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训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
一、发展观察能力,培养创新思维
观察是人们全面、深入、正确地认识事物的一种过程,是学生增长知识的重要途径。敏锐、细致的观察是创新的基点。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努力为学生提供观察的素材,及时引导学生观察,激发他们观察的兴趣,培养创新思维。例如:“把两个棱长都是一厘米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学生受定势影响,都用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进行列式,列成了( 1+l )×1×4+1×1×2=10(平方厘米)。这时让学生拿出两个正方体拼一拼,认真观察,并想一想,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有的同学恍然大悟,列出了1×1×10=10(平方厘米)。思维定势会严重阻碍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只有通过操作观察,让学生从形的方面思考后,逐步过渡到数方面的思维,另辟蹊径,实现创新。
二、引导学生质疑辨析,培养创新思维
一位哲人曾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疑难问题,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手段。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大胆地提问题、质疑,科学地开发学生沉睡的创新资源,点击学生创新的智慧之窗,组织学生辨析、深入研讨,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在教学“除数是整百整千数的除法计算”时,出示例题“3900÷200”,根据商不变的性质,可把此题转为“39÷2”进行计算。学生在确定该题的余数时出现了不同的意见,有的认为商19余1,有的认为商19余100,双方出现了争论。这时有的学生提出质疑:“这个除法算式商是19,余数为什么不是100?”教师并没有肯定答案的正确,而是组织学生思考、辨析、验证。通过辩论,学生自己最终确定余数100是正确的,并说明了理由:(l)根据商不变的性质,被除数和除数同时缩小100倍,商不变,并没有说明余数不变,余数1在百位上,所以应该是100;(2)通过验算的方法验证余数100也是正确的。这个过程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通过大胆提问、质疑,既明晰了算理、深化了知识,又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创造性地解决了问题,启迪了创新思维。
三、鼓励标新立异,培养创新思维
标新立异是创新活动的关键,在教学时要时常注意学生求异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敢于打破常规,寻求别出心裁的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如《小学数学》第十二册中有这样一道习题:“枫叶服装厂要生产2400件衬衫,前三天完成了40%。照这样计算,完成这项任务一共要多少天?”许多学生由于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很快地列出了“2400÷(2400×40%÷3)”的算式;也有学生说,该题中的2400是一多余条件,既然说前三天完成了40%,那么完成该项任务需要多少天,就可以列出3÷40%。这些学生敢于打破思维定势,不受传统思维的束缚。“标新立异”体现了思维的开放性、灵活性和创造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提倡大胆设想,培养创新思维
设想也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方式,是科学创新的前奏。解决数学问题时,教师要提倡学生勤于设想、敢于设想、善于设想,进一步培养学生类比、归纳、推理、判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教学“圆锥体的体积”时,首先让学生在认识圆锥体的基础上,根据已有知识进行类比、推理,发现圆锥与圆柱的相似之处,再通过学生动手实验猜一猜、量一量的探究过程,从而发现圆锥的体积公式。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过程,必须结合教学内容,贯穿教学始终,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不断深化发展,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
一、发展观察能力,培养创新思维
观察是人们全面、深入、正确地认识事物的一种过程,是学生增长知识的重要途径。敏锐、细致的观察是创新的基点。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努力为学生提供观察的素材,及时引导学生观察,激发他们观察的兴趣,培养创新思维。例如:“把两个棱长都是一厘米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学生受定势影响,都用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进行列式,列成了( 1+l )×1×4+1×1×2=10(平方厘米)。这时让学生拿出两个正方体拼一拼,认真观察,并想一想,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有的同学恍然大悟,列出了1×1×10=10(平方厘米)。思维定势会严重阻碍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只有通过操作观察,让学生从形的方面思考后,逐步过渡到数方面的思维,另辟蹊径,实现创新。
二、引导学生质疑辨析,培养创新思维
一位哲人曾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疑难问题,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手段。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大胆地提问题、质疑,科学地开发学生沉睡的创新资源,点击学生创新的智慧之窗,组织学生辨析、深入研讨,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在教学“除数是整百整千数的除法计算”时,出示例题“3900÷200”,根据商不变的性质,可把此题转为“39÷2”进行计算。学生在确定该题的余数时出现了不同的意见,有的认为商19余1,有的认为商19余100,双方出现了争论。这时有的学生提出质疑:“这个除法算式商是19,余数为什么不是100?”教师并没有肯定答案的正确,而是组织学生思考、辨析、验证。通过辩论,学生自己最终确定余数100是正确的,并说明了理由:(l)根据商不变的性质,被除数和除数同时缩小100倍,商不变,并没有说明余数不变,余数1在百位上,所以应该是100;(2)通过验算的方法验证余数100也是正确的。这个过程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通过大胆提问、质疑,既明晰了算理、深化了知识,又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创造性地解决了问题,启迪了创新思维。
三、鼓励标新立异,培养创新思维
标新立异是创新活动的关键,在教学时要时常注意学生求异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敢于打破常规,寻求别出心裁的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如《小学数学》第十二册中有这样一道习题:“枫叶服装厂要生产2400件衬衫,前三天完成了40%。照这样计算,完成这项任务一共要多少天?”许多学生由于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很快地列出了“2400÷(2400×40%÷3)”的算式;也有学生说,该题中的2400是一多余条件,既然说前三天完成了40%,那么完成该项任务需要多少天,就可以列出3÷40%。这些学生敢于打破思维定势,不受传统思维的束缚。“标新立异”体现了思维的开放性、灵活性和创造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提倡大胆设想,培养创新思维
设想也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方式,是科学创新的前奏。解决数学问题时,教师要提倡学生勤于设想、敢于设想、善于设想,进一步培养学生类比、归纳、推理、判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教学“圆锥体的体积”时,首先让学生在认识圆锥体的基础上,根据已有知识进行类比、推理,发现圆锥与圆柱的相似之处,再通过学生动手实验猜一猜、量一量的探究过程,从而发现圆锥的体积公式。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过程,必须结合教学内容,贯穿教学始终,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不断深化发展,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