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 研究舌下含服脱敏治疗小儿过敏性鼻炎的效果。方法 选取80例小儿过敏性鼻炎患者作为本次研究观察对象,该组患者均为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2019年6月~2020年6月收治,采用随机数表法分组,对照组(n=40)常规过敏性鼻炎治疗,如氯雷他定片或糠酸莫米松鼻雾喷剂;观察组(n=40)舌下含服脱敏畅迪粉尘螨滴剂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治疗后鼻痒、流涕、打喷嚏症状缓解时间,以及患儿免疫功能变化。结果 观察组患儿采用舌下含服脱敏治疗后,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且观察组患儿鼻痒、流涕、打喷嚏症状缓解时间较对照组更短,差异显著(P<0.05);两组在治疗前,免疫功能指测CD3+、CD4+无差异(P>0.05),治疗后均有升高,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 对小儿过敏性鼻炎患者采取舌下含服脱敏剂进行治疗,可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患儿免疫功能的提高,降低因过敏性鼻炎产生的症状,值得临床借鉴。
关键词:小儿过敏性鼻炎;舌下含服脱敏剂;治疗效果;免疫功能;症状缓解
中图分类号:R76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011(2021)-7-0033-03
小儿过敏性鼻炎属于鼻腔黏膜变应性疾病,是耳鼻喉科常见的临床疾病表现。由于患儿体质原因,在接触花粉、尘螨等元素后将产生致敏状态[1]。临床对于小儿过敏性鼻炎的采用糖皮质激素,短期疗效较佳,但就长远疗效而言,治疗效果并不理想,在停药后复发情况较为严重,并且长时间服用,会对患儿造成额外的损伤[2-3]。随着过敏性鼻炎的频繁发生,临床考虑将免疫疗法用于小儿过敏性鼻炎治疗中,采用脱敏治疗的方式使患儿肢体逐渐耐受,进而达到治疗效果[4]。对此,以下研究将探討舌下含服脱敏剂治疗过敏性鼻炎的治疗效果,现将结果已示下文。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80例小儿过敏性鼻炎患者作为本次研究观察对象,该组患者均为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2019年6月~2020年6月收治,采用数字表抽取法随机分组,对照组(常规过敏性鼻炎治疗,n=40)中,男21例,女19例;年龄介于4~12岁之间,平均(7.43±2.91)岁。观察组(舌下含服脱敏治疗,n=40)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介于5~13岁之间,平均(7.99±2.45)岁。两组患儿资料均衡可比(P<0.05)。本研究经医学伦理协会审批,患儿及家属均对研究方案知悉并予以知情同意书签署。
1.2 纳排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小儿过敏性鼻炎诊断标准。
排除标准:家族哮喘病史;对所用药物存在禁忌;临床资料不完善;拒绝参与。
1.3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小儿过敏性鼻炎治疗方式,主要为患儿发放抗过敏药物,如氯雷他定(生产企业:万特制药(海南)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0402)10 mg,每晚口服;或采用糠酸莫米松鼻雾喷剂(生产企业:Schering-Plough Labo N.V.(比利时),国家准字H20140100)50 μg 喷鼻进行治疗,1次/d,2个月后停用。
观察组采用舌下含服脱敏剂,即畅迪粉尘螨滴剂(生产企业:浙江我武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20060012),需注意脱敏剂的剂量,首次不宜超过0.05 mg,随后可根据患儿的耐受情况将药物剂量加大,剂量加大时需循序渐进,不可一次性增加过多,在加量过程中需注重患儿身体反应,避免出现不良症状,连续治疗2个月。
1.4 观察指标
①治疗效果:评测两组患儿临床疗效,分为三级评测指标;显效:患儿鼻痒、打喷嚏、鼻塞状况缓解明显,实验室检查结果呈阴性;有效:患儿鼻痒、鼻塞、打喷嚏症状缓解较好,实验室检查呈好转;无效:以上症状均无缓解,且伴随加重。②症状改善:统计两组患儿治疗结束后,鼻痒、鼻塞、打喷嚏时间长短。③免疫功能变化:在治疗后抽取患儿空腹静脉血用于免疫功能指标的检测,包含CD4+、CD3+、CD8+。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分析
将实验所涉数据资料于SPSS22.0中录入展开统计,组间计数即治疗效果应用[n(%)]表示,经χ2检验;计量资料即症状改善、免疫功能变化在表述时应用(x±s)表示 ,经t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观察组患儿采用舌下含服脱敏剂治疗后,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者差异显著(P<0.05)。见表1。
2.2 症状改善
观察组患儿鼻痒、流涕、打喷嚏症状缓解时间均少于对照组,两者差异显著(P<0.05)。见表2。
2.3 免疫功能改善
两组在治疗前,免疫功能指测CD3+、CD4+无差异(P>0.05),治疗后均有升高,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 见表3。
3 讨论
小儿过敏性鼻炎属于多发性过敏反应,由于患儿与花粉、尘螨等接触,导致变应原机体处于致敏状态,使患儿生活质量受到影响[5]。该疾病病因较为复杂,与患儿自身生活环境、身体状态、生活方式等因素密切相关,随着环境的日益变化,小儿过敏性鼻炎的发生率呈直线上升状态[6]。由于该疾病出现的临床反应、普通上呼吸道感染较为相符,故影响患儿治疗,导致出现咽炎、鼻窦炎或支气管炎等疾病。
小儿过敏性鼻炎在免疫活性细胞以及细胞因子共同作用下,鼻腔黏膜病变,临床常采用免疫疗法主抗炎药物进行治疗[7]。此类药物对于小儿过敏性鼻炎短期疗效较为理想,但就长期疗效而言,停药后复发率较高。因过敏性鼻炎受免疫细胞参与后,发生I型变态反应,与患儿体内腺体分泌或组胺释放有关,导致鼻塞以及流涕症状的发生[8]。临床常使用的糖皮质激素进行干预,能对鼻炎产生较强的抗炎作用,缓解炎症引起的反应,但长期疗效并不理想。 对此,临床尝试将免疫脱敏疗法用于过敏性鼻炎的治疗方式当中,就以往临床疗效而言效果较好。通过在患儿过敏性鼻炎非发作期进行舌下含服,可增强其机体抵抗力及对变应原的耐受力,降低过敏反应症状,进而达到缓解鼻痒、流涕、打喷嚏等情况,降低患儿痛苦。就上述研究结果显示,对观察者患儿应用舌下含服脱敏剂治疗后,治疗总有效率较高,对患儿疾病状态时间改善较强,可降低患儿痛苦。此外,就免疫学功能检测指标显示均有所提升,表明将舌下含服脱敏治疗,用于小儿过敏性鼻炎治疗中,可使患儿机体免疫功能上升,降低过敏性鼻炎对患儿机体的侵害,就此改善临床症状,降低复发反应,提高患儿免疫力。
综上所述,对于小儿过敏性鼻炎的治疗,可将舌下含服脱敏剂加入治疗中,以起到较好的临床疗效,并改善患儿机体免疫功能,强化抵抗力,减少疾病复发,该方式具有较高临床疗效,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刘思强,马丽娜.舌下含服脱敏治疗小儿过敏性鼻炎的效果及对患儿免疫功能的影响[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2019,16(4):30-33.
[2]陳毛毛.畅迪试剂脱敏治疗小儿过敏性鼻炎的临床疗效及对嗜酸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水平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7,9(3):252-255.
[3]吕显林,岳耀光,张永强,等.舌下含服粉尘螨滴剂对小儿过敏性鼻炎伴腺样体肥大的疗效[J].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15,55(3):40-43.
[4]李萌,王亚晶,孟桓申.消风通窍法治疗小儿过敏性鼻炎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21(6):80-82.
[5]李凤伟.小儿过敏性鼻炎与支气管哮喘相关性的临床分析[J].北京医学,2017,39(4):429-430.
[6]雷丁婷.自拟益气脱敏汤联合氯雷他定治疗小儿过敏性鼻炎肺气虚寒型49例临床观察[J].中医儿科杂志,2018,14(6):53-56.
[7]邹杨,余海波,唐成忠.丙酸氟替卡松气雾剂联合西替利嗪治疗小儿季节性过敏性鼻炎的临床效果[J].西部医学,2019,31(3):443-446.
[8]曹秋梅,孙辉.小儿支气管哮喘合并过敏性鼻炎的护理体会[J].包头医学,2019,43(3):49-50.
关键词:小儿过敏性鼻炎;舌下含服脱敏剂;治疗效果;免疫功能;症状缓解
中图分类号:R76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011(2021)-7-0033-03
小儿过敏性鼻炎属于鼻腔黏膜变应性疾病,是耳鼻喉科常见的临床疾病表现。由于患儿体质原因,在接触花粉、尘螨等元素后将产生致敏状态[1]。临床对于小儿过敏性鼻炎的采用糖皮质激素,短期疗效较佳,但就长远疗效而言,治疗效果并不理想,在停药后复发情况较为严重,并且长时间服用,会对患儿造成额外的损伤[2-3]。随着过敏性鼻炎的频繁发生,临床考虑将免疫疗法用于小儿过敏性鼻炎治疗中,采用脱敏治疗的方式使患儿肢体逐渐耐受,进而达到治疗效果[4]。对此,以下研究将探討舌下含服脱敏剂治疗过敏性鼻炎的治疗效果,现将结果已示下文。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80例小儿过敏性鼻炎患者作为本次研究观察对象,该组患者均为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2019年6月~2020年6月收治,采用数字表抽取法随机分组,对照组(常规过敏性鼻炎治疗,n=40)中,男21例,女19例;年龄介于4~12岁之间,平均(7.43±2.91)岁。观察组(舌下含服脱敏治疗,n=40)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介于5~13岁之间,平均(7.99±2.45)岁。两组患儿资料均衡可比(P<0.05)。本研究经医学伦理协会审批,患儿及家属均对研究方案知悉并予以知情同意书签署。
1.2 纳排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小儿过敏性鼻炎诊断标准。
排除标准:家族哮喘病史;对所用药物存在禁忌;临床资料不完善;拒绝参与。
1.3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小儿过敏性鼻炎治疗方式,主要为患儿发放抗过敏药物,如氯雷他定(生产企业:万特制药(海南)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0402)10 mg,每晚口服;或采用糠酸莫米松鼻雾喷剂(生产企业:Schering-Plough Labo N.V.(比利时),国家准字H20140100)50 μg 喷鼻进行治疗,1次/d,2个月后停用。
观察组采用舌下含服脱敏剂,即畅迪粉尘螨滴剂(生产企业:浙江我武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20060012),需注意脱敏剂的剂量,首次不宜超过0.05 mg,随后可根据患儿的耐受情况将药物剂量加大,剂量加大时需循序渐进,不可一次性增加过多,在加量过程中需注重患儿身体反应,避免出现不良症状,连续治疗2个月。
1.4 观察指标
①治疗效果:评测两组患儿临床疗效,分为三级评测指标;显效:患儿鼻痒、打喷嚏、鼻塞状况缓解明显,实验室检查结果呈阴性;有效:患儿鼻痒、鼻塞、打喷嚏症状缓解较好,实验室检查呈好转;无效:以上症状均无缓解,且伴随加重。②症状改善:统计两组患儿治疗结束后,鼻痒、鼻塞、打喷嚏时间长短。③免疫功能变化:在治疗后抽取患儿空腹静脉血用于免疫功能指标的检测,包含CD4+、CD3+、CD8+。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分析
将实验所涉数据资料于SPSS22.0中录入展开统计,组间计数即治疗效果应用[n(%)]表示,经χ2检验;计量资料即症状改善、免疫功能变化在表述时应用(x±s)表示 ,经t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观察组患儿采用舌下含服脱敏剂治疗后,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者差异显著(P<0.05)。见表1。
2.2 症状改善
观察组患儿鼻痒、流涕、打喷嚏症状缓解时间均少于对照组,两者差异显著(P<0.05)。见表2。
2.3 免疫功能改善
两组在治疗前,免疫功能指测CD3+、CD4+无差异(P>0.05),治疗后均有升高,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 见表3。
3 讨论
小儿过敏性鼻炎属于多发性过敏反应,由于患儿与花粉、尘螨等接触,导致变应原机体处于致敏状态,使患儿生活质量受到影响[5]。该疾病病因较为复杂,与患儿自身生活环境、身体状态、生活方式等因素密切相关,随着环境的日益变化,小儿过敏性鼻炎的发生率呈直线上升状态[6]。由于该疾病出现的临床反应、普通上呼吸道感染较为相符,故影响患儿治疗,导致出现咽炎、鼻窦炎或支气管炎等疾病。
小儿过敏性鼻炎在免疫活性细胞以及细胞因子共同作用下,鼻腔黏膜病变,临床常采用免疫疗法主抗炎药物进行治疗[7]。此类药物对于小儿过敏性鼻炎短期疗效较为理想,但就长期疗效而言,停药后复发率较高。因过敏性鼻炎受免疫细胞参与后,发生I型变态反应,与患儿体内腺体分泌或组胺释放有关,导致鼻塞以及流涕症状的发生[8]。临床常使用的糖皮质激素进行干预,能对鼻炎产生较强的抗炎作用,缓解炎症引起的反应,但长期疗效并不理想。 对此,临床尝试将免疫脱敏疗法用于过敏性鼻炎的治疗方式当中,就以往临床疗效而言效果较好。通过在患儿过敏性鼻炎非发作期进行舌下含服,可增强其机体抵抗力及对变应原的耐受力,降低过敏反应症状,进而达到缓解鼻痒、流涕、打喷嚏等情况,降低患儿痛苦。就上述研究结果显示,对观察者患儿应用舌下含服脱敏剂治疗后,治疗总有效率较高,对患儿疾病状态时间改善较强,可降低患儿痛苦。此外,就免疫学功能检测指标显示均有所提升,表明将舌下含服脱敏治疗,用于小儿过敏性鼻炎治疗中,可使患儿机体免疫功能上升,降低过敏性鼻炎对患儿机体的侵害,就此改善临床症状,降低复发反应,提高患儿免疫力。
综上所述,对于小儿过敏性鼻炎的治疗,可将舌下含服脱敏剂加入治疗中,以起到较好的临床疗效,并改善患儿机体免疫功能,强化抵抗力,减少疾病复发,该方式具有较高临床疗效,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刘思强,马丽娜.舌下含服脱敏治疗小儿过敏性鼻炎的效果及对患儿免疫功能的影响[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2019,16(4):30-33.
[2]陳毛毛.畅迪试剂脱敏治疗小儿过敏性鼻炎的临床疗效及对嗜酸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水平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7,9(3):252-255.
[3]吕显林,岳耀光,张永强,等.舌下含服粉尘螨滴剂对小儿过敏性鼻炎伴腺样体肥大的疗效[J].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15,55(3):40-43.
[4]李萌,王亚晶,孟桓申.消风通窍法治疗小儿过敏性鼻炎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21(6):80-82.
[5]李凤伟.小儿过敏性鼻炎与支气管哮喘相关性的临床分析[J].北京医学,2017,39(4):429-430.
[6]雷丁婷.自拟益气脱敏汤联合氯雷他定治疗小儿过敏性鼻炎肺气虚寒型49例临床观察[J].中医儿科杂志,2018,14(6):53-56.
[7]邹杨,余海波,唐成忠.丙酸氟替卡松气雾剂联合西替利嗪治疗小儿季节性过敏性鼻炎的临床效果[J].西部医学,2019,31(3):443-446.
[8]曹秋梅,孙辉.小儿支气管哮喘合并过敏性鼻炎的护理体会[J].包头医学,2019,43(3):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