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偶戏》赏析

来源 :阅读与鉴赏(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weimin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木偶戏》是一篇写得非常精细的文章,词藻繁复准确,并且因为想象力的融入而新意迭出,像作画中的工笔细描,一笔一笔毫不马虎,步步到位,色彩、动作、表情、场面,无不再三说明,描绘,兼之以贴切生动的比喻,说了又说,描了又描,让人想起色彩堆积雍容华贵的牡丹,而非寥寥几笔的黑白写意兰花。作者回忆了童年时家乡的木偶戏,戏来时欢笑的孩子、欢笑的村庄,热闹、喧嚷、沸腾的生活之流。是木偶戏给平淡的乡村生活带来了生机,这小小的简陋的东西凝结了多少快乐与新奇啊。人们翘首以待的紧张心情,为戏中人物的命运所左右牵扯,心情起沉,在生活中欣赏戏,在戏中领略生活。作者把握住关于木偶戏的全部细节,戏台子,木偶的穿戴,嘴巴,操纵者的灵活,观者的痴与笑,散场的寂寥,并不时插入评价与感悟。只有有过深刻的记忆才能如此生动地再现,一个个紧密相连的细节使木偶戏这一并非大气磅礴的小把戏显得呼之欲出,趣味盎然,仿佛拥有了蓬蓬勃勃朝气四溢的生命力。
  生动的比喻总是比直接描述更能引起读者的想象与回味。比喻是本文的妙处之一。比如,提列尾随木偶戏班的孩子,“先是孩子们穿糖葫芦似的跟着挑子走,怯怯地,不近不远地跟着走。继而糖葫芦串就蔓延成了满地场浮游的葫芦。”糖葫芦串和散落的葫芦表现了孩子们开始与后来截然不同的两种状态,初时一个挨一个一个挤一个还蛮有秩序的样子,后来就压抑不住兴奋,乱拥乱挤,队伍散掉,各行其是,热热闹闹。而看戏的人呢?“许多的足,在锣鼓声中起落,男女老少的足,一时都像系了线的,被一个人的锣鼓提溜着起落。”活画了大家看戏耐唯恐看不清而不断踮起脚尖心随戏动的模样。木偶戏对于乡亲们是什么呢?“一声雷”、“一滴雨”、“一个喜兴而聚的由头”。木偶的嘴一张一合像在吃糖豆或者雄蛙聒鸣,比喻得生动俏皮,既表现了它的机械,又流露出喜爱之情。台下看戏的人也大张了嘴巴,犹如木偶,“像一个等待糖豆的姿势”,描画了众人看戏物我两忘的姿态,真是惟妙惟肖。
  对细节的重视是本文的另一特长。围绕木偶戏的一切都得以纤毫毕现。看的人、演的人、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个转瞬即逝的笑意,一条或深或浅的皱纹,无不精心雕镂。比如描写操纵者手下木偶的情态。“笑的时候,或仰面向天,或弯腰捧腹,配合以全身有节奏的抖颤,让人看不见它的脸。哭的时候,或以袖遮面,或呼天抢地,配合以全身间或的抽动,也让人看不见它的脸。”看似描写得简简单单,却又使操纵者因为木偶面部表情不足而以动作掩饰的手段得以精致入微地展现,观察的敏锐实在值得赞叹。文中不断罗列对于细节的描述,举一反三,在印象上再加深印象,层层叠叠,颇有浓妆之感。
  文章结尾部分却出人意料地写了拉磨的老牛,它们是那样事不关己地置身于乡村偶尔的热闹之外,毫不心动地干着自己的活计,一圈圈,一遍遍,这是否象征了乡村独有的生活节奏与方式呢,纵然有偶尔来到的木偶戏调剂生活,但依然经年不变地维持着自己原来的秩序,什么也无法使其改变。乡情,便附着在这少有变化、经年如一的样态之上,与岁月一道沉人心底。木偶戏,也许它已跳出了简单的事物描摹,而体现着一种无法抑制的怀乡情结。只有对故乡深怀眷恋的人才会如此充满兴致地回味童年生活,回忆那些微不足道,在现代社会来看已过时的游戏。没有浓浓的乡情,不管如何有生活也是写不出来这些文字的。
其他文献
提起郭沫若,人们往往想起他那激情如火的《女神》、《凤凰涅盘》、《雷电颂》等作品。其实,他的小品文也写得清纯自然,别有情趣。其中,散文诗《白鹭》可以视为他的代表作,《白鹭》是一曲自然美的赞歌,文中作者用凝练、新奇的语言,为我们塑造了一种清丽悠远的意境。总观全文,文章虽小,唯美俱全,富有浓浓的诗情画意:它的美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调和与对比的图画美    调和对比反映了矛盾的两种状态:调和是在差
期刊
第Ⅰ卷(共45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括号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山(麓) (露)面 泄(露) (绿)林 (戮)力同心  B.(闾)左 伛(偻) (膂)力 (履)约 不绝如(缕)  C.(汲)取 (棘)手 (亟)需 舟(楫) (诘)屈聱牙  D.(召)见 (肇)事 预(兆) 泥(淖) 桂(棹)兰桨  2.下列各组词语中错别字
期刊
席慕容,是台湾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的女诗人,其诗常以清新淡雅的笔调,率真的情感打动了千千万万读者。《邂逅》一诗借捕捉的那种不期而遇的瞬间,来抒发诗人不尽的离愁别绪的感伤。  诗开头径直描述邂逅情景,以形绘情,这看不见的“忧伤”与“流浪”、“思念”与“岁月”,因“眼角”与“额头”、“白发”与“憔悴的手”而显现;这“眼角”“白发”,是你的,其实也是我的;这“额头”“憔悴的手”,是我的,其实也是你的。诗人
期刊
一、阅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目。(14分)    周庄——世俗文化的启示    ①“周庄的商业气息太浓了!”听见一些游过周庄的人这么说。似乎尽兴之后还带着一种遗憾。我觉得,这是把周庄理解错了,当成了桃花源。不过我听到这样的感叹倒是欣慰,因为我从受众那里看到了世俗文化的力量。  ②周庄从来不是桃花源,“商业气息”是说对了,周庄从来是个商业繁华的集镇,可以说,没有商业,就没有
期刊
《父与子》是俄国作家屠格涅犬的长篇小说,在这篇小说中,作者成功地塑造了巴扎洛夫这个“新人”(指十九世纪中叶俄国文学中出现的一些具有民主主义思想倾向的平民知识分子)形象。  巴扎洛夫出身平民阶层,是某医科大学学生。小说描写巴扎洛夫到同学,贵族子弟阿尔卡季·基尔萨诺夫家做客,同阿尔卡季的一家,特别是其伯父巴威尔的贵族自由主义观点发生尖锐冲突,巴威尔对他恨之入骨,终于为了一件偶然的事故挑起决斗。结果巴威
期刊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这诗对我来说是多么的熟悉啊!它正是“诗圣”杜甫融入了自己对人民的深刻同情后,蘸着泪水写成的千古名篇《兵车行》!  我在拜读之后,真的是感慨良深!  《兵车行》借征夫对老人的答话,倾诉了人民对战争的痛恨和战争所带来的痛苦。  全诗最后一句“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正是借亡者之口,道出了人民对战争的极度痛恨!  战争所带来的痛苦,我在文小深深地体会到了!
期刊
一篇好的作品应该像一杯好茶,读时给人以享受,读后犹觉韵味无穷。《给象鼻虫的建议》可以算是这样的一篇佳作。它坠叶如雨,声稀味淡,清新自然,行文流畅,似叙日常琐事,却又饱注深情。艺术表现淡而有味,立意新巧,发人深思。  作者有意避开光怪陆离、繁华喧闹的大都市,把表现触角伸向自然,伸向昆虫。在乎和与宁静中寻找美、发现美。文章如清泉小溪涓涓而流,给人以美感;同时又让人真切地感到:美其实并不遥远,就在我们身
期刊
散文虽是一种侧重于表现内心感情与思想体验的文体,然而作者主观感情的抒发,又总是不脱离具体的人、事、景、物的。作者总是把客观的人、事、景、物反射于主观感情的表现中,记事性散文要寓情于事,写景状物散文也要赋山水以情性,来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这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不仅把我的性格和情感移注于物,同时也把物的姿态吸收于我。所谓美感经验,其实不过是在聚精会神之中我的情趣和物的情趣往复回流而已。”(《谈美》)
期刊
看到“雨韵”这个题目,我首先想到了荷兰纪录片大师尤里斯·伊文思的影片《雨》。那部纪录短片没有任何情节,只是以阿姆斯特丹的街道为背景,记录了下雨的整个过程,各种富于造型美的画面被剪辑成了一曲大自然的视觉音乐,在那部短片中,尤里斯·伊文思强调影片的记录功能,只是呈现出雨的外在形式美,而杜绝介入人的主观情感。在中国的文学传统中,雨作为人类生存环境的一部分,是诗人墨客频频观照的对象,但它不再是单纯的自然物
期刊
记忆里,只有在槐花盛开的时节,我才感觉到与春天真正挽手。那时,槐树蓊茏葱郁,枝叶婆娑,那垂挂于枝头的槐花,似串串珍珠,点缀于青枝翠叶间。风摆枝条,那静雅的花束,如串串铃铛,翩然摇曳,风情无限,颇具诗意。这是置身于都市的人无法寻求的古朴与自然。  少年上学时,沿着扁担河走。河畔,是一排老枝横虬的槐树。春日,槐树枝叶浓密,枝桠四周张开,树冠如一绿色巨伞,遮掩着半边河水。上学时,头顶一树槐花,缕缕槐香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