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情境创设的原则
情境创设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情境创设要有吸引力;情境创设要有整体性;情境创设要有层次性;情境创设要有多样性。
二、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创设有效的教学情景
在物理教学中,情景的创设一般有五种方法。
1.实验创设。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实验是创设物理情境教学的重要途径之一。在物理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教者设计一个具有一定趣味性的实验,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能为后面的教学起到铺垫作用,实验的目的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用实验创设物理情景时,要注意以下问题:(1)实验要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一致,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能提出问题。不同学生观察的角度不同,获得的信息不同,可能提出不同的问题,做为教师不但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而且还要合理引导。(2)实验的设计要有启发性、趣味性,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实验现象要明显,仪器的尺寸要足够大,测量仪表的刻度线要适当粗些,观察物体与背景的对比度要强,过程中的变化要显著。如关于“自感”的教学中,可用传统的两个演示实验来创设发现问题的情境:在其中一个实验中小灯泡“通而不亮”,而在另一个实验中小灯泡“断而不熄”。这样的现象会引起学生的好奇,产生“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的问题,并萌发去研究探索这个现象原因的兴趣。也可以组织几个学生参与到“千人震”活动中,明显体验到几伏电池也能产生打人的高电压,从而,引发学生惊奇和质疑,为下面的学习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情景。
2.问题创设。物理教学就是通过引导学生去探索、解决一个个问题,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教学目标。新课程就是强调学生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验证物理规律。物理问题教学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结合现实生活提出具有探究意义的问题,给学生创造一个物理情景,在情景中让学生积极动脑思考。
例如:高一物理教学中,在讲解力的合成和分解时,可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提问学生:细棉线下面挂一只重物,用一根线时易断还是两根线时易断?
学生感到很好笑,认为肯定是用一根线时线易断。教师开始演示,一根线提得起重物,而两根夹角较大的细线提重物时,线断了!这一现象立即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和质疑:为什么两根线的效果反而不如一根线呢?这一情境不仅激发了学生探索的兴趣和进一步学习的动力,也使学生认识到了原有观念的错误,主动地调整、重组认知结构。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习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引起学生内心的冲突,动摇学生已有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从而唤起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使学生进人探索者的角色,真正“卷入”到学习活动之中,以达到掌握知识,训练思维的目的。
3.故事创设。故事就是生活,生活就是故事。我们的生活由一个个故事组成,生活有了故事,也就有了精彩;生活有了故事,也就有了意义。听故事对于绝大多数中学生来说是一大乐趣。通过曲折的与本课内容有关的故事在课堂中介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消除差生对物理的恐惧感,增强物理的趣味性。如在讲《行星的运动》这节内容的开始,我从地心说与日心说之争讲起,从火烧哥白尼到第谷连续20年对行星位置的观测记录,再到开普勒对第谷观测资料的研究,怎样经过4年的刻苦计算,先后如何否定了19种设想,最后总结出行星运动的三定律,全体学生听得都入了迷,很快进入了情境中。
4.生活创设。教育学理论指出:“学生的发展是在真实的生活中实现的,教育要关注学生的真实的生活活动和需要。”生活世界是蕴藏着丰富的价值和意义的世界,生活世界是学生获得实实在在的发展的主要力量源泉。在学习“超重与失重”这一节时,我给学生布置了这样的研究性课题“在电梯中称体重,什么时候示数不稳定”,要求学生在课外仔细观察电梯中,体重计的读数变化情况,并思考为什么?找到变化的原因,同时让学生体验在电梯减速运行时的感受。对于这个原本很抽象的问题,变成一个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学生很感兴趣,研究的积极性很高,多数学生进行了认真的观察。为了搞清其中的原因,不少学生认真预习“超重与失重”这一节内容,有的同学还上网查阅了有关资料。由于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和体验,上新课时,同学们思维活跃,讨论激烈。本节课从日常生活到科技前沿,已超过了书本的内容,使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得到加强,使其思维空间得到拓展,让学生很自然地感受到现实生活当中就有物理,物理就实实在在存在与平凡的生活和科技之中。
5.多媒体创设。多媒体技术能提供声形再现、图文并茂的学习环境,能使一些抽象的概念、复杂的物理过程、微观、宏观世界直观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虚拟情境,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各种器官的参与,提高学习效率。
如《牛顿第一定律》中伽利略的理想实验无法用具体的实验演示。但运用多媒体动画能使学生更直观的了解伽利略的推理过程。再如对ɑ粒子散射实验,可让学生观察ɑ粒子散射的动画模拟实验,呈现实验装置、实验过程、实验现象,从而激发学生探究原子结构奥秘的兴趣,积极分析实验现象,猜想、推理原子的结构情况。
情境创设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情境创设要有吸引力;情境创设要有整体性;情境创设要有层次性;情境创设要有多样性。
二、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创设有效的教学情景
在物理教学中,情景的创设一般有五种方法。
1.实验创设。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实验是创设物理情境教学的重要途径之一。在物理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教者设计一个具有一定趣味性的实验,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能为后面的教学起到铺垫作用,实验的目的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用实验创设物理情景时,要注意以下问题:(1)实验要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一致,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能提出问题。不同学生观察的角度不同,获得的信息不同,可能提出不同的问题,做为教师不但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而且还要合理引导。(2)实验的设计要有启发性、趣味性,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实验现象要明显,仪器的尺寸要足够大,测量仪表的刻度线要适当粗些,观察物体与背景的对比度要强,过程中的变化要显著。如关于“自感”的教学中,可用传统的两个演示实验来创设发现问题的情境:在其中一个实验中小灯泡“通而不亮”,而在另一个实验中小灯泡“断而不熄”。这样的现象会引起学生的好奇,产生“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的问题,并萌发去研究探索这个现象原因的兴趣。也可以组织几个学生参与到“千人震”活动中,明显体验到几伏电池也能产生打人的高电压,从而,引发学生惊奇和质疑,为下面的学习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情景。
2.问题创设。物理教学就是通过引导学生去探索、解决一个个问题,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教学目标。新课程就是强调学生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验证物理规律。物理问题教学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结合现实生活提出具有探究意义的问题,给学生创造一个物理情景,在情景中让学生积极动脑思考。
例如:高一物理教学中,在讲解力的合成和分解时,可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提问学生:细棉线下面挂一只重物,用一根线时易断还是两根线时易断?
学生感到很好笑,认为肯定是用一根线时线易断。教师开始演示,一根线提得起重物,而两根夹角较大的细线提重物时,线断了!这一现象立即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和质疑:为什么两根线的效果反而不如一根线呢?这一情境不仅激发了学生探索的兴趣和进一步学习的动力,也使学生认识到了原有观念的错误,主动地调整、重组认知结构。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习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引起学生内心的冲突,动摇学生已有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从而唤起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使学生进人探索者的角色,真正“卷入”到学习活动之中,以达到掌握知识,训练思维的目的。
3.故事创设。故事就是生活,生活就是故事。我们的生活由一个个故事组成,生活有了故事,也就有了精彩;生活有了故事,也就有了意义。听故事对于绝大多数中学生来说是一大乐趣。通过曲折的与本课内容有关的故事在课堂中介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消除差生对物理的恐惧感,增强物理的趣味性。如在讲《行星的运动》这节内容的开始,我从地心说与日心说之争讲起,从火烧哥白尼到第谷连续20年对行星位置的观测记录,再到开普勒对第谷观测资料的研究,怎样经过4年的刻苦计算,先后如何否定了19种设想,最后总结出行星运动的三定律,全体学生听得都入了迷,很快进入了情境中。
4.生活创设。教育学理论指出:“学生的发展是在真实的生活中实现的,教育要关注学生的真实的生活活动和需要。”生活世界是蕴藏着丰富的价值和意义的世界,生活世界是学生获得实实在在的发展的主要力量源泉。在学习“超重与失重”这一节时,我给学生布置了这样的研究性课题“在电梯中称体重,什么时候示数不稳定”,要求学生在课外仔细观察电梯中,体重计的读数变化情况,并思考为什么?找到变化的原因,同时让学生体验在电梯减速运行时的感受。对于这个原本很抽象的问题,变成一个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学生很感兴趣,研究的积极性很高,多数学生进行了认真的观察。为了搞清其中的原因,不少学生认真预习“超重与失重”这一节内容,有的同学还上网查阅了有关资料。由于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和体验,上新课时,同学们思维活跃,讨论激烈。本节课从日常生活到科技前沿,已超过了书本的内容,使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得到加强,使其思维空间得到拓展,让学生很自然地感受到现实生活当中就有物理,物理就实实在在存在与平凡的生活和科技之中。
5.多媒体创设。多媒体技术能提供声形再现、图文并茂的学习环境,能使一些抽象的概念、复杂的物理过程、微观、宏观世界直观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虚拟情境,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各种器官的参与,提高学习效率。
如《牛顿第一定律》中伽利略的理想实验无法用具体的实验演示。但运用多媒体动画能使学生更直观的了解伽利略的推理过程。再如对ɑ粒子散射实验,可让学生观察ɑ粒子散射的动画模拟实验,呈现实验装置、实验过程、实验现象,从而激发学生探究原子结构奥秘的兴趣,积极分析实验现象,猜想、推理原子的结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