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伦气球”48年来,带给台湾人无数欢乐。然而。欢乐的背后。却隐藏着一对外甥、舅舅扶持与报恩的故事。
周末,台中县神冈乡“大伦气球”寂静的厂房内,传出阵阵嬉闹声,只见大人与小孩们挤成一团,忙着在气球模具上,涂上红、黄、蓝、绿等各色乳胶。等待气球烘干时,又迫不及待地玩起气球跑车等玩具。
舅创业 3年便亏损
负责导览的游琬渝说,“大伦”是台湾仅存的气球工厂,去年成立观光工厂,希望借由历史导览、DIY做气球等体验活动,来推广气球文化。
随着游琬渝的父亲、“大伦”总经理游善伯走进48年历史的木造厂房,墙上的黑白照片与斑驳人工器具,静静地诉说着“大伦”近半世纪来的故事,“大伦虽然是我老爸游荣昌传下来的,但创办人却是我舅公吕梧桐。”
吕梧桐经营期货起家,1960年,看上气球加工制造业前景,吕梧桐创办“天伦化工”生产橡胶玩具气球,却因不谙经营,3年便亏损。于是找上当时在花莲经营五金事业有成的外甥游荣昌。
甥支援 婚姻险不保
1963年,游荣昌入主“天伦”,正式更名为“大伦”。游善伯说:“老爸很有生意头脑,气球的原料是橡胶,他常趁橡胶便宜时大量采购,不但大幅降低成本,有时遇到橡胶缺料,同业还会跟他调货。”
“他管理公司也真严,答应客户的交货时间,没一个员工敢有借口拖延。”游荣昌不仅待人严格,律己也甚严。游善伯说:“老爸虽然是总经理,不过公司没赚钱以前,他坚持不领薪水,员工对他真佩服。”
靠着灵活的采购技巧与管理得当,“大伦”很快地在2年内转亏为盈,但游荣昌的婚姻却亮起了红灯。游善伯说:“几年下来,老爸根本没时间回花莲,若记得,就是一通电话;有时忙,忘了,连通电话也没有。妈妈要带囝仔,又要帮忙照顾五金生意,早期交通不便,几年见不到丈夫,难免怨叹。又有三姑六婆挑拨说我爸说不定娶了细姨(小老婆),惹得妈妈很伤心,一气之下还吵说,干脆囝仔分一分,离婚算了。”
攻外销 接单创品牌
眼见家庭就快支离破碎,游荣昌又放心不下刚上轨道的“大伦”,加上对舅舅仍有承诺,几经考虑,只好忍痛割舍自己亲手建立的五金生意,卖掉花莲的财产,全家搬到中部。
上世纪70年代,是“大伦”的全盛期,工厂员工150多人。那时刚退伍没多久的游善伯,也回来帮忙,“老爸也没交代要做啥,我自己跑去送信、递公文、接电话,捡别人不要的工作做。”
游善伯善于观察,送公文兼打杂的过程中,慢慢摸熟公司运作模式,甚至是业务的接单、报价技巧;他也从跑腿小弟,成了业务贝。
当时“大伦”生产的气球以外销为主,为方便客户下单,加快作业流程,游善伯还开发全台第一本气球目录,他得意地说:“我是台湾第一个把气球(吹气前)拍照做成一比一大小目录的人,而且每一页都印上我们的兔子logo,加深客户的品牌印象。”
“大伦”的品牌之路走得极早。游善伯说,早期外销全靠贸易商接单,气球工厂只能沦落到削价竞争的下场,他决定化被动为主动,1981年开始积极参展。“虽然我英文不轮转,也是一皮箱提着,美国、欧洲、澳洲、中东都去过。”
机械化 名气扬海外
游善伯说,自从邻近的潭子加工区成立后,环境、待遇都比传统的气球工厂好,员工纷纷跳槽,“中部原有20几家气球厂,一间间倒闭,仅剩大伦存活下来。幸好老爸很有眼光,20年前,他就看准一定要机械化才能生存。”
“大伦”的机械化并非一帆风顺。最初游荣昌花百万元(新台币,下同)自海外购进自动化设备,游善伯说:“谁知道机器也会水土不服,后来老爸找师傅把机器拆开重组,自己慢慢研究,发现温度、湿度的影响很大,才改良成可以同时生产八色气球,产能倍数成长。”
游家父子俩,一个提升技术、一个拓展业务,质量稳定加上出货速度快,这只来自台湾的“兔子”,很快在国际间闯出名气,成了气球的代名词,知名企业如麦当劳等,也找上“大伦”做广告气球。游善伯说:“曾经,我们外销量居全台之冠。”
业绩交出亮眼成绩单,但游善伯最在乎的仍是父亲的肯定,“老爸对我从来只有责骂跟不信任。一次,我提出利用奖金制度来提高业绩,他一句话就骂回来,从此,我摸摸鼻子,静静地做就对了。”
传二代 铺路等三代
直到4年前,80多岁的游荣昌因年岁渐高主动交棒给游善伯,“我活到60几岁,才真正感受到老爸对我的肯定。刚交棒时,他还常来公司关心,不过最近身体变差,也少来了。”
这二年,游善伯学服装设计的女儿游琬渝也进公司,并负责观光参访业务。父女俩因意见不和时起争执,游琬渝笑说:“这可能是游家的遗传,爸爸总担心小孩不会处理事情。我也希望可以赶紧交棒、退休,不过有些事情急不来,年轻人还需要多磨练。我的责任是将路铺好,等下一代准备好。”
责任编辑 袁 红
周末,台中县神冈乡“大伦气球”寂静的厂房内,传出阵阵嬉闹声,只见大人与小孩们挤成一团,忙着在气球模具上,涂上红、黄、蓝、绿等各色乳胶。等待气球烘干时,又迫不及待地玩起气球跑车等玩具。
舅创业 3年便亏损
负责导览的游琬渝说,“大伦”是台湾仅存的气球工厂,去年成立观光工厂,希望借由历史导览、DIY做气球等体验活动,来推广气球文化。
随着游琬渝的父亲、“大伦”总经理游善伯走进48年历史的木造厂房,墙上的黑白照片与斑驳人工器具,静静地诉说着“大伦”近半世纪来的故事,“大伦虽然是我老爸游荣昌传下来的,但创办人却是我舅公吕梧桐。”
吕梧桐经营期货起家,1960年,看上气球加工制造业前景,吕梧桐创办“天伦化工”生产橡胶玩具气球,却因不谙经营,3年便亏损。于是找上当时在花莲经营五金事业有成的外甥游荣昌。
甥支援 婚姻险不保
1963年,游荣昌入主“天伦”,正式更名为“大伦”。游善伯说:“老爸很有生意头脑,气球的原料是橡胶,他常趁橡胶便宜时大量采购,不但大幅降低成本,有时遇到橡胶缺料,同业还会跟他调货。”
“他管理公司也真严,答应客户的交货时间,没一个员工敢有借口拖延。”游荣昌不仅待人严格,律己也甚严。游善伯说:“老爸虽然是总经理,不过公司没赚钱以前,他坚持不领薪水,员工对他真佩服。”
靠着灵活的采购技巧与管理得当,“大伦”很快地在2年内转亏为盈,但游荣昌的婚姻却亮起了红灯。游善伯说:“几年下来,老爸根本没时间回花莲,若记得,就是一通电话;有时忙,忘了,连通电话也没有。妈妈要带囝仔,又要帮忙照顾五金生意,早期交通不便,几年见不到丈夫,难免怨叹。又有三姑六婆挑拨说我爸说不定娶了细姨(小老婆),惹得妈妈很伤心,一气之下还吵说,干脆囝仔分一分,离婚算了。”
攻外销 接单创品牌
眼见家庭就快支离破碎,游荣昌又放心不下刚上轨道的“大伦”,加上对舅舅仍有承诺,几经考虑,只好忍痛割舍自己亲手建立的五金生意,卖掉花莲的财产,全家搬到中部。
上世纪70年代,是“大伦”的全盛期,工厂员工150多人。那时刚退伍没多久的游善伯,也回来帮忙,“老爸也没交代要做啥,我自己跑去送信、递公文、接电话,捡别人不要的工作做。”
游善伯善于观察,送公文兼打杂的过程中,慢慢摸熟公司运作模式,甚至是业务的接单、报价技巧;他也从跑腿小弟,成了业务贝。
当时“大伦”生产的气球以外销为主,为方便客户下单,加快作业流程,游善伯还开发全台第一本气球目录,他得意地说:“我是台湾第一个把气球(吹气前)拍照做成一比一大小目录的人,而且每一页都印上我们的兔子logo,加深客户的品牌印象。”
“大伦”的品牌之路走得极早。游善伯说,早期外销全靠贸易商接单,气球工厂只能沦落到削价竞争的下场,他决定化被动为主动,1981年开始积极参展。“虽然我英文不轮转,也是一皮箱提着,美国、欧洲、澳洲、中东都去过。”
机械化 名气扬海外
游善伯说,自从邻近的潭子加工区成立后,环境、待遇都比传统的气球工厂好,员工纷纷跳槽,“中部原有20几家气球厂,一间间倒闭,仅剩大伦存活下来。幸好老爸很有眼光,20年前,他就看准一定要机械化才能生存。”
“大伦”的机械化并非一帆风顺。最初游荣昌花百万元(新台币,下同)自海外购进自动化设备,游善伯说:“谁知道机器也会水土不服,后来老爸找师傅把机器拆开重组,自己慢慢研究,发现温度、湿度的影响很大,才改良成可以同时生产八色气球,产能倍数成长。”
游家父子俩,一个提升技术、一个拓展业务,质量稳定加上出货速度快,这只来自台湾的“兔子”,很快在国际间闯出名气,成了气球的代名词,知名企业如麦当劳等,也找上“大伦”做广告气球。游善伯说:“曾经,我们外销量居全台之冠。”
业绩交出亮眼成绩单,但游善伯最在乎的仍是父亲的肯定,“老爸对我从来只有责骂跟不信任。一次,我提出利用奖金制度来提高业绩,他一句话就骂回来,从此,我摸摸鼻子,静静地做就对了。”
传二代 铺路等三代
直到4年前,80多岁的游荣昌因年岁渐高主动交棒给游善伯,“我活到60几岁,才真正感受到老爸对我的肯定。刚交棒时,他还常来公司关心,不过最近身体变差,也少来了。”
这二年,游善伯学服装设计的女儿游琬渝也进公司,并负责观光参访业务。父女俩因意见不和时起争执,游琬渝笑说:“这可能是游家的遗传,爸爸总担心小孩不会处理事情。我也希望可以赶紧交棒、退休,不过有些事情急不来,年轻人还需要多磨练。我的责任是将路铺好,等下一代准备好。”
责任编辑 袁 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