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方正在输入……”会让你想什么

来源 :风流一代·经典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vage1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你刚刚在微信上跟领导进行了一场亲(礼)切(貌)友(尴)好(尬)的对话。
  对话本该以你对领导说“好的没问题,一周内会给您一个满意的方案(微笑)”结束,但此时,对话框顶端又冒出了“对方正在输入……”的标识,你想,也许马上会收到一个“微笑”“强”或“玫瑰”的表情包。
  然而,3分钟之后,对方依然“正在输入”。
  新时代的社交礼仪:“正在输入”
  别看现在几乎人人都离不开微信,线上社交网络其实还是个年轻的玩意儿。1999年,微软开发的即时通讯软件MSN Messenger才上线,经过开发和整合的“聊天输入提醒”也在此时进入人们的视野,负责开发的工程师说,“这是试图将礼仪添加为一种新的交流形式。”
  当我们面对面聊天时,通常情况下,在一段时间内只会有一个人在说话,他说完之后,另一个人才会接着说。只有两个人时,取得话语主动权的那个人就会被默认在对另一个人说话(不然当着别人的面自言自语也太奇怪了)。当他说完后,“听话的人”则获得了说话的权利,而且应当把说话人的话接下去……这样轮流说话使得双方的对话可以顺利进行下去,这就是语言学中的话轮转换理论。
  但在线上聊天时,表达与接收之间存在一定延迟,我们不知道对方是不是在“说话”,还是被猫抢走了手机,因此我们不清楚该不该接过话语权——毕竟在日常生活中,在别人说话时打岔是很不礼貌的。
  这时候,“正在输入”的符号就起作用了:如果对方“正在输入”,那你只需要等他继续回复你。如果对方没有,那么你可以继续说,或者干脆结束对话放下手机。
  然而,从MSN到现在20年过去了,“对方正在输入”这句话,早已经衍生出了比等待礼仪更多的内涵。
  “正在输入”可能是一种“奖赏”
  我们在跟朋友互刷表情包中得到快乐,在跟家人亲切交流时感到安慰,这些都是人际关系带给我们的“奖赏”。
  而有意思的是,即便有的时候还没有真的收到回复,就连等待的这段时间,也充满了甜蜜。我们也许都有过满心期待的时候。等待男神/女神回复自己小心翼翼的问候,等待他们回复吃饭看电影的邀请,看到对方的“正在输入”,那种忍不住1秒钟看3次对话框、想象美好约会情境的心情,也是一种“奖赏”。
  多巴胺经常被称为大脑的“快乐水”,可以说是跟奖赏最密切相关的物质了,研究已经表明,当大脑注意到新鲜事物时,就会开始期待可能到来的奖赏,并鼓动多巴胺的分泌,从而让我们感到快乐。这种期待,比奖赏本身还让人快乐,让人“小鹿乱撞”。
  “正在输入”是社恐的焦虑触发器
  但是对于另外一些人来说,看到“对方正在输入”触发的不是美好的期待,而是被拒绝、受排斥的恐惧:
  对面的人是不是在斟酌字句,想办法不那么重地伤害到我?
  对面的人是不是在想办法掩饰他的愤怒/不喜欢/厌烦?
  ……
  每个人都自带社会监控系统,采集有关我们社会生活环境中的信息进行加工,判断别人愿不愿意接纳我们:通过别人的微笑感受到成功的反馈,通过别人的邀约体会到融入,也會通过别人的沉默来反省自己是否做错了什么。
  当在社交中容易焦虑的人采集了“对方正在输入”的消息后,他们会如何加工呢?
  社交焦虑者更容易注意拒绝性信息,甚至在没有拒绝性信息时,也会对中性或积极性信息进行消极解读,并坚信自己对这些线索的消极解读是正确的。
  “对方正在输入”这样一句话并没有像表情那样明显的社会含义,本质上只是系统中的几行代码,但对他们来说,它就是焦虑启动器,是定时炸弹上闪烁着的红灯,让他们担心随时会有被拒绝的惨剧发生。
  别再折磨我的“认知闭合需要”了!
  即便没有社交焦虑,在收到信息前,我们其实都无法确定,对方接下来要发过来的内容,对我们来说到底是快乐水,还是定时炸弹。
  我曾经这样逗我的好友,在跟她聊天的过程中,我把微信昵称改为“对方正在输入……”,然后就放下了手机;5分钟后,我看到了她一连串愤怒的消息:“你在干啥?”“你怎么还在输入?”“你到底要说什么!”“我疯了!!!”
  好友不是唯一一个会被“正在输入”逼疯的人,她倒不怎么社交焦虑,因为她并不觉得我在试图拒绝她,她就是受不了等待而已。甚至在她看来,哪怕聊天时,对方快速地发来拒绝、发来不好的消息,也比让她眼睁睁地看着这句话要好一点。
  她非常希望给问题找到一个明确的答案,并认为无论是什么答案,都比混乱和不确定要好些,这就是“认知闭合需要”水平高的表现。这样的人在处理问题时,会非常强调时效性和确定性,一旦面对需要花费更长时间、拥有更多不确定性的等待场景时,他们就会感到烦躁,甚至抓狂。
  但这并不能全怪“对方正在输入”,因为无论有没有聊天输入提醒,无论是线上还是现实中,人际交往总是一场充满不确定的游戏。
  (陈亮摘自2020年2月21日《中国青年报》)
其他文献
很久以前,在一个叫作韩国的国家,有一个叫作首尔的城市,在这座城市里有一个叫作盘浦(首尔市盘浦洞)的地方,那里住着一个叫作瑞贞的小女孩。有一天,瑞贞和妈妈为了买新皮鞋一起去了地下商业街。  妈妈忙着给自己找皮鞋都无暇顾及女儿,突然听到瑞贞在另一隅叫自己:“妈妈,快来看!”妈妈顺着女儿指的方向看去,架子上放着非常漂亮的一红一黑的皮鞋,妈妈说:“大叔,麻烦您给我拿一双那个红色的皮鞋。”“那鞋只有单只。”
期刊
今年60岁的杨华珍,很难让人把她和时尚、潮流挂上钩。作为藏族编织、挑花刺绣工艺国家级传承人,杨华珍大多数时间穿着民族服装,素面朝天的脸颊上隐约可见“高原红”,笑起来一脸朴实、和蔼。这位走在大街上毫不引人注目的大妈,近年来,却频频成为国际大牌的宠儿。  6年前,杨华珍应邀为日本化妆品牌植村秀设计洁颜油瓶身花纹,从此一发而不可收,和星巴克、梵高博物馆、索菲亚家居等进行了合作。今年,杨华珍的合作对象已变
期刊
冒烟冰激凌、自热小火锅、透明袋奶、脏脏包、脏脏茶、辣条……如果这些名字里你有一半没听过,那么你很可能暴露了年龄——这些可是当下年轻人尤其是00后、05后的“最爱”。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网红食品。  过去一年,随着移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网红营销手段的火爆,网红食品持续发酵升温,越来越多地走进公众视线:从自制的私房美味到家酿果酒,从早茶点心到夜宵小吃,从美容靓汤到食补偏方……“朋友圈”里的食品似乎应有
期刊
2020年到来了,但长江白鲟没有等到。2019年12月23日,中国科学家在国际学术期刊《整体环境科学》发表的一篇论文说,地球上最大的淡水鱼之一、中国特有物种长江白鲟已经灭绝。  结论其实延迟了十多年。根据这些科学家多年研究的结果,长江白鲟的灭绝时间应在2005—2010年之间。  白鲟是长江中的“活化石”。这种体态庞大的远古鱼类,曾与恐龙为邻,在长达1.5亿年的漫长年月里,游过了白垩纪,在恐龙大灭
期刊
外语使人更理性  2015年,意大利一位大学教授设计一种虚拟场景,然后选取以德语、意大利语和英语为母语的大学生,这些学生同时还能流利使用其中另外一种作为第二语言进行交流。通过测试,教授发现学生使用第二语言时,他们思考问题更理性,尤其对某些伦理道德问题,不容易受情绪影响。也就是说,使用外语交流、思考,人就会更包容,更少苛责。  其实,这种情况在几十年前从侧面已得到了印证。南非总统曼德拉在多年争取自由
期刊
鱼里面,我最爱的是鱼头。最爱的吃法是鱼头火锅。  记忆里第一次对鱼头火锅有印象还是很小的时候。  我姨妈家在水乡,家家户户有鱼塘,鱼塘上搭着葡萄架,一到夏天,绿森森的葡萄藤攀满了架子,水下凉悠悠的,鱼们便在这时可劲儿地长。每年暑假快结束的时候,两个表哥会在自家鱼塘捞起大条草鱼和鲢鱼,加上在附近沟渠里捕的一些叫不出名字的野生鱼,送到鄂西大山我的家里。  爷爷那会儿还健在,我妈不论做什么吃的,都会给爷
期刊
我认为在孩子学龄前时期,对孩子进行奇迹教育对孩子的未来有益。“奇迹教育”这个词我在别处还没听到过,不知是不是我的发明。什么是奇迹教育?我认为就是让孩子从小相信奇迹会发生。  有一次我带孙女乘飞机去上海。我和孙女出机场时,孙女看见很多人举着各种牌子在机场出口站着,就问我,他们在干什么?我说,他们在接人。孙女说,什么时候有人会接我呢?  孙女这句话让我意识到我对她进行奇迹教育的机会来了。  回到北京后
期刊
我们这个世界上的材料当然是很真实的(只要现实还存在),但却根本不是一般所公认的整体,而是一摊杂乱无章的东西。作家对这摊杂乱无章的东西大喝一声:“开始!”霎时只见整个世界在开始发光、熔化,又重新组合,不仅仅是外表,就连每一粒原子都经过了重新组合。作家是第一个为这个奇妙的天地绘制地图的人,其间的一草一木都得由他定名。那里結的浆果是可以吃的;那只从我身边窜过,身上带斑点的动物也许能被驯服,树木环绕的湖可
期刊
一位DEA(美国联邦缉毒总署)的官员驾车停在德州的一个牧场,和一个年迈的牧场主人说话。  他告诉这个牧场主人:“我要检查你的牧场,看看有没有非法种植的毒品。”  牧场主人说:“好的!不过不要去牧場的那边……”他的手指向那个地方。  这位 DEA 的官员大声地说:“先生!我有联邦政府的授权!”  然后从他的后口袋中掏出他的徽章,骄傲地展示给这个老人看。  “看到这个徽章没?这个徽章代表着,我可以到任
期刊
非洲草原上有种吸血蝙蝠,个头极小却是高大野马的天敌。蝙蝠们发起攻击时能牢牢附在马腿上吸血,任野马如何折腾都甩不掉它们。当蝙蝠们吸饱馬血离开后,野马就会倒地身亡。  其实蝙蝠的吸血量对野马来说不足以致命,野马并非失血致死,而是它们一发现蝙蝠就愤怒至极,为驱赶蝙蝠,发疯般暴跳狂奔。长时间的剧烈跑跳让野马体力急速消耗,从而引发心力衰竭,最终在精疲力竭中死去。  野马真正的天敌,不是蝙蝠,而是暴躁的性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