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了解孩子的内在需求,读懂孩子内在需求的结构和路径,让孩子最终成为尊重秩序、自发自律、绽放天赋的人,这是所有父母的期望,但这也需要我们带着觉知去爱孩子,才能做到。
那么,什么是觉知?什么又是孩子的内在需求?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采访了《觉知的爱》的作者、教育与实践探索者王樹。
Q:作为父母,我们该如何认识孩子的内在需求,如何满足这种需求?
A:每一个新生命,都需要建构完整的自己。孩子拥有完整健康的内在,才能更好地认识和面对外在的世界。但今天,很多父母并不了解孩子的内在需求,认为一个孩子的成长,就是学习、考试、竞争、结婚生子……实际上,父母理解到的这种成长方式太过单一。若要帮助孩子更为立体地成长,需要考虑的不仅是生理方面的发展,更要考虑到他们的心理方面的发展需求。当他们能够全方位成长的时候,你就能够看到这个生命活得非常鲜活、立体和富足。
父母在帮助儿童立体成长的过程中,除了要照顾好他的生理需要,让他发育出一个聪明的大脑之外,还需要考虑他从生命降临初期就该有的内在需求,尽可能地帮助这个孩子实现立体成长,不要用单一的价值体系去评判他。当然,这并不是说要过度地去满足孩子的每一个需求,而应该是一种平衡状态,既不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同时也不能让孩子在内在需求层面极度匮乏。
当一个孩子进入青春期的时候,他可能会暂时将自己的心门封闭起来。但是,你是否想过,为什么有些孩子会过早地将心门关闭起来,形成防御来保护自己呢?如果能回放这些孩子6岁之前的影像,我们能看到,当他们敞开心扉的时候,原本应该收获到爱、友善、尊重、欣赏等滋养,却可能因为一件成人眼中所谓的“错事”变成了指责、批判、讽刺……渐渐地,这些会使孩子失去对成人乃至对世界的信任。
Q:为什么您觉得养育的过程更需要“觉知”?
A:作为人类,我们共有的特征就是有感受,只是有些人知道他的感受是什么,有些人则遗忘或者压抑、忽略了自己的感受。而孩子却天然靠近感受,是使用感官和体验认识世界的。因此,想要与孩子连结,父母必须打开自己的感受,这就是一种“觉知”。
还有更重要的一种“觉知”是父母要探索自己与自己的关系。我们经常会迷失在“我是谁”的困惑中。比如小时候,你向父母提出了一些你认为重要的要求,而他们不是回避就是拒绝。这样的经历反复多次,你就会认为那个处处碰壁、不被人接受的你是你。当你发现通过讨好能得到父母或外人的认同,但自己又不喜欢这样的方式的时候,你又会认为那个一直在讨好别人但懦弱的你是你。其实,这都不是真正的你,因为你没有察觉到,在讨好的背后,你有一颗充满关爱的心,你是在用自我牺牲的方式爱着父母和他人。带着这样的觉知,我们会重新发现自己,会逐渐形成自己与内在自我的一致性。一致性能帮助我们有能力察觉孩子,接纳孩子,并且调动自己的内在智慧与孩子相处,这就是在用觉知爱孩子。
Q:对于新手父母来说,您觉得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哪几点很重要?
A:我想这5点是非常重要的:
第一,清晰地知道孩子不是为他的祖父母所生,养育完全是自己需要承担的责任。
第二,把养育孩子的知识学在孩子成长之前,而非之后。
第三,孩子的到来,刚好是你可以发现和看见自己的机会,不要错过。
第四,不要用你成长的方式去养育你的孩子,毕竟他是你的升级版而非同等版。
第五,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切记不要情绪化。少讲大道理,用心去对待你的孩子,正如你也渴望别人用心对待你。
孩子和父母是彼此的一面镜子,你可以透过孩子看见自己,重新认识自己,进而去调整自己养育孩子的方式。
推荐书目
《觉知的爱》
作者简介
王树,教育实践与传播者。
编辑点评
孩子的需求已经改变了,父母还要站在原地吗?
如何看见和满足孩子的内在需求,支持孩子的精神成长?
本书依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和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的基本理论,梳理了孩子内在需求的发展脉络,旨在唤醒父母关注孩子的内在需求,从而帮助孩子建构更加完整的自我。
父母必读书架:看见孩子的内在需求,真正读懂孩子
《儿童成长心理学:儿童的人格形成及其培养》
那么,什么是觉知?什么又是孩子的内在需求?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采访了《觉知的爱》的作者、教育与实践探索者王樹。
Q:作为父母,我们该如何认识孩子的内在需求,如何满足这种需求?
A:每一个新生命,都需要建构完整的自己。孩子拥有完整健康的内在,才能更好地认识和面对外在的世界。但今天,很多父母并不了解孩子的内在需求,认为一个孩子的成长,就是学习、考试、竞争、结婚生子……实际上,父母理解到的这种成长方式太过单一。若要帮助孩子更为立体地成长,需要考虑的不仅是生理方面的发展,更要考虑到他们的心理方面的发展需求。当他们能够全方位成长的时候,你就能够看到这个生命活得非常鲜活、立体和富足。
父母在帮助儿童立体成长的过程中,除了要照顾好他的生理需要,让他发育出一个聪明的大脑之外,还需要考虑他从生命降临初期就该有的内在需求,尽可能地帮助这个孩子实现立体成长,不要用单一的价值体系去评判他。当然,这并不是说要过度地去满足孩子的每一个需求,而应该是一种平衡状态,既不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同时也不能让孩子在内在需求层面极度匮乏。
当一个孩子进入青春期的时候,他可能会暂时将自己的心门封闭起来。但是,你是否想过,为什么有些孩子会过早地将心门关闭起来,形成防御来保护自己呢?如果能回放这些孩子6岁之前的影像,我们能看到,当他们敞开心扉的时候,原本应该收获到爱、友善、尊重、欣赏等滋养,却可能因为一件成人眼中所谓的“错事”变成了指责、批判、讽刺……渐渐地,这些会使孩子失去对成人乃至对世界的信任。
Q:为什么您觉得养育的过程更需要“觉知”?
A:作为人类,我们共有的特征就是有感受,只是有些人知道他的感受是什么,有些人则遗忘或者压抑、忽略了自己的感受。而孩子却天然靠近感受,是使用感官和体验认识世界的。因此,想要与孩子连结,父母必须打开自己的感受,这就是一种“觉知”。
还有更重要的一种“觉知”是父母要探索自己与自己的关系。我们经常会迷失在“我是谁”的困惑中。比如小时候,你向父母提出了一些你认为重要的要求,而他们不是回避就是拒绝。这样的经历反复多次,你就会认为那个处处碰壁、不被人接受的你是你。当你发现通过讨好能得到父母或外人的认同,但自己又不喜欢这样的方式的时候,你又会认为那个一直在讨好别人但懦弱的你是你。其实,这都不是真正的你,因为你没有察觉到,在讨好的背后,你有一颗充满关爱的心,你是在用自我牺牲的方式爱着父母和他人。带着这样的觉知,我们会重新发现自己,会逐渐形成自己与内在自我的一致性。一致性能帮助我们有能力察觉孩子,接纳孩子,并且调动自己的内在智慧与孩子相处,这就是在用觉知爱孩子。
Q:对于新手父母来说,您觉得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哪几点很重要?
A:我想这5点是非常重要的:
第一,清晰地知道孩子不是为他的祖父母所生,养育完全是自己需要承担的责任。
第二,把养育孩子的知识学在孩子成长之前,而非之后。
第三,孩子的到来,刚好是你可以发现和看见自己的机会,不要错过。
第四,不要用你成长的方式去养育你的孩子,毕竟他是你的升级版而非同等版。
第五,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切记不要情绪化。少讲大道理,用心去对待你的孩子,正如你也渴望别人用心对待你。
孩子和父母是彼此的一面镜子,你可以透过孩子看见自己,重新认识自己,进而去调整自己养育孩子的方式。
推荐书目
《觉知的爱》
作者简介
王树,教育实践与传播者。
编辑点评
孩子的需求已经改变了,父母还要站在原地吗?
如何看见和满足孩子的内在需求,支持孩子的精神成长?
本书依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和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的基本理论,梳理了孩子内在需求的发展脉络,旨在唤醒父母关注孩子的内在需求,从而帮助孩子建构更加完整的自我。
父母必读书架:看见孩子的内在需求,真正读懂孩子
《儿童成长心理学:儿童的人格形成及其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