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初中阶段是学生系统性学习历史的重要阶段。由于学生刚刚开始学习历史,对一些历史事件只能够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并未从根本上理解该历史事件所具有的意义,为此历史教师需要通过一定的方式来加深学生对史实的理解,而史料运用无疑是一种非常好的选择。本文通过对初中历史教学进行调查,研究了初中历史教师运用史料的情况,而后以调查结果为参考,对史料运用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措施进行了探讨,希望对相关人员有所帮助。
关键词:初中历史;史料;运用情况;调查研究
很多史实都需要通过史料考证而得出。史料的运用利于教师进行更好的教学,这是因为史料的讲解让学生了解到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整个过程以及对于当时社会所产生的影响。通过史料学生可以自主探究历史,这对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很大帮助。现如今,绝大部分教师在教学期间都会主动运用史料,而有些教师则对其不甚重视,致使学生只能够机械学习,逐渐对历史越来越不敢兴趣。
1 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运用情况调查
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当前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运用史料来辅助历史教学内容讲解的人数较多,基本可以占83.8%的比例,还有些教师很少使用教科书中的史料来进行辅助讲解,这些教师占整体的16.2%。教科书是教师进行历史教学的基础,从相关实践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在教学中运用教科书中的史料开展教学的课堂效果相对较好。但同时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历史教科书中的史料通常都比较短小,对辅助学生学习的作用并不大,因此无法很好的让学生通过教材中的史料来激发起学习历史的好奇心。
而在运用教材中史料进行课堂讲解的83.8%的教师中,有19.4%的教师经常对教科书以外的史料知识进行补充,有75.8%的教师偶尔对教科书外的史料知识进行补充,而有4.8%教师基本上对课外史料不补充。从这一调查结果中可以发现,现如今虽然很多历史教师都能够在课上对教材以外的史料加以补充,但是却很少有教师能够做到经常引用教科书以外的史料来辅助教学。
结合上述两种调查结果可以总结出这样的结论:大多数教师都对教材中的史料加以利用,但是很少有教师经常利用课外史料,因此广大初中历史教师应该以利用教材中史料的同时,还需要按照教学要求来利用课外史料,以此让学生对历史学习更感兴趣。
2 当前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运用存在的问题
2.1 初中历史教材本身存在问题
初中历史虽然已经具有一定的系统性,但是所学知识整体上讲非常浅显,因此教材中并不对史料进行长篇描述,通常都很简短,只是某一个历史事件的片段,或者是简单的概括史实内容,学生从中无法对史实所处于的当时背景环境有所理解,因此学生常常对教材中的史料并不感兴趣。编者在编写教材时,可能认为初中学生理解不了过于深刻的史料,或者是自身没有将史料看作是帮助学生理解史实的工具,所以编写的史料都非常简短。无论是基于何种原因,学生的确不能从史料中对所学习的史实加以印证,也不能从中找到兴趣点加以研究,这实际上对学生探究知识能力的培养非常不利。
2.2 教材之外史料运用存在的问题
这主要是教师的责任,虽然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一定的关系,但是如果没有教师正确的引导,学生难以从众多的课外史料中找到一个恰当的史料来阅读,更难以找到相应的史料加以探究。学生自己要通过各种学习途径获得相关资料,比如图书馆、博物馆、电脑、杂志等。学生在查阅文献资料时,应掌握“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原则,在这个信息时代大量信息参差不齐,应避免在不重要的资料上浪费过多时间。而这一过程中教师需加强对学生的经验指导。
2.3 学生兴趣问题
在获得学习资料后,只有学生有充分的自主性和学习兴趣,才能对所掌握资料有探究兴趣。教师应重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
3 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运用问题的解决方法
3.1 加强史料运用的趣味性和思考性
比如在学习改革开放这一历史事件时,为了使同学们深刻体会到改革开放30年中国的巨大变化,教师可以运用图文并茂的课件向同学展示。从衣食住行用等各方面来表现巨大变化,比如:人们由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健康转变;人们的服饰也由千篇一律的灰色、蓝色转变为各种风格的时尚服饰;由平房搬进了高楼大厦;交通工具盒和通讯工具越来越发达、越来越便利。这将会极大地吸引学生的兴趣,进而促使学生探究改革开放为什么会带来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提高学习效率。
3.2 史料运用要与学生心理特点相符合
由于初中生的心理特征、思维能力还没达到较高水平,教师应在教学中多运用具体的、形象的资料,较少使用抽象概念。他们对问题的理解和剖析还停留于表面现象,难以透过现象看本质。因此,在使用直观易懂的传说或者故事时,教师应循序渐进地进行引导。
3.3 注重教师在史料运用中的主导地位
初中階段是学生认知发展的重要阶段,教师应加强引导和帮助,平时做好有心人,为学生收集有用的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同时,史料运用要与课堂目标紧密结合,与教学重难点相契合;教师在学生遇到问题时,为学生提供解决策略,给予帮助和支持。
3.4 正确处理好课文内容与补充资料之间的关系
现代教材观把所有承载着教学内容和信息的材料都纳入教材的范围,教材内容变得丰富多样。教科书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教科书中提供的史料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都是编者精挑细选的,科学性与真实性可以确保,并且选取的资料都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有效解决了历史教学中“资料难找”的问题。另外也要注重课外史料的引用,但是注意不能过多地引用,否则学生会不把史料视为历史过程的组成部分,而是视为教学中附加的部分;学生会把课堂上获得的原始资料认为是意外的“好东西”,从而没有把史料与历史认识的过程联系起来,这显然与史料运用的初衷不相符。
结束语
综上所述,可知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当对史料的运用加以重视,为学生营造一种自主探究的课堂氛围,这样才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通过史料的讲解,学生就能够通过史料来识别史实的真实性,更真实性的感受到历史。史实原本就来自于史料,如果能够对史料更比较好的理解与感悟,学生基本上都能够对史实发生的必要性与偶然性有所理解。
参考文献
[1]刘芳.简论史料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成功(教育),2010(7).
[2]杨翠荣.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的运用[J].成才之路,2010(15).
[3]陈家华.史料教学的缺憾与思考—2010年台州市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评比分析[J].历史教学(中学版),2011(4).
[4]宋芳.理性引领策略,智慧点燃课堂—读《智慧课堂:史料教学中的方法与策略》[J].考试周刊,2011(16).
[5]曹中原.历史教学补充史料五注意[J].教学与管理,2010(7).
关键词:初中历史;史料;运用情况;调查研究
很多史实都需要通过史料考证而得出。史料的运用利于教师进行更好的教学,这是因为史料的讲解让学生了解到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整个过程以及对于当时社会所产生的影响。通过史料学生可以自主探究历史,这对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很大帮助。现如今,绝大部分教师在教学期间都会主动运用史料,而有些教师则对其不甚重视,致使学生只能够机械学习,逐渐对历史越来越不敢兴趣。
1 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运用情况调查
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当前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运用史料来辅助历史教学内容讲解的人数较多,基本可以占83.8%的比例,还有些教师很少使用教科书中的史料来进行辅助讲解,这些教师占整体的16.2%。教科书是教师进行历史教学的基础,从相关实践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在教学中运用教科书中的史料开展教学的课堂效果相对较好。但同时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历史教科书中的史料通常都比较短小,对辅助学生学习的作用并不大,因此无法很好的让学生通过教材中的史料来激发起学习历史的好奇心。
而在运用教材中史料进行课堂讲解的83.8%的教师中,有19.4%的教师经常对教科书以外的史料知识进行补充,有75.8%的教师偶尔对教科书外的史料知识进行补充,而有4.8%教师基本上对课外史料不补充。从这一调查结果中可以发现,现如今虽然很多历史教师都能够在课上对教材以外的史料加以补充,但是却很少有教师能够做到经常引用教科书以外的史料来辅助教学。
结合上述两种调查结果可以总结出这样的结论:大多数教师都对教材中的史料加以利用,但是很少有教师经常利用课外史料,因此广大初中历史教师应该以利用教材中史料的同时,还需要按照教学要求来利用课外史料,以此让学生对历史学习更感兴趣。
2 当前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运用存在的问题
2.1 初中历史教材本身存在问题
初中历史虽然已经具有一定的系统性,但是所学知识整体上讲非常浅显,因此教材中并不对史料进行长篇描述,通常都很简短,只是某一个历史事件的片段,或者是简单的概括史实内容,学生从中无法对史实所处于的当时背景环境有所理解,因此学生常常对教材中的史料并不感兴趣。编者在编写教材时,可能认为初中学生理解不了过于深刻的史料,或者是自身没有将史料看作是帮助学生理解史实的工具,所以编写的史料都非常简短。无论是基于何种原因,学生的确不能从史料中对所学习的史实加以印证,也不能从中找到兴趣点加以研究,这实际上对学生探究知识能力的培养非常不利。
2.2 教材之外史料运用存在的问题
这主要是教师的责任,虽然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一定的关系,但是如果没有教师正确的引导,学生难以从众多的课外史料中找到一个恰当的史料来阅读,更难以找到相应的史料加以探究。学生自己要通过各种学习途径获得相关资料,比如图书馆、博物馆、电脑、杂志等。学生在查阅文献资料时,应掌握“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原则,在这个信息时代大量信息参差不齐,应避免在不重要的资料上浪费过多时间。而这一过程中教师需加强对学生的经验指导。
2.3 学生兴趣问题
在获得学习资料后,只有学生有充分的自主性和学习兴趣,才能对所掌握资料有探究兴趣。教师应重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
3 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运用问题的解决方法
3.1 加强史料运用的趣味性和思考性
比如在学习改革开放这一历史事件时,为了使同学们深刻体会到改革开放30年中国的巨大变化,教师可以运用图文并茂的课件向同学展示。从衣食住行用等各方面来表现巨大变化,比如:人们由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健康转变;人们的服饰也由千篇一律的灰色、蓝色转变为各种风格的时尚服饰;由平房搬进了高楼大厦;交通工具盒和通讯工具越来越发达、越来越便利。这将会极大地吸引学生的兴趣,进而促使学生探究改革开放为什么会带来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提高学习效率。
3.2 史料运用要与学生心理特点相符合
由于初中生的心理特征、思维能力还没达到较高水平,教师应在教学中多运用具体的、形象的资料,较少使用抽象概念。他们对问题的理解和剖析还停留于表面现象,难以透过现象看本质。因此,在使用直观易懂的传说或者故事时,教师应循序渐进地进行引导。
3.3 注重教师在史料运用中的主导地位
初中階段是学生认知发展的重要阶段,教师应加强引导和帮助,平时做好有心人,为学生收集有用的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同时,史料运用要与课堂目标紧密结合,与教学重难点相契合;教师在学生遇到问题时,为学生提供解决策略,给予帮助和支持。
3.4 正确处理好课文内容与补充资料之间的关系
现代教材观把所有承载着教学内容和信息的材料都纳入教材的范围,教材内容变得丰富多样。教科书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教科书中提供的史料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都是编者精挑细选的,科学性与真实性可以确保,并且选取的资料都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有效解决了历史教学中“资料难找”的问题。另外也要注重课外史料的引用,但是注意不能过多地引用,否则学生会不把史料视为历史过程的组成部分,而是视为教学中附加的部分;学生会把课堂上获得的原始资料认为是意外的“好东西”,从而没有把史料与历史认识的过程联系起来,这显然与史料运用的初衷不相符。
结束语
综上所述,可知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当对史料的运用加以重视,为学生营造一种自主探究的课堂氛围,这样才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通过史料的讲解,学生就能够通过史料来识别史实的真实性,更真实性的感受到历史。史实原本就来自于史料,如果能够对史料更比较好的理解与感悟,学生基本上都能够对史实发生的必要性与偶然性有所理解。
参考文献
[1]刘芳.简论史料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成功(教育),2010(7).
[2]杨翠荣.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的运用[J].成才之路,2010(15).
[3]陈家华.史料教学的缺憾与思考—2010年台州市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评比分析[J].历史教学(中学版),2011(4).
[4]宋芳.理性引领策略,智慧点燃课堂—读《智慧课堂:史料教学中的方法与策略》[J].考试周刊,2011(16).
[5]曹中原.历史教学补充史料五注意[J].教学与管理,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