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文摘要:在小学低段计算课教学实践中,设计组织教学和教学活动的“趣”,让学生主动构建知识,学有“实”效,从而爱上数学。
小学低段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因此,我在教学实践中,对“小学低段计算课教学活动”作了设计研究。教师课前精心准备,智慧预设,课中机智调控课堂生成, 有“趣”组织教学活动,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在灵动、鲜活的情境中学习,让每一位学生可以自由、自主地拥有更多的获得感,让学生生成计算技能。
一、课堂常规“趣”要求,学习行动听指挥
每一堂计算课,有根据教材和练习必须完成的教学内容,体现有“趣”是为了让学生体会学习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不是纯粹的玩的课、游戏课,教师想方设法让学生听指挥,才能让课堂活而不乱,能按质按量的完成教学目标。
上课常规有儿歌,上课常规有口令,组织教学有评比。例:磁性花儿卡片,用于课中小组评比,激发学生“学”中的渴望,在课上到尾声的时候,孩子们还会利用贴花提出加减的计算问题,二年级还会提出乘加乘减的问题。
二、数形理解手势有“趣”,主动建构计算熟练
有一天,我面含微笑的给我家阳台新开的花儿拍照,这时我联想到的是我一年级的孩子们学加减混合天鹅图的画面,他们的小手配合着语言:湖里原来有4只天鹅(小手指指),飞来了3只(小手飞来的动作),又飞走了2只(小手飞走),现在湖里有几只天鹅?这样手势的辅助学习,给作为老师的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孩子们呢?他们使用趣味的书本,有趣的学习,手势加深了他们对计算方法的理解。
一年级上册在教学数的分解与组成时,可以设计用手势帮忙。分解组成熟练以后,孩子们用同样的手势说4个算式。手势辅助,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更能达到看算式说得数的效果。
三、表演数学 “趣”中体验,梳理知识又会计算
低段的表演数学也分两种情况,一种是计算常规训练的表演,一种是教学内容需要的表演。第一种情况,比如早读口算练习,看算式说得数,抢答等。再如,二年级学生背乘法口诀训练,有师生对口诀、生生对口诀、小大声对口诀;有个人上台拍手背,小组上台拍手背,背完以后,台下举手点评的学生,能把容易出错的口诀找出来,学生的“火眼金睛”,还能把小组拍手背中“滥竽充数”的同学找出来。不过,老师要注意,先允许部分学生“滥竽充数”,多跟背几次就要好一些,老师要对这部分“慢一拍”的孩子多给时间,然后再让他们一起拍手背,这样层层下来,相信只要正常的学生都能快速的背乘法口诀,形成知识又显本领。
第二种情况根据教学内容需要表演。比如,一年级上册学习“第几”,让孩子们排一排、演一演,老师将自然数的基数的含义与序数含义通过学生实际排队进行对比,有利于学生辨析理解。再如,二年级下册学生学习“混合运算”,小故事“来自数学王国的介绍”,老师课前做了排练,课中由小组学生呈现完成,教师适时“隐退”。他们手上举着加减乘除法和小括号的名字,用生动的小剧场表演介绍运算顺序和小括号的作用,学生看得听得津津有味。最后的快板节凑读儿歌,“余音绕梁”,借用手势,梳理运算顺序,再来一次简缩的单元之旅。一堂“混合运算”课上得有声有色,回味无穷,规定性知识形象化,学生能主动地接纳和理解。
四、评价参与有“趣”,检查快速促计算
孩童时的体验,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陶行知先生说“你若小看小孩小,你比小孩还要小”。学生能做的,我们绝不包办,学生能说的,我们绝不代替。低段学生的练习作业,量最多的当然是计算题,教室里除了让学生板书批改、小老师组织集体订正外,更多的时候,老师要了解学生独立完成情况。从一年级开始,我们让学生人人都当小老师,人人都参与评价。第一个完成作业的学生,老师批改后,与老师一起批改2、3号学生的作业,然后我们4人又批改下4位学生的作业,依次类推,就像“打电话”,第6分钟就可以通知到63位學生。在这个过程中,做错题的学生必须改错后请老师检查圈×,只要改对了,也可以参加到领任务改作业的小老师行列。小老师们检查作业认真细致,学生参与作业评价,“趣”而有实效,既锻炼了学生评价检查作业的能力,提高了改作业的速度,又让老师有更多的时间检查、辅导有错题的学生,让学生都能理解算理,学会算法,提高了班级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和计算速度。
我在高考后的评价中看到这样一句话:“对考生计算能力的考查是近年来全国卷较为明显的趋势。” 计算能力是基本,小学低段计算教学,需要教师有“趣”组织,智慧指导,在数学活动中展现出学生生动、活泼、积极向上的童年气象,让低段学生感觉学习是自我需要,让学生对计算练习、计算比赛保持热情和好奇心,让每一次的计算课教学活动都彰显数学之美!
小学低段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因此,我在教学实践中,对“小学低段计算课教学活动”作了设计研究。教师课前精心准备,智慧预设,课中机智调控课堂生成, 有“趣”组织教学活动,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在灵动、鲜活的情境中学习,让每一位学生可以自由、自主地拥有更多的获得感,让学生生成计算技能。
一、课堂常规“趣”要求,学习行动听指挥
每一堂计算课,有根据教材和练习必须完成的教学内容,体现有“趣”是为了让学生体会学习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不是纯粹的玩的课、游戏课,教师想方设法让学生听指挥,才能让课堂活而不乱,能按质按量的完成教学目标。
上课常规有儿歌,上课常规有口令,组织教学有评比。例:磁性花儿卡片,用于课中小组评比,激发学生“学”中的渴望,在课上到尾声的时候,孩子们还会利用贴花提出加减的计算问题,二年级还会提出乘加乘减的问题。
二、数形理解手势有“趣”,主动建构计算熟练
有一天,我面含微笑的给我家阳台新开的花儿拍照,这时我联想到的是我一年级的孩子们学加减混合天鹅图的画面,他们的小手配合着语言:湖里原来有4只天鹅(小手指指),飞来了3只(小手飞来的动作),又飞走了2只(小手飞走),现在湖里有几只天鹅?这样手势的辅助学习,给作为老师的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孩子们呢?他们使用趣味的书本,有趣的学习,手势加深了他们对计算方法的理解。
一年级上册在教学数的分解与组成时,可以设计用手势帮忙。分解组成熟练以后,孩子们用同样的手势说4个算式。手势辅助,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更能达到看算式说得数的效果。
三、表演数学 “趣”中体验,梳理知识又会计算
低段的表演数学也分两种情况,一种是计算常规训练的表演,一种是教学内容需要的表演。第一种情况,比如早读口算练习,看算式说得数,抢答等。再如,二年级学生背乘法口诀训练,有师生对口诀、生生对口诀、小大声对口诀;有个人上台拍手背,小组上台拍手背,背完以后,台下举手点评的学生,能把容易出错的口诀找出来,学生的“火眼金睛”,还能把小组拍手背中“滥竽充数”的同学找出来。不过,老师要注意,先允许部分学生“滥竽充数”,多跟背几次就要好一些,老师要对这部分“慢一拍”的孩子多给时间,然后再让他们一起拍手背,这样层层下来,相信只要正常的学生都能快速的背乘法口诀,形成知识又显本领。
第二种情况根据教学内容需要表演。比如,一年级上册学习“第几”,让孩子们排一排、演一演,老师将自然数的基数的含义与序数含义通过学生实际排队进行对比,有利于学生辨析理解。再如,二年级下册学生学习“混合运算”,小故事“来自数学王国的介绍”,老师课前做了排练,课中由小组学生呈现完成,教师适时“隐退”。他们手上举着加减乘除法和小括号的名字,用生动的小剧场表演介绍运算顺序和小括号的作用,学生看得听得津津有味。最后的快板节凑读儿歌,“余音绕梁”,借用手势,梳理运算顺序,再来一次简缩的单元之旅。一堂“混合运算”课上得有声有色,回味无穷,规定性知识形象化,学生能主动地接纳和理解。
四、评价参与有“趣”,检查快速促计算
孩童时的体验,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陶行知先生说“你若小看小孩小,你比小孩还要小”。学生能做的,我们绝不包办,学生能说的,我们绝不代替。低段学生的练习作业,量最多的当然是计算题,教室里除了让学生板书批改、小老师组织集体订正外,更多的时候,老师要了解学生独立完成情况。从一年级开始,我们让学生人人都当小老师,人人都参与评价。第一个完成作业的学生,老师批改后,与老师一起批改2、3号学生的作业,然后我们4人又批改下4位学生的作业,依次类推,就像“打电话”,第6分钟就可以通知到63位學生。在这个过程中,做错题的学生必须改错后请老师检查圈×,只要改对了,也可以参加到领任务改作业的小老师行列。小老师们检查作业认真细致,学生参与作业评价,“趣”而有实效,既锻炼了学生评价检查作业的能力,提高了改作业的速度,又让老师有更多的时间检查、辅导有错题的学生,让学生都能理解算理,学会算法,提高了班级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和计算速度。
我在高考后的评价中看到这样一句话:“对考生计算能力的考查是近年来全国卷较为明显的趋势。” 计算能力是基本,小学低段计算教学,需要教师有“趣”组织,智慧指导,在数学活动中展现出学生生动、活泼、积极向上的童年气象,让低段学生感觉学习是自我需要,让学生对计算练习、计算比赛保持热情和好奇心,让每一次的计算课教学活动都彰显数学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