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职计算机教育主要是培养面向基层,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实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高职计算机教育应更加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课程: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422(2010)05-0078-02
1 高职计算机课程课堂教学现状
1.1授课以教师为主,忽视了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高职计算机教育中许多教师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以知识的传授为主线,老师是整个课堂的中心。往往一堂50分钟的课老师讲课的时间40几分钟,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几乎没有。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被动地位,一味的接收,而来不及吸收。对于班级中的大部分学生来说,只能接受教师所授知识的60%左右,效率比较低;对于接受能力差的学生来说从刚开始听不懂到最后不愿听,形成了恶性循环。
1.2集中授课为主,忽视了学生的分层教学
在计算机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进行的是整体授课,而在一个班级中,总有接受能力强和弱之分,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的时候,也只能考虑满足大多数学生的接受程度,如果一味的进行整体教学,对所有的学生都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那势必会出现两极分化。对于自主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来说,可能觉得课堂上的知识比较浅;而对于自主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而言,要消化课堂上的内容非常的困难。这就需要教师实施有差异的分层教学,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分成不同的层次,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1.3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
计算机课程的考试现在大多都是以书面形式进行考核的。这也使得教师把大量的精力都集中在对理论知识的教学上,而忽视了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实际上计算机的课程很多都是强调动手能力的培养,而高职教育区别于本科教育主要就是强调了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因为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是社会技术型工人的主要来源。在重视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是必不可少的。
2 改革措施
2.1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指出:教学过程是教师向学生传递教学内容,并使学生掌握的过程。但是,这不是教师将教学的内容,“奉送”给学生,学生予以接受的关系。学生必须主动的学习,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去学习。唯有学生独立思考,展开活动,积极地钻研教学内容时,即唯有学生成为自我活动的主体时,真正的学习过程才能形成,从而学生才能掌握教学的内容。
(1)教师角色转变。教师角色的转变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尊重学生的人格及创造精神。把教学的重心从原先的以“教”为主线,转移到学生“学”上来,引导学生主动要求学习,会学习,善于学习。吸收新的教学观念,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
(2)学生角色转变。学生角色的转变要求学生从被动的学习转换为主动学习。这就要求学生要学会学习的方法,能够积极主动的去获取知识,构建一个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
2.2课堂教学应从实际出发,实施有差异的分层教学
(1)教学对象分层。高职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学习能力也各有不同。班级的每个学生在同一门课程同一章节的学习都各有差异,这就需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和知识结构进行教学设计。在教学前应首先对学生进行摸底,可通过课堂练习,上机测试等方式,根据摸底的情况,把学生分为不同的组。一般情况下,可以分成三层。
①将基础较好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组成第一层;
②基础中等,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组成第二层;
③将基础较差,自主学习能力差的学生组成第三层。
在这三层中,第一、第三层的学生人数较少,大多数学生属于第二个层次,也代表了一个班级该门课程的平均水平。教师在备课时,设置教学环节时要特别注意到这个层次学生的掌握程度。
(2)各课分层。针对不同的层次的学生,教师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详细备课。在制定课堂的教学目标时,需要在认真研究教材和大纲的基础上,分清课程的哪些内容是所有学生必须掌握的,换句话说,就是课堂要达到的共同目标,要保证这部分内容能够为大多数学生所接受;在确定了共同目标后,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要制定相应层次的目标。对于第一层次的学生除了要掌握共同目标所提出的内容外,可通过引导拓展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如完成一些综合性的题目等;对于第二层次的学生,主要是让学生都能够达到共同目标所制定的教学要求,在此基础上,可要求学生完成一些简单的应用作业;对于第三层次的学生,可能其中有一些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学习能够掌握共同目标的要求,但还有较大一部分学生由于基础差,学习能力差等原因,达不到基本要求,这时可把共同目标中的最基础的内容作为对这部分学生的教学目标。
(3)课堂教学分层。课堂教学四分之三的时间应用于完成共同目标的教学任务。剩下的时间里,可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分配不同的任务。例如,VB程序设计中的通用对话框控件的使用,在介绍完控件的基本使用方法后,要求第一层次的学生自主学习书上的实例,并自己动手完成一道综合应用题,教师仅仅是对个别学生进行答疑式的辅导;对于第二个层次的学生,可对难点内容进行讲解示范操作;对于第三个层次的学生,可根据学生对基本内容掌握的情况,进行分类,对于存在疑问的内容重新讲解分析。
(4)课外辅导分层。课堂教学只是教学环节的一部分,加强课外辅导就成了满足学生个别需要的重要途径。通过辅导,补差培优,进行诊断性个别教学,可以满足个别需要,发展学生的特长。对于第一层次的学生要求能灵活应用知识点作为切入口,培养其阅读程序能力以及快速答题的能力;对于第二层次的学生则以巩固基本知识点为主,并适当进行应用;对于第三层次的学生主要掌握课程的基本知识,学会简单的应用。课外辅导可在课前铺垫,也可在课后强化,进行小单元矫正。每次辅导都应强调程序性、针对性,有目的、有计划并做出详细记录。
2.3加强实践环节的训练,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1)加强课堂实践环节的训练。在课堂上的理论学习需要上机实践来巩固,所以在讲述完各个知识点的同时要注意安排相应的上机练习时间。通过上机调试,学生才能发现自己所掌握的知识点的漏洞,才能真正理解消化课堂上的教学内容,纠正原来理解上的偏差。同时培养了学生自己解读问题的能力,提高了自主学习的兴趣。
(2)加强课程实践环节的训练。在课程结束后,往往采用书面考核的方法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而对于计算机课程来说,理论知识掌握的好坏并不代表应用能力的高低。在相应的计算机课程结束时可将考核方面变换一下,增加课程的实践环节训练。集中几周的实践,完成相应的课程设计任务,提高学生对课程知识的应用能力。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课程: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422(2010)05-0078-02
1 高职计算机课程课堂教学现状
1.1授课以教师为主,忽视了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高职计算机教育中许多教师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以知识的传授为主线,老师是整个课堂的中心。往往一堂50分钟的课老师讲课的时间40几分钟,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几乎没有。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被动地位,一味的接收,而来不及吸收。对于班级中的大部分学生来说,只能接受教师所授知识的60%左右,效率比较低;对于接受能力差的学生来说从刚开始听不懂到最后不愿听,形成了恶性循环。
1.2集中授课为主,忽视了学生的分层教学
在计算机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进行的是整体授课,而在一个班级中,总有接受能力强和弱之分,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的时候,也只能考虑满足大多数学生的接受程度,如果一味的进行整体教学,对所有的学生都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那势必会出现两极分化。对于自主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来说,可能觉得课堂上的知识比较浅;而对于自主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而言,要消化课堂上的内容非常的困难。这就需要教师实施有差异的分层教学,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分成不同的层次,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1.3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
计算机课程的考试现在大多都是以书面形式进行考核的。这也使得教师把大量的精力都集中在对理论知识的教学上,而忽视了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实际上计算机的课程很多都是强调动手能力的培养,而高职教育区别于本科教育主要就是强调了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因为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是社会技术型工人的主要来源。在重视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是必不可少的。
2 改革措施
2.1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指出:教学过程是教师向学生传递教学内容,并使学生掌握的过程。但是,这不是教师将教学的内容,“奉送”给学生,学生予以接受的关系。学生必须主动的学习,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去学习。唯有学生独立思考,展开活动,积极地钻研教学内容时,即唯有学生成为自我活动的主体时,真正的学习过程才能形成,从而学生才能掌握教学的内容。
(1)教师角色转变。教师角色的转变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尊重学生的人格及创造精神。把教学的重心从原先的以“教”为主线,转移到学生“学”上来,引导学生主动要求学习,会学习,善于学习。吸收新的教学观念,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
(2)学生角色转变。学生角色的转变要求学生从被动的学习转换为主动学习。这就要求学生要学会学习的方法,能够积极主动的去获取知识,构建一个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
2.2课堂教学应从实际出发,实施有差异的分层教学
(1)教学对象分层。高职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学习能力也各有不同。班级的每个学生在同一门课程同一章节的学习都各有差异,这就需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和知识结构进行教学设计。在教学前应首先对学生进行摸底,可通过课堂练习,上机测试等方式,根据摸底的情况,把学生分为不同的组。一般情况下,可以分成三层。
①将基础较好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组成第一层;
②基础中等,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组成第二层;
③将基础较差,自主学习能力差的学生组成第三层。
在这三层中,第一、第三层的学生人数较少,大多数学生属于第二个层次,也代表了一个班级该门课程的平均水平。教师在备课时,设置教学环节时要特别注意到这个层次学生的掌握程度。
(2)各课分层。针对不同的层次的学生,教师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详细备课。在制定课堂的教学目标时,需要在认真研究教材和大纲的基础上,分清课程的哪些内容是所有学生必须掌握的,换句话说,就是课堂要达到的共同目标,要保证这部分内容能够为大多数学生所接受;在确定了共同目标后,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要制定相应层次的目标。对于第一层次的学生除了要掌握共同目标所提出的内容外,可通过引导拓展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如完成一些综合性的题目等;对于第二层次的学生,主要是让学生都能够达到共同目标所制定的教学要求,在此基础上,可要求学生完成一些简单的应用作业;对于第三层次的学生,可能其中有一些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学习能够掌握共同目标的要求,但还有较大一部分学生由于基础差,学习能力差等原因,达不到基本要求,这时可把共同目标中的最基础的内容作为对这部分学生的教学目标。
(3)课堂教学分层。课堂教学四分之三的时间应用于完成共同目标的教学任务。剩下的时间里,可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分配不同的任务。例如,VB程序设计中的通用对话框控件的使用,在介绍完控件的基本使用方法后,要求第一层次的学生自主学习书上的实例,并自己动手完成一道综合应用题,教师仅仅是对个别学生进行答疑式的辅导;对于第二个层次的学生,可对难点内容进行讲解示范操作;对于第三个层次的学生,可根据学生对基本内容掌握的情况,进行分类,对于存在疑问的内容重新讲解分析。
(4)课外辅导分层。课堂教学只是教学环节的一部分,加强课外辅导就成了满足学生个别需要的重要途径。通过辅导,补差培优,进行诊断性个别教学,可以满足个别需要,发展学生的特长。对于第一层次的学生要求能灵活应用知识点作为切入口,培养其阅读程序能力以及快速答题的能力;对于第二层次的学生则以巩固基本知识点为主,并适当进行应用;对于第三层次的学生主要掌握课程的基本知识,学会简单的应用。课外辅导可在课前铺垫,也可在课后强化,进行小单元矫正。每次辅导都应强调程序性、针对性,有目的、有计划并做出详细记录。
2.3加强实践环节的训练,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1)加强课堂实践环节的训练。在课堂上的理论学习需要上机实践来巩固,所以在讲述完各个知识点的同时要注意安排相应的上机练习时间。通过上机调试,学生才能发现自己所掌握的知识点的漏洞,才能真正理解消化课堂上的教学内容,纠正原来理解上的偏差。同时培养了学生自己解读问题的能力,提高了自主学习的兴趣。
(2)加强课程实践环节的训练。在课程结束后,往往采用书面考核的方法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而对于计算机课程来说,理论知识掌握的好坏并不代表应用能力的高低。在相应的计算机课程结束时可将考核方面变换一下,增加课程的实践环节训练。集中几周的实践,完成相应的课程设计任务,提高学生对课程知识的应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