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分析张家界民俗文化的特点,探析民俗文化体验背景下旅游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在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同时,推动张家界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为当地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关键词】民俗文化 旅游专业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47-0018-01
张家界市,地处湖南西北部,总人口172万,总面积9533平方公里,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少数民族人口占到75.28%,其中土家族约占66.43%、白族约占6.45%。张家界少数民族文化内容丰富、类型繁多,其中桑植民歌、桑植仗鼓舞、张家界阳戏、土家族撒叶儿嗬4项为国家级项目;桑植白族游神、慈利板板龙灯、张家界高花灯、澧水船工号子等16项为省级项目;张家界元宵灯会、土家哭嫁、攀岩采岩耳、桑植目连戏等61项为市级项目。别具魅力的少数民族文化,培育出底蕴深厚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作为一座以旅游业为支柱产业的年轻城市,张家界既有以以世界自然遗产、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武陵源为代表的自然景观资源,又有以普光禅寺、土家风情园、老院子、文化博物馆、军声画院为代表的人文景观资源。[1]昔日的穷山沟变成今日旅游休闲的好去处,古朴的老宅子变成城里人稀罕的好地方,厚重的民俗文化资源,为当地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提供了众多的实践体验基地。
一、张家界民俗文化的概况
建市以来,张家界坚持以旅游业为龙头,立足优势资源,开发民俗文化资源,坚定不移地走“旅游产业为核心,多产业融合发展”之路,广泛深入实施“旅游+”战略。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旅游+民俗文化”在全市异军突起:桑植民歌、阳戏、花灯、土家族摆手舞、茅古斯舞、土家哭嫁、大庸硬气功等传统文化项目得到广大游客青睐;民宿客栈、民族饮食、节庆礼仪、民族服饰、民间传统技艺等风情体验项目成为游客喜爱的民俗旅游新产品;业界通过节事、媒体、政策、客源地“四大营销”载体,创新音乐、影视、体育、文学等艺术营销,掀起了“年年有新意、月月有活动”的民俗文化热潮;元宵灯会、土家六月六、土家赶年、国际乡村音乐周、洞听黄龙音乐季、民族文化活动月、国际诗歌旅游节等活动持续火热;世界首台高山峡谷音乐实景剧《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和大型民族舞蹈史诗《张家界·魅力湘西》走俏市场,成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的建筑奇观——九重天土家吊脚楼,溪布老街成为武陵山片区规模最大的非遗体验基地。目前全市旅游演艺年产值突破4亿元,许多民俗文化项目成为了本地区旅游专业学生参与实践体验的重要对象,一定程度上助推了当地民俗文化与旅游专业教学的融合发展。[2]
二、民俗文化融入旅游实践教学的意义
教育部指出,地方高校在培养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过程中,应充分意识到实践教学模式的积极意义。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有计划、有组织的引导学生开展技能训练,强化学生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积极构建和优化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旅游业的发展,过往的静态化观赏模式已無法满足游客对文化旅游的需求,人们更希望通过体验和参与文化旅游的一系列活动感受独特的民俗文化。而旅游管理专业本身具有实践性和应用性非常强的特点,传统的教学过于强调理论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却忽视淡化了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课堂教学内容游离于社会需求之外。学生往往理论知识掌握得比较全面,但实践操作能力差,这样的人才,根本无法满足旅游行业的发展需求。因此,我们必须时刻明确市场的需求,正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利用本地丰厚的民俗文化资源,切实落实与企业的合作,将学生从书本中拉向实际,从实际出发,学习经验,将教学变得灵活,真正为地区发展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3]
三、旅游专业实践教学的实施途径
首先,注重理实一体化教学。只有让理论知识为实践教学服务,才能突出旅游专业的办学特点。通过理实结合,引导学生熟练掌握知识点之后快速地与工作实际相结合,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制定出不同的实习项目和实习内容。比如,在教授导游业务课程内容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后,把学生分成几个旅游团队,依次扮演领队、全陪、地陪和景区景点讲解员,从服务准备、迎送旅客、游览服务、生活服务到后续工作各环节进行体验,让学生熟悉团队导游服务程序和服务质量,掌握导游工作岗位的服务技能,加强学生对于工作岗位的全面认知和感受。在教授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内容时,可以带领学生到当地规模较大、管理正规的旅行社进行参观了解,使学生明确企业不同部门的组织结构以及工作职责,对于自己未来的工作岗位能够有基本的了解,从而为接下来的课程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教授模拟导游课程内容时,教师把学生分成学习小组,模拟导游员讲解,从致欢迎词、沿途讲解、景点讲解到欢送词的全方位演练,让学生掌握讲解技巧和处理讲解过程中的突发状况,从而强化自己的专业知识。
其次,加大民俗文化体验教学。学院应目标、有针对性地参与部分地方体验基地建设,采取与当地正规旅游企业合作教学的模式,承接承办各类民俗活动,开展一系列综合性、探索性的实训。如利用周末和节假日等课余闲暇让学生参与志愿者活动,承担义务讲解工作,参与民俗表演活动,为社会单位和社区服务等。这样既能够使学生回归社会、回报社会,又能提升学习自信心,锻炼实际工作能力,培养出行业责任感,使学生在实践当中不断锻炼自己的问题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提升旅游管理能力,完善服务技巧,最终培养出好的工作品质和职业道德,真正把学生培养成为综合实践能力强的人才。[4]
旅游专业是一个必须亲身参与体验的专业,旅游管理教学的目标是立体化、情境化。将民俗文化融入旅游实践教学,不仅是一种文化感知,更是一种体验活动。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有效融入当地民俗文化体验,在创新教学内容,拓宽教学思路的同时,更能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家界市政协文教卫体委资料(内部资料)[C].2018.
[2]“张家界样本”入选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百城百县百企”调研丛书之《改革开放与中国城市发展》[C].2018.
[3]宋银萍.高校旅游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教育论坛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年第02期(总第621期).
[4]顾秋莎.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现代教育管理.2019年2月下半月刊.
作者简介:
谭冰(1978.8-),女,白族,湖南桑植人,湖南师范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硕士学位,讲师,研究方向:旅游管理。现为张家界航空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系教师。
【关键词】民俗文化 旅游专业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47-0018-01
张家界市,地处湖南西北部,总人口172万,总面积9533平方公里,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少数民族人口占到75.28%,其中土家族约占66.43%、白族约占6.45%。张家界少数民族文化内容丰富、类型繁多,其中桑植民歌、桑植仗鼓舞、张家界阳戏、土家族撒叶儿嗬4项为国家级项目;桑植白族游神、慈利板板龙灯、张家界高花灯、澧水船工号子等16项为省级项目;张家界元宵灯会、土家哭嫁、攀岩采岩耳、桑植目连戏等61项为市级项目。别具魅力的少数民族文化,培育出底蕴深厚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作为一座以旅游业为支柱产业的年轻城市,张家界既有以以世界自然遗产、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武陵源为代表的自然景观资源,又有以普光禅寺、土家风情园、老院子、文化博物馆、军声画院为代表的人文景观资源。[1]昔日的穷山沟变成今日旅游休闲的好去处,古朴的老宅子变成城里人稀罕的好地方,厚重的民俗文化资源,为当地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提供了众多的实践体验基地。
一、张家界民俗文化的概况
建市以来,张家界坚持以旅游业为龙头,立足优势资源,开发民俗文化资源,坚定不移地走“旅游产业为核心,多产业融合发展”之路,广泛深入实施“旅游+”战略。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旅游+民俗文化”在全市异军突起:桑植民歌、阳戏、花灯、土家族摆手舞、茅古斯舞、土家哭嫁、大庸硬气功等传统文化项目得到广大游客青睐;民宿客栈、民族饮食、节庆礼仪、民族服饰、民间传统技艺等风情体验项目成为游客喜爱的民俗旅游新产品;业界通过节事、媒体、政策、客源地“四大营销”载体,创新音乐、影视、体育、文学等艺术营销,掀起了“年年有新意、月月有活动”的民俗文化热潮;元宵灯会、土家六月六、土家赶年、国际乡村音乐周、洞听黄龙音乐季、民族文化活动月、国际诗歌旅游节等活动持续火热;世界首台高山峡谷音乐实景剧《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和大型民族舞蹈史诗《张家界·魅力湘西》走俏市场,成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的建筑奇观——九重天土家吊脚楼,溪布老街成为武陵山片区规模最大的非遗体验基地。目前全市旅游演艺年产值突破4亿元,许多民俗文化项目成为了本地区旅游专业学生参与实践体验的重要对象,一定程度上助推了当地民俗文化与旅游专业教学的融合发展。[2]
二、民俗文化融入旅游实践教学的意义
教育部指出,地方高校在培养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过程中,应充分意识到实践教学模式的积极意义。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有计划、有组织的引导学生开展技能训练,强化学生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积极构建和优化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旅游业的发展,过往的静态化观赏模式已無法满足游客对文化旅游的需求,人们更希望通过体验和参与文化旅游的一系列活动感受独特的民俗文化。而旅游管理专业本身具有实践性和应用性非常强的特点,传统的教学过于强调理论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却忽视淡化了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课堂教学内容游离于社会需求之外。学生往往理论知识掌握得比较全面,但实践操作能力差,这样的人才,根本无法满足旅游行业的发展需求。因此,我们必须时刻明确市场的需求,正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利用本地丰厚的民俗文化资源,切实落实与企业的合作,将学生从书本中拉向实际,从实际出发,学习经验,将教学变得灵活,真正为地区发展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3]
三、旅游专业实践教学的实施途径
首先,注重理实一体化教学。只有让理论知识为实践教学服务,才能突出旅游专业的办学特点。通过理实结合,引导学生熟练掌握知识点之后快速地与工作实际相结合,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制定出不同的实习项目和实习内容。比如,在教授导游业务课程内容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后,把学生分成几个旅游团队,依次扮演领队、全陪、地陪和景区景点讲解员,从服务准备、迎送旅客、游览服务、生活服务到后续工作各环节进行体验,让学生熟悉团队导游服务程序和服务质量,掌握导游工作岗位的服务技能,加强学生对于工作岗位的全面认知和感受。在教授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内容时,可以带领学生到当地规模较大、管理正规的旅行社进行参观了解,使学生明确企业不同部门的组织结构以及工作职责,对于自己未来的工作岗位能够有基本的了解,从而为接下来的课程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教授模拟导游课程内容时,教师把学生分成学习小组,模拟导游员讲解,从致欢迎词、沿途讲解、景点讲解到欢送词的全方位演练,让学生掌握讲解技巧和处理讲解过程中的突发状况,从而强化自己的专业知识。
其次,加大民俗文化体验教学。学院应目标、有针对性地参与部分地方体验基地建设,采取与当地正规旅游企业合作教学的模式,承接承办各类民俗活动,开展一系列综合性、探索性的实训。如利用周末和节假日等课余闲暇让学生参与志愿者活动,承担义务讲解工作,参与民俗表演活动,为社会单位和社区服务等。这样既能够使学生回归社会、回报社会,又能提升学习自信心,锻炼实际工作能力,培养出行业责任感,使学生在实践当中不断锻炼自己的问题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提升旅游管理能力,完善服务技巧,最终培养出好的工作品质和职业道德,真正把学生培养成为综合实践能力强的人才。[4]
旅游专业是一个必须亲身参与体验的专业,旅游管理教学的目标是立体化、情境化。将民俗文化融入旅游实践教学,不仅是一种文化感知,更是一种体验活动。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有效融入当地民俗文化体验,在创新教学内容,拓宽教学思路的同时,更能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家界市政协文教卫体委资料(内部资料)[C].2018.
[2]“张家界样本”入选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百城百县百企”调研丛书之《改革开放与中国城市发展》[C].2018.
[3]宋银萍.高校旅游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教育论坛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年第02期(总第621期).
[4]顾秋莎.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现代教育管理.2019年2月下半月刊.
作者简介:
谭冰(1978.8-),女,白族,湖南桑植人,湖南师范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硕士学位,讲师,研究方向:旅游管理。现为张家界航空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系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