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银行业得到迅速发展,但是与此同时,许多问题也渐渐浮出水面。逐渐攀升的整体不良贷款率、以及机构内部种种灰色行为等等,都为中国银行业的发展留下了巨大的安全隐患。随着银行业的发展,其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逐步提高,银行危机对政治、经济、社会的冲击和影响也加大,为此需要指出这些问题的原因所在,促使银行业安全、有效地发展。
关键词:高业绩;高不良贷款率
中图分类号:F8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1)06-0197-01
在中国,银行业是个吸金且高端的行业,五大国有银行在国际市场上的不俗表现,各大股份制银行提供的特色温馨服务,农村信用社给广大边远地区人民带来的便利,仿佛都暗示着中国银行业蒸蒸日上的乐观前景。中国“五大”国有银行——包括工行、建行、中行、交行以及新近上市的中国农业银行——截至2011年4月30日,净利润总计为1834亿元。分析师预计,下半年银行收益将减缓,但全年净利润整体增幅仍将超过25%。中国大型银行全部为国有控股,其最高层管理人员大多为中共任命的前央行官员,它们创造利润的商业模式也高度一致。
但即便是来自一个高度“同质”的行业,中国各大银行上半年的业绩也相似到了诡异的程度。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以及中国银行均公布,上半年利润较去年同期增长27%。以市值计算,工行和建行分别为全球第一大和第二大银行,中行是以资产计算的中国第四大银行。中国第五大银行——交通银行净利润增长速度略快,达到30%。商业模式的相似性是各大银行盈利能力如此一致的一个原因,但这种一致性也突显出整个中国银行业正在累积的风险。中国的银行从公司和个人那里获得存款,然后将大多数资金出借给由政府支持的大型贷方,用于建设工厂、钢铁厂和房地产项目。中国的企业与个人的投资选择非常有限,但储蓄率则名列世界前列。银行的绝大部分利潤来自存贷款利率之间的巨大利差。这种利差由央行制定,目的是保护银行免受激烈竞争之苦。这种盈利模式在中国被称为“资本消耗型”模式,因为它会鼓励银行尽可能多地对外放贷,直至其资产负债表遭到侵蚀,然后银行便不得不回到资本市场募集更多资金,以满足监管要求。“长期来看这不是一个可持续的商业模式,”Stone&McCarthy驻北京经济学家汤姆·奥尔利克表示。“但只要你相信中国的增长前景,只要政府不放开利率、不允许外资竞争对手获得大量市场份额,那么这些银行仍将是会下金蛋的鹅。”
然而,更长期来看,中国大型银行在经济形势良好时期收获差不多利润的这种统一性意味着,如果形势开始恶化,各大银行将暴露在相同的危害和风险之下。去年中国新增贷款较2008年增加了一倍,达到空前规模,一些经济学家称此为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金融宽松措施。尽管自年初起,中国政府一直在努力减缓贷款增长速度,但信贷条件仍然比早些年宽松得多。就连中国顶尖银行家都很快承认,过去两年贷款并不是都发放给了具有良好信誉、可行性高的项目,而且其中相当大一部分贷款可能永远无法得到偿付。Stone&McCarthy预计,发放给地方政府、房地产项目以及经济冗余部门的新增不良贷款,会在未来两到三年里使银行业的整体不良贷款率从目前的1.3%提升至约7.9%。在他们间接发放给地方政府的7.77万亿元人民币贷款中,有五分之一,即1.55万亿元贷款存在违约风险。这些数字让人清醒,说明中国银行业的转型近年来虽取得了进展,但仍远未完成。一方面是大量的不良贷款,另一方面,许多央企被银行挂上了非必要的大额贷款。
最新数据背后的诱因可追溯到2008年北京实施的经济刺激政策。当别的国家穷尽公共财力拉动经济增长时,中国把大部分负担转移到了国内银行的肩上——其中许多银行都是上市公司。这是场掩人耳目的刺激:持有中国各大银行多达四分之一股权的私人投资者实际上资助了北京的放贷热潮。政府根本没有通过中央预算实施大规模刺激的组织手段。地方政府的偿债能力面临如此阴暗的前景,反映了一个事实,即许多贷款投入了根本无望大举盈利的项目。“在全球金融危机期间,中国的银行放贷被用来代替财政支出,以提振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和创造就业,”屈宏斌表示。“可能无法偿还的那20%地方政府贷款中,有许多很可能投入了纯粹的公共工程项目,如修建公园或公共厕所,或者植树。”由于许多相关贷款投向了回报率很低的公共工程项目,很多人担心往日的惨淡时光会重现。但事实上,银行似乎轻轻巧巧就躲过了一劫。正如汇丰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所言:“近80%的项目至少有一些偿债能力,这个事实相当令人惊讶。”惊讶是相对于银监会预测的至少30%的贷款无法偿还的预测而言。
但是别忘了,对任何一家以盈利为目的的银行来说,20%的行业违约率都是毁灭性的。何况地方政府贷款在银行放贷总额中不是一个小数目:约占中国银行贷款余额的20%。假如对房地产行业发放的贷款(也占20%左右)转变为不良贷款,银行的处境会更加水深火热。
如果出现房价下跌幅度超出预期、地方政府违约率上升的更极端状况,不良贷款率可能上升至13.4%,总额可能达到约5.4万亿元人民币。十年前,中国金融体系在经历了一轮由信贷推动的刺激措施之后,大体上陷入了资不抵债的境地,官方公布的不良贷款率超过30%,引发了一场银行业危机。这场危机造成的烂摊子,中国政府迄今都尚未彻底清理干净。自去年年底以来,中国财政部已经对逾7200亿元人民的十年期不可转换债进行了展期。这些债券是十年前发放给工行、建行以及中国银行,用以交换其部分不良贷款的。
寥寥数笔,中国政府便将上一次银行的结账日又往后延了十年,但十年后,银行业背上的重担可能还会增加,至少会增加一批新的不良贷款。
参考文献:
[1]吴雨珊,王海明.变革二十年:交通银行与中国银行嬗变[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7.
[2]李宽.全能银行与中国银行业未来[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8.
[3](美)布鲁瑟,著.陈召强,译.货币战争·债务篇[M].中信出版社,2010,1.
关键词:高业绩;高不良贷款率
中图分类号:F8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1)06-0197-01
在中国,银行业是个吸金且高端的行业,五大国有银行在国际市场上的不俗表现,各大股份制银行提供的特色温馨服务,农村信用社给广大边远地区人民带来的便利,仿佛都暗示着中国银行业蒸蒸日上的乐观前景。中国“五大”国有银行——包括工行、建行、中行、交行以及新近上市的中国农业银行——截至2011年4月30日,净利润总计为1834亿元。分析师预计,下半年银行收益将减缓,但全年净利润整体增幅仍将超过25%。中国大型银行全部为国有控股,其最高层管理人员大多为中共任命的前央行官员,它们创造利润的商业模式也高度一致。
但即便是来自一个高度“同质”的行业,中国各大银行上半年的业绩也相似到了诡异的程度。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以及中国银行均公布,上半年利润较去年同期增长27%。以市值计算,工行和建行分别为全球第一大和第二大银行,中行是以资产计算的中国第四大银行。中国第五大银行——交通银行净利润增长速度略快,达到30%。商业模式的相似性是各大银行盈利能力如此一致的一个原因,但这种一致性也突显出整个中国银行业正在累积的风险。中国的银行从公司和个人那里获得存款,然后将大多数资金出借给由政府支持的大型贷方,用于建设工厂、钢铁厂和房地产项目。中国的企业与个人的投资选择非常有限,但储蓄率则名列世界前列。银行的绝大部分利潤来自存贷款利率之间的巨大利差。这种利差由央行制定,目的是保护银行免受激烈竞争之苦。这种盈利模式在中国被称为“资本消耗型”模式,因为它会鼓励银行尽可能多地对外放贷,直至其资产负债表遭到侵蚀,然后银行便不得不回到资本市场募集更多资金,以满足监管要求。“长期来看这不是一个可持续的商业模式,”Stone&McCarthy驻北京经济学家汤姆·奥尔利克表示。“但只要你相信中国的增长前景,只要政府不放开利率、不允许外资竞争对手获得大量市场份额,那么这些银行仍将是会下金蛋的鹅。”
然而,更长期来看,中国大型银行在经济形势良好时期收获差不多利润的这种统一性意味着,如果形势开始恶化,各大银行将暴露在相同的危害和风险之下。去年中国新增贷款较2008年增加了一倍,达到空前规模,一些经济学家称此为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金融宽松措施。尽管自年初起,中国政府一直在努力减缓贷款增长速度,但信贷条件仍然比早些年宽松得多。就连中国顶尖银行家都很快承认,过去两年贷款并不是都发放给了具有良好信誉、可行性高的项目,而且其中相当大一部分贷款可能永远无法得到偿付。Stone&McCarthy预计,发放给地方政府、房地产项目以及经济冗余部门的新增不良贷款,会在未来两到三年里使银行业的整体不良贷款率从目前的1.3%提升至约7.9%。在他们间接发放给地方政府的7.77万亿元人民币贷款中,有五分之一,即1.55万亿元贷款存在违约风险。这些数字让人清醒,说明中国银行业的转型近年来虽取得了进展,但仍远未完成。一方面是大量的不良贷款,另一方面,许多央企被银行挂上了非必要的大额贷款。
最新数据背后的诱因可追溯到2008年北京实施的经济刺激政策。当别的国家穷尽公共财力拉动经济增长时,中国把大部分负担转移到了国内银行的肩上——其中许多银行都是上市公司。这是场掩人耳目的刺激:持有中国各大银行多达四分之一股权的私人投资者实际上资助了北京的放贷热潮。政府根本没有通过中央预算实施大规模刺激的组织手段。地方政府的偿债能力面临如此阴暗的前景,反映了一个事实,即许多贷款投入了根本无望大举盈利的项目。“在全球金融危机期间,中国的银行放贷被用来代替财政支出,以提振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和创造就业,”屈宏斌表示。“可能无法偿还的那20%地方政府贷款中,有许多很可能投入了纯粹的公共工程项目,如修建公园或公共厕所,或者植树。”由于许多相关贷款投向了回报率很低的公共工程项目,很多人担心往日的惨淡时光会重现。但事实上,银行似乎轻轻巧巧就躲过了一劫。正如汇丰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所言:“近80%的项目至少有一些偿债能力,这个事实相当令人惊讶。”惊讶是相对于银监会预测的至少30%的贷款无法偿还的预测而言。
但是别忘了,对任何一家以盈利为目的的银行来说,20%的行业违约率都是毁灭性的。何况地方政府贷款在银行放贷总额中不是一个小数目:约占中国银行贷款余额的20%。假如对房地产行业发放的贷款(也占20%左右)转变为不良贷款,银行的处境会更加水深火热。
如果出现房价下跌幅度超出预期、地方政府违约率上升的更极端状况,不良贷款率可能上升至13.4%,总额可能达到约5.4万亿元人民币。十年前,中国金融体系在经历了一轮由信贷推动的刺激措施之后,大体上陷入了资不抵债的境地,官方公布的不良贷款率超过30%,引发了一场银行业危机。这场危机造成的烂摊子,中国政府迄今都尚未彻底清理干净。自去年年底以来,中国财政部已经对逾7200亿元人民的十年期不可转换债进行了展期。这些债券是十年前发放给工行、建行以及中国银行,用以交换其部分不良贷款的。
寥寥数笔,中国政府便将上一次银行的结账日又往后延了十年,但十年后,银行业背上的重担可能还会增加,至少会增加一批新的不良贷款。
参考文献:
[1]吴雨珊,王海明.变革二十年:交通银行与中国银行嬗变[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7.
[2]李宽.全能银行与中国银行业未来[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8.
[3](美)布鲁瑟,著.陈召强,译.货币战争·债务篇[M].中信出版社,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