作为教师,应当把热情和爱奉献给每一名学生.因为爱是一种信任,爱是一种尊重,爱是一种鞭策,爱是一种激情,爱更是一种能触及灵魂、动人心魄的潜移默化的感染教育过程.
可以说,师爱的最高境界是友情,师爱的基础条件是平等.师生应该是思想上互相交流、心灵相通的同志和朋友.“因为有了您,我才学习,学不好我觉得对不起您.”这是每一位教师追求的最高境界.在这个境界里,我们看到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理解、和谐的关系.师生之间心灵相通,前提是教师要得到学生的爱戴.爱戴的必要条件是教师必须有人格魅力、宽阔的知识视野、高超的教育艺术,教学活动有吸引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个不易察觉的微笑、一句平凡通俗的话语,甚至帮学生倒一杯水、捡一片散落的纸屑,都会对学生的品德形成有着不可预期的感动作用.
师爱的具体表现是:教师要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公平地尊重和对待每一名学生;教师对待学生不应有高低贵贱之分,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独立性,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尤其要尊重智力发展迟缓、成绩不良、被同伴孤立和拒绝、有严重缺点和缺陷、与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不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不当众批评学生;对待学生应该由“批评与责备”转到“激励与赏识”,学会赞赏每一名学生,让学生每天都能找到做人的感觉,找到受尊重的感觉.在教师眼里,“人人都能成才”.教师看一名学生应采取少看缺点多看闪光点的原则,教师对一名学生应采取多表彰、多表扬、多鼓励的方法.在教育学生时应采取“宜放不宜束,宜爱不宜怨,宜导不宜屈,宜鼓不宜贵”的方式.这样让我们教师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从而达到教与学的和谐.
三、课堂教学应由“知本”转为“人本”
从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来看,那种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今人才发展的需要了.因此,新课改努力实现由“知本”向“人本”的转换,正好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那么,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应当重点探索:
1师生互动双向
如讲到“平面直角坐标系和点的坐标”时,笔者与学生是这样互动的,并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互动一:对学生的座位编号,横排第一排到第七排,竖列第一列到第六列,然后让学生说出自己的位置,例如某学生说自己的位置是第三排第五列.教师说出第四排第二列的位置,要求坐在这个位置上的学生站起来.重复进行上面的活动,让学生得出:要确定自己在教室内的位置,必须要有两个数,前面一个是排数,后面一个是列数.
互动二:在教室的左边和后边分别拉两条长绳(表示x轴和y轴),将两根长绳和学生的位置分别用直线和点来表示.(1)让学生用点的坐标说出自己的位置.(2)教师说出点的坐标,要求对应这个位置的学生站起来.将一根长绳横放在第四排,另一根长绳竖放在第三列.重复进行上面的活动,让学生知道怎样根据某一点的坐标寻找他在平面内的位置.
互动三:将一根长绳横放在第四排,另一根长绳竖放在第三列后,(1)要求在不同的象限内的学生站起来,然后观察自己是否在坐标轴上;(2)请位置在坐标轴上的学生站起来,然后观察自己是否在某个象限内.通过互动,让学生分清象限内的点和坐标轴上的点.
这样的互动既体现了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关系,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又能轻松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2学生自主学习,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富有个性的学习方式
3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等方面的内容
根据今年各地的实践成果来看,新课改的这些重点探索已经得到社会标志性的认可,而且已经得到较大的推广.目前,重视课堂上学生这个主体,一切为学生这个教育主体转变就是还课堂给学生,突出了教育的人才观,适应社会和时代对人才的需求,是时代潮流的大势所趋啊!
总而言之,课堂教学的三大转变,体现了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体现了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教师权威地教与学生被动地学的师生关系,建立了一种新型的良好的和谐的师生关系.这种转变不仅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也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通过三个转变的教学活动,不但使学生学到有价值的知识,使学生达到知识的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和触类旁通,而且使学生在这个发展过程中能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其以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少年智力开发报》数学专刊之课改论坛.2004年8月9日第34期和2004年9月19日第40期.
[2]走进高中新课程.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广西壮族自治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广西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学习手册,2011.
【关键词】新课程;课堂教学;教与导;责与激;知本与人本
新课标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重申了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每一名学生的发展.传统的数学教学更多的是单纯注重传授知识,关心学生对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新课改对课堂教学赋予了新的使命,即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打破传统的基于精英主义思想和升学取向的过于狭窄的定位,而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革新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研究学法.以下笔者就此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课堂教学应由“教”转为“导”
传统教育跟新课程模式有较大的区别,主要表现为:“教”的主体在教师,而“导”的主体则是学生;“教”重在传授,学生被动地接受,而“导”重在方法的研究,要求教师“不当教书匠,要做教育家”;“教”侧重继承,而“导”侧重探索;“教”突出教师的“权威”,而“导”要求尊重、关注学生;“教”的方式为“传话”,而“导”的方式则是“对话”.通过比较,新课程下的教师主导作用应该体现富有启发性,能够激发兴趣,做到因材施教和培养学生的能力,合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1“导”应有目标
目标具有导学、导教、导评的功能,因此“导”的目标应该是:
(1)根据导学内容制定.如讲到椭圆的定义时,因为其定义是推导标准方程的依据,也是解决有关椭圆问题的重要依据,要求学生理解,同时椭圆又是日常生活中较常见的图形,学生对它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故可以制定导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①通过对实物和模型的感知、操作及探索,理解椭圆的定义.②了解椭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及画法,感受椭圆的美.
能力目标:通过学生的操作和协作探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归纳能力,培养学生运动变化的观点.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的兴趣.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协作、友爱精神,使之学会与他人相处和交流.在探索过程中能够采取互评、自评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对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的提出的问题采取表扬鼓励为主的评价方式,让学生能体会到学习的成就感,争取最佳的教学效果.
(2)根据课后“思考、练习”制定.
(3)根据需要解决的问题制定.需指出的是,有些目标是可以明确给出的,有些目标是不能用语言明确表达的.
2“导”应讲方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但是教应该得法.教师作为指导者,应注意引导的方式、方法.如讲到双曲线的第二定义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类比、联系椭圆的第二定义等方法进行推导论证,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又如在讲完习题“已知椭圆的焦点在x轴上,并且经过点A(3,-2)和点B(3,22),求椭圆的标准方程”时,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当条件“椭圆的焦点在x轴上”变为“椭圆的焦点在坐标轴上”时,利用待定系数法应如何求解?有几种解法?哪一种解法比较简单?其实本题可以分类假设,也可以直接假设为mx2+ny2=1(m>0,n>0),后一种方法比较简单,易于掌握.
3“导”应教学法
“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授人以渔,终身受益.”我们只有授人以“渔”,才能让学生学会掌握终身学习的要领.这就要求:
(1)教法服从学法.从学生学习角度来设计教学方法,是向学生教授学法的最好策略.从学生学会一类题目的解法思路来设计教路,每个程序中既有要达到的目标,又有达到这个目标的方法.学生按这样的顺序由浅入深地进行学习,就能逐步达到目标.经过多次训练,这种教法会逐渐转化成学生的学法.
(2)练习扣住学法.学生有了好的学习方法,还应该学会灵活运用来解题和自学.
(3)教给学生解题策略.如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分析数量关系,可让学生按以下方法进行:
①抓住关键词.②简化多余条件.③重视转换思路.④挖掘隐含条件.⑤巧妙借助图形.⑥注重附加条件.⑦联系生活实际.
因此,教师在传授学法时,要尽可能提供更多的有效方法,鼓励学生形成自己有效的学习方法,努力培养能够适应复杂时代发展变化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二、课堂教学应由“责”转为“激”
作为教师,应当把热情和爱奉献给每一名学生.因为爱是一种信任,爱是一种尊重,爱是一种鞭策,爱是一种激情,爱更是一种能触及灵魂、动人心魄的潜移默化的感染教育过程.
可以说,师爱的最高境界是友情,师爱的基础条件是平等.师生应该是思想上互相交流、心灵相通的同志和朋友.“因为有了您,我才学习,学不好我觉得对不起您.”这是每一位教师追求的最高境界.在这个境界里,我们看到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理解、和谐的关系.师生之间心灵相通,前提是教师要得到学生的爱戴.爱戴的必要条件是教师必须有人格魅力、宽阔的知识视野、高超的教育艺术,教学活动有吸引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个不易察觉的微笑、一句平凡通俗的话语,甚至帮学生倒一杯水、捡一片散落的纸屑,都会对学生的品德形成有着不可预期的感动作用.
师爱的具体表现是:教师要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公平地尊重和对待每一名学生;教师对待学生不应有高低贵贱之分,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独立性,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尤其要尊重智力发展迟缓、成绩不良、被同伴孤立和拒绝、有严重缺点和缺陷、与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不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不当众批评学生;对待学生应该由“批评与责备”转到“激励与赏识”,学会赞赏每一名学生,让学生每天都能找到做人的感觉,找到受尊重的感觉.在教师眼里,“人人都能成才”.教师看一名学生应采取少看缺点多看闪光点的原则,教师对一名学生应采取多表彰、多表扬、多鼓励的方法.在教育学生时应采取“宜放不宜束,宜爱不宜怨,宜导不宜屈,宜鼓不宜贵”的方式.这样让我们教师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从而达到教与学的和谐.
三、课堂教学应由“知本”转为“人本”
从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来看,那种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今人才发展的需要了.因此,新课改努力实现由“知本”向“人本”的转换,正好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那么,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应当重点探索:
1师生互动双向
如讲到“平面直角坐标系和点的坐标”时,笔者与学生是这样互动的,并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互动一:对学生的座位编号,横排第一排到第七排,竖列第一列到第六列,然后让学生说出自己的位置,例如某学生说自己的位置是第三排第五列.教师说出第四排第二列的位置,要求坐在这个位置上的学生站起来.重复进行上面的活动,让学生得出:要确定自己在教室内的位置,必须要有两个数,前面一个是排数,后面一个是列数.
互动二:在教室的左边和后边分别拉两条长绳(表示x轴和y轴),将两根长绳和学生的位置分别用直线和点来表示.(1)让学生用点的坐标说出自己的位置.(2)教师说出点的坐标,要求对应这个位置的学生站起来.将一根长绳横放在第四排,另一根长绳竖放在第三列.重复进行上面的活动,让学生知道怎样根据某一点的坐标寻找他在平面内的位置.
互动三:将一根长绳横放在第四排,另一根长绳竖放在第三列后,(1)要求在不同的象限内的学生站起来,然后观察自己是否在坐标轴上;(2)请位置在坐标轴上的学生站起来,然后观察自己是否在某个象限内.通过互动,让学生分清象限内的点和坐标轴上的点.
这样的互动既体现了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关系,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又能轻松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2学生自主学习,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富有个性的学习方式
3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等方面的内容
根据今年各地的实践成果来看,新课改的这些重点探索已经得到社会标志性的认可,而且已经得到较大的推广.目前,重视课堂上学生这个主体,一切为学生这个教育主体转变就是还课堂给学生,突出了教育的人才观,适应社会和时代对人才的需求,是时代潮流的大势所趋啊!
总而言之,课堂教学的三大转变,体现了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体现了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教师权威地教与学生被动地学的师生关系,建立了一种新型的良好的和谐的师生关系.这种转变不仅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也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通过三个转变的教学活动,不但使学生学到有价值的知识,使学生达到知识的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和触类旁通,而且使学生在这个发展过程中能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其以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少年智力开发报》数学专刊之课改论坛.2004年8月9日第34期和2004年9月19日第40期.
[2]走进高中新课程.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广西壮族自治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广西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学习手册,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