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O2O创业,没有绝对的高频好还是低频好之分,判断好坏的关键点,还是要看商业模式是否具备持续的高盈利能力。
线上公司如何切入传统行业?
2014年,IDG资本在泛服务行业的O2O创业投资做了很多尝试,包括今天主要讨论的低频服务业,家装和婚庆领域。
大家都说风险投资对低频领域的投资热情不高。事实上,我们综合考虑传统市场规模、市场未来预期增速、线上模式对行业的渗透率和创业公司打算做的模式对市场价值的摄取深度之后,可以匡算出一个所谓的“赛道”宽窄。这并不完全是由消费频次决定的。
所以说,不是低频行业创业很困难,而是低频、低价、加上公司立足的市场先天就小,那就困难;如果是低频、低价又没有可扩张的行业,没有入口价值的想象力,那就要更困难一些。
传统服务业中,我们都知道高频的餐饮服务是三万亿元的市场,已经出现了像美团、大众点评这样几十亿美元估值的线上公司,也出现了全聚德这样几十亿元人民币估值的传统企业。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家装是1.2万亿元市场,婚庆是6千亿元市场,但这种体量的大市场,无论线上还是线下都没有出现很大的公司。
省力的事情巨头都在做了,创业者要把模式做重做深些,才能有门槛。换句话说,出行、餐饮已经出来一些大公司。同时我们也看好生活服务(家政、干洗)、家装、婚庆、蓝领招工也可以出现50亿美元以上的公司。
在我看来,线上公司切入传统行业,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种:
——做流量,广告模式收费。这种模式的红利已经被巨头占据,现在创业公司主要是流量批发和零售之间的转卖商、地推商,可能占到交易价值的5%。
——做平台,既可以是做简单交易询价的轻平台,卖电话、卖人头,不做交易闭环,轻装快跑,可以做到交易价值的10%;或者做交易闭环的重平台,站在需求和供给中间,为消费者提供独特价值,对供给端进行梳理整合,这应该能占到交易价值的10%~25%。
——服务提供方,做一个IT化程度更好的服务公司,所有交易的环节都自己做。这种模式可以拿到全部收入,但同时也承担很多成本。需要注意的是,一般创业公司可以用这种方式做起点去理解行业,定义服务标准,但模式放量之后还是要把一部分环节交回给第三方,它可以是传统公司,也可以是被培训过的传统从业者。
——为传统公司提供IT解决方案。为服务和专业度更低的传统从业者提供基于软件服务的效率工具,使他们有更好的工具跟线上公司在一个水平上竞争。这类打法在美国的低频服务领域有很多成功案例,但在中国的情况需要具体再讨论,因为中美差异很大。
特别讲一下创业公司做平台的思路。由于服务本身的非标属性,服务标准化和商品化比电商更难。创业公司试图做平台,尤其是在初创期资源不足,甚至是对传统行业的理解不深的情况下启动,建议先要做得很重,把自己做成一个提供所有服务环节的传统公司,在这角度上去理解行业和服务。
然后利用新思维和新技术,把对消费者价值最大的核心环节自营,再把一部分容易标准化的业务拆分为新的组织方式开放给第三方,逐步让传统供应端从业者按创业公司制订的规则加入到生态体系中。
抓住低频关键点
移动互联网给整个O2O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前端流量红利。它的三个新属性为消费者购买周边服务提供了巨大便利,即:全时在线,每个人几乎都24小时拿着手机;唯一ID,每个人的手机就像一个器官,不能离身;LBS属性,能清晰标识地理位置,又极大地拓展了购买便捷性。
但我们必须更清晰地看到,现在绝大多数O2O服务领域的创业公司都在做存量市场,也就是消费者已经在日常生活中普遍使用的服务。大部分创业公司在使用新的购买方式提供传统服务,并不是创造一种新服务或者新行业。
服务业的特点就是供给端主要依靠个体化的人来提供,需求端的消费者又有很多个性化需求,是一个比实物电商更难标准化的行业。
所以,在所谓消费者“移动化”倒逼供给端“IT化”的时代,利用新的技术和管理方式对传统服务业的供给端做整理和规范,才是更巨大而直接的后端红利。
相比高频服务,低频服务业有三个关键词:
1.低频对应的就是专业服务。专业服务并不是指供给端需要一个博士学位的服务提供者,而是这些行业和消费者距离特别远。消费者对这件事情的服务标准是非常不理解的,甚至没有办法清晰定义自己的需求。
2.低频服务大部分是复杂交易,或者是链式交易。这里可以分为两个方向,一类是一个服务提供商完成由多个环节组成的交易,像房屋中介、招聘;另一类是由多个服务提供者在短时间内,紧密合作完成的多项服务,比如婚庆和家装——两三个月由十几个环节协作产生的,服务就像一个铁链一样一环扣一环。这种协作复杂式交易,其实每一个环节的服务从业者都不了解整个链条,所以中间需要一个协调者。
3.高毛利。传统从业者因为获客能力有限,成单率低,常把每单的利润额提上去以弥补低成交率。这是一个建立在时间投入产出有效性下,一种做小生意的逻辑。而新一代的创业公司,就是要用更高效的线上手段,同时用更好的IT工具和流程梳理,提高供给端的效率,享受行业现在前后两端的红利。
低频高价的服务交易怎么做?
1.模式
你该做引流还是做轻平台?我建议尽可能切向交易。如果不追求交易的完全闭环,至少交易的一头一尾应该在你这儿完成。当然你要会区分交易统筹的难度,有一部分环节必须通过协作,用外部的方式做。但是至少起点和终点在你的平台上完成。
创业初期肯定困难重重,比如有限的时间、有限的人和有限的钱,所以你必须要在学习和创新的有效性上比别人快N倍,用你一年的理解超越传统行业十几年的积累。把交易中尽可能多的环节留在自己的平台上,这样非常有助于你快速理解消费者真实需求、行业和模式。 2.角色
你想做一个运动员还是一个裁判员?换句话说,你想做一个轻平台模式还是把什么事都做了?这一点前面已经提到。
一些关于质量监督的环节你要自营,尽量把关键环节自营。真正把闭环的精髓了解之后,再由重模式转到相对轻的模式,轻模式可以在同一个领域其他的类别,做横向的切入,也可以把原来内生的环节,外生引入第三方,但是得在你理解清楚的情况下。
3.客群
你做低端生意还是高端生意?现在创业的门槛降低,所以在服务业本身,实物产品需求更加长尾。比如一个高频项目,你可以做西餐,也可以做便当,但是我建议你选择的客群一定要是主流人群。
像美国人群按照收入自上而下分类,大概是类似纺锤状,两头小中间大。而在中国的一线城市,其实是一个图钉倒扣过来,无论收入多高都是一小群人。所以你横着怎么切高端,都能找到一个客群。但这个客群满足了以后,没有办法向下。你必须向下探测更深的距离,才能找到主流人群。
所以我建议,大家如果真想把项目当一个大事业去做,你第一刀就得切到最重要的主流人群上,不要把时间花在“探索主流需求在哪里”上面。
4.供给端
现在做服务业O2O,不要创造一个新的需求。有些服务类别大家踏踏实实满足就好,不需要创造一个新的服务类别。这里涉及到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到底是上门模式好,还是到店模式好?
普遍认为,O2O创业面临三件事:第一,买不起的流量;第二,烧不起的物流;第三,得罪不起的传统商户。
从这几点出发,为什么大家现在愿意做上门模式?因为上门是创业公司更可以全程掌控的模式。早期时候,传统商家和初创公司是非常不对等的,所以很难让传统环节里的人按照创业公司制定的标准流程提供服务。
所以你要把它隔离出来,在新的环境里让消费者按照你的标准体验。如果你在每个环节上都比传统的好一点,几个环节累计起来消费体验会大不一样。消费者因为“Wow”服务带来的社交分享和口碑传播才是创业公司需要的增长,而损失掉这种传播的话,可能才是创业的最大成本。
5.流量分配
当平台获得有限的客源以后,假设你的供给端比较分散,你应该把这些定单推到明星商铺中去,还是散到大量中间的供应商中?
平台的作用是什么?客源从你这里走,本质上是让你在这边的商户挣到钱。如果你想做大平台,你就要注意你是不是有一种工具,能够让你的商户能更精准、更高效地做他熟悉的生意和环节,而不是做很多效率更低的生意。比如,你能不能提供更好的报价工具,或者能不能制定标准化流程,更高效地为客户服务?
另外,稍微谈一谈与传统商家的合作。上门服务的另外一个好处,是以最低的前置成本来覆盖全城生意,把原来线下订单密度很低的零散需求聚合在一起,形成一个不错的生意。
当创业公司发展到适当时候,到店是一个更好获取客户、服务成本更低的选择。我觉得创业者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可以勇于尝试开店。
线上公司如何切入传统行业?
2014年,IDG资本在泛服务行业的O2O创业投资做了很多尝试,包括今天主要讨论的低频服务业,家装和婚庆领域。
大家都说风险投资对低频领域的投资热情不高。事实上,我们综合考虑传统市场规模、市场未来预期增速、线上模式对行业的渗透率和创业公司打算做的模式对市场价值的摄取深度之后,可以匡算出一个所谓的“赛道”宽窄。这并不完全是由消费频次决定的。
所以说,不是低频行业创业很困难,而是低频、低价、加上公司立足的市场先天就小,那就困难;如果是低频、低价又没有可扩张的行业,没有入口价值的想象力,那就要更困难一些。
传统服务业中,我们都知道高频的餐饮服务是三万亿元的市场,已经出现了像美团、大众点评这样几十亿美元估值的线上公司,也出现了全聚德这样几十亿元人民币估值的传统企业。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家装是1.2万亿元市场,婚庆是6千亿元市场,但这种体量的大市场,无论线上还是线下都没有出现很大的公司。
省力的事情巨头都在做了,创业者要把模式做重做深些,才能有门槛。换句话说,出行、餐饮已经出来一些大公司。同时我们也看好生活服务(家政、干洗)、家装、婚庆、蓝领招工也可以出现50亿美元以上的公司。
在我看来,线上公司切入传统行业,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种:
——做流量,广告模式收费。这种模式的红利已经被巨头占据,现在创业公司主要是流量批发和零售之间的转卖商、地推商,可能占到交易价值的5%。
——做平台,既可以是做简单交易询价的轻平台,卖电话、卖人头,不做交易闭环,轻装快跑,可以做到交易价值的10%;或者做交易闭环的重平台,站在需求和供给中间,为消费者提供独特价值,对供给端进行梳理整合,这应该能占到交易价值的10%~25%。
——服务提供方,做一个IT化程度更好的服务公司,所有交易的环节都自己做。这种模式可以拿到全部收入,但同时也承担很多成本。需要注意的是,一般创业公司可以用这种方式做起点去理解行业,定义服务标准,但模式放量之后还是要把一部分环节交回给第三方,它可以是传统公司,也可以是被培训过的传统从业者。
——为传统公司提供IT解决方案。为服务和专业度更低的传统从业者提供基于软件服务的效率工具,使他们有更好的工具跟线上公司在一个水平上竞争。这类打法在美国的低频服务领域有很多成功案例,但在中国的情况需要具体再讨论,因为中美差异很大。
特别讲一下创业公司做平台的思路。由于服务本身的非标属性,服务标准化和商品化比电商更难。创业公司试图做平台,尤其是在初创期资源不足,甚至是对传统行业的理解不深的情况下启动,建议先要做得很重,把自己做成一个提供所有服务环节的传统公司,在这角度上去理解行业和服务。
然后利用新思维和新技术,把对消费者价值最大的核心环节自营,再把一部分容易标准化的业务拆分为新的组织方式开放给第三方,逐步让传统供应端从业者按创业公司制订的规则加入到生态体系中。
抓住低频关键点
移动互联网给整个O2O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前端流量红利。它的三个新属性为消费者购买周边服务提供了巨大便利,即:全时在线,每个人几乎都24小时拿着手机;唯一ID,每个人的手机就像一个器官,不能离身;LBS属性,能清晰标识地理位置,又极大地拓展了购买便捷性。
但我们必须更清晰地看到,现在绝大多数O2O服务领域的创业公司都在做存量市场,也就是消费者已经在日常生活中普遍使用的服务。大部分创业公司在使用新的购买方式提供传统服务,并不是创造一种新服务或者新行业。
服务业的特点就是供给端主要依靠个体化的人来提供,需求端的消费者又有很多个性化需求,是一个比实物电商更难标准化的行业。
所以,在所谓消费者“移动化”倒逼供给端“IT化”的时代,利用新的技术和管理方式对传统服务业的供给端做整理和规范,才是更巨大而直接的后端红利。
相比高频服务,低频服务业有三个关键词:
1.低频对应的就是专业服务。专业服务并不是指供给端需要一个博士学位的服务提供者,而是这些行业和消费者距离特别远。消费者对这件事情的服务标准是非常不理解的,甚至没有办法清晰定义自己的需求。
2.低频服务大部分是复杂交易,或者是链式交易。这里可以分为两个方向,一类是一个服务提供商完成由多个环节组成的交易,像房屋中介、招聘;另一类是由多个服务提供者在短时间内,紧密合作完成的多项服务,比如婚庆和家装——两三个月由十几个环节协作产生的,服务就像一个铁链一样一环扣一环。这种协作复杂式交易,其实每一个环节的服务从业者都不了解整个链条,所以中间需要一个协调者。
3.高毛利。传统从业者因为获客能力有限,成单率低,常把每单的利润额提上去以弥补低成交率。这是一个建立在时间投入产出有效性下,一种做小生意的逻辑。而新一代的创业公司,就是要用更高效的线上手段,同时用更好的IT工具和流程梳理,提高供给端的效率,享受行业现在前后两端的红利。
低频高价的服务交易怎么做?
1.模式
你该做引流还是做轻平台?我建议尽可能切向交易。如果不追求交易的完全闭环,至少交易的一头一尾应该在你这儿完成。当然你要会区分交易统筹的难度,有一部分环节必须通过协作,用外部的方式做。但是至少起点和终点在你的平台上完成。
创业初期肯定困难重重,比如有限的时间、有限的人和有限的钱,所以你必须要在学习和创新的有效性上比别人快N倍,用你一年的理解超越传统行业十几年的积累。把交易中尽可能多的环节留在自己的平台上,这样非常有助于你快速理解消费者真实需求、行业和模式。 2.角色
你想做一个运动员还是一个裁判员?换句话说,你想做一个轻平台模式还是把什么事都做了?这一点前面已经提到。
一些关于质量监督的环节你要自营,尽量把关键环节自营。真正把闭环的精髓了解之后,再由重模式转到相对轻的模式,轻模式可以在同一个领域其他的类别,做横向的切入,也可以把原来内生的环节,外生引入第三方,但是得在你理解清楚的情况下。
3.客群
你做低端生意还是高端生意?现在创业的门槛降低,所以在服务业本身,实物产品需求更加长尾。比如一个高频项目,你可以做西餐,也可以做便当,但是我建议你选择的客群一定要是主流人群。
像美国人群按照收入自上而下分类,大概是类似纺锤状,两头小中间大。而在中国的一线城市,其实是一个图钉倒扣过来,无论收入多高都是一小群人。所以你横着怎么切高端,都能找到一个客群。但这个客群满足了以后,没有办法向下。你必须向下探测更深的距离,才能找到主流人群。
所以我建议,大家如果真想把项目当一个大事业去做,你第一刀就得切到最重要的主流人群上,不要把时间花在“探索主流需求在哪里”上面。
4.供给端
现在做服务业O2O,不要创造一个新的需求。有些服务类别大家踏踏实实满足就好,不需要创造一个新的服务类别。这里涉及到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到底是上门模式好,还是到店模式好?
普遍认为,O2O创业面临三件事:第一,买不起的流量;第二,烧不起的物流;第三,得罪不起的传统商户。
从这几点出发,为什么大家现在愿意做上门模式?因为上门是创业公司更可以全程掌控的模式。早期时候,传统商家和初创公司是非常不对等的,所以很难让传统环节里的人按照创业公司制定的标准流程提供服务。
所以你要把它隔离出来,在新的环境里让消费者按照你的标准体验。如果你在每个环节上都比传统的好一点,几个环节累计起来消费体验会大不一样。消费者因为“Wow”服务带来的社交分享和口碑传播才是创业公司需要的增长,而损失掉这种传播的话,可能才是创业的最大成本。
5.流量分配
当平台获得有限的客源以后,假设你的供给端比较分散,你应该把这些定单推到明星商铺中去,还是散到大量中间的供应商中?
平台的作用是什么?客源从你这里走,本质上是让你在这边的商户挣到钱。如果你想做大平台,你就要注意你是不是有一种工具,能够让你的商户能更精准、更高效地做他熟悉的生意和环节,而不是做很多效率更低的生意。比如,你能不能提供更好的报价工具,或者能不能制定标准化流程,更高效地为客户服务?
另外,稍微谈一谈与传统商家的合作。上门服务的另外一个好处,是以最低的前置成本来覆盖全城生意,把原来线下订单密度很低的零散需求聚合在一起,形成一个不错的生意。
当创业公司发展到适当时候,到店是一个更好获取客户、服务成本更低的选择。我觉得创业者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可以勇于尝试开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