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岛大学文学院, 山东 青岛 266000)
【摘要】:人类的语言是有声语言,所以,语言研究必定离不开语音。但是,汉字并不是拼音文字,光凭书面文字,很难得到古代汉语的实际读音。音韵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把汉字的古代读音构拟出来,这就是汉语语言学中,音韵学备受重视的原因。汉语的中古音距离上古和现代各一千多年,中古音的研究成功,上可推上古音,下可推近代、现代音,这正是汉语史研究得以顺利进行的关键。
【关键词】: 音韵 ;汉语中古音;《切韵》
一、《切韵》的性质
汉语音韵的研究应该从中古音入手,因为中古音有《切韵》、《经典释文》等文献资料,在这些材料中,中古声、韵、调的类别已经划分得很清楚。事实上我们所说的中古音,指的就是《切韵》音系。要研究《切韵》音系,当然首先要了解《切韵》的性质。
陆德明的《经典释文》、顾野王的《玉篇》都是依据他们自己学得的书音系统编纂的,与《切韵》基本相同,也还有一些不一致的地方。于是,颜之推、萧该等几位学者对南京、洛阳两地的各种书音系统进行了比较、整理,定下了《切韵》音系的基本框架,最后由陆法言执笔,编成《切韵》一书。南京与洛阳的方言从同一个母语分化出来的时间本来就不久,而且书音系统的面貌更加古老,所以,《切韵》所代表的书音系统,可以大体上看作为有同一来源的、内部同质的语音系统。但是,陆法言在编辑《切韵》的时候,会参考古代的一些韵书、字书,发现有些注音与书音系统不合,也会抄下来,作为参考音。例如,《切韵》中有一个“铸”字,它有奴低反、人兮反两个读音。前者《经典释文》列为标首反切,是标准音。后者与《切韵》的音系结构不符,是《字林》与徐邀的读音,是陆德明抄列出来给人们参考的。所以研究《切韵》音系的时候,必须甄别这些非同质的材料。
二、《切韵》系韵书
《切韵》原书久已佚失,现在只能见到敦煌出土的一些残卷。唐以后,此书经过多次增订,现存最完整的增订本有两个,一为唐王仁峋《刊谬补缺切韵》(宋跋本),简称《王三》,一为北宋陈彭年等编的《大宋重修广韵》,“广韵”就是“广切韵”的省称。这些增订本都从《切韵》发展而来,音系的大类并没有太大的改变。《切韵》193韵,《王三》195韵,增加了与严韵(iam)对应的上声与去声韵。《广韵》206韵,这是由于《王三》Q、Qn、ot、in、it的合口字,到宋代变成了。、沁、滋、iun、iut,与开口的主元音相差太大,再也不能押韵了,所以增加了这几个韵,以及与之对应的上、去声韵。《王三》与《广韵》的音系跟《切韵》大体相同,而且材料完整,语言学家研究中古音都以它们作为基本材料。所以,本文所说的《切韵》音系,实际上就指通过《王三》、《广韵》所反映出来的《切韵》音系。还有许多与《切韵》同时代的韵书,如《经典释文》、《玉篇》、玄应《一切经音义》。
三、《切韵》音系
《切韵》之类韵书是为了文人押韵的需要编撰的,押韵的时候,只要求主元音与韵尾相同,所以韵书按韵,而不是按韵母分类。当时还没有标音的符号,就从同韵字中取一个代表字来代表它。此外,古人在押韵的时候,通常还要兼顾到声调,所以《切韵》的韵与语言学意义上的韵还不尽相同。根据反切所得的《切韵》音系结构如图:
中古的声母分普通与圆唇两类,带普通声母C一的音节归作开口,带圆唇声母Cw一的音节归作合口,如“歌”为ka,“果”为kwa。唇音不分开合。有些韵虽然没有开合对立,如果韵首元音带有u,传统音韵学也把它们归为合口,包括以下几类:
(l)主元音为u的韵类,如东韵-ung。
(2)带主元音o的韵,前面会产生一个前滑音u,如模uo韵,冬韵uong,魂韵uon,这与普通话的韵母o带有前滑音U是同样的现象。
(3)中古的唇音本来没有开合对立,但是在微、废、文、元、寒、物、月、易等带央后元音、且韵尾为前舌位的韵前,也会增生出一个前滑音u韵首元音为u或带前滑音u的韵母,传统音韵学中虽然把它们归为合口,但是与带圆唇声母的合口性质不同。前者属于韵母,后者属于声母。
四 、《切韵》音系在语音史研究中的作用
那么,《切韵》音系与上古、近古汉语有什么样的关系呢?从《切韵》上推上古音,下推近古音,有多大的可信度呢?在古代的中国,方言分歧很大,出于交际的需要,必然会以某一方言为基础发展出一种共同语,被采用的方言就是洛阳方言,这自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早在夏商时期,洛阳一代就是在中华民族的活动中心。周建都镐京,但是洛阳仍然是当时的文化中心,所以周公旦才在洛阳建立东都,以便控制全国。东汉定都洛阳,杨雄《方言》把洛阳话称为“通语”、“凡言”。洛阳话的标准语地位一直延续到中古与近代。唐李涪《刊误》说:“凡中原音切,莫过东都”。东都就是洛阳。宋陆游《老学庵笔记》说:“中原惟洛阳得天地之中,语音最正。”一直到明初,朱元璋不满江左之音,让宋濂等人编纂《洪武正韵》,交代他们审音的时候:“以中原雅音为定。”可见,从上古到近古,洛阳作为中国共同语的地位不变。正是这种相续的共同语地位,《切韵》音系与上古音、近代音之间才会一脉相承,其音类互相对应,其间有一致的语音规律相贯通。
从上古到中古的演变有以下几个严格的规则:
(l)第I类到中古只演变为一等与四等,二者互补:带央后元音的演变为一等,带前高元音的演变为四等。
(2)第n类到中古只演变为二等。
(3)三等B类只出现于第W类。
(4)发生唇齿化的韵,只出现于第m类。
(5)每一个上古韵部,到中古只有一个一等韵或四等韵。
(6)每一個上古韵部,到中古只有一个二等韵。
从《切韵》音到近古音主要发生了以下的规则变化:
(l)轻唇音出现。
(2)章组与庄组合并为卷舌音。
(3)日母由鼻音变为流音。
(4)以母与云母合流,零元音出现。
参考文献:
[1][明] 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M].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禄钦立.先秦汉魏南北朝诗[M]. 北京:中华书局,1983
[3]于安澜.汉魏六朝韵谱[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
[4]王力.南北朝诗人用韵考[A].王力文集:第十八卷[C].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1
[5]王力.汉语语音史:第三章:魏晋南北朝音系[A].王力文集:第十卷[C]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
[6]周祖谟.齐梁陈隋时期诗文韵部[A].周祖谟学术论著自选集[C].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7]周祖谟.魏晋宋时期诗文韵部的演变[A]. 周祖谟学术论著自选集[C].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摘要】:人类的语言是有声语言,所以,语言研究必定离不开语音。但是,汉字并不是拼音文字,光凭书面文字,很难得到古代汉语的实际读音。音韵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把汉字的古代读音构拟出来,这就是汉语语言学中,音韵学备受重视的原因。汉语的中古音距离上古和现代各一千多年,中古音的研究成功,上可推上古音,下可推近代、现代音,这正是汉语史研究得以顺利进行的关键。
【关键词】: 音韵 ;汉语中古音;《切韵》
一、《切韵》的性质
汉语音韵的研究应该从中古音入手,因为中古音有《切韵》、《经典释文》等文献资料,在这些材料中,中古声、韵、调的类别已经划分得很清楚。事实上我们所说的中古音,指的就是《切韵》音系。要研究《切韵》音系,当然首先要了解《切韵》的性质。
陆德明的《经典释文》、顾野王的《玉篇》都是依据他们自己学得的书音系统编纂的,与《切韵》基本相同,也还有一些不一致的地方。于是,颜之推、萧该等几位学者对南京、洛阳两地的各种书音系统进行了比较、整理,定下了《切韵》音系的基本框架,最后由陆法言执笔,编成《切韵》一书。南京与洛阳的方言从同一个母语分化出来的时间本来就不久,而且书音系统的面貌更加古老,所以,《切韵》所代表的书音系统,可以大体上看作为有同一来源的、内部同质的语音系统。但是,陆法言在编辑《切韵》的时候,会参考古代的一些韵书、字书,发现有些注音与书音系统不合,也会抄下来,作为参考音。例如,《切韵》中有一个“铸”字,它有奴低反、人兮反两个读音。前者《经典释文》列为标首反切,是标准音。后者与《切韵》的音系结构不符,是《字林》与徐邀的读音,是陆德明抄列出来给人们参考的。所以研究《切韵》音系的时候,必须甄别这些非同质的材料。
二、《切韵》系韵书
《切韵》原书久已佚失,现在只能见到敦煌出土的一些残卷。唐以后,此书经过多次增订,现存最完整的增订本有两个,一为唐王仁峋《刊谬补缺切韵》(宋跋本),简称《王三》,一为北宋陈彭年等编的《大宋重修广韵》,“广韵”就是“广切韵”的省称。这些增订本都从《切韵》发展而来,音系的大类并没有太大的改变。《切韵》193韵,《王三》195韵,增加了与严韵(iam)对应的上声与去声韵。《广韵》206韵,这是由于《王三》Q、Qn、ot、in、it的合口字,到宋代变成了。、沁、滋、iun、iut,与开口的主元音相差太大,再也不能押韵了,所以增加了这几个韵,以及与之对应的上、去声韵。《王三》与《广韵》的音系跟《切韵》大体相同,而且材料完整,语言学家研究中古音都以它们作为基本材料。所以,本文所说的《切韵》音系,实际上就指通过《王三》、《广韵》所反映出来的《切韵》音系。还有许多与《切韵》同时代的韵书,如《经典释文》、《玉篇》、玄应《一切经音义》。
三、《切韵》音系
《切韵》之类韵书是为了文人押韵的需要编撰的,押韵的时候,只要求主元音与韵尾相同,所以韵书按韵,而不是按韵母分类。当时还没有标音的符号,就从同韵字中取一个代表字来代表它。此外,古人在押韵的时候,通常还要兼顾到声调,所以《切韵》的韵与语言学意义上的韵还不尽相同。根据反切所得的《切韵》音系结构如图:
中古的声母分普通与圆唇两类,带普通声母C一的音节归作开口,带圆唇声母Cw一的音节归作合口,如“歌”为ka,“果”为kwa。唇音不分开合。有些韵虽然没有开合对立,如果韵首元音带有u,传统音韵学也把它们归为合口,包括以下几类:
(l)主元音为u的韵类,如东韵-ung。
(2)带主元音o的韵,前面会产生一个前滑音u,如模uo韵,冬韵uong,魂韵uon,这与普通话的韵母o带有前滑音U是同样的现象。
(3)中古的唇音本来没有开合对立,但是在微、废、文、元、寒、物、月、易等带央后元音、且韵尾为前舌位的韵前,也会增生出一个前滑音u韵首元音为u或带前滑音u的韵母,传统音韵学中虽然把它们归为合口,但是与带圆唇声母的合口性质不同。前者属于韵母,后者属于声母。
四 、《切韵》音系在语音史研究中的作用
那么,《切韵》音系与上古、近古汉语有什么样的关系呢?从《切韵》上推上古音,下推近古音,有多大的可信度呢?在古代的中国,方言分歧很大,出于交际的需要,必然会以某一方言为基础发展出一种共同语,被采用的方言就是洛阳方言,这自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早在夏商时期,洛阳一代就是在中华民族的活动中心。周建都镐京,但是洛阳仍然是当时的文化中心,所以周公旦才在洛阳建立东都,以便控制全国。东汉定都洛阳,杨雄《方言》把洛阳话称为“通语”、“凡言”。洛阳话的标准语地位一直延续到中古与近代。唐李涪《刊误》说:“凡中原音切,莫过东都”。东都就是洛阳。宋陆游《老学庵笔记》说:“中原惟洛阳得天地之中,语音最正。”一直到明初,朱元璋不满江左之音,让宋濂等人编纂《洪武正韵》,交代他们审音的时候:“以中原雅音为定。”可见,从上古到近古,洛阳作为中国共同语的地位不变。正是这种相续的共同语地位,《切韵》音系与上古音、近代音之间才会一脉相承,其音类互相对应,其间有一致的语音规律相贯通。
从上古到中古的演变有以下几个严格的规则:
(l)第I类到中古只演变为一等与四等,二者互补:带央后元音的演变为一等,带前高元音的演变为四等。
(2)第n类到中古只演变为二等。
(3)三等B类只出现于第W类。
(4)发生唇齿化的韵,只出现于第m类。
(5)每一个上古韵部,到中古只有一个一等韵或四等韵。
(6)每一個上古韵部,到中古只有一个二等韵。
从《切韵》音到近古音主要发生了以下的规则变化:
(l)轻唇音出现。
(2)章组与庄组合并为卷舌音。
(3)日母由鼻音变为流音。
(4)以母与云母合流,零元音出现。
参考文献:
[1][明] 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M].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禄钦立.先秦汉魏南北朝诗[M]. 北京:中华书局,1983
[3]于安澜.汉魏六朝韵谱[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
[4]王力.南北朝诗人用韵考[A].王力文集:第十八卷[C].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1
[5]王力.汉语语音史:第三章:魏晋南北朝音系[A].王力文集:第十卷[C]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
[6]周祖谟.齐梁陈隋时期诗文韵部[A].周祖谟学术论著自选集[C].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7]周祖谟.魏晋宋时期诗文韵部的演变[A]. 周祖谟学术论著自选集[C].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