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浙江师范大学 人文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4)
【摘要】:《红楼梦》里的大观园如同女儿国,里面的金陵十二钗十分出色。曹雪芹所处的时代接近秦淮文化兴盛的时期,秦淮八艳便是该时期的杰出代表。同样是美丽的女子,秦淮八艳和金陵十二钗身份完全不同,但是从他们的种种信息中似乎可以看到,两者有许多相似之处,金陵十二钗很可能以秦淮八艳中的某些人为原型。笔者以为林黛玉和柳如是之间就有不少联系,故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将二者进行比较。
【关键词】:秦淮八艳;金陵十二钗;柳如是;林黛玉
一、曹雪芹与秦淮八艳的地域联系
秦淮八艳是明末清初活跃于南京秦淮河畔的八位才艺非凡的名妓,按照余怀《板桥杂记》的说法,指的是柳如是、李香君、董小宛、卞玉京、顾眉生、马湘兰、寇白门、陈圆圆。一定有人会反驳,怎么能拿八位妓女和清净纯洁的十二位大家闺秀相比?事实上这并非空穴来风。曹雪芹生活的时代距“秦淮八艳”不过百年,而且他也生活于秦淮河畔附近。
康熙二年,他的曾祖父曹玺被皇帝派遣从北京到南京任江宁织造,曹雪芹也是诞生在这里,度过了锦衣纨绔、饫甘餍肥的童年时代。他的朋友敦敏在赠诗中也写过“秦淮旧梦人犹在”、“秦淮风月忆繁华”等句,可见曹雪芹或多或少受了秦淮风流的影响。
雍正五年曹家被查抄,所以曹雪芹第二年就返回北京。这次返回北京,实际上是曹家返回故乡。然而对于曹雪芹先生来说,似乎并不是一件开心的事。 “对于曹雪芹来说,北京、南京,哪一处才是他的‘老家’呢?我想任何人都会说,是南京,而不是北京。所以我尝说,江苏南京,是曹雪芹的实际上的‘故乡’和‘原籍’。他家获罪、丢官、抄家而后被迫搬回北京,那实在不是一种‘还归故里’的滋味,简直不啻是‘流迁’、‘放逐’的!”[1]这段话也从侧面反映了雪芹对于南京的感情之深厚以及不舍。他的童年是在这个秦淮八艳生活过的金陵古城度过的,而这段时光是无忧无虑、十分美好的,和后来相对落魄的生活形成鲜明对比。曹雪芹的童年生活地正是秦淮八艳的长居地,其中的联系不禁让人浮想联翩。下文笔者将具体分析秦淮八艳之一柳如是与金陵十二钗之一林黛玉之间的一些相似之处。
二、“木石前盟”与“金玉良缘”
《终生误》向我们展现了《红楼梦》的主线宝玉、黛玉的“木石前盟”和宝玉、宝钗的“金玉良缘”。而这两段姻缘与秦淮八艳之首的柳如是的经历看似颇为相近。柳如是起初和陈子龙结合,有过“杨绛子”的别称,似乎对应有“阆苑仙葩”之称的绛珠仙子;这时的陈子龙,大概就是“神瑛侍者”,而他确实曾有过“无瑕词客”的别号。后来陈子龙因家庭压力与柳如是分手,真是所谓的“心事终虚化”。然而感情仍在,如同“木石前盟”一般有缘而无分。
《红楼梦中》“金玉良缘”之说则与柳如是和钱谦益的婚姻相似。陈柳分手后,柳如是在权衡下嫁给了江南名士钱谦益。二人年龄相差很大,不过感情基础尚可。据说钱对柳说 “我爱你乌黑头发白个肉”,柳则回应“我爱你雪白头发乌个肉”,所以时人誉之为“金玉良缘”。另外,钱为娶柳修建了“绛云楼”,《红楼夢》中有“绛云轩”呼应。钱柳二人曾长期生活在“红豆庄”,夫妻二人以红豆为题写了很多诗。而《红楼梦》中,宝玉就曾发出“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的声音。种种联系恐怕不能说只是巧合而已。
三、黛玉个人与柳如是的相似性
黛玉本身和柳如是也有一些相似之处。柳如是是秦淮八艳之首,这应当是没什么争议的。国学大师陈寅恪在双目失明后的晚年,开始以正史形式写《柳如是别传》。写作缘起据说是“抗战时在昆明得常熟白茆钱宅红豆一粒,晚年重萌相思。”听来浪漫,却免不了无数次的增删修改,可见柳如是魅力不同凡响。而在金陵十二钗中谁为首有着不同说法,就笔者而言则是黛玉,试以两例说明。
首先来说,黛玉的诗词文学修养最高,第三十八回名为“林潇湘魁夺菊花诗,薛蘅芜讽和螃蟹咏”,就是说她作的那首诗得了第一。在一众女子中她的诗作的确是最为脱俗的,这一点又恰好与柳如是的才华相呼应。清代女作家林雪赞誉柳如是“琅琅数千言,艳过六朝,情深班、蔡,人多奇之”。用班昭、蔡文姬和柳如是的才华相类比,可见她的才情的确是很高。
其次林黛玉的个性和反抗精神令人钦佩。宝钗和黛玉二人年纪相仿但性格完全不同,在长辈的眼中,一个是“宝姐姐”,一个是“林妹妹”,差别非常明显。
宝钗温顺得体且知书达理,非常体贴家长的心意,渴望宝玉能够积极考取功名。而在大人眼中黛玉是可爱但任性的,但是对宝玉而言,她就是真正的知己。 细细体味一下,正是黛玉这种不像别人那样劝导他考取功名的做法,让他对黛玉的感情更加升华。黛玉是大观园中的明白人,她看到了贾府盛世景象下衰败的危机,并且表现出了对封建礼教的痛恨与反抗。或许有人想问不管是林家还是贾府,都是科考世家,黛玉难道没感受到科举考试的好处吗?实际上,黛玉家表面是科举的成功者,其实也是受害者。林如海是前科的探花、巡盐御史,表面上非常风光,可是年到半百,膝下只有一个女儿,在追求多子多福的古代总是令人唏嘘的。凭这个说科举的危害可能太浅薄,然而科举之下学子闭门苦读不说,一去一两年都是常见的,对精神、身体的高度折磨不是现代人所能想象的。
与之对应的柳如是则有着深厚的家国情怀、政治抱负和独立精神。徐天啸曾评价“其志操之高洁,其举动之慷慨,其言辞之委婉而激烈,非真爱国者不能。” [2]在和她往来的名士中,张溥、陈子龙都是有着铮铮风骨的民族志士,柳如是常与他们纵论天下兴亡。甚至尽管深爱丈夫,依然劝说钱谦益一起自刎殉明,很可惜后来钱还是降清了。在国破家亡危难时刻,她的气节和操守超过了当时的一些士大夫,令人感动。柳如是有着独立精神,被称为“自我命名的名妓”[3]。古时女子的名字往往被忽视,婚后一般也要随夫姓,很难有独立的姓名权,而柳如是则在这方面表现独特,随着生活阶段的不同而改名,甚至改过姓。
黛玉不仅与柳如是神似,也与董小宛相似;黛玉给宝玉的手帕题诗还与李香君的《绝别口占》不谋而合……红楼一梦,梦中女子十二,个个才情出众;青楼一梦,八位才女生不逢时。青楼梦好,可其中的艰辛谁人知晓?红楼一梦,积淀了由盛转衰的家族、无常的人世、破灭的爱情,深深融入了我们的心灵。愿以更多的精力深入理解金陵十二钗与秦淮八艳之间的联系。
参考文献:
[1]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长沙:岳麓书社,2004.
[2]陈寅恪.柳如是别传 [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3]陶慕宁.青楼文学与中国文化[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
[4]赵伯陶.秦淮旧梦[M]. 济南:济南出版社,2002.
[5]严中. 秦淮八艳与金陵十二钗[J].南京社会科学,1998,(10):50-54.
注释:
[1]周汝昌:《曹雪芹小传》,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第240页。
[2]王宇:《历史的胭脂痕迹 触摸历史上命运多舛的红颜背后》,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8年版,第142页。
[3]高彦颐:《闺塾师: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89页。
【摘要】:《红楼梦》里的大观园如同女儿国,里面的金陵十二钗十分出色。曹雪芹所处的时代接近秦淮文化兴盛的时期,秦淮八艳便是该时期的杰出代表。同样是美丽的女子,秦淮八艳和金陵十二钗身份完全不同,但是从他们的种种信息中似乎可以看到,两者有许多相似之处,金陵十二钗很可能以秦淮八艳中的某些人为原型。笔者以为林黛玉和柳如是之间就有不少联系,故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将二者进行比较。
【关键词】:秦淮八艳;金陵十二钗;柳如是;林黛玉
一、曹雪芹与秦淮八艳的地域联系
秦淮八艳是明末清初活跃于南京秦淮河畔的八位才艺非凡的名妓,按照余怀《板桥杂记》的说法,指的是柳如是、李香君、董小宛、卞玉京、顾眉生、马湘兰、寇白门、陈圆圆。一定有人会反驳,怎么能拿八位妓女和清净纯洁的十二位大家闺秀相比?事实上这并非空穴来风。曹雪芹生活的时代距“秦淮八艳”不过百年,而且他也生活于秦淮河畔附近。
康熙二年,他的曾祖父曹玺被皇帝派遣从北京到南京任江宁织造,曹雪芹也是诞生在这里,度过了锦衣纨绔、饫甘餍肥的童年时代。他的朋友敦敏在赠诗中也写过“秦淮旧梦人犹在”、“秦淮风月忆繁华”等句,可见曹雪芹或多或少受了秦淮风流的影响。
雍正五年曹家被查抄,所以曹雪芹第二年就返回北京。这次返回北京,实际上是曹家返回故乡。然而对于曹雪芹先生来说,似乎并不是一件开心的事。 “对于曹雪芹来说,北京、南京,哪一处才是他的‘老家’呢?我想任何人都会说,是南京,而不是北京。所以我尝说,江苏南京,是曹雪芹的实际上的‘故乡’和‘原籍’。他家获罪、丢官、抄家而后被迫搬回北京,那实在不是一种‘还归故里’的滋味,简直不啻是‘流迁’、‘放逐’的!”[1]这段话也从侧面反映了雪芹对于南京的感情之深厚以及不舍。他的童年是在这个秦淮八艳生活过的金陵古城度过的,而这段时光是无忧无虑、十分美好的,和后来相对落魄的生活形成鲜明对比。曹雪芹的童年生活地正是秦淮八艳的长居地,其中的联系不禁让人浮想联翩。下文笔者将具体分析秦淮八艳之一柳如是与金陵十二钗之一林黛玉之间的一些相似之处。
二、“木石前盟”与“金玉良缘”
《终生误》向我们展现了《红楼梦》的主线宝玉、黛玉的“木石前盟”和宝玉、宝钗的“金玉良缘”。而这两段姻缘与秦淮八艳之首的柳如是的经历看似颇为相近。柳如是起初和陈子龙结合,有过“杨绛子”的别称,似乎对应有“阆苑仙葩”之称的绛珠仙子;这时的陈子龙,大概就是“神瑛侍者”,而他确实曾有过“无瑕词客”的别号。后来陈子龙因家庭压力与柳如是分手,真是所谓的“心事终虚化”。然而感情仍在,如同“木石前盟”一般有缘而无分。
《红楼梦中》“金玉良缘”之说则与柳如是和钱谦益的婚姻相似。陈柳分手后,柳如是在权衡下嫁给了江南名士钱谦益。二人年龄相差很大,不过感情基础尚可。据说钱对柳说 “我爱你乌黑头发白个肉”,柳则回应“我爱你雪白头发乌个肉”,所以时人誉之为“金玉良缘”。另外,钱为娶柳修建了“绛云楼”,《红楼夢》中有“绛云轩”呼应。钱柳二人曾长期生活在“红豆庄”,夫妻二人以红豆为题写了很多诗。而《红楼梦》中,宝玉就曾发出“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的声音。种种联系恐怕不能说只是巧合而已。
三、黛玉个人与柳如是的相似性
黛玉本身和柳如是也有一些相似之处。柳如是是秦淮八艳之首,这应当是没什么争议的。国学大师陈寅恪在双目失明后的晚年,开始以正史形式写《柳如是别传》。写作缘起据说是“抗战时在昆明得常熟白茆钱宅红豆一粒,晚年重萌相思。”听来浪漫,却免不了无数次的增删修改,可见柳如是魅力不同凡响。而在金陵十二钗中谁为首有着不同说法,就笔者而言则是黛玉,试以两例说明。
首先来说,黛玉的诗词文学修养最高,第三十八回名为“林潇湘魁夺菊花诗,薛蘅芜讽和螃蟹咏”,就是说她作的那首诗得了第一。在一众女子中她的诗作的确是最为脱俗的,这一点又恰好与柳如是的才华相呼应。清代女作家林雪赞誉柳如是“琅琅数千言,艳过六朝,情深班、蔡,人多奇之”。用班昭、蔡文姬和柳如是的才华相类比,可见她的才情的确是很高。
其次林黛玉的个性和反抗精神令人钦佩。宝钗和黛玉二人年纪相仿但性格完全不同,在长辈的眼中,一个是“宝姐姐”,一个是“林妹妹”,差别非常明显。
宝钗温顺得体且知书达理,非常体贴家长的心意,渴望宝玉能够积极考取功名。而在大人眼中黛玉是可爱但任性的,但是对宝玉而言,她就是真正的知己。 细细体味一下,正是黛玉这种不像别人那样劝导他考取功名的做法,让他对黛玉的感情更加升华。黛玉是大观园中的明白人,她看到了贾府盛世景象下衰败的危机,并且表现出了对封建礼教的痛恨与反抗。或许有人想问不管是林家还是贾府,都是科考世家,黛玉难道没感受到科举考试的好处吗?实际上,黛玉家表面是科举的成功者,其实也是受害者。林如海是前科的探花、巡盐御史,表面上非常风光,可是年到半百,膝下只有一个女儿,在追求多子多福的古代总是令人唏嘘的。凭这个说科举的危害可能太浅薄,然而科举之下学子闭门苦读不说,一去一两年都是常见的,对精神、身体的高度折磨不是现代人所能想象的。
与之对应的柳如是则有着深厚的家国情怀、政治抱负和独立精神。徐天啸曾评价“其志操之高洁,其举动之慷慨,其言辞之委婉而激烈,非真爱国者不能。” [2]在和她往来的名士中,张溥、陈子龙都是有着铮铮风骨的民族志士,柳如是常与他们纵论天下兴亡。甚至尽管深爱丈夫,依然劝说钱谦益一起自刎殉明,很可惜后来钱还是降清了。在国破家亡危难时刻,她的气节和操守超过了当时的一些士大夫,令人感动。柳如是有着独立精神,被称为“自我命名的名妓”[3]。古时女子的名字往往被忽视,婚后一般也要随夫姓,很难有独立的姓名权,而柳如是则在这方面表现独特,随着生活阶段的不同而改名,甚至改过姓。
黛玉不仅与柳如是神似,也与董小宛相似;黛玉给宝玉的手帕题诗还与李香君的《绝别口占》不谋而合……红楼一梦,梦中女子十二,个个才情出众;青楼一梦,八位才女生不逢时。青楼梦好,可其中的艰辛谁人知晓?红楼一梦,积淀了由盛转衰的家族、无常的人世、破灭的爱情,深深融入了我们的心灵。愿以更多的精力深入理解金陵十二钗与秦淮八艳之间的联系。
参考文献:
[1]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长沙:岳麓书社,2004.
[2]陈寅恪.柳如是别传 [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3]陶慕宁.青楼文学与中国文化[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
[4]赵伯陶.秦淮旧梦[M]. 济南:济南出版社,2002.
[5]严中. 秦淮八艳与金陵十二钗[J].南京社会科学,1998,(10):50-54.
注释:
[1]周汝昌:《曹雪芹小传》,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第240页。
[2]王宇:《历史的胭脂痕迹 触摸历史上命运多舛的红颜背后》,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8年版,第142页。
[3]高彦颐:《闺塾师: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8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