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一亩泉地下水水位降落漏斗是保定市城区内最大的地下水水位降落漏斗,通过对一亩泉水源地开采历史的调查,分析研究了一亩泉地下水水位降落漏斗的形成、动态变化、演变趋势及影响漏斗变化的主导因素,提出了相应的地下水水位恢复措施。
[关键词]一亩泉水源地 地下水 降落漏斗 演变趋势
[中图分类号] P64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5)-7-478-1
1引言
由于水源开采井相对集中、长期超采形成一亩泉地下水降落漏斗,该漏斗地处太行山山前冲洪积扇区,2010年低水位期,漏斗中心位于满城县城东南部的东佃庄[1],水位埋深44.80m,水位标高-12.88m,封闭等水位线-11m,封闭面积36.9km2,是保定市城区范围内最大的地下水降落漏斗。
本文通过对一亩泉水源地开采历史调查,地下水水位动态变化分析,研究一亩泉地下水水位降落漏斗发展趋势,为地下水降落漏斗修复提供借鉴。
2水源地开采历史与现状
(1)开采历史。一亩泉水源地于1956年建成第1眼供水井。水源地六十年代地下水开采量约2960×104m3/a、七十年代约4217×104m3/a、八十年代达到最高峰6708×104m3/a、九十年代约6551×104m3/a。2000年保定市引用西大洋地表水作为供水水源,地下水开采量开始减少,目前地下水开采量约1500~1700×104m3/a。
(2)开采现状。一亩泉水源地除自来水公司水源井开采外还包括农业井开采、企事业单位自备井开采,机井深度一般在100~120m,个别机井深度达150m。其中,自来水公司开采量约占总开采量的44.75%,地方小工业约占4.77%,农业开采量约占47.31%,人畜用水约占3.17%,开采强度57.82~76.62m3×104/a·km2,机井开采密度约4.86眼/km2。
3地下水水位动态变化分析
3.1地下水水位动态变化
根据监测资料,一亩泉区多年地下水水位动态变化见图1。
动态变化特征分析:①水源地地下水水位虽有升有降,但总体呈下降趋势,地下水水位由60年代初的25m下降到-4.6m左右,水位埋深由10m下降到40m左右。②1980–1989年、1991–1994年、1997–2006年,水源地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下降主要受降水持续偏枯,开采量偏大所致。③水源地地下水水位动态主要受降水、人工开采共同影响,其中人工开采占主导因子。
3.2地下水降落漏斗演变趋势分析
(1)初步形成阶段:水源地开采初期地下水水位标高在27~30m之间,地下水自西向东径流,水力坡度1.33‰~1.84‰,在开采井附近形成以单井为中心的水位降落漏斗,地下水水位等水位线呈局部弯曲状。七十年代开始大量开采地下水,水位出现区域性下降,形成一亩泉漏斗雏形。
(2)加速演变阶段:八十年代地下水开采量持续增加,形成一亩泉漏斗区,地下水流场由西向东流向转变为向一亩泉漏斗汇集。九十年代仍为地下水较强烈开采阶段,由于一亩泉漏斗的形成及保定热电排灰场(平原水库)反漏斗的存在,地下水由西、北、东三个方向,向一亩泉漏斗区汇集。
(3)稳定阶段:2000年后水源地自来水生产井开采量减少,一亩泉漏斗区基本稳定。西部补给边界依然存在,北部补给边界已不明显,但在水源区东部仍形成补给边界,水力坡度1.56‰左右;南部形成由南向北径流边界,水力坡度0.52‰。
4地下水水位恢复措施
(1)减少地下水开采量。随着南水北调建成,保定市供水结构将进一步调整,地下水供水比重将进一步降低,充分利用南水北调水源,进一步压缩自来水公司地下水开采量,逐步关闭水源区内工农业自备井,将有助于一亩泉水源地地下水水位恢复。
(2)人工干预地下水水位恢复。选择合适位置,利用人工回灌补充地下水,一亩泉西南补给区(北伍候)单井回灌量可达40m3/h~60m3/h[2],如采用地表水回灌地下水,将加速一亩泉水源地的水位恢复[3]。
(3)加大水源地保护力度。加强水资源管理,加强环境执法监察,严格按照国家、河北省有关法律法规要求及《保定市一亩泉水源地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加大对一亩泉水源地的保护力度,切实保护地下水水源。
5结论与建议
一亩泉水源地地下水水位动态主要受降水、人工开采的耦合作用影响,其中人工开采占主导因子。采取减少地下水开采量、人工回灌等措施有助于水源地地下水水位恢复。应加大水源地保护力度,严格执行国家、省市有关法律法规,确保水质不受污染。随着南水北调建成通水,进一步压缩地下水开采量,一亩泉水源地地下水水位将呈逐步恢复。
参考文献
[1] 左洪臣,刘胜乾,等.河北省保定市地质环境监测报告(2006-2010年)[R].河北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2011。
[2] 贾占军,李荣伟.保定市一亩泉地下水回灌水文地质条件分析[J].水科学与工程技术,2012 ( 4)。
[3] 云桂春. 水资源管理的新战略--人工地下水回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田德(1982~),工程师,水文地质环境地质专业。
[关键词]一亩泉水源地 地下水 降落漏斗 演变趋势
[中图分类号] P64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5)-7-478-1
1引言
由于水源开采井相对集中、长期超采形成一亩泉地下水降落漏斗,该漏斗地处太行山山前冲洪积扇区,2010年低水位期,漏斗中心位于满城县城东南部的东佃庄[1],水位埋深44.80m,水位标高-12.88m,封闭等水位线-11m,封闭面积36.9km2,是保定市城区范围内最大的地下水降落漏斗。
本文通过对一亩泉水源地开采历史调查,地下水水位动态变化分析,研究一亩泉地下水水位降落漏斗发展趋势,为地下水降落漏斗修复提供借鉴。
2水源地开采历史与现状
(1)开采历史。一亩泉水源地于1956年建成第1眼供水井。水源地六十年代地下水开采量约2960×104m3/a、七十年代约4217×104m3/a、八十年代达到最高峰6708×104m3/a、九十年代约6551×104m3/a。2000年保定市引用西大洋地表水作为供水水源,地下水开采量开始减少,目前地下水开采量约1500~1700×104m3/a。
(2)开采现状。一亩泉水源地除自来水公司水源井开采外还包括农业井开采、企事业单位自备井开采,机井深度一般在100~120m,个别机井深度达150m。其中,自来水公司开采量约占总开采量的44.75%,地方小工业约占4.77%,农业开采量约占47.31%,人畜用水约占3.17%,开采强度57.82~76.62m3×104/a·km2,机井开采密度约4.86眼/km2。
3地下水水位动态变化分析
3.1地下水水位动态变化
根据监测资料,一亩泉区多年地下水水位动态变化见图1。
动态变化特征分析:①水源地地下水水位虽有升有降,但总体呈下降趋势,地下水水位由60年代初的25m下降到-4.6m左右,水位埋深由10m下降到40m左右。②1980–1989年、1991–1994年、1997–2006年,水源地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下降主要受降水持续偏枯,开采量偏大所致。③水源地地下水水位动态主要受降水、人工开采共同影响,其中人工开采占主导因子。
3.2地下水降落漏斗演变趋势分析
(1)初步形成阶段:水源地开采初期地下水水位标高在27~30m之间,地下水自西向东径流,水力坡度1.33‰~1.84‰,在开采井附近形成以单井为中心的水位降落漏斗,地下水水位等水位线呈局部弯曲状。七十年代开始大量开采地下水,水位出现区域性下降,形成一亩泉漏斗雏形。
(2)加速演变阶段:八十年代地下水开采量持续增加,形成一亩泉漏斗区,地下水流场由西向东流向转变为向一亩泉漏斗汇集。九十年代仍为地下水较强烈开采阶段,由于一亩泉漏斗的形成及保定热电排灰场(平原水库)反漏斗的存在,地下水由西、北、东三个方向,向一亩泉漏斗区汇集。
(3)稳定阶段:2000年后水源地自来水生产井开采量减少,一亩泉漏斗区基本稳定。西部补给边界依然存在,北部补给边界已不明显,但在水源区东部仍形成补给边界,水力坡度1.56‰左右;南部形成由南向北径流边界,水力坡度0.52‰。
4地下水水位恢复措施
(1)减少地下水开采量。随着南水北调建成,保定市供水结构将进一步调整,地下水供水比重将进一步降低,充分利用南水北调水源,进一步压缩自来水公司地下水开采量,逐步关闭水源区内工农业自备井,将有助于一亩泉水源地地下水水位恢复。
(2)人工干预地下水水位恢复。选择合适位置,利用人工回灌补充地下水,一亩泉西南补给区(北伍候)单井回灌量可达40m3/h~60m3/h[2],如采用地表水回灌地下水,将加速一亩泉水源地的水位恢复[3]。
(3)加大水源地保护力度。加强水资源管理,加强环境执法监察,严格按照国家、河北省有关法律法规要求及《保定市一亩泉水源地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加大对一亩泉水源地的保护力度,切实保护地下水水源。
5结论与建议
一亩泉水源地地下水水位动态主要受降水、人工开采的耦合作用影响,其中人工开采占主导因子。采取减少地下水开采量、人工回灌等措施有助于水源地地下水水位恢复。应加大水源地保护力度,严格执行国家、省市有关法律法规,确保水质不受污染。随着南水北调建成通水,进一步压缩地下水开采量,一亩泉水源地地下水水位将呈逐步恢复。
参考文献
[1] 左洪臣,刘胜乾,等.河北省保定市地质环境监测报告(2006-2010年)[R].河北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2011。
[2] 贾占军,李荣伟.保定市一亩泉地下水回灌水文地质条件分析[J].水科学与工程技术,2012 ( 4)。
[3] 云桂春. 水资源管理的新战略--人工地下水回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田德(1982~),工程师,水文地质环境地质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