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它突破和超越了学科本位的观念,真正把学生作为一个大写的“人”确立起来。这意味着新的基础教育观是“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是“目中有人”的教育,是把学生看成有思想、有权利、有尊严,正在成长发展中的人的教育。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音乐教学;以人为本
随着新的课程改革的进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是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和爱好日益被越来越多的家长所接受,这种形式的变化对于改善我们的音乐课堂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由于长时间学生对于音乐课的不重视,导致我们有些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应付的现象,这对于我们课堂教学的有效展开是极大的制约。因此,我们音乐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大好机会,改善我们的教学,构建新的音乐课堂。
一、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感受音乐的能力
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积极定势,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因此,最佳教学情境的建立,是十分必要的。良好的学习环境,不仅包括教室、教学设备、仪器和挂图等,更重要的是情感因素、心理环境。其表现为教师愿意教、善于教,学生喜欢学、勤于学。所以,当教师进入课堂后,必须要有饱满的热情、最佳的心境和高昂的教学激情,以此感染学生,从而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比如用《猫捉老鼠》的音乐游戏来训练学生的听辨能力。让四位学生分别戴上老鼠头饰,手里拿一张旋律卡片,其他学生扮演猫的角色。老师在四个卡片中任选一个在琴上弹出,哪一位学生先听出来,就来指着那一句旋律唱一遍,就表示老鼠被捉住了。老师最后评出捉老鼠的能手并奖励他。此外,如果音乐教师还具备一定的绘画技巧和电教手段,那么在音乐教学中就能更好地利用情境来服务于教学。
二、设计多样化的音乐活动,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个性化
过去音乐教学形式单一化,或是教师教,学生模仿唱;或者先学读谱再依谱唱歌等,使得学生感到音乐学习比较沉重,单调乏味。新的《音乐课程标准》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要求学习方式由单一转向多样,让学生在读中学、唱中学、做中学、听中学,在思考中学习,在创造中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更多的学习方式,从而获得学习中的乐趣与全面和谐的发展。
在低年级的教材中,编排了大量的聆听、表演、编创与活动,内容比以前的教材要丰富,这要求我们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与创造,把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潜质作为重点。在教授《好朋友》一课时由于是学期初,一年级学生刚入小学还不入轨,上课好动,有些孩子胆怯,我就利用歌曲教学作为切入点,走进学生中间,唱着走向某一个同学“你的名字叫什么?”,他就 回答“我叫××”接下来 我们互相拍手问好。这样既熟悉了学生,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也是新课改中教师角色的转换。从而引导学生进入乐学、想学、自主学习的境地。
三、创设自由探索情境,激活学生的创造欲
创造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艺术生命力的源泉。音乐课程标准提出了音乐课程的“创展的价值”,鼓励音乐创造,并拓展了“创造”这一新的教学领域。
在歌曲表演上,新课改打破以往老套沉闷的教学方法,改变“老师怎样做,我就怎样学”的模式,鼓励学生大胆创造,随着音乐和节奏做自己喜欢的动作。孩子的表现欲和创造力是十分棒的,你会发现每位孩子简直是很棒的表演家!在教授《洗手绢》时,鼓励学生创编歌词,于是“红太阳,白云彩,妈妈做饭我洗碗”,“……我帮妈妈来拖地……”等等的歌詞一涌而出。当时,我真的很感动,创造是孩子的天性啊。这样通过各种音乐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创造欲,培养学生情趣,发展他们对音乐的感受力和表现力,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四、抓住激发学生的“兴趣”来开展教学活动
激发培养兴趣是各学段的共同目标。因此,在教学中我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在每节音乐课的开始我都会说:“欢迎大家和老师一起进入愉快的音乐课堂。”这样,激发他们的求知兴趣,让孩子觉得音乐课是快乐的体验过程。
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好动是天性,模仿是本能。利用他们的年龄和生理特征,让学生随着音乐模仿动作,模唱旋律,让他们在听一听,想一想,动一动,唱一唱的活动中感受音乐,表现音乐,体验音乐活动带来的快乐。比如在聆听音乐时,引导学生学会耳听、脑想、口说三者的结合,设计问题,让学生安静的带着问题去聆听音乐,巧妙地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音乐习惯,接着让学生选择动作参与音乐作品,根据音乐说自己的感受。这样无意中感受音乐,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兴趣很浓,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五、新理念在音乐教学中的实施途径及方法
1.为音乐特长生搭建舞台,积极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学校是个五彩缤纷的教育乐园,音乐教师应该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学生的兴趣欲望、教师的职业优势,开展形式各异的音乐活动。如组织乐队、合唱队、舞蹈队,编写音乐墙报,举办文艺演出,开展歌咏比赛……总之,要想尽一切办法,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为学生音乐特长的彰显搭建平台。这不仅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学校工作的需要。在教学中,还应特别注重讲练结合、学用一致,帮助学生把知识转化为技能,逐步具有识谱、唱歌的能力。教师应做到讲一点,练一点,切莫只讲不练。如讲了切分音符,就要唱有切分音符的乐句,应把识谱能力的培养贯穿到整个唱歌教学中,教唱新歌时特别要注意指导学生唱好曲谱。在学生初步认识并理解音符的时值、高低后,不要一句句带唱,这样会造成学生的依赖心理,学无长进。可从曲谱中选出难唱的乐句或乐段,重点指导。难点突破后,其余部分让学生独立练习视唱,使学生在视唱中有所收获,激发兴趣,提高视谱能力。
2.树立音乐特长生的自信心,积极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人各有所长,特长是人自信的资本。在一个班级中,学生的情趣不同,个性差异很大。所以,在不同的活动中,学生的自信与自卑感受是大不一样的。文化课考试、学科知识竞赛与体育活动中,自信群体不是同一的;音乐活动与其他活动相比,自信群体又存在差异。作为音乐教师应该在自己的课堂上或自己组织的活动中,为那些有音乐特长或音乐兴趣的学生找回自信,提升自信。音乐和文字不同,文字表达明确的概念和具体的思想,而音乐则是通过人们的感知,使人们对作品所塑造的形象产生联想、想象,引起共鸣来达到目的的。可见,音乐教学在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方面的作用是独特而明显的。通过视唱、欣赏音乐,不但训练、提高了学生的视觉、听觉能力,而且,学生的大脑在随着音乐紧张活动的同时,想象、记忆、情感等心理活动也非常活跃,这些都有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
3.帮助学生定位理想,积极培养学生的理解、欣赏、表现能力。好多家长从孩子启蒙教育时就开始了音乐教育的投入,他们未必期望孩子长大后走这条路,吃这碗饭。而一些学生在紧张的文化课学习之余,还对学歌、练云琴、跳舞……情有独钟,可是不知道以后的路子该怎么走。至于那些欢上音乐的学生,更不知这种爱好会对他今后的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因而,面对茫然的家长和学生,受过专业训练和专门教育的音乐教师,有责任帮助学生和家长选择志向,定位理想。至少可以而且也应该在这方面当好参谋。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要以“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思想,关注“人”的发展,关注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从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师生关系等各方面逐步转变教师角色,这样,我们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需求,我们的音乐教育也才能够真正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肩负起培养人、塑造人的神圣使命。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音乐教学;以人为本
随着新的课程改革的进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是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和爱好日益被越来越多的家长所接受,这种形式的变化对于改善我们的音乐课堂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由于长时间学生对于音乐课的不重视,导致我们有些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应付的现象,这对于我们课堂教学的有效展开是极大的制约。因此,我们音乐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大好机会,改善我们的教学,构建新的音乐课堂。
一、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感受音乐的能力
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积极定势,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因此,最佳教学情境的建立,是十分必要的。良好的学习环境,不仅包括教室、教学设备、仪器和挂图等,更重要的是情感因素、心理环境。其表现为教师愿意教、善于教,学生喜欢学、勤于学。所以,当教师进入课堂后,必须要有饱满的热情、最佳的心境和高昂的教学激情,以此感染学生,从而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比如用《猫捉老鼠》的音乐游戏来训练学生的听辨能力。让四位学生分别戴上老鼠头饰,手里拿一张旋律卡片,其他学生扮演猫的角色。老师在四个卡片中任选一个在琴上弹出,哪一位学生先听出来,就来指着那一句旋律唱一遍,就表示老鼠被捉住了。老师最后评出捉老鼠的能手并奖励他。此外,如果音乐教师还具备一定的绘画技巧和电教手段,那么在音乐教学中就能更好地利用情境来服务于教学。
二、设计多样化的音乐活动,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个性化
过去音乐教学形式单一化,或是教师教,学生模仿唱;或者先学读谱再依谱唱歌等,使得学生感到音乐学习比较沉重,单调乏味。新的《音乐课程标准》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要求学习方式由单一转向多样,让学生在读中学、唱中学、做中学、听中学,在思考中学习,在创造中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更多的学习方式,从而获得学习中的乐趣与全面和谐的发展。
在低年级的教材中,编排了大量的聆听、表演、编创与活动,内容比以前的教材要丰富,这要求我们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与创造,把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潜质作为重点。在教授《好朋友》一课时由于是学期初,一年级学生刚入小学还不入轨,上课好动,有些孩子胆怯,我就利用歌曲教学作为切入点,走进学生中间,唱着走向某一个同学“你的名字叫什么?”,他就 回答“我叫××”接下来 我们互相拍手问好。这样既熟悉了学生,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也是新课改中教师角色的转换。从而引导学生进入乐学、想学、自主学习的境地。
三、创设自由探索情境,激活学生的创造欲
创造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艺术生命力的源泉。音乐课程标准提出了音乐课程的“创展的价值”,鼓励音乐创造,并拓展了“创造”这一新的教学领域。
在歌曲表演上,新课改打破以往老套沉闷的教学方法,改变“老师怎样做,我就怎样学”的模式,鼓励学生大胆创造,随着音乐和节奏做自己喜欢的动作。孩子的表现欲和创造力是十分棒的,你会发现每位孩子简直是很棒的表演家!在教授《洗手绢》时,鼓励学生创编歌词,于是“红太阳,白云彩,妈妈做饭我洗碗”,“……我帮妈妈来拖地……”等等的歌詞一涌而出。当时,我真的很感动,创造是孩子的天性啊。这样通过各种音乐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创造欲,培养学生情趣,发展他们对音乐的感受力和表现力,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四、抓住激发学生的“兴趣”来开展教学活动
激发培养兴趣是各学段的共同目标。因此,在教学中我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在每节音乐课的开始我都会说:“欢迎大家和老师一起进入愉快的音乐课堂。”这样,激发他们的求知兴趣,让孩子觉得音乐课是快乐的体验过程。
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好动是天性,模仿是本能。利用他们的年龄和生理特征,让学生随着音乐模仿动作,模唱旋律,让他们在听一听,想一想,动一动,唱一唱的活动中感受音乐,表现音乐,体验音乐活动带来的快乐。比如在聆听音乐时,引导学生学会耳听、脑想、口说三者的结合,设计问题,让学生安静的带着问题去聆听音乐,巧妙地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音乐习惯,接着让学生选择动作参与音乐作品,根据音乐说自己的感受。这样无意中感受音乐,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兴趣很浓,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五、新理念在音乐教学中的实施途径及方法
1.为音乐特长生搭建舞台,积极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学校是个五彩缤纷的教育乐园,音乐教师应该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学生的兴趣欲望、教师的职业优势,开展形式各异的音乐活动。如组织乐队、合唱队、舞蹈队,编写音乐墙报,举办文艺演出,开展歌咏比赛……总之,要想尽一切办法,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为学生音乐特长的彰显搭建平台。这不仅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学校工作的需要。在教学中,还应特别注重讲练结合、学用一致,帮助学生把知识转化为技能,逐步具有识谱、唱歌的能力。教师应做到讲一点,练一点,切莫只讲不练。如讲了切分音符,就要唱有切分音符的乐句,应把识谱能力的培养贯穿到整个唱歌教学中,教唱新歌时特别要注意指导学生唱好曲谱。在学生初步认识并理解音符的时值、高低后,不要一句句带唱,这样会造成学生的依赖心理,学无长进。可从曲谱中选出难唱的乐句或乐段,重点指导。难点突破后,其余部分让学生独立练习视唱,使学生在视唱中有所收获,激发兴趣,提高视谱能力。
2.树立音乐特长生的自信心,积极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人各有所长,特长是人自信的资本。在一个班级中,学生的情趣不同,个性差异很大。所以,在不同的活动中,学生的自信与自卑感受是大不一样的。文化课考试、学科知识竞赛与体育活动中,自信群体不是同一的;音乐活动与其他活动相比,自信群体又存在差异。作为音乐教师应该在自己的课堂上或自己组织的活动中,为那些有音乐特长或音乐兴趣的学生找回自信,提升自信。音乐和文字不同,文字表达明确的概念和具体的思想,而音乐则是通过人们的感知,使人们对作品所塑造的形象产生联想、想象,引起共鸣来达到目的的。可见,音乐教学在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方面的作用是独特而明显的。通过视唱、欣赏音乐,不但训练、提高了学生的视觉、听觉能力,而且,学生的大脑在随着音乐紧张活动的同时,想象、记忆、情感等心理活动也非常活跃,这些都有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
3.帮助学生定位理想,积极培养学生的理解、欣赏、表现能力。好多家长从孩子启蒙教育时就开始了音乐教育的投入,他们未必期望孩子长大后走这条路,吃这碗饭。而一些学生在紧张的文化课学习之余,还对学歌、练云琴、跳舞……情有独钟,可是不知道以后的路子该怎么走。至于那些欢上音乐的学生,更不知这种爱好会对他今后的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因而,面对茫然的家长和学生,受过专业训练和专门教育的音乐教师,有责任帮助学生和家长选择志向,定位理想。至少可以而且也应该在这方面当好参谋。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要以“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思想,关注“人”的发展,关注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从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师生关系等各方面逐步转变教师角色,这样,我们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需求,我们的音乐教育也才能够真正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肩负起培养人、塑造人的神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