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传统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只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却忽略了学习过程,在课堂教学中也是习惯讲解授知,以最直接的方式灌输.这样的教学方式忽略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不利于其综合能力的提升.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应该转变观念,在原有基础上创新引导,给学生提供探究、交流的平台,让其能自主思考、合作共享,以此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能力,落实核心素养发展.
一、重视概念教学,深化知识理解
概念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践探究的基础,在课堂上占有重要位置.加强核心概念教学,让其充分发挥统领作用,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科观念,还能将教学重心从记忆理解迁移到深层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除了新课引导,在日常训练中教师也要加强指导,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知识,在不断内化的过程中促进探究,以此提升认知能力.以题为例:质点是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其中对质点的理解,有如下几种描述:
A.当物体的大小和性质对所讨论的问题来说影响不大时,就可以忽略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将物体当作质点.
B.如果物体上各点的运动情况都是相同的,那么平动的物体,可以看成是质点.
C.在研究物体运动时,其大小和形状可以不考虑,将其看作质点.
D.在研究地球的公转时,地球可以视为质点;在研究地球的自轉时,地球不能看作质点.
对于这个问题,我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之后展开探究,具体讨论有关“质点”的问题.随着思考的深入,学生逐渐发现只有A是概念,能够具体描述“质点”,其他选项都是在具体情境中的事实.在互动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不能掌握这一概念,总是在选项上犹豫.对此,我就抓住核心概念中“可以忽略物体的大小和形状”这一关键点,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逐渐上升为理性认识,以此构建出质点的概念,加强学生对意义的理解,并使他们能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解决中.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发挥自身引导作用,及时提供帮助,以促进学生概念理解.
二、创设真实情境,培养学科思维
学生能否运用物理知识和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判断其物理学科核心素养高低的重要标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在不断认知中加深理解,以此培养其学科思维,促进自身能力提升.
通常,物理问题可分为两种,其一是接近物理现象本身的“原始物理问题”,其二是经过抽象和理想化的“物理模型问题”,主要存在于习题中.对于不同问题的解决,教师要针对性地创设情境,借此激发学生,让其在对问题深入了解后,展开全面思考.在这一过程中,我会给学生提供充足的空间,鼓励其采取不同方法进行探究,在不断尝试中拓宽视野,发展能力,以此获取知识,充分体验学科探究的乐趣,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与精神.对于物理原始问题,要特别关注,相比于模型问题,由于这类问题缺乏情境,学生可能在理解上存在问题,这就需要他们深入其中,展开具体探究.比如,如果能理解地球被大气层包裹这一现象,就能很容易得出地球大气层的总重力就是对地球表面的压力,以此建立“地球表面的大气压强等于地球表面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大气压力”这一物理模型.通过计算,学生能得到G=F=p0S=p04πR2=1×105Pa×4×3.14×(6.4×106)2N=5×1019N.在教学中,这一题的错误率很高,分析原因,主要在于学生长期处于习题教学中,缺乏抽象思维,以致于在面对原始问题时无从下手.对此,教师就要加强引导,积极改善,引导学生将物理问题分解或抽象成一定的数学模型,以此展开思考,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让学生在不断深入中掌握要点,完善认知.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借助情境优化教学,让学生展开针对性思考,以此促进问题的简化并得到有效解决.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还要密切关注学生思维的发散,及时引导,以此提升其思维能力.
三、鼓励实际运用,提高探究能力
物理教学的最终目的要落实到运用中,即引导学生运用课堂所学解决实际问题,以此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经历过问题的提出、分析和解决过程,学生不仅能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还能在思考中提升学科素养,以此达到预期目标.
在设计教学时,教师要结合实际,围绕学生生活展开,准确把握其“最近发展区”,提出难度适宜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其在任务驱动下积极思考,充分探究,以此解决问题,提升能力.在教授“牛顿第二定律”时,我就将验证实验改为探究实验,给学生提出了更具挑战性的问题.具体实施时,考虑到问题难度,我组织合作学习,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展开学习,借助各种实验器材,像打点计时器、复写纸、小车、一端附有定滑轮且标有刻度的长木板等,引导学生探究物体的加速度与其所受合力以及质量之间的定量关系.对于这一问题的探究,学生十分感兴趣,能积极参与,在讨论交流后,很快明确思路:借助控制变量法,先控制小车的质量不变,改变小盘以及盘中砝码的质量,以此探究加速度与合外力的关系.之后,再控制小盘以及盘中砝码的质量不变,通过增加砝码改变小车质量,以此探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这样一来便能探究加速度与合外力以及质量的定量关系.之后,学生便能在分组探究中测量各种数据,绘图制表,发现“物体的加速度跟其所受合外力成正比,与其质量成反比”的结论,成功验证牛顿第二定律.
四、加强互动交流,发展核心素养
新课改背景下的物理教学,要最大限度地优化教学诸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以此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通过给学生提供良好的交流平台,让学生在分享中发散思维、碰撞思维,以此促进其能力培养,落实课堂目标,实现学生素养提升.
在促进互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不可一味地将结论强加给学生,而是要结合实际,根据学生需要,采取多种策略,以此激发学生在兴趣驱动下自由展开交流活动.首先,我会借助目标引领,将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目标有机整合,给学生提供表达的平台,鼓励其深入探究.在“探究物体的加速度与物体所受合外力和质量的关系”时,我就设计了以下目标:1.运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初步培养学生“忽略次要因素”的物理观念;2.借助图像研究法展开探究,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以此培养学生综合能力;3.能结合实验过程正确表述探究性实验的一般步骤和基本方法,以此探究科学规律,促进学生学科能力发展.这样一来,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就能明确方向,在目标引导下不断深入探究过程,培养其思考能力.此外,我会注重问题导学,围绕教材与目标设计问题,以此驱动学生开展不同形式的活动,像独立探究、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等,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探究空间,让其在原始问题的驱动下主动思考,以此实现能力发展,最终落实到学科素养上.这样一来,就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其在目标与任务的引领下积极探究,主动思考.
总之,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是高中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要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不仅要突破传统,激发兴趣,还要调动课堂,活跃思维,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其在不同引导下产生学科探究兴趣,不断深入,以此促进思维能力提升,最终落实核心素养发展目标.
一、重视概念教学,深化知识理解
概念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践探究的基础,在课堂上占有重要位置.加强核心概念教学,让其充分发挥统领作用,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科观念,还能将教学重心从记忆理解迁移到深层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除了新课引导,在日常训练中教师也要加强指导,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知识,在不断内化的过程中促进探究,以此提升认知能力.以题为例:质点是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其中对质点的理解,有如下几种描述:
A.当物体的大小和性质对所讨论的问题来说影响不大时,就可以忽略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将物体当作质点.
B.如果物体上各点的运动情况都是相同的,那么平动的物体,可以看成是质点.
C.在研究物体运动时,其大小和形状可以不考虑,将其看作质点.
D.在研究地球的公转时,地球可以视为质点;在研究地球的自轉时,地球不能看作质点.
对于这个问题,我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之后展开探究,具体讨论有关“质点”的问题.随着思考的深入,学生逐渐发现只有A是概念,能够具体描述“质点”,其他选项都是在具体情境中的事实.在互动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不能掌握这一概念,总是在选项上犹豫.对此,我就抓住核心概念中“可以忽略物体的大小和形状”这一关键点,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逐渐上升为理性认识,以此构建出质点的概念,加强学生对意义的理解,并使他们能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解决中.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发挥自身引导作用,及时提供帮助,以促进学生概念理解.
二、创设真实情境,培养学科思维
学生能否运用物理知识和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判断其物理学科核心素养高低的重要标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在不断认知中加深理解,以此培养其学科思维,促进自身能力提升.
通常,物理问题可分为两种,其一是接近物理现象本身的“原始物理问题”,其二是经过抽象和理想化的“物理模型问题”,主要存在于习题中.对于不同问题的解决,教师要针对性地创设情境,借此激发学生,让其在对问题深入了解后,展开全面思考.在这一过程中,我会给学生提供充足的空间,鼓励其采取不同方法进行探究,在不断尝试中拓宽视野,发展能力,以此获取知识,充分体验学科探究的乐趣,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与精神.对于物理原始问题,要特别关注,相比于模型问题,由于这类问题缺乏情境,学生可能在理解上存在问题,这就需要他们深入其中,展开具体探究.比如,如果能理解地球被大气层包裹这一现象,就能很容易得出地球大气层的总重力就是对地球表面的压力,以此建立“地球表面的大气压强等于地球表面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大气压力”这一物理模型.通过计算,学生能得到G=F=p0S=p04πR2=1×105Pa×4×3.14×(6.4×106)2N=5×1019N.在教学中,这一题的错误率很高,分析原因,主要在于学生长期处于习题教学中,缺乏抽象思维,以致于在面对原始问题时无从下手.对此,教师就要加强引导,积极改善,引导学生将物理问题分解或抽象成一定的数学模型,以此展开思考,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让学生在不断深入中掌握要点,完善认知.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借助情境优化教学,让学生展开针对性思考,以此促进问题的简化并得到有效解决.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还要密切关注学生思维的发散,及时引导,以此提升其思维能力.
三、鼓励实际运用,提高探究能力
物理教学的最终目的要落实到运用中,即引导学生运用课堂所学解决实际问题,以此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经历过问题的提出、分析和解决过程,学生不仅能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还能在思考中提升学科素养,以此达到预期目标.
在设计教学时,教师要结合实际,围绕学生生活展开,准确把握其“最近发展区”,提出难度适宜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其在任务驱动下积极思考,充分探究,以此解决问题,提升能力.在教授“牛顿第二定律”时,我就将验证实验改为探究实验,给学生提出了更具挑战性的问题.具体实施时,考虑到问题难度,我组织合作学习,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展开学习,借助各种实验器材,像打点计时器、复写纸、小车、一端附有定滑轮且标有刻度的长木板等,引导学生探究物体的加速度与其所受合力以及质量之间的定量关系.对于这一问题的探究,学生十分感兴趣,能积极参与,在讨论交流后,很快明确思路:借助控制变量法,先控制小车的质量不变,改变小盘以及盘中砝码的质量,以此探究加速度与合外力的关系.之后,再控制小盘以及盘中砝码的质量不变,通过增加砝码改变小车质量,以此探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这样一来便能探究加速度与合外力以及质量的定量关系.之后,学生便能在分组探究中测量各种数据,绘图制表,发现“物体的加速度跟其所受合外力成正比,与其质量成反比”的结论,成功验证牛顿第二定律.
四、加强互动交流,发展核心素养
新课改背景下的物理教学,要最大限度地优化教学诸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以此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通过给学生提供良好的交流平台,让学生在分享中发散思维、碰撞思维,以此促进其能力培养,落实课堂目标,实现学生素养提升.
在促进互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不可一味地将结论强加给学生,而是要结合实际,根据学生需要,采取多种策略,以此激发学生在兴趣驱动下自由展开交流活动.首先,我会借助目标引领,将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目标有机整合,给学生提供表达的平台,鼓励其深入探究.在“探究物体的加速度与物体所受合外力和质量的关系”时,我就设计了以下目标:1.运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初步培养学生“忽略次要因素”的物理观念;2.借助图像研究法展开探究,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以此培养学生综合能力;3.能结合实验过程正确表述探究性实验的一般步骤和基本方法,以此探究科学规律,促进学生学科能力发展.这样一来,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就能明确方向,在目标引导下不断深入探究过程,培养其思考能力.此外,我会注重问题导学,围绕教材与目标设计问题,以此驱动学生开展不同形式的活动,像独立探究、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等,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探究空间,让其在原始问题的驱动下主动思考,以此实现能力发展,最终落实到学科素养上.这样一来,就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其在目标与任务的引领下积极探究,主动思考.
总之,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是高中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要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不仅要突破传统,激发兴趣,还要调动课堂,活跃思维,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其在不同引导下产生学科探究兴趣,不断深入,以此促进思维能力提升,最终落实核心素养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