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11月5日,来自吉林省各地百余名农村历史教师带着对前沿的历史教学理论的渴望、带着向来自全国各地、省市名师学习的渴望,也带着对历史教学的困惑,齐聚省会长春,开始了为期十二天的学习,在这十二天的学习期间,我既有收获又有着迷茫与困惑。
一、我的收获
收获之一:专家引领——迷航中的指路明灯!
2012年11月5日下午,我们迎来了“国培”的第一节课。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全国历史学会理事长李伟科教授为我们做题为《历史课程标准与教材的修订介绍》的报告。在报告中,李教授从现行历史《课标》与修订后的历史《课标》对比入手,剖析了《课标》修订的必要性。接下来的三个多小时报告中,李教授深入浅出的分析了《课标》修订的必要性、《课标》对课程目标的制定、《课标》选取历史知识原则等。
11月6日上午,东北师大历史文化学院副校长周巩固教授做题为《中学历史教学相关的史实理论》的专题报告,周教授从人文精神的内涵、中西人文精神的差异、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教育人文精神的缺失、人文精神是教师必备的基本素养四个角度旁征博引的论述了初中历史教学应强调以人为本即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全体学生的发展,更强调了只有改革评价机制、改变教育方法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独到见解。
11月6日下午,来自于黑龙江省教育学院的刘海燕研究员做了题为《历史学科有效教学的实践与研究》的报告,她给我们带来了兄弟省的历史教育教学新理念。刘研究员从运用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求知欲的方式入手,探究了什么是学生喜欢的历史课堂、课改十年历史课堂存在哪些问题、存在问题的原因是什么,深刻剖析了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与方法。
在培训的十二天里,我们认真聆听了14节专家报告、讲座,专家们最前沿的教学理念、最深刻的教学剖析拓展了我们的历史视野,丰富了我们的历史专业知识。“理论是行动的先导”,在十二天的学习中,我们深深的感受到学习对一个常年工作在教育一线的教育工作者的重要性,没有理论指导的历史教学是瘦削而干瘪的,只有由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而构筑起来的历史课堂才是真正属于学生的课堂。
收获之二:骨干示范——历史课原来可以这样上!
11月8日、9日上午我们有幸来到东北师大附中明珠校区、吉林大学附属中学,观摩了6位历史教师的课堂教学,在我心中反复的出现了这样一句话“历史课原来可以这样上!”
东北师大附中历史组一直致力于对历史校本教研课题的研究,这次有两位老师为我们做了现场观摩课。崔凌志老师的《走近甲骨文》,将中国古老的文字形成,抽丝剥茧的细细道来,从课前展示初一学生校本研究的成果到课堂以骨为材刻画文字的活动,层层深入,即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又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力;栾玉峰老师的校本选修课《芳香之旅》带给我们一节别样的历史课,精致的茶具、芳香的清茶、悠扬的乐曲,如喧嚣中注入的一丝静谧,如一泓清泉滋润着学生们的心灵,中华的茶文化在历史课堂上活化了。
吉大附中的案例教学法更为我们展示了一种别样的历史课堂。精彩的情境导入、点晴的问题设置、详实的史政材料呈现,老师们运用典型的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深入分析案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所学知识,缩短理论与实际的距离,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井植新老师以其丰富的历史知识底蕴、流畅的语言表述、和蔼自然的教态给听课教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经过十二天,“国培”班的全体学员有个共同的感受:这是自新课程以来,我们历史教师尤其是农村历史教师在集中培训活动中,享受到的最高级别的文化盛宴。
省教育学院的张燕老师也是我们亲爱的班主任老师,她不仅为我们精心安排了课程,还亲自为我们做了讲座,每天还和我们一起听课、深入班级参与我们的教学论坛活动。所以,我代表 “国培”班全体学员再次表达对张燕老师的敬意和谢意,您辛苦了!
十二天的学习,我们在研讨交流中学会了互相欣赏;在观摩课后激烈的辩论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记得东北师大王洪梅老师曾说过“每一次培训就是一次洗脑”,由这次培训更引发了每一位教师对“自己教”和“学生学”的更深一层的思考,下面是汇报的第二部分。
二、我的困惑
这一期的培训学员大都来自于全省各地区的农村一线教师,对于初中历史教学都有着自己的不同的认识和观点,在折服于专家渊博的学识、感受着骨干示范课热烈气氛的同时,我们更应该思索的是,在培训结束后,我们应该带给家乡孩子们怎样的历史课堂?
困惑一:教学资源急待拓展与教学资金匮乏之间的矛盾。
记得为我们做培训的一位老师无意中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学校为历史考察、历史教研,准备了大量的资金,我手中可支配的资金有十几、二十万。”当听到这组数字时,我无奈的笑了,这应该是我们全校的一年的教学经费了。
困惑二:教学模式选择与学生素质差异之间的矛盾。
新课程理论有这样一句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教师是人不是神!再好的引导,也要有配合,教学不是教师一个人的展示,而是教与学的互动,试问,在我们农村中学,有几个学生会弹奏古筝,又有几个学生知道乔布斯?
困惑三:中考指挥棒与学习时间分配之间的矛盾。
农村历史教师尴尬的地位是显而易见的,初一初二不重视,初三要成绩,中考历史成绩要被拿来与政治成绩进行横比,在学生一天的学习时间安排中,若用于学习历史的时间超过一小时,不要说所谓的主科老师不同意,估计家长也不会同意的。
面对这林林种种的困难与困惑,我们做为一名农村历史教师是不是就要随波逐流、自我放弃呢?当然不是。在课堂上,我们可以向每一分每一秒要效率,设计好每一个教学环节;在课堂外,我们可以开发拓展身边一山一水做为教学资源。只要我们有一颗热爱历史教学的心、只要我们尊重那属于我们的三尺讲台,相信农村初中历史教育依然会多姿多彩、绚烂夺目。
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这十二天的培训如十二天的的洗礼,洗去了我们的一些浮躁,让我们多了一些理性的思考。当每天伴着灯光整理笔记、写出反思时,那一个个鲜活的案例让我们激动,更让我们深思。
就让我们执着于教育理想,放飞心中的梦想吧,让我们与农村初中历史教育共同成长!
一、我的收获
收获之一:专家引领——迷航中的指路明灯!
2012年11月5日下午,我们迎来了“国培”的第一节课。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全国历史学会理事长李伟科教授为我们做题为《历史课程标准与教材的修订介绍》的报告。在报告中,李教授从现行历史《课标》与修订后的历史《课标》对比入手,剖析了《课标》修订的必要性。接下来的三个多小时报告中,李教授深入浅出的分析了《课标》修订的必要性、《课标》对课程目标的制定、《课标》选取历史知识原则等。
11月6日上午,东北师大历史文化学院副校长周巩固教授做题为《中学历史教学相关的史实理论》的专题报告,周教授从人文精神的内涵、中西人文精神的差异、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教育人文精神的缺失、人文精神是教师必备的基本素养四个角度旁征博引的论述了初中历史教学应强调以人为本即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全体学生的发展,更强调了只有改革评价机制、改变教育方法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独到见解。
11月6日下午,来自于黑龙江省教育学院的刘海燕研究员做了题为《历史学科有效教学的实践与研究》的报告,她给我们带来了兄弟省的历史教育教学新理念。刘研究员从运用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求知欲的方式入手,探究了什么是学生喜欢的历史课堂、课改十年历史课堂存在哪些问题、存在问题的原因是什么,深刻剖析了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与方法。
在培训的十二天里,我们认真聆听了14节专家报告、讲座,专家们最前沿的教学理念、最深刻的教学剖析拓展了我们的历史视野,丰富了我们的历史专业知识。“理论是行动的先导”,在十二天的学习中,我们深深的感受到学习对一个常年工作在教育一线的教育工作者的重要性,没有理论指导的历史教学是瘦削而干瘪的,只有由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而构筑起来的历史课堂才是真正属于学生的课堂。
收获之二:骨干示范——历史课原来可以这样上!
11月8日、9日上午我们有幸来到东北师大附中明珠校区、吉林大学附属中学,观摩了6位历史教师的课堂教学,在我心中反复的出现了这样一句话“历史课原来可以这样上!”
东北师大附中历史组一直致力于对历史校本教研课题的研究,这次有两位老师为我们做了现场观摩课。崔凌志老师的《走近甲骨文》,将中国古老的文字形成,抽丝剥茧的细细道来,从课前展示初一学生校本研究的成果到课堂以骨为材刻画文字的活动,层层深入,即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又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力;栾玉峰老师的校本选修课《芳香之旅》带给我们一节别样的历史课,精致的茶具、芳香的清茶、悠扬的乐曲,如喧嚣中注入的一丝静谧,如一泓清泉滋润着学生们的心灵,中华的茶文化在历史课堂上活化了。
吉大附中的案例教学法更为我们展示了一种别样的历史课堂。精彩的情境导入、点晴的问题设置、详实的史政材料呈现,老师们运用典型的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深入分析案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所学知识,缩短理论与实际的距离,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井植新老师以其丰富的历史知识底蕴、流畅的语言表述、和蔼自然的教态给听课教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经过十二天,“国培”班的全体学员有个共同的感受:这是自新课程以来,我们历史教师尤其是农村历史教师在集中培训活动中,享受到的最高级别的文化盛宴。
省教育学院的张燕老师也是我们亲爱的班主任老师,她不仅为我们精心安排了课程,还亲自为我们做了讲座,每天还和我们一起听课、深入班级参与我们的教学论坛活动。所以,我代表 “国培”班全体学员再次表达对张燕老师的敬意和谢意,您辛苦了!
十二天的学习,我们在研讨交流中学会了互相欣赏;在观摩课后激烈的辩论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记得东北师大王洪梅老师曾说过“每一次培训就是一次洗脑”,由这次培训更引发了每一位教师对“自己教”和“学生学”的更深一层的思考,下面是汇报的第二部分。
二、我的困惑
这一期的培训学员大都来自于全省各地区的农村一线教师,对于初中历史教学都有着自己的不同的认识和观点,在折服于专家渊博的学识、感受着骨干示范课热烈气氛的同时,我们更应该思索的是,在培训结束后,我们应该带给家乡孩子们怎样的历史课堂?
困惑一:教学资源急待拓展与教学资金匮乏之间的矛盾。
记得为我们做培训的一位老师无意中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学校为历史考察、历史教研,准备了大量的资金,我手中可支配的资金有十几、二十万。”当听到这组数字时,我无奈的笑了,这应该是我们全校的一年的教学经费了。
困惑二:教学模式选择与学生素质差异之间的矛盾。
新课程理论有这样一句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教师是人不是神!再好的引导,也要有配合,教学不是教师一个人的展示,而是教与学的互动,试问,在我们农村中学,有几个学生会弹奏古筝,又有几个学生知道乔布斯?
困惑三:中考指挥棒与学习时间分配之间的矛盾。
农村历史教师尴尬的地位是显而易见的,初一初二不重视,初三要成绩,中考历史成绩要被拿来与政治成绩进行横比,在学生一天的学习时间安排中,若用于学习历史的时间超过一小时,不要说所谓的主科老师不同意,估计家长也不会同意的。
面对这林林种种的困难与困惑,我们做为一名农村历史教师是不是就要随波逐流、自我放弃呢?当然不是。在课堂上,我们可以向每一分每一秒要效率,设计好每一个教学环节;在课堂外,我们可以开发拓展身边一山一水做为教学资源。只要我们有一颗热爱历史教学的心、只要我们尊重那属于我们的三尺讲台,相信农村初中历史教育依然会多姿多彩、绚烂夺目。
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这十二天的培训如十二天的的洗礼,洗去了我们的一些浮躁,让我们多了一些理性的思考。当每天伴着灯光整理笔记、写出反思时,那一个个鲜活的案例让我们激动,更让我们深思。
就让我们执着于教育理想,放飞心中的梦想吧,让我们与农村初中历史教育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