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字上去揣摩,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单靠翻字典,是得不到什么真切的语感。惟有从生活中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点滴积聚起来,积聚得越多,了解越见深刻。直到自己的语感和作者的不相上下,那时候去鉴赏作品,就真能够接近作者的旨趣了。”由此可见,生活是培养语感的摇篮,生活经验的积累与语感的培养是息息相关的,
生活是人类语言的源泉。而生活体验是一种非言语实践,它包括生活知识经验、自然风物知识经验和人生社会知识经验等的体验,没有这种体验,语感培养是苍白的。在小学生的眼中,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是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意识、有目的地组织的各种活动,更能积累语感。如带学生到农村体验生活观察家禽小动物时,只要说到鸡,学生会说出不同颜色、不同外形的鸡的特点,有好斗的公鸡、有浑身毛茸茸像个小黄球一样的小鸡、有带着一群小鸡觅食的母鸡,其特点各不相同。又如欣赏四季的景色,春天百花齐放,姹紫嫣红;夏天看到的是满眼葱绿,所有的树木是那样生机无限;秋天让人感受到的是一片成熟的金色;冬天雪花纷飞,白茫茫一片,更能激发学生不同的遐想。这一切都是来自学生生活经验中美好的记忆。在大量的活动中,建立语言与生活的联系,这样,敏锐的语感就能得到有效的积累和培养。朗读犹如一条潺潺流动的大动脉,使语感生生不息。要培养语感,学好语文,务必要把握好朗读的方法。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学习语文“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必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与耳才好。吟咏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这为学生学习语言,形成良好语感提供了最佳范例,为规范学生的语言,培养良好的语感搭建了广阔的平台。如《最后一课》结尾:“散学了,——你们走吧。”其中“散学了”这句话里有许多未尽之意,如祖国沦陷了,最后一课结束了等,有无限的感慨,有深刻的思考,读完这句后要注意停顿。再如《金色的鱼钩》中,老班长看到三个小战士不喝鱼汤时,说:“怎么了,吃不下?要是不吃,咱们就走不出这草地。同志们,为了革命,你们必须吃下去。小梁,你不要太脆弱!”第一句是着急地发问,第二句是爱怜地说理,第三句是果断地命令,第四句是严厉地暗示。在朗读中,结合上下文,了解当时说话的语境,注意强调抑扬的语调,变化的速度,语音的轻重。在学生的反复诵读中,他们体会到了句子的深刻含义,老班长关心同志,忠于革命的精神也就浸入学生的心田了。因此,在具体的语境中,从声音上去吟味,让学生反复朗读吟诵,用不同的节奏、不同的语调去朗读,并在朗读中思考,其义就会自现,自然也就入情明理了。叶老说得好:“我们读一篇东西,无论诗文词曲,总要像吃东西一样细细咀嚼,一句也不轻易放过,一个词儿也不随便对付,才能达到透彻地理解。所谓欣赏,是以透彻地理解为基础的,理解不透彻,即使多少能欣赏点儿,总不免遗漏若干地方,没有把滋味辨出来。”
语感的培养离不开理解语言文字这一中心环节。教材中那些典范的作品,其语言都是经作者精雕细刻,是妙不可言的。教师只有切实在语言文字训练上下功夫,语感的培养才有保证。特别要在作品中抓住那些重点的、精美的词句作为语感培养点,进行比较、揣摩、欣赏,进行透彻理解,使学生对它们不仅仅是有所感觉,而是有更深的领悟。如《荷花》一文有这样一句:“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引导学生用其它词换“冒”。学生有的换成“长”,有的换成“钻”字等,然后组织学生讨论。通过讨论,学生认为用“冒”好。因为荷叶多,“挨挨挤挤”,所以荷花只能从中冒出来。“冒”不仅写出荷叶数量之多,还写出了荷花生命力旺盛。“冒”出来给人一种不可抗拒的生命力,一种生机勃勃的感受。这样,就抓准了关键文字,咀嚼出了精妙词语的个性特征,品味出了它的神韵。师:大家知道什么叫“工笔细描”,什么叫“挥笔速写”吗?(少数人举手欲言,多数人茫然不知)那么,请大家再读读这一个自然段,虽然你不太清楚“工笔细描”和“挥笔速写”的意思,但请你仔细体会体会,你觉得哪些词语可以帮助你理解什么叫“工笔细描”,什么叫“挥笔速写”?把这些词语划出来?。要求学生找到文句中“可以帮助自己理解”的词语去体会,去琢磨,这是通过揣摩词语来理解文意的解读过程。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注重语感的培养对于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形成,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它为语文教学的改革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天地;相信在不远的将来,语感的培养会在语文教学园地里开出更加艳丽的花朵。
______________
收稿日期:2013-09-15
生活是人类语言的源泉。而生活体验是一种非言语实践,它包括生活知识经验、自然风物知识经验和人生社会知识经验等的体验,没有这种体验,语感培养是苍白的。在小学生的眼中,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是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意识、有目的地组织的各种活动,更能积累语感。如带学生到农村体验生活观察家禽小动物时,只要说到鸡,学生会说出不同颜色、不同外形的鸡的特点,有好斗的公鸡、有浑身毛茸茸像个小黄球一样的小鸡、有带着一群小鸡觅食的母鸡,其特点各不相同。又如欣赏四季的景色,春天百花齐放,姹紫嫣红;夏天看到的是满眼葱绿,所有的树木是那样生机无限;秋天让人感受到的是一片成熟的金色;冬天雪花纷飞,白茫茫一片,更能激发学生不同的遐想。这一切都是来自学生生活经验中美好的记忆。在大量的活动中,建立语言与生活的联系,这样,敏锐的语感就能得到有效的积累和培养。朗读犹如一条潺潺流动的大动脉,使语感生生不息。要培养语感,学好语文,务必要把握好朗读的方法。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学习语文“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必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与耳才好。吟咏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这为学生学习语言,形成良好语感提供了最佳范例,为规范学生的语言,培养良好的语感搭建了广阔的平台。如《最后一课》结尾:“散学了,——你们走吧。”其中“散学了”这句话里有许多未尽之意,如祖国沦陷了,最后一课结束了等,有无限的感慨,有深刻的思考,读完这句后要注意停顿。再如《金色的鱼钩》中,老班长看到三个小战士不喝鱼汤时,说:“怎么了,吃不下?要是不吃,咱们就走不出这草地。同志们,为了革命,你们必须吃下去。小梁,你不要太脆弱!”第一句是着急地发问,第二句是爱怜地说理,第三句是果断地命令,第四句是严厉地暗示。在朗读中,结合上下文,了解当时说话的语境,注意强调抑扬的语调,变化的速度,语音的轻重。在学生的反复诵读中,他们体会到了句子的深刻含义,老班长关心同志,忠于革命的精神也就浸入学生的心田了。因此,在具体的语境中,从声音上去吟味,让学生反复朗读吟诵,用不同的节奏、不同的语调去朗读,并在朗读中思考,其义就会自现,自然也就入情明理了。叶老说得好:“我们读一篇东西,无论诗文词曲,总要像吃东西一样细细咀嚼,一句也不轻易放过,一个词儿也不随便对付,才能达到透彻地理解。所谓欣赏,是以透彻地理解为基础的,理解不透彻,即使多少能欣赏点儿,总不免遗漏若干地方,没有把滋味辨出来。”
语感的培养离不开理解语言文字这一中心环节。教材中那些典范的作品,其语言都是经作者精雕细刻,是妙不可言的。教师只有切实在语言文字训练上下功夫,语感的培养才有保证。特别要在作品中抓住那些重点的、精美的词句作为语感培养点,进行比较、揣摩、欣赏,进行透彻理解,使学生对它们不仅仅是有所感觉,而是有更深的领悟。如《荷花》一文有这样一句:“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引导学生用其它词换“冒”。学生有的换成“长”,有的换成“钻”字等,然后组织学生讨论。通过讨论,学生认为用“冒”好。因为荷叶多,“挨挨挤挤”,所以荷花只能从中冒出来。“冒”不仅写出荷叶数量之多,还写出了荷花生命力旺盛。“冒”出来给人一种不可抗拒的生命力,一种生机勃勃的感受。这样,就抓准了关键文字,咀嚼出了精妙词语的个性特征,品味出了它的神韵。师:大家知道什么叫“工笔细描”,什么叫“挥笔速写”吗?(少数人举手欲言,多数人茫然不知)那么,请大家再读读这一个自然段,虽然你不太清楚“工笔细描”和“挥笔速写”的意思,但请你仔细体会体会,你觉得哪些词语可以帮助你理解什么叫“工笔细描”,什么叫“挥笔速写”?把这些词语划出来?。要求学生找到文句中“可以帮助自己理解”的词语去体会,去琢磨,这是通过揣摩词语来理解文意的解读过程。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注重语感的培养对于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形成,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它为语文教学的改革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天地;相信在不远的将来,语感的培养会在语文教学园地里开出更加艳丽的花朵。
______________
收稿日期:2013-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