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的语感教学

来源 :中国教育改革与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xlzy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字上去揣摩,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单靠翻字典,是得不到什么真切的语感。惟有从生活中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点滴积聚起来,积聚得越多,了解越见深刻。直到自己的语感和作者的不相上下,那时候去鉴赏作品,就真能够接近作者的旨趣了。”由此可见,生活是培养语感的摇篮,生活经验的积累与语感的培养是息息相关的,
  生活是人类语言的源泉。而生活体验是一种非言语实践,它包括生活知识经验、自然风物知识经验和人生社会知识经验等的体验,没有这种体验,语感培养是苍白的。在小学生的眼中,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是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意识、有目的地组织的各种活动,更能积累语感。如带学生到农村体验生活观察家禽小动物时,只要说到鸡,学生会说出不同颜色、不同外形的鸡的特点,有好斗的公鸡、有浑身毛茸茸像个小黄球一样的小鸡、有带着一群小鸡觅食的母鸡,其特点各不相同。又如欣赏四季的景色,春天百花齐放,姹紫嫣红;夏天看到的是满眼葱绿,所有的树木是那样生机无限;秋天让人感受到的是一片成熟的金色;冬天雪花纷飞,白茫茫一片,更能激发学生不同的遐想。这一切都是来自学生生活经验中美好的记忆。在大量的活动中,建立语言与生活的联系,这样,敏锐的语感就能得到有效的积累和培养。朗读犹如一条潺潺流动的大动脉,使语感生生不息。要培养语感,学好语文,务必要把握好朗读的方法。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学习语文“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必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与耳才好。吟咏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这为学生学习语言,形成良好语感提供了最佳范例,为规范学生的语言,培养良好的语感搭建了广阔的平台。如《最后一课》结尾:“散学了,——你们走吧。”其中“散学了”这句话里有许多未尽之意,如祖国沦陷了,最后一课结束了等,有无限的感慨,有深刻的思考,读完这句后要注意停顿。再如《金色的鱼钩》中,老班长看到三个小战士不喝鱼汤时,说:“怎么了,吃不下?要是不吃,咱们就走不出这草地。同志们,为了革命,你们必须吃下去。小梁,你不要太脆弱!”第一句是着急地发问,第二句是爱怜地说理,第三句是果断地命令,第四句是严厉地暗示。在朗读中,结合上下文,了解当时说话的语境,注意强调抑扬的语调,变化的速度,语音的轻重。在学生的反复诵读中,他们体会到了句子的深刻含义,老班长关心同志,忠于革命的精神也就浸入学生的心田了。因此,在具体的语境中,从声音上去吟味,让学生反复朗读吟诵,用不同的节奏、不同的语调去朗读,并在朗读中思考,其义就会自现,自然也就入情明理了。叶老说得好:“我们读一篇东西,无论诗文词曲,总要像吃东西一样细细咀嚼,一句也不轻易放过,一个词儿也不随便对付,才能达到透彻地理解。所谓欣赏,是以透彻地理解为基础的,理解不透彻,即使多少能欣赏点儿,总不免遗漏若干地方,没有把滋味辨出来。”
  语感的培养离不开理解语言文字这一中心环节。教材中那些典范的作品,其语言都是经作者精雕细刻,是妙不可言的。教师只有切实在语言文字训练上下功夫,语感的培养才有保证。特别要在作品中抓住那些重点的、精美的词句作为语感培养点,进行比较、揣摩、欣赏,进行透彻理解,使学生对它们不仅仅是有所感觉,而是有更深的领悟。如《荷花》一文有这样一句:“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引导学生用其它词换“冒”。学生有的换成“长”,有的换成“钻”字等,然后组织学生讨论。通过讨论,学生认为用“冒”好。因为荷叶多,“挨挨挤挤”,所以荷花只能从中冒出来。“冒”不仅写出荷叶数量之多,还写出了荷花生命力旺盛。“冒”出来给人一种不可抗拒的生命力,一种生机勃勃的感受。这样,就抓准了关键文字,咀嚼出了精妙词语的个性特征,品味出了它的神韵。师:大家知道什么叫“工笔细描”,什么叫“挥笔速写”吗?(少数人举手欲言,多数人茫然不知)那么,请大家再读读这一个自然段,虽然你不太清楚“工笔细描”和“挥笔速写”的意思,但请你仔细体会体会,你觉得哪些词语可以帮助你理解什么叫“工笔细描”,什么叫“挥笔速写”?把这些词语划出来?。要求学生找到文句中“可以帮助自己理解”的词语去体会,去琢磨,这是通过揣摩词语来理解文意的解读过程。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注重语感的培养对于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形成,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它为语文教学的改革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天地;相信在不远的将来,语感的培养会在语文教学园地里开出更加艳丽的花朵。
  ______________
  收稿日期:2013-09-15
其他文献
摘要:本课题主要是针对初中阶段提升学生写作知识与能力而设置的校本教学研究。初中多元化作文教学法就是用“激励、积累、训练”三种方法,促使学生张扬个性,提高语言表述能力。开展作文教学实践活动,构建作文教学模式。  1.作文能力建构—激励篇,即建立奖励制度,活动制度培养学生写作兴趣、保持作文激情。奖励制度包括对在各类作文刊物上发表文章和获奖学生及指导教师的奖励。活动制度是指对课题研究有益的校园活动和教研
期刊
摘 要:素质教育,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就是学生的学习方式,同时也是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具有个性特点和独立性的,应该扭转过于重视接受学习的现象,允许多样化的学习风格。本文侧重于课堂中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增强体育课的吸引力,使体育课成为学生最喜爱参与的一门课程。  关键词:个性;发展;差异;创新  体育课作为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本体感
期刊
摘 要:新一轮课程改革带给我们教师很多宝贵的馈赠:不仅是新“课标”,还有新理念、新方式,新思维、新行为……可以说是从根本上挑战了教师的语文教学方式,撼动着教师的语文教学状态。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是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小学; 语文; 教学方法  一、内容显示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要教学任务应当由学生完成。每节课教师首先应让学生知道“学什么”,然后再指点(或师生共某同研究)“怎
期刊
摘 要:中学历史教学三大目标之一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以史为鉴、学以致用是中国人的文化认同,对此专家学者早有论述。新课程文化史单独成册,体现了其重要性,但如何发挥其教育功能,需要我们用“历史观”、“发展观”予以阐释。以新课程文化史第一单元中的《周易》、孔子的儒家学说、老子的道家学说为例,需要对学生进行“以人为本”、“以和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教育。  关键词:教育功能; 和
期刊
摘 要:理论联系实际,是政治教学中一大特色。理论联系实际,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深入理解所学内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要求教师要围绕教材重点和难点,联系实际生活,精心设计问题和综合练习题。教师要在平时多看报纸杂志,不断吸收新知识、新信息,然后将其运用于课堂教学中,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关键词:政治教学; 素质教育; 理论;
期刊
摘 要:本文将现代体育与健康以人为本的教育新理念与传统的以项目为本的教育理念进行比较,分析与研究,提出确立以人为本新观念要处理好四个关系。并提出要真正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新观念。对体育教师必须进行观念、知识重构的探索与建议。  关键词:以人为本;健康第一  1.前言  在体育教学中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摒弃传统的以项目为本的教学理念,是体育教学改革的重大突破。  以人为本,即以人的发展为本。在体育
期刊
摘 要: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有统一的要求又要承认个体差异,以学生为本,注意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这样才能适应学生的不同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  关键词:分层次教学; 因材施教  分层次教学是《教学法》中有关“教学的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在教学中具体运用。  班级授课的形式是目前中学的主要教学形式。同一班级的学生之间虽有许多共同的特点,但各人又有各自的特点。如: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兴趣爱好
期刊
摘 要:必须以科学的发展观,深化高中基础教育改革,努力实现整体转型发展,优化高中基础教育硬件建设,不断推进教育现代化发展,强化高中基础教育软件建设。全面提高现代教育质量和水平,创办好人民满意的高中基础教育。  关键词:深化; 优化; 强化; 高中基础教育  科学的发展观蕴含着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均衡发展、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如何以科学的发展观,创办好人民满意的高中基础教育,
期刊
摘 要:本文从情感教育和教学实际两个方面阐述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几点体会,使学生能够在和谐、融洽的师生氛围中愉快的接受教育,逐步提升学习能力。  关键词:爱心; 培养; 观察能力; 直观能力; 实际操作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入,要在教学中真正做到学生愿意主动的学习知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变得更加的重要。  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重要一环,从教学心理学角度上
期刊
摘 要:本文着力探究如何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语文教学效力。  关键词:语文课堂;氛围;激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活动的心理倾向,是引起和维持人的注意力的一个重要内部因素。一旦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教学就会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创造民主、轻松、和谐、浓郁的课堂氛围,是激发学习兴趣、焕发课堂活力的前提条件。新课标强 调教师由传授者转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