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大学竞技体育竞赛在为我国大学开展竞技体育、培养优秀的学生运动员积累不少成功经验的同时也发现了不少问题。一方面是大学竞技体育竞赛向高水平运动队输送了不少人才,有利于提高我国高水平运动员的素质。另一方面是过重的看重竞技体育竞赛的竞技性,限制了绝大多数的学生参与到体育竞赛中的积极性,不利于开展学校体育教育。如何缓解这两方面的矛盾,我国大学竞技体育竞赛如何改革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关键词 大学竞技体育 竞赛 改革
一、区域性大赛,如全国大学生运动会、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等,应充分借鉴国外大学体育竞赛的经验,将体育和教育结合起来,不能片面强调学生的专业竞技性,忽视对学生的教育
(一) 美国竞技体育的成功经验
美国发展竞技体育的成功经验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之处,其一就是体育与教育的结合,保证运动员在思想品德、学术水准和竞技水平方面全面发展。美国大学体育联合会宪章特别强调“不允许把运动员视为获胜的工具,必须保证运动员的学业,保证运动员的身心健康,运动员享有接受大学教育的任何权利、享有应有的待遇,参加体育运动、接受体育教育只是大学教育经历的一个组成部分”,该条款为发展大学的竞技体育奠定了法律依据。
(二) 我国竞技体育与教育结合方式初见成效
为了探索教育与体育的有机结合,提高我国大学生的体育运动水平,1987年前国家教委颁布了《关于部分普通高校试办招收高水平运动员工作通知》, 确立了51所试点学校可以在全国范围内招收高水平运动员。1995年国家教委办公厅再次颁布了通知,将范围扩大至53所高等院校。十多年来,试办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为提高我国大学生的竞技水平做出了一定的贡献,部分地实现了由“教育部组队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目标”。
(三) 要充分利用体育市场化的契机,积极进行大学竞技体育竞赛体制改革
组织各个层面的大学竞技体育竞赛,形成多层次、多样化的大学竞赛体系。增加区域性的国内校际比赛,增加大学竞技体育的竞赛次数,提高学生的竞技水平。借鉴CUBA,李宁大学生中国足球联赛的成功运作经验,让更多的项目走向社会化和市场化。为在校大学生提供提高竞技水平赛事的同时,不断推动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
二、转变学校竞技体育竞赛的发展思路,树立“健康第一,增进健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指导思想
(一) 以竞技为主的大学竞技体育竞赛束缚了大部分学生的发展
长期以来,大学运动会一直以竞技体育活动为内容,是少数人干,多数人看,竞技体育项目几乎占据了学生体育竞赛内容的全部,无法达到学生体育竞赛的目标,即增强体质、锻炼身心、最终实现“育人夺标”的价值。大学生运动会是学生体育竞赛的最高赛制,然而参赛队员中大多数为专业运动员,很少能有真正的普通大学生参加;各类学校体育竞赛的参加者多数是体育尖子生,普通学生根本无法参与,只是作为“看客”。大学体育竞赛变成了由少数人参加的、以争夺锦标为目标的比赛,失去了学生体育竞赛群众性参与、“育人夺标”的真正意义。
(二) 举办学校的竞技体育竞赛要以育人为宗旨,突出教育特色
大学竞技体育赛事与各种大型赛事不同,不是以夺得金牌为唯一的目的,除了荣誉的争取,还有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育人,举办大学经济体育竞赛应该突出教育的特色,体现“团结、奋进、文明、育人”的精神。通过竞赛活跃文化生活,提高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水平,发现和培养体育人才,检验和提高学校课余训练水平,推动学校体育工作的发展才是最终的目的。
(三)在参赛方法及项目设置上应尽量考虑到绝大部分学生的需要
大部分的大学竞技体育赛事只片面强调体育的竞技而漠视群众性,强调功利性而漠视教育性,使得很多学生被剥夺了体验参与竞争的权利,扼杀了学生的体育兴趣。在参赛方法上,应尽可能的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参与到赛事中来。如果因为客观原因的限制,导致参赛学生有限,那没有竞技特长的学生也可以安排从事其他与赛事相关的活动:赛事组织、沟通、广播、宣传甚至是裁判和观众,使得学生能够亲身感受到赛事带来的快乐。
此外,在项目设置、以及比赛规则的运用上尽可能使得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其中。大学竞技体育赛事的竞赛方法、项目设置以及比赛规则上,无一例外都是依照按竞技运动会的要求。例如:在运动会中设置标枪、铁饼等,这些项目难度大,技术性强,不易普及,导致学生没有兴趣。规则也是按照专业运动员得要求来操作,比如隔网运动的网高是标准网高,跨栏是标准栏高等,这些都限制了大部分的学生投身到竞赛中来。所以除了传统的项目以外,可以增设一些趣味性、集体性强的项目,比如障碍赛、接力跑、趣味球类运动等。赛制规则上可以改变一些现有规则,以增加竞赛乐趣,在增加参赛人数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团结、竞争和快乐的气氛中,既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又能受到集体主义教育,培养竞争精神,促进锻炼自觉性积极性的充分发挥,达到大学体育竞赛健身育人的目的。
关键词 大学竞技体育 竞赛 改革
一、区域性大赛,如全国大学生运动会、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等,应充分借鉴国外大学体育竞赛的经验,将体育和教育结合起来,不能片面强调学生的专业竞技性,忽视对学生的教育
(一) 美国竞技体育的成功经验
美国发展竞技体育的成功经验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之处,其一就是体育与教育的结合,保证运动员在思想品德、学术水准和竞技水平方面全面发展。美国大学体育联合会宪章特别强调“不允许把运动员视为获胜的工具,必须保证运动员的学业,保证运动员的身心健康,运动员享有接受大学教育的任何权利、享有应有的待遇,参加体育运动、接受体育教育只是大学教育经历的一个组成部分”,该条款为发展大学的竞技体育奠定了法律依据。
(二) 我国竞技体育与教育结合方式初见成效
为了探索教育与体育的有机结合,提高我国大学生的体育运动水平,1987年前国家教委颁布了《关于部分普通高校试办招收高水平运动员工作通知》, 确立了51所试点学校可以在全国范围内招收高水平运动员。1995年国家教委办公厅再次颁布了通知,将范围扩大至53所高等院校。十多年来,试办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为提高我国大学生的竞技水平做出了一定的贡献,部分地实现了由“教育部组队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目标”。
(三) 要充分利用体育市场化的契机,积极进行大学竞技体育竞赛体制改革
组织各个层面的大学竞技体育竞赛,形成多层次、多样化的大学竞赛体系。增加区域性的国内校际比赛,增加大学竞技体育的竞赛次数,提高学生的竞技水平。借鉴CUBA,李宁大学生中国足球联赛的成功运作经验,让更多的项目走向社会化和市场化。为在校大学生提供提高竞技水平赛事的同时,不断推动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
二、转变学校竞技体育竞赛的发展思路,树立“健康第一,增进健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指导思想
(一) 以竞技为主的大学竞技体育竞赛束缚了大部分学生的发展
长期以来,大学运动会一直以竞技体育活动为内容,是少数人干,多数人看,竞技体育项目几乎占据了学生体育竞赛内容的全部,无法达到学生体育竞赛的目标,即增强体质、锻炼身心、最终实现“育人夺标”的价值。大学生运动会是学生体育竞赛的最高赛制,然而参赛队员中大多数为专业运动员,很少能有真正的普通大学生参加;各类学校体育竞赛的参加者多数是体育尖子生,普通学生根本无法参与,只是作为“看客”。大学体育竞赛变成了由少数人参加的、以争夺锦标为目标的比赛,失去了学生体育竞赛群众性参与、“育人夺标”的真正意义。
(二) 举办学校的竞技体育竞赛要以育人为宗旨,突出教育特色
大学竞技体育赛事与各种大型赛事不同,不是以夺得金牌为唯一的目的,除了荣誉的争取,还有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育人,举办大学经济体育竞赛应该突出教育的特色,体现“团结、奋进、文明、育人”的精神。通过竞赛活跃文化生活,提高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水平,发现和培养体育人才,检验和提高学校课余训练水平,推动学校体育工作的发展才是最终的目的。
(三)在参赛方法及项目设置上应尽量考虑到绝大部分学生的需要
大部分的大学竞技体育赛事只片面强调体育的竞技而漠视群众性,强调功利性而漠视教育性,使得很多学生被剥夺了体验参与竞争的权利,扼杀了学生的体育兴趣。在参赛方法上,应尽可能的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参与到赛事中来。如果因为客观原因的限制,导致参赛学生有限,那没有竞技特长的学生也可以安排从事其他与赛事相关的活动:赛事组织、沟通、广播、宣传甚至是裁判和观众,使得学生能够亲身感受到赛事带来的快乐。
此外,在项目设置、以及比赛规则的运用上尽可能使得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其中。大学竞技体育赛事的竞赛方法、项目设置以及比赛规则上,无一例外都是依照按竞技运动会的要求。例如:在运动会中设置标枪、铁饼等,这些项目难度大,技术性强,不易普及,导致学生没有兴趣。规则也是按照专业运动员得要求来操作,比如隔网运动的网高是标准网高,跨栏是标准栏高等,这些都限制了大部分的学生投身到竞赛中来。所以除了传统的项目以外,可以增设一些趣味性、集体性强的项目,比如障碍赛、接力跑、趣味球类运动等。赛制规则上可以改变一些现有规则,以增加竞赛乐趣,在增加参赛人数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团结、竞争和快乐的气氛中,既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又能受到集体主义教育,培养竞争精神,促进锻炼自觉性积极性的充分发挥,达到大学体育竞赛健身育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