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草原是生态环境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辽宁省生态脆弱地区的生态系统主体之一。本文对2020年辽宁省草原植被长势情况进行说明,并与前10年同期情况对比分析,为了解辽宁草原植被生长规律和生态文明建设与评价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辽宁省;草原;植被;长势分析
良好的生态环境惠及民生,也是增强辽宁省吸引力、竞争力,打造优质营商环境的重要方面。近年来,辽宁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成效显著。草原是生态环境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辽宁省生态脆弱地区的生态系统主体之一,对于维护辽宁省及周边地区生态安全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对辽宁省草原植被长势状况分析,能够让国家和各地干部群众对辽宁省草原植被在2020年不同生长时期的生长状况有所了解,增进对草原植被生长变化规律的认识,为生态文明建设和评价提供参考依据。
2020年辽宁省草原生长季,对分布于全省主要草原区的124个监测样地观测结果显示,4月下旬至5月中旬全省主要草原区发生旱情,致返青期推迟6天,且返青后长势较差。6月至8月上旬,西部草原区近2个月无有效降水,植被长势很差。8月中下旬的有效降水缓解了旱情,草原植被长势逐渐恢复。9月降水较多,枯黄期较往年有所推迟。具体情况如下。
1.1 草原植被返青情况
3月,全省日平均气温1.5℃,与常年持平,比上年偏低2.5℃;全省月平均降水量18.7毫米,较常年偏高3.8毫米,较上年偏高7.3毫米,土壤墒情良好,为草原植被生长提供良好基础条件。4月,全省日平均气温5.5℃,分别比常年和上年偏低4.7℃和5.1℃,但月底迅速提升,草原植被开始返青;全省降水量19.2毫米,较常年偏低12.4毫米,较上年偏高8.7毫米,西北部草原区出现旱情。5月,全省日平均气温17.6℃,与常年和上年持平,降水量89.6毫米,较常年和上年分别偏高47.8和9.7毫米,但分布极为不均,西北部草原区从4月下旬至5月中旬无有效降水,持续干旱。今年辽宁省主要草原区前期基础条件较好,在4月底随气温上升快速返青,到5月上旬返青率达到50%;根据各草原返青监测点数据显示,草原植被返青率达到50%的日期为4月30日至5月15日,全省主要草原区总体返青率达到50%的日期约为5月7日,比上年提早8天,较常年推迟6天。返青后受干旱影响长势较差。
1.2 草原植被生长情况
6月,全省日平均气温23.5℃,高于常年和上年2℃;而月平均降水量47.2毫米,分别少于常年和上年39.5毫米和25.1毫米,且集中于月初和月末,大部分草原区持续干旱少雨。受持续干旱影响,草原植被生长受限,植被长势明显差于常年,与上年相当。7月,全省日平均气温24.7℃,与常年和上年持平,月内热量条件较好;但月平均降水量为69.8毫米,较常年偏少68.4毫米,仅为常年一半,比上年偏少31.5毫米,比上年还偏少3成。辽宁主要草原区降水严重偏少,造成持续严重干旱,对草原植被生长造成严重影响。特别是辽宁西部草原区,主要植物叶片发黄卷曲,长势很差。8月,全省日平均气温24.4℃,较常年和去年偏高1℃;平均降水量为254.4毫米,较常年偏高103.4毫米,比去年偏少27毫米。全省主要草原区在8月中下旬有4次大范围有效降雨,对旱情起到缓解作用,草原植被长势逐渐恢复。8月下旬,全省草原植被在良好的水热条件下达到盛期,与常年相比延迟15日左右。
1.3 草原植被枯黄情况
9月,全省日平均气温18.7℃,与常年和上年持平,总体热量充足;月平均降水量107.8毫米,比常年和去年分别高出50.9毫米和54.5毫米,明显偏多。充足的水热条件有利于草原植被绿期的保持。到月底迅速降温,草原植被开始枯黄,晚于常年,与上年相当。10月,全省天气以晴好为主,主要草原区植被由北向南逐渐进入枯黄期,到10月中下旬全部枯黄,总体枯黄期较常年有所推迟,和上年相近。
对辽宁省2010~2020年草原植被长势情况做同期对比分析表明,草原植被在返青之前(3月至4月中旬)土壤和水热条件较好的年份有7个,返青条件较差的年份有4个,2020年属较好年份。草原植被返青期(4月中旬至5月中旬)正常的年份有6個,延迟的年份有5个,2020年属于有所延迟年份,但延迟天数不多。草原植被返青后(5月中旬至6月)长势良好的年份有9个,2017年和2020年返青后受干旱影响长势较差。草原植被盛期之前(7月)长势良好的年份有5个,2014~2018年持续发生同期性干旱,长势较差;特别是2020年旱情犹为严重,对植被生长造成严重影响。草原植被盛期(8月)长势具有总体规律性,8月上中旬常延续7月旱情,长势较差,而8月中下旬旱情多能解除长势迅速恢复,多年盛期生长状况对比总体呈波动向上趋势,与全国北方草原长势评价相似,草原植被呈恢复态势。草原植被盛期之后(9月)渐渐停止生长,进入枯黄期相关不多。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异常影响,辽宁省草原植被生长前期多遭受干旱,生长盛期有所延迟,不利于草原生态修复和生物灾害防控工作的开展。
关键词:辽宁省;草原;植被;长势分析
良好的生态环境惠及民生,也是增强辽宁省吸引力、竞争力,打造优质营商环境的重要方面。近年来,辽宁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成效显著。草原是生态环境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辽宁省生态脆弱地区的生态系统主体之一,对于维护辽宁省及周边地区生态安全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对辽宁省草原植被长势状况分析,能够让国家和各地干部群众对辽宁省草原植被在2020年不同生长时期的生长状况有所了解,增进对草原植被生长变化规律的认识,为生态文明建设和评价提供参考依据。
1 辽宁省草原植被长势总体情况
2020年辽宁省草原生长季,对分布于全省主要草原区的124个监测样地观测结果显示,4月下旬至5月中旬全省主要草原区发生旱情,致返青期推迟6天,且返青后长势较差。6月至8月上旬,西部草原区近2个月无有效降水,植被长势很差。8月中下旬的有效降水缓解了旱情,草原植被长势逐渐恢复。9月降水较多,枯黄期较往年有所推迟。具体情况如下。
1.1 草原植被返青情况
3月,全省日平均气温1.5℃,与常年持平,比上年偏低2.5℃;全省月平均降水量18.7毫米,较常年偏高3.8毫米,较上年偏高7.3毫米,土壤墒情良好,为草原植被生长提供良好基础条件。4月,全省日平均气温5.5℃,分别比常年和上年偏低4.7℃和5.1℃,但月底迅速提升,草原植被开始返青;全省降水量19.2毫米,较常年偏低12.4毫米,较上年偏高8.7毫米,西北部草原区出现旱情。5月,全省日平均气温17.6℃,与常年和上年持平,降水量89.6毫米,较常年和上年分别偏高47.8和9.7毫米,但分布极为不均,西北部草原区从4月下旬至5月中旬无有效降水,持续干旱。今年辽宁省主要草原区前期基础条件较好,在4月底随气温上升快速返青,到5月上旬返青率达到50%;根据各草原返青监测点数据显示,草原植被返青率达到50%的日期为4月30日至5月15日,全省主要草原区总体返青率达到50%的日期约为5月7日,比上年提早8天,较常年推迟6天。返青后受干旱影响长势较差。
1.2 草原植被生长情况
6月,全省日平均气温23.5℃,高于常年和上年2℃;而月平均降水量47.2毫米,分别少于常年和上年39.5毫米和25.1毫米,且集中于月初和月末,大部分草原区持续干旱少雨。受持续干旱影响,草原植被生长受限,植被长势明显差于常年,与上年相当。7月,全省日平均气温24.7℃,与常年和上年持平,月内热量条件较好;但月平均降水量为69.8毫米,较常年偏少68.4毫米,仅为常年一半,比上年偏少31.5毫米,比上年还偏少3成。辽宁主要草原区降水严重偏少,造成持续严重干旱,对草原植被生长造成严重影响。特别是辽宁西部草原区,主要植物叶片发黄卷曲,长势很差。8月,全省日平均气温24.4℃,较常年和去年偏高1℃;平均降水量为254.4毫米,较常年偏高103.4毫米,比去年偏少27毫米。全省主要草原区在8月中下旬有4次大范围有效降雨,对旱情起到缓解作用,草原植被长势逐渐恢复。8月下旬,全省草原植被在良好的水热条件下达到盛期,与常年相比延迟15日左右。
1.3 草原植被枯黄情况
9月,全省日平均气温18.7℃,与常年和上年持平,总体热量充足;月平均降水量107.8毫米,比常年和去年分别高出50.9毫米和54.5毫米,明显偏多。充足的水热条件有利于草原植被绿期的保持。到月底迅速降温,草原植被开始枯黄,晚于常年,与上年相当。10月,全省天气以晴好为主,主要草原区植被由北向南逐渐进入枯黄期,到10月中下旬全部枯黄,总体枯黄期较常年有所推迟,和上年相近。
2 草原植被长势多年比分析
对辽宁省2010~2020年草原植被长势情况做同期对比分析表明,草原植被在返青之前(3月至4月中旬)土壤和水热条件较好的年份有7个,返青条件较差的年份有4个,2020年属较好年份。草原植被返青期(4月中旬至5月中旬)正常的年份有6個,延迟的年份有5个,2020年属于有所延迟年份,但延迟天数不多。草原植被返青后(5月中旬至6月)长势良好的年份有9个,2017年和2020年返青后受干旱影响长势较差。草原植被盛期之前(7月)长势良好的年份有5个,2014~2018年持续发生同期性干旱,长势较差;特别是2020年旱情犹为严重,对植被生长造成严重影响。草原植被盛期(8月)长势具有总体规律性,8月上中旬常延续7月旱情,长势较差,而8月中下旬旱情多能解除长势迅速恢复,多年盛期生长状况对比总体呈波动向上趋势,与全国北方草原长势评价相似,草原植被呈恢复态势。草原植被盛期之后(9月)渐渐停止生长,进入枯黄期相关不多。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异常影响,辽宁省草原植被生长前期多遭受干旱,生长盛期有所延迟,不利于草原生态修复和生物灾害防控工作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