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全球建筑行业的不断扩张,环境问题也是与日俱增,各国都在积极探索可持续的建筑发展道路。绿色建筑作为环境友好的代表形式,由于其在建造过程中消耗更少的资源以及更低的损耗,正备受各国青睐,我国的环境问题更为严重,因此在我国推行绿色建筑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然而,对于绿色建筑来讲,投资者往往只看重初期的投资的增加,并没有长远的看待效益,这也为绿色建筑的发展带来了一些阻碍。
【关键词】绿色建筑;环保;节能
为了把建筑节能工作扎实有效地落实下去,依据JGJ26—95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DBJ04—2l6—1999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对建筑专业和采暖专业分别有具体的要求。建筑部分节能约30%,主要项目有屋顶、外墙、不采暖楼梯间隔墙、户门、外窗、外门、不采暖地下室顶板等。采暖部分节能约20%,主要项目有:分户控制、分户计量、分室温控、有单独锅炉房的设备效率、外管网损失等。
一、全寿命周期绿色建筑的环保节能技术
(一)设计阶段
设计是绿色建筑的重要阶段。绿色建筑在设计中,就要体现环保健康和节能的特点。一般采用整体设计。建筑整体设计就是指在建筑设计的初始阶段,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通过被动式建筑设计、建筑参数优化设计等建筑设计及技术手段,并结合周边建筑及环境的影响,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如太阳能、风能等减少对有机能源的依赖,创造舒适的人居环境。
(二)施工阶段
施工是建筑中能耗消耗最多的阶段,也是环保和节能技术中关键阶段。在施工中,使用健康和节能的材料和设备,强化绿色建筑的施工技术,是绿色建筑施工中的重要手段。
绿色施工与传统的施工方法相比,有较大区别。传统的施工方法以满足工程本身指标为目的,以工程质量、工期、成本等为根本目标,在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方面考虑很少,当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方面与工程质量、工期、成本等发生冲突时,总是采取保证后者,放弃前者,这样做的后果常常是工程本身的质量、工期、成本达到了要求,但浪费了资源,破坏了环境,给社会留下了不可弥补的遗憾。建筑物绿色施工是对施工策划、材料采购、现场施工、工程验收等进行控制,强调施工全过程“四节一环保”。就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为核心,以环保优先为原则,追求高效、低耗、环保,统筹兼顾,实现工程质量、安全、文明、效益、环保综合效益最大化,是具有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施工方法。
(三)使用阶段
绿色建筑的最终功能是满足使用的功能。因此,要求环境品质能够满足环保健康和满足人们的舒适性。室内环境品质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室内热环境问题,一个是室内空气质量问题。因此,室内环境要讲究通风和采光技术,还要采用地热,分户计暖等措施来进行节能。室外环境要能够美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因此,要采用绿化措施还要采用节水、绿化等技术措施。
二、绿色建筑的质量控制
(一)制度保障
任何一个新事物的发展都离不开推动力,而政策法规正是绿色建筑发展的驱动力。政策支撑最基本的是要建立合理的、切实可行的政策法规,这是保证政策实施的先决条件,要防止不切实际的理想政策。而政策支撑最关键的是执法力度,目前中国的建筑节能法规的执行力度还不够,应该设立相应的執法监督机构,切实保障建筑法规的实施。因此,要真正实现绿色建筑政策支撑,就必须要严守“法”的观念。与此同时,激励政策有利于绿色建筑在中国的发展,出台相应的奖励措施可以激励和促进绿色建筑的开发和建设。这样,绿色建筑才能得到人们的认可,才能得到更有效地质量控制。
(二)标准完善
国外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发展较快,已经过了评估参数确定阶段,正步入完善标识阶段。相比而言,我国由于绿色建筑的起步较晚,因此相应的评估系统开发工作也进行较晚。应特别注意的是,由气候、地域、环境参数、资源状况、人文素质、技术水平、法规标准以及发展现状等的不同,国外体系的评估参数在很大程度_卜是不适应中国绿色建筑的发展的。因此中国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应建立在充分调研、科学立项、切实实践的基础之上,这将是绿色建筑发展的一大重点。在研发新建建筑绿色评估体系的同时,应同时开发既有建筑绿色化的评估方法。
结 语
保护环境、节约能源和资源是全社会所关心的问题,可持续建筑发展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子孙后代的生存环境。我们应了解国际发达国家的可持续建筑的研究动态及评价体系,针对我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建设规模巨大,对能源需求和资源供给有很大矛盾等具体情况,有借鉴有选择地从执行建筑标准规范、强化建筑工程质量入手,加大建筑节能力度、因地制宜的利用可再生资源,走适合我国特色的可持续建筑的发展道路。
作者简介:
刘方圆(1989.4-),男,汉族,陕西渭南人,本科,从事方向建筑工程教学方向。
冯翔(1964.9-),男,汉族,四川宜宾市,副教授,从事建筑工程技术教学与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杨子江,国外节能建筑[J].房材与应用2003,05.
[2]蔚鹏飞,建筑节能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2008.(12):125-125.
[3]刘素平,从不同的角度谈建筑节能[J].建材技术与应用2007,(2):43-44.
[4]刘婕,新技术、新材料在住宅设计中的应用[J].建筑节能.2006.(5):19-20.
【关键词】绿色建筑;环保;节能
为了把建筑节能工作扎实有效地落实下去,依据JGJ26—95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DBJ04—2l6—1999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对建筑专业和采暖专业分别有具体的要求。建筑部分节能约30%,主要项目有屋顶、外墙、不采暖楼梯间隔墙、户门、外窗、外门、不采暖地下室顶板等。采暖部分节能约20%,主要项目有:分户控制、分户计量、分室温控、有单独锅炉房的设备效率、外管网损失等。
一、全寿命周期绿色建筑的环保节能技术
(一)设计阶段
设计是绿色建筑的重要阶段。绿色建筑在设计中,就要体现环保健康和节能的特点。一般采用整体设计。建筑整体设计就是指在建筑设计的初始阶段,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通过被动式建筑设计、建筑参数优化设计等建筑设计及技术手段,并结合周边建筑及环境的影响,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如太阳能、风能等减少对有机能源的依赖,创造舒适的人居环境。
(二)施工阶段
施工是建筑中能耗消耗最多的阶段,也是环保和节能技术中关键阶段。在施工中,使用健康和节能的材料和设备,强化绿色建筑的施工技术,是绿色建筑施工中的重要手段。
绿色施工与传统的施工方法相比,有较大区别。传统的施工方法以满足工程本身指标为目的,以工程质量、工期、成本等为根本目标,在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方面考虑很少,当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方面与工程质量、工期、成本等发生冲突时,总是采取保证后者,放弃前者,这样做的后果常常是工程本身的质量、工期、成本达到了要求,但浪费了资源,破坏了环境,给社会留下了不可弥补的遗憾。建筑物绿色施工是对施工策划、材料采购、现场施工、工程验收等进行控制,强调施工全过程“四节一环保”。就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为核心,以环保优先为原则,追求高效、低耗、环保,统筹兼顾,实现工程质量、安全、文明、效益、环保综合效益最大化,是具有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施工方法。
(三)使用阶段
绿色建筑的最终功能是满足使用的功能。因此,要求环境品质能够满足环保健康和满足人们的舒适性。室内环境品质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室内热环境问题,一个是室内空气质量问题。因此,室内环境要讲究通风和采光技术,还要采用地热,分户计暖等措施来进行节能。室外环境要能够美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因此,要采用绿化措施还要采用节水、绿化等技术措施。
二、绿色建筑的质量控制
(一)制度保障
任何一个新事物的发展都离不开推动力,而政策法规正是绿色建筑发展的驱动力。政策支撑最基本的是要建立合理的、切实可行的政策法规,这是保证政策实施的先决条件,要防止不切实际的理想政策。而政策支撑最关键的是执法力度,目前中国的建筑节能法规的执行力度还不够,应该设立相应的執法监督机构,切实保障建筑法规的实施。因此,要真正实现绿色建筑政策支撑,就必须要严守“法”的观念。与此同时,激励政策有利于绿色建筑在中国的发展,出台相应的奖励措施可以激励和促进绿色建筑的开发和建设。这样,绿色建筑才能得到人们的认可,才能得到更有效地质量控制。
(二)标准完善
国外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发展较快,已经过了评估参数确定阶段,正步入完善标识阶段。相比而言,我国由于绿色建筑的起步较晚,因此相应的评估系统开发工作也进行较晚。应特别注意的是,由气候、地域、环境参数、资源状况、人文素质、技术水平、法规标准以及发展现状等的不同,国外体系的评估参数在很大程度_卜是不适应中国绿色建筑的发展的。因此中国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应建立在充分调研、科学立项、切实实践的基础之上,这将是绿色建筑发展的一大重点。在研发新建建筑绿色评估体系的同时,应同时开发既有建筑绿色化的评估方法。
结 语
保护环境、节约能源和资源是全社会所关心的问题,可持续建筑发展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子孙后代的生存环境。我们应了解国际发达国家的可持续建筑的研究动态及评价体系,针对我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建设规模巨大,对能源需求和资源供给有很大矛盾等具体情况,有借鉴有选择地从执行建筑标准规范、强化建筑工程质量入手,加大建筑节能力度、因地制宜的利用可再生资源,走适合我国特色的可持续建筑的发展道路。
作者简介:
刘方圆(1989.4-),男,汉族,陕西渭南人,本科,从事方向建筑工程教学方向。
冯翔(1964.9-),男,汉族,四川宜宾市,副教授,从事建筑工程技术教学与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杨子江,国外节能建筑[J].房材与应用2003,05.
[2]蔚鹏飞,建筑节能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2008.(12):125-125.
[3]刘素平,从不同的角度谈建筑节能[J].建材技术与应用2007,(2):43-44.
[4]刘婕,新技术、新材料在住宅设计中的应用[J].建筑节能.2006.(5):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