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出彩”,就是通过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起他们智慧的火花,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此谈几点个人看法。
一、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出彩”,就必须营造一种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的思维自由奔放。只有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下,学生的创意才能得到充分展示。
例如:教学“图画应用题”时,我通过问题创设宽松的情景:师:“同学们喜欢小鸟吗?”生:“喜欢!”师:“教室里有没有小鸟呢?”生(有点失望):“没有。”师(把握时机):“教室里没有小鸟,没关系。老师把小鸟画下来,让同学们欣赏欣赏。”这时学生都饶有兴趣地等待着“小鸟”的出现。紧接着我把画有“在树上有6只小鸟”的图和“又飞来3只小鸟”的图贴在黑板上,让学生欣赏。在他们心情愉悦之际,我因势利导地引导他们观察图画,并用三句话表示这幅图画的意思。由于老师注意创设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使课堂教学有一个好的生成。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应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他们的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例如在教学了圆柱体和圆锥体的体积后,我出示了一个不规则的物体,要求学生想办法求出它的体积。学生通过认真的讨论交流,设计出了一个计算这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案:先将一个容器里放一些水,然后测量并计算出现在容器中水的体积,再将不规则的物体放入容器中,再测量并计算出放入不规则物体后现在容器中水的体积,容器内水的前后体积的差即为这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又如,在教学了年月日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题:“某同学从出生到现在只过了3个生日,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吗?他是哪年哪月哪日出生的?今年2013年他能否过生日?”学生对此展开了讨论,我则适当予以提示。学生很快找到了答案:这个同学是2004年2月29日出生的,因为只有闰年才有2月29日,所以除了2004年以外,只有2008年、2012年才能过生日,今年2013年不是闰年,因此他今年不能过生日。
三、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是一门研究现实世界中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学科。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学生的数学知识与才能,不但来自于课堂,还来自于现实生活实际。因此,我们要把数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
如:教学“圆的认识”时,先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圆形物体,让学生感知“圆”,再通过多媒体演示几只猴子骑着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圆形等轮子的自行车赛跑的情景。开始让学生猜测,谁跑最快,然后媒体演示赛跑过程。结束时,问学生为何骑圆形轮子的猴子跑第一,让学生弄清自行车的轮子为什么做成圆形的道理,让他们感到学习数学很有用,自发产生一种探索兴趣,萌发出一种“自我需要”的强烈求知欲。
教学中还应联系实际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挖掘他们求知的潜能,擦出他们智慧的火花。
如在教学“求长(正)方体的体积”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把一个苹果摆在讲台上,要学生求出苹果的体积是多少?全体学生起初愣住了,而后纷纷议论起来,有的说如果将苹果捏成橡皮泥那样捏成长(正)方体那样就好了……在老师的启示下,学生终于悟出了可以将苹果这个不规则的体积转化为规则的体积,用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容器盛一些水,将苹果放入,只要量出水面升起的高度,就可以算出苹果的体积。以此类推,不单苹果这个不规则的物体的体积可以计算,其他一切类似物体的体积都可以计算。
四、让学生养成合作探究的习惯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教,学生学。学生只不过是一个接受知识的“容器”,没有什么创新可言。因此,其知识更新的“内化”程度很低。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教学中如果养成合作的习惯,不仅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补充,而且增强了交流及整体竞争意识,也利于激发学生自我创新精神的形成,发挥自己的创新才能。
例如:教学“图画应用题”时,让学生同桌合作:用自己喜欢的学具摆出一些图画,让对方编应用题,看谁摆的图画能难倒对方。学生为了表现自己,都积极参与,摆出不同的图画和编出不同的加、减法应用题。与此同时,我还请了5位男同学和4位女同学出来,让学生思考:能编出几道应用题?通过小组讨论,学生编出了:①有9 个同学做游戏,其中5个是男同学,女同学有几个?②有9 个同学做游戏,其中4 个是女同学,男同学有几个?③有9 个同学,走了3个,还剩几个?④教室里有9个同学,走了6个,现在有多少?⑤有5个男同学,4个女同学,一共有多少个同学?……等应用题。
一、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出彩”,就必须营造一种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的思维自由奔放。只有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下,学生的创意才能得到充分展示。
例如:教学“图画应用题”时,我通过问题创设宽松的情景:师:“同学们喜欢小鸟吗?”生:“喜欢!”师:“教室里有没有小鸟呢?”生(有点失望):“没有。”师(把握时机):“教室里没有小鸟,没关系。老师把小鸟画下来,让同学们欣赏欣赏。”这时学生都饶有兴趣地等待着“小鸟”的出现。紧接着我把画有“在树上有6只小鸟”的图和“又飞来3只小鸟”的图贴在黑板上,让学生欣赏。在他们心情愉悦之际,我因势利导地引导他们观察图画,并用三句话表示这幅图画的意思。由于老师注意创设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使课堂教学有一个好的生成。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应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他们的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例如在教学了圆柱体和圆锥体的体积后,我出示了一个不规则的物体,要求学生想办法求出它的体积。学生通过认真的讨论交流,设计出了一个计算这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案:先将一个容器里放一些水,然后测量并计算出现在容器中水的体积,再将不规则的物体放入容器中,再测量并计算出放入不规则物体后现在容器中水的体积,容器内水的前后体积的差即为这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又如,在教学了年月日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题:“某同学从出生到现在只过了3个生日,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吗?他是哪年哪月哪日出生的?今年2013年他能否过生日?”学生对此展开了讨论,我则适当予以提示。学生很快找到了答案:这个同学是2004年2月29日出生的,因为只有闰年才有2月29日,所以除了2004年以外,只有2008年、2012年才能过生日,今年2013年不是闰年,因此他今年不能过生日。
三、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是一门研究现实世界中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学科。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学生的数学知识与才能,不但来自于课堂,还来自于现实生活实际。因此,我们要把数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
如:教学“圆的认识”时,先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圆形物体,让学生感知“圆”,再通过多媒体演示几只猴子骑着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圆形等轮子的自行车赛跑的情景。开始让学生猜测,谁跑最快,然后媒体演示赛跑过程。结束时,问学生为何骑圆形轮子的猴子跑第一,让学生弄清自行车的轮子为什么做成圆形的道理,让他们感到学习数学很有用,自发产生一种探索兴趣,萌发出一种“自我需要”的强烈求知欲。
教学中还应联系实际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挖掘他们求知的潜能,擦出他们智慧的火花。
如在教学“求长(正)方体的体积”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把一个苹果摆在讲台上,要学生求出苹果的体积是多少?全体学生起初愣住了,而后纷纷议论起来,有的说如果将苹果捏成橡皮泥那样捏成长(正)方体那样就好了……在老师的启示下,学生终于悟出了可以将苹果这个不规则的体积转化为规则的体积,用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容器盛一些水,将苹果放入,只要量出水面升起的高度,就可以算出苹果的体积。以此类推,不单苹果这个不规则的物体的体积可以计算,其他一切类似物体的体积都可以计算。
四、让学生养成合作探究的习惯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教,学生学。学生只不过是一个接受知识的“容器”,没有什么创新可言。因此,其知识更新的“内化”程度很低。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教学中如果养成合作的习惯,不仅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补充,而且增强了交流及整体竞争意识,也利于激发学生自我创新精神的形成,发挥自己的创新才能。
例如:教学“图画应用题”时,让学生同桌合作:用自己喜欢的学具摆出一些图画,让对方编应用题,看谁摆的图画能难倒对方。学生为了表现自己,都积极参与,摆出不同的图画和编出不同的加、减法应用题。与此同时,我还请了5位男同学和4位女同学出来,让学生思考:能编出几道应用题?通过小组讨论,学生编出了:①有9 个同学做游戏,其中5个是男同学,女同学有几个?②有9 个同学做游戏,其中4 个是女同学,男同学有几个?③有9 个同学,走了3个,还剩几个?④教室里有9个同学,走了6个,现在有多少?⑤有5个男同学,4个女同学,一共有多少个同学?……等应用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