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Art deco作为人们追求时尚的生活,同时又体现出人们享受自由,不受传统的限制束缚,它的复兴所引发的思考正好体现在中国的地域文化和民族精神上。Art deco风格作为国际性风格,一直引领时尚潮流,正因为它具有多元文化特征,所以在设计上吸收本土的民族精神和各族的异国风情,同时包含地域性的文化概念,要将这种风格应用到室内设计当中,以及探讨中国元素的应用,在多元化设计思潮的今天,文化性的介入已不可避免,面对文化思潮的兴起,我们要冷静思考。
【关键词】 Art deco;风格;本土化;文化思考
引言:
任何风格的产生、成熟、衰亡是一个不断循环重复和发展的过程。装饰主义风格--Art deco 也是如此,它曾风靡世界,人们很容易想起当时那些代表摩登时代精神的建筑,阶梯状分布、注重装饰、喜欢采用放射状、v型图案、色彩绚丽,有着迷幻的灯光效果,使用奢华的材料,正因他的光芒闪闪生辉,并以自身的光芒照耀了整整一个世纪,然而我们在对待某一设计风格全面袭来时,要冷静思考需要什么样的设计风格,来引领国人的消费、审美和价值取向。
一、Art deco 的兴衰
Art Deco演变自十九世纪末的Art Nouveau(新艺术)运动,当时的Art Nouveau是资产阶级追求感性(如花草动物的形体)与异文化图案(如东方的书法与工艺品)的有机线条。Art Deco则结合了因工业文化所兴起的机械美学,以较机械式的、几何的、纯綷装饰的线条来表现,如扇形辐射状的太阳光、齿轮或流线型线条、对称简洁的几何构图等等,并以明亮且对比的颜色来彩绘,例如亮丽的红色、吓人的粉红色、电器类的蓝色、警报器的黄色,到探戈的橘色、及带有金属味的金色、银白色以及古铜色等等。同时,随着欧美帝国资本主义向外扩张,远东、中东、希腊、罗马、埃及与马雅等古老文化的物品或图腾,也都成了Art Deco装饰的素材来源,如埃及古墓的陪葬品、非洲木雕、希腊建筑的古典柱式等等。 这种最早出现在法国博览会临时展示馆,看似既传统又创新的建筑风格,结合了钢骨与钢筋混凝土营建技术的发展,让象征着资本主义教堂的摩天大楼成为可能,并且于资本主义中心国家的大城市里得到了实践场域。典型的例子是美国纽约曼哈顿的克赖斯勒大楼(Chrysler Building)与帝国大厦(Empire State Building),其共同的特色是有着丰富的线条装饰与逐层退缩结构的轮廓。除了这些举世闻名的建筑物外,在其它类型的建筑物,无论是私人或公共建筑、纪念性或地域性,都可以看见Art Deco的影响,如方盒状的公寓、巨型的发电厂与工厂、流线型且充满异国色彩的电影院、金字塔状的教堂等等,都因其寓意式的装饰或花纹状的浮雕而被称作Art Deco建筑。
二、Art deco 在设计中的体现
因为Art deco 在设计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涉及到建筑、家具、装饰品甚至服装和珠宝等设计领域,在现今的社会中Art deco 无时无刻都会出现在我们身边,引领潮流的方向。每一座城市都有代表性的建筑,美国纽约克莱斯勒大楼正代表了装饰主义风格,它建于1928 年,以钢材塑造出尖塔。
如图1 节节上升的尖塔由数个重叠的拱形构成,以镍铬钢材为框使得整栋大楼高1046 英尺,比埃菲尔铁塔还要高,运用了现代主义和Art deco 的装饰手法。
三、Art deco 所引发的思考
在艺术元素多元化的今天,Art deco 风格也走向了全世界,中国受其影响较大,然而在某种文化现象的背后是否有其存在的道理和发展的内部动力,以及在中国如何走本土化路线要进行冷静思考。这不由得使人想起前些年流行于中国的行为艺术,当时的发展是如火如荼,在视觉感官上直接冲击了传统架上绘画。而在美国的艺术文化中心日渐确立的过程中极力宣扬当代艺术的精神,把中国的艺术领域也纳入了其架构之内,使其成为艺术市场的风向标,美国人首先把“艺术”与“生活”融合在一起,生活即艺术,然后把听觉的“音乐”、“诗歌”,视觉的“物品”、“戏剧”、“舞蹈”也全部打破传统的限制,把各种艺术门类混和在一起,成为非音乐、非绘画、非雕塑、非戏剧、非诗歌、非电影,什么都包括一些的“艺术事件”。[1]大家一定听说过《4 分33 秒》的“音乐”作品吧,在这四分钟左右的时间里没有乐队的演奏,反而都是嘈杂的人群声音,这竟然是一个音乐作品,看来音乐真是一种从希望到失望再到绝望的过程。美国当代的文化已经在全世界有了广泛影响,他所推崇的精神是反传统、自由化和矛盾性等,这种理念正与Art deco风格有相似之处,现在美国盒子式的建筑推而广之,中国的城市中传统的民居同样被高耸的建筑所替代,以致辨别不清自己身在何处,这正是我们所担心的。当今追求自由时尚的人更多,全球化的进程加快,而且Art deco 运动形成了设计时尚形成对艺术和生活方式的渗透,我们也要把本土文化和设计元素植入到Art deco 中。吴良镛先生曾在一篇纪念中国营造学社成立60 周年的文章中指出:“现代传统文化面临着危机感。在西方建筑文化由于有了经济威力似乎显得光耀夺目的今天,如果不有意识地去研究,发现我国自己的传统文化,則我们的传统文化则有萎缩甚至断层的可能。特别是当少数发达国家文化被视为中心,具备强大的传播作用的形势下,东方文化的盟主地位不是可以自封的。来自各方面的强烈挑战是客观存在的,对此,中国人必须有清醒的认识,还必须看到创造新时代的中国文化不能没有对传统文化的继续发现、继承和创新……”[2]这句话语一直警醒着一代中国设计师。
四、总结
面对国际化的装饰主义风格——Art deco 我们要有所反思,反思这些文化现象,装饰艺术风格本身具有多元的文化属性、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要做到两者均衡。不应该把“时代”绝对化,从而压倒“民族”文化精神。国际风格的地域性不是“落后”的代名词,它意味着艺术的地方特色,是可以和“当代性”同时存在、相互包容的。也正是因为当代艺术具有地域性和地方特色,才使艺术的当代性有丰富的内涵;也正是由于当代性的需求,各地区的艺术才表现出时代的风采。虽然强势国家是一种时尚文化和摩登潮流,但它不是作为准则的模式,在这种情况下文化艺术上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征显得更重要。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要搞文化艺术上的自我保守和固步自封,而是从现实生活出发、创造出富有本土特色的艺术。所以我们更应该把各地不同的文化吸纳为己所用,更应取长补短。人类历史上所有杰出的艺术,都是“国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两者的结合,中国今天的艺术应当秉承中国自己的文化精神,在中国文化的源流中承传光大。[3]所以当今最重要的是应该在建筑艺术风格上做到发扬中国的本土文化,结合民族的精神,使之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Art deco 风格。
参考文献:
[1] 河清.艺术的阴谋[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 吴良镛.发扬光大中国营造学社所开创的中国建筑研究事业[J].建筑学报,1990(12).
[3] M.R 金兹堡. 风格与时代[M].陈志华,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关键词】 Art deco;风格;本土化;文化思考
引言:
任何风格的产生、成熟、衰亡是一个不断循环重复和发展的过程。装饰主义风格--Art deco 也是如此,它曾风靡世界,人们很容易想起当时那些代表摩登时代精神的建筑,阶梯状分布、注重装饰、喜欢采用放射状、v型图案、色彩绚丽,有着迷幻的灯光效果,使用奢华的材料,正因他的光芒闪闪生辉,并以自身的光芒照耀了整整一个世纪,然而我们在对待某一设计风格全面袭来时,要冷静思考需要什么样的设计风格,来引领国人的消费、审美和价值取向。
一、Art deco 的兴衰
Art Deco演变自十九世纪末的Art Nouveau(新艺术)运动,当时的Art Nouveau是资产阶级追求感性(如花草动物的形体)与异文化图案(如东方的书法与工艺品)的有机线条。Art Deco则结合了因工业文化所兴起的机械美学,以较机械式的、几何的、纯綷装饰的线条来表现,如扇形辐射状的太阳光、齿轮或流线型线条、对称简洁的几何构图等等,并以明亮且对比的颜色来彩绘,例如亮丽的红色、吓人的粉红色、电器类的蓝色、警报器的黄色,到探戈的橘色、及带有金属味的金色、银白色以及古铜色等等。同时,随着欧美帝国资本主义向外扩张,远东、中东、希腊、罗马、埃及与马雅等古老文化的物品或图腾,也都成了Art Deco装饰的素材来源,如埃及古墓的陪葬品、非洲木雕、希腊建筑的古典柱式等等。 这种最早出现在法国博览会临时展示馆,看似既传统又创新的建筑风格,结合了钢骨与钢筋混凝土营建技术的发展,让象征着资本主义教堂的摩天大楼成为可能,并且于资本主义中心国家的大城市里得到了实践场域。典型的例子是美国纽约曼哈顿的克赖斯勒大楼(Chrysler Building)与帝国大厦(Empire State Building),其共同的特色是有着丰富的线条装饰与逐层退缩结构的轮廓。除了这些举世闻名的建筑物外,在其它类型的建筑物,无论是私人或公共建筑、纪念性或地域性,都可以看见Art Deco的影响,如方盒状的公寓、巨型的发电厂与工厂、流线型且充满异国色彩的电影院、金字塔状的教堂等等,都因其寓意式的装饰或花纹状的浮雕而被称作Art Deco建筑。
二、Art deco 在设计中的体现
因为Art deco 在设计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涉及到建筑、家具、装饰品甚至服装和珠宝等设计领域,在现今的社会中Art deco 无时无刻都会出现在我们身边,引领潮流的方向。每一座城市都有代表性的建筑,美国纽约克莱斯勒大楼正代表了装饰主义风格,它建于1928 年,以钢材塑造出尖塔。
如图1 节节上升的尖塔由数个重叠的拱形构成,以镍铬钢材为框使得整栋大楼高1046 英尺,比埃菲尔铁塔还要高,运用了现代主义和Art deco 的装饰手法。
三、Art deco 所引发的思考
在艺术元素多元化的今天,Art deco 风格也走向了全世界,中国受其影响较大,然而在某种文化现象的背后是否有其存在的道理和发展的内部动力,以及在中国如何走本土化路线要进行冷静思考。这不由得使人想起前些年流行于中国的行为艺术,当时的发展是如火如荼,在视觉感官上直接冲击了传统架上绘画。而在美国的艺术文化中心日渐确立的过程中极力宣扬当代艺术的精神,把中国的艺术领域也纳入了其架构之内,使其成为艺术市场的风向标,美国人首先把“艺术”与“生活”融合在一起,生活即艺术,然后把听觉的“音乐”、“诗歌”,视觉的“物品”、“戏剧”、“舞蹈”也全部打破传统的限制,把各种艺术门类混和在一起,成为非音乐、非绘画、非雕塑、非戏剧、非诗歌、非电影,什么都包括一些的“艺术事件”。[1]大家一定听说过《4 分33 秒》的“音乐”作品吧,在这四分钟左右的时间里没有乐队的演奏,反而都是嘈杂的人群声音,这竟然是一个音乐作品,看来音乐真是一种从希望到失望再到绝望的过程。美国当代的文化已经在全世界有了广泛影响,他所推崇的精神是反传统、自由化和矛盾性等,这种理念正与Art deco风格有相似之处,现在美国盒子式的建筑推而广之,中国的城市中传统的民居同样被高耸的建筑所替代,以致辨别不清自己身在何处,这正是我们所担心的。当今追求自由时尚的人更多,全球化的进程加快,而且Art deco 运动形成了设计时尚形成对艺术和生活方式的渗透,我们也要把本土文化和设计元素植入到Art deco 中。吴良镛先生曾在一篇纪念中国营造学社成立60 周年的文章中指出:“现代传统文化面临着危机感。在西方建筑文化由于有了经济威力似乎显得光耀夺目的今天,如果不有意识地去研究,发现我国自己的传统文化,則我们的传统文化则有萎缩甚至断层的可能。特别是当少数发达国家文化被视为中心,具备强大的传播作用的形势下,东方文化的盟主地位不是可以自封的。来自各方面的强烈挑战是客观存在的,对此,中国人必须有清醒的认识,还必须看到创造新时代的中国文化不能没有对传统文化的继续发现、继承和创新……”[2]这句话语一直警醒着一代中国设计师。
四、总结
面对国际化的装饰主义风格——Art deco 我们要有所反思,反思这些文化现象,装饰艺术风格本身具有多元的文化属性、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要做到两者均衡。不应该把“时代”绝对化,从而压倒“民族”文化精神。国际风格的地域性不是“落后”的代名词,它意味着艺术的地方特色,是可以和“当代性”同时存在、相互包容的。也正是因为当代艺术具有地域性和地方特色,才使艺术的当代性有丰富的内涵;也正是由于当代性的需求,各地区的艺术才表现出时代的风采。虽然强势国家是一种时尚文化和摩登潮流,但它不是作为准则的模式,在这种情况下文化艺术上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征显得更重要。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要搞文化艺术上的自我保守和固步自封,而是从现实生活出发、创造出富有本土特色的艺术。所以我们更应该把各地不同的文化吸纳为己所用,更应取长补短。人类历史上所有杰出的艺术,都是“国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两者的结合,中国今天的艺术应当秉承中国自己的文化精神,在中国文化的源流中承传光大。[3]所以当今最重要的是应该在建筑艺术风格上做到发扬中国的本土文化,结合民族的精神,使之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Art deco 风格。
参考文献:
[1] 河清.艺术的阴谋[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 吴良镛.发扬光大中国营造学社所开创的中国建筑研究事业[J].建筑学报,1990(12).
[3] M.R 金兹堡. 风格与时代[M].陈志华,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