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创新,有两大重要结论:
其一 要理解全球问题,必须参与其中。在全球事务领域中,新的世界大国、新兴国家和非国家参与者、全球社会经济转型以及跨境危机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它们重塑了这一领域,带来了新的软实力与硬实力组合。要想成为这些方面富有成果的问题解决者和创新者,人们不仅必须要研究问题本身,还要深度参与其中,并抢在下一个全球挑战浮现之前采取行动。在这方面,亚洲正走在正确的轨道上。
其二 颠覆性科技的数量在增加,带来组合创新和轻创新。各种零部件唾手可得,每种零部件都在发展变化,而且以不同方式组合成新产品和服务。基本上所有技术都是数字化的,不论是软件,还是利用了云或开源开发工具等强大低成本资源的软硬件结合。传统的产品开发周期通过“轻创新”过程得到压缩。轻创新的产品原型开发更快,产品发布和更新换代迅速。
学习和教育是创新、创造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亚洲国家已经认识到学习的核心重要性,学习可以帮助城市和社会增强创新力,在全世界的文化集群中分享知识和最佳实践,构建本地优势,训练本地艺术和文化机构的业务能力,通过交流知识和经验、形成专业合作伙伴关系以及增强全球和地区联网来培育创新。
可持续发展必须以这样的教育为起点:用新的价值观和行为武装人类,帮助他们找到当前和未来挑战的解决方案,并培养他们新的相关技能。可持续发展教育(ESD)将可持续发展作为所有相关学科的内在组成部分来教授,这些学科与“可持续管理”和参与社会事务紧密相关,是通往绿色经济、绿色社会、生态城市和绿色就业的途径。融入可持续发展教育意味着调整课程,在教学中融入气候变化等关键的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挑战,并采纳新的教学方法。
科学是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珍贵公共品
除教育外,科学对于帮助全球应对消除贫困和可持续发展的挑战也至关重要,因为科学为发现、明确和应对未来全球挑战的新方法和技术奠定了基础。必须加强科学教育和科研能力的建立,来最大限度发挥科学的革新力量。在这方面,亚洲再次成为潮流引领者,许多亚洲大学都在致力于科学和技术研究。
科学、技术和创新(STI)可能成为发展中国家社会经济状况的“格局改变者”。这些国家越来越重视知识、创新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尤其是亚洲中等收入国家,它们正在促进大学和产业合作,提供有竞争力的研究资金。
要想创新成功,就必须采取整体策略,使得创新生态系统中的所有元素都相互加强,实现一种新型“知识生态系统”。在以环境和经济上可持续、文化上适宜的方式来管理自然资源的政策和项目中,各国越来越认识到,将本土和本地知识与科学相结合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有必要支持新的全球科研架构,来加强和组织跨学科合作,有效协调庞大的数据库、填补数据空白、改善知识管理,从而促进科学、政策、社会间互动和创新。
文化、创造力和创新的驱动力
在定义福祉、尊严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构成要素时,文化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文化与科学被认为是一国软实力的两大支柱。
2013年的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UN Economic and Social Council)部长级宣言,强调了“文化多样性作为人类丰富多彩的源泉和当地社区、各族人民和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力量所具有的至关重要性”,并进一步指出,“文化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人和社区特征、创新和创造力的源泉,也是构建社会包容和消除贫穷的重要因素,为经济增长和发展进程自主权提供了保障”。
城市扮演了重要角色,因为在城市里,不同甚至有时相互矛盾的发展维度却恰到好处地交织衔接,在城市,传统与现代交汇,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可持续维度紧密交织在一起。
在城市变成可持续发展创新中心的同时,城市化成为全球的主导趋势。城市人口正以每周100万的速度增长,到2030年,预计全球近六成人口居住在大城市区域。
城市由建筑物、道路和基础设施构成,但支撑这些的是人类的智慧、共同价值观的力量、新的期望,以及群体相互联系和融合的能力。
文化产业和创造力本身已变成软实力的来源,变成战略途径和创新、生产、传播、创收及减贫的手段。
必须确保尊重所有人的文化权利,以促进包容性的社会发展。为一座城市做出可持续和创造性的选择,本质上是一个社会过程,而不是技术官僚或普通官僚行使职权就能完成的。
前进之路
创新向来是一种复杂的、整个公司层面的努力,必须有一套跨领域的实践和流程来安排、组织和鼓励创新。仅仅确立量化的创新抱负还不够,因为任何创新目标值都必须分摊到相关企业的所有者身上,并逐级向下体现为业绩目标和时间表。
新鲜、有创意的见解是无价的,但许多公司遇到困难不是因为缺乏新创意,而是因为难以决定支持和扩大发展哪些创意。商业模式创新能够改变经济学中的价值链,让利润流多元化,并且/或者改变交付模式,因此对于实现出色的创新成果一直至关重要。
对于促进协作、学习和试验,组织变革可能是必要的。公司必须帮助员工自由分享创意和知识,可能的方法包括,把从事不同类型创新的团队集合到同一个地方,并善用社交网络。
必须对教育、科学、技术和创新(STI)及工程能力的发展、创新生态系统、文化及艺术进行战略投资。加强所有层次的科学教育,包括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创业教育以及教师培训,尤其是注意让教育对男男女女产生吸引力,对促进创新至关重要。高等教育及研究机构必须得到加强,以生产能渗透于政策的知识,并促使适应本地情况的技术方案得以实施。大学与产业、技术与企业以及与社会机构之间的联系必须建立、扩大和养护。
获取知识的开放渠道以及信息的自由流动必须得到扩大,从而让科学家发挥最大的潜能弥合社会内部和社会之间的知识鸿沟,促进经济增长、社会团结和良治。
有必要加强科学—政策—社会互动,以确保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及政策既满足社会需要,又回应当前和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挑战。
科学、技术和创新(STI),加上旨在消除贫困和可持续发展的知识分享和能力构建,以及艺术和文化,都是本国的软实力资产。通过在国家、地区和国际层面建立连贯协调的支持性法律、政策、金融和制度框架,将使这些软实力的全部潜力得到发挥。
其一 要理解全球问题,必须参与其中。在全球事务领域中,新的世界大国、新兴国家和非国家参与者、全球社会经济转型以及跨境危机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它们重塑了这一领域,带来了新的软实力与硬实力组合。要想成为这些方面富有成果的问题解决者和创新者,人们不仅必须要研究问题本身,还要深度参与其中,并抢在下一个全球挑战浮现之前采取行动。在这方面,亚洲正走在正确的轨道上。
其二 颠覆性科技的数量在增加,带来组合创新和轻创新。各种零部件唾手可得,每种零部件都在发展变化,而且以不同方式组合成新产品和服务。基本上所有技术都是数字化的,不论是软件,还是利用了云或开源开发工具等强大低成本资源的软硬件结合。传统的产品开发周期通过“轻创新”过程得到压缩。轻创新的产品原型开发更快,产品发布和更新换代迅速。
学习和教育是创新、创造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亚洲国家已经认识到学习的核心重要性,学习可以帮助城市和社会增强创新力,在全世界的文化集群中分享知识和最佳实践,构建本地优势,训练本地艺术和文化机构的业务能力,通过交流知识和经验、形成专业合作伙伴关系以及增强全球和地区联网来培育创新。
可持续发展必须以这样的教育为起点:用新的价值观和行为武装人类,帮助他们找到当前和未来挑战的解决方案,并培养他们新的相关技能。可持续发展教育(ESD)将可持续发展作为所有相关学科的内在组成部分来教授,这些学科与“可持续管理”和参与社会事务紧密相关,是通往绿色经济、绿色社会、生态城市和绿色就业的途径。融入可持续发展教育意味着调整课程,在教学中融入气候变化等关键的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挑战,并采纳新的教学方法。
科学是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珍贵公共品
除教育外,科学对于帮助全球应对消除贫困和可持续发展的挑战也至关重要,因为科学为发现、明确和应对未来全球挑战的新方法和技术奠定了基础。必须加强科学教育和科研能力的建立,来最大限度发挥科学的革新力量。在这方面,亚洲再次成为潮流引领者,许多亚洲大学都在致力于科学和技术研究。
科学、技术和创新(STI)可能成为发展中国家社会经济状况的“格局改变者”。这些国家越来越重视知识、创新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尤其是亚洲中等收入国家,它们正在促进大学和产业合作,提供有竞争力的研究资金。
要想创新成功,就必须采取整体策略,使得创新生态系统中的所有元素都相互加强,实现一种新型“知识生态系统”。在以环境和经济上可持续、文化上适宜的方式来管理自然资源的政策和项目中,各国越来越认识到,将本土和本地知识与科学相结合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有必要支持新的全球科研架构,来加强和组织跨学科合作,有效协调庞大的数据库、填补数据空白、改善知识管理,从而促进科学、政策、社会间互动和创新。
文化、创造力和创新的驱动力
在定义福祉、尊严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构成要素时,文化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文化与科学被认为是一国软实力的两大支柱。
2013年的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UN Economic and Social Council)部长级宣言,强调了“文化多样性作为人类丰富多彩的源泉和当地社区、各族人民和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力量所具有的至关重要性”,并进一步指出,“文化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人和社区特征、创新和创造力的源泉,也是构建社会包容和消除贫穷的重要因素,为经济增长和发展进程自主权提供了保障”。
城市扮演了重要角色,因为在城市里,不同甚至有时相互矛盾的发展维度却恰到好处地交织衔接,在城市,传统与现代交汇,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可持续维度紧密交织在一起。
在城市变成可持续发展创新中心的同时,城市化成为全球的主导趋势。城市人口正以每周100万的速度增长,到2030年,预计全球近六成人口居住在大城市区域。
城市由建筑物、道路和基础设施构成,但支撑这些的是人类的智慧、共同价值观的力量、新的期望,以及群体相互联系和融合的能力。
文化产业和创造力本身已变成软实力的来源,变成战略途径和创新、生产、传播、创收及减贫的手段。
必须确保尊重所有人的文化权利,以促进包容性的社会发展。为一座城市做出可持续和创造性的选择,本质上是一个社会过程,而不是技术官僚或普通官僚行使职权就能完成的。
前进之路
创新向来是一种复杂的、整个公司层面的努力,必须有一套跨领域的实践和流程来安排、组织和鼓励创新。仅仅确立量化的创新抱负还不够,因为任何创新目标值都必须分摊到相关企业的所有者身上,并逐级向下体现为业绩目标和时间表。
新鲜、有创意的见解是无价的,但许多公司遇到困难不是因为缺乏新创意,而是因为难以决定支持和扩大发展哪些创意。商业模式创新能够改变经济学中的价值链,让利润流多元化,并且/或者改变交付模式,因此对于实现出色的创新成果一直至关重要。
对于促进协作、学习和试验,组织变革可能是必要的。公司必须帮助员工自由分享创意和知识,可能的方法包括,把从事不同类型创新的团队集合到同一个地方,并善用社交网络。
必须对教育、科学、技术和创新(STI)及工程能力的发展、创新生态系统、文化及艺术进行战略投资。加强所有层次的科学教育,包括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创业教育以及教师培训,尤其是注意让教育对男男女女产生吸引力,对促进创新至关重要。高等教育及研究机构必须得到加强,以生产能渗透于政策的知识,并促使适应本地情况的技术方案得以实施。大学与产业、技术与企业以及与社会机构之间的联系必须建立、扩大和养护。
获取知识的开放渠道以及信息的自由流动必须得到扩大,从而让科学家发挥最大的潜能弥合社会内部和社会之间的知识鸿沟,促进经济增长、社会团结和良治。
有必要加强科学—政策—社会互动,以确保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及政策既满足社会需要,又回应当前和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挑战。
科学、技术和创新(STI),加上旨在消除贫困和可持续发展的知识分享和能力构建,以及艺术和文化,都是本国的软实力资产。通过在国家、地区和国际层面建立连贯协调的支持性法律、政策、金融和制度框架,将使这些软实力的全部潜力得到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