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此次新冠疫情开始,我们经常能听到一个词语:核酸检测。
咽拭子轻轻一刮,就能检出是否感染了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到底是如何做到让看不见的病毒无处遁形的?这么牛的技术又是如何被发明和应用到病毒检测这个领域的?
从基因层面查寻蛛丝马迹
根据国家卫健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下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釆用RT-PCR或/和NGS方法在鼻咽拭子、痰和其他下呼吸道分泌物、血液、粪便等标本中可检测出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是确诊新冠病毒感染最重要的病原学检查依据。也就是说,核酸检测,可以确定咽拭子、痰液等标本中到底有没有新冠病毒。
说起核酸,它其实是所有生命体必不可少的一种组成物质,主要的职责就是携带生命体的遗传信息。核酸主要分为两种:脱氧核糖核酸(大家可能更熟悉它DNA这个名字)以及核糖核酸(RNA)。
DNA和RNA都是由一系列“核糖核苷酸”组成的链条,DNA是由两条链组成的双螺旋结构,而RNA则只有一条链。链条上不同种类核糖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就是遗传信息。
在新冠病毒这样的病毒生物中,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是RNA,每种病毒的RNA,都有其独特的分子排列特征,就像病毒的指纹。所谓病毒核酸检测,也就是使用特有技术,寻找病毒特有的RNA,能找到,我们就可以确定病毒的存在了。
寻找病毒RNA的方法有两种,就是上面提到的RT-PCR(反转录基因扩增)和NGS(基因组测序)。
RT-PCR出结果快(约3-6小时出结果),NGS测序比较慢(约24-72小时出结果),所以大多数人核酸检测采用的是RT-PCR这种方法。
用荧光标记快速定位病毒的RT-PCR技术
假设我们的咽拭子、鼻拭子、痰液等样本中含有新冠病毒,RT-PCR检测基本上是这样一个过程:
第一步,从标本中提取新冠病毒的RNA。简单来说,就是向咽拭子、鼻拭子、痰液等标本中加核酸提取试剂,这些提取剂会把病毒的外壳破坏掉,新冠病毒内的RNA核酸释放出来。
第二步,是把新冠病毒RNA“反转录”成DNA。简单来说,就是使用“反转录酶”,和核糖核苷酸“原料”,把新冠病毒的单链RNA“配对”上另一条由“原料”组成的相呼应的单链,组成一种特殊的双链DNA——cDNA,暂且管它叫“新冠病毒cDNA”。这么做的原因主要是因为RNA只有一条链,结构很不稳定,稍不留神就会碎掉或者糊成一坨,这就没法做后面的检验了,而双链DNA就稳定得多。完成转录后,下面工作都将围绕这条双链的新冠病毒cDNA展开。
最主要的是第三步,进行新冠病毒cDNA的扩增与检测。简单来说,就是利用PCR技术(聚合酶链式反应)大量复制新冠病毒cDNA的数量。大家可以把cDNA的双链想象成一条拉链,PCR的过程其实就是先拉开拉链,把cDNA分成两条单链,然后利用“原料”核糖核苷酸合成与两条链分别配对的新单链,再利用DNA聚合酶作为拉链头,把原本拉开拉链产生的旧单链和配对好的新单链“拉上”,变成双链。这样原本一条拉链,就变成了两条拉链。反复重复这个过程,新冠病毒cDNA就会呈几何级数状被复制扩增出来。
寻找病毒特征的NGS技术
NGS基因组测序,简单来说,就是对咽拭子、鼻拭子、痰液等标本中所含的所有遗传物质进行基因测序,搞清这条单链上每一个“链齿”都是什么。
NGS的技术原理比较简单,但工作起来比较耗时。
与RT-PCR的前三步一样,做好RNA提取、逆转录,然后通过PCR技术将cDNA大量扩增。
完成前三步后,通过DNA剪切酶,把完整的cDNA链条打碎成一系列片段,然后使用高通量测序仪,把各个片段中所含的每一个核糖核苷酸的排列顺序都检测出来,得到一个排列顺序的“文库”。
之后,只需要用已知的新冠病毒核糖核苷酸序列特征,到“文库”中去作比对,一旦发现一致,就说明样本里是含有新冠病毒的,也就是檢测阳性。
结果阴性也非万事大吉
核酸检测阴性,也并不意味着就一定没有受到病毒感染。这种明明已经受到感染,核酸检查却呈现阴性的现象,被称为“假阴性”。
任何测量、检验的方法都难免有误差。如采集样本(如咽拭子)时,没有取到受到病毒感染的部位,样本中就可能不含病毒;如果所取到的样本中病毒太少,也会导致结果阴性;样本在储存、运输中出问题,导致样本中病毒核酸遭到破坏失去活性,检测结果可能会呈现阴性;试剂盒的质量稳定和一致性等因素也可能导致出现假阴性的状况。
相关阅读
“自由散漫”催生的伟大技术
PCR的最早期理念,出自遗传信息之父、美籍印裔科学家哈尔·葛宾·科拉纳(H Gobind Khorana),科拉纳20世纪70年代就多次表示,如果有合适的酶和引物,DNA是可以在体外环境下被高效合成。当时,能够稳定使用的DNA聚合酶还没有被发现,因此,科拉纳还无法实现这一设想。
真正将PCR技术开发落地的,是美国科学家穆利斯(K Mullis)。
穆利斯是一个非常桀骜不驯且生活放荡不羁的人,在20世纪70-80年代,穆利斯似乎受了嬉皮文化的影响,经常和人起冲突。作为一个生物化学领域的学者,他却在自制迷幻药的过程中突发灵感,写了一篇解释宇宙大爆炸的物理学论文,而这篇“用幽默的大白话写成的论文”,居然还发表在颇具学术影响力的《自然》周刊上。随后,穆利斯也频繁转换自己的研究方向,但是每一个研究方向他都很快感到厌烦。
直到1979年,穆利斯加入了Cetus生物技术公司开始生物技术研究,才稍微稳定下来。1983年春季的一天,穆利斯在高速公路上疯狂飙车,突然迸发出了一个扩增DNA的技术灵感。
在初步实验中,穆利斯使用了循环复制和两个引物共同参与反应的方法,已经具备了PCR技术雏形。
1984年,穆利斯因为男女关系方面的不检点而得罪了Cetus公司的同事,整个公司从上到下对穆利斯怨声载道。Cetus公司告诉穆利斯,他只有1年时间,这期间公司会全力支持穆利斯的研究,如果研究失败,穆利斯就得收拾铺盖走人。
在Cetus公司研究员们的共同努力之下,穆利斯团队在1984年11月正式完成了全世界第一个PCR实验,将一个DNA片段进行了10次PCR循环的复制扩增。PCR技术终于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