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莞市光明中学是一所创办于2003年直属教育局管理的民办公助类学校。经过近七年的发展,一跃成为东莞市规模宏大、成绩突出,拥有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学部的“万人大校” 。学校通过艰苦的摸索和实践,在教育领域走出了一条实现民办学校可持续发展的路子:以理念求得高度,以质量求得生存,以管理提升内涵,以品牌促进发展。
一、争取支持,多途径促进发展
民办学校在教育资源的投入和整合方面,必须寻求当地政府、各级教育机构、教育专家、学生家长等多方面、多途径的支持,在良好外部环境的驱动下,方可实现学校的内涵发展。
我校在创办之初,得到了东莞市政府在办学政策等方面的大力支持,被定性为民办公助类学校。更为重要的是,市政府、市教育局同意了学校在经费、人事、管理机制等方面极大的自主权。这一优势为光明中学实行积极的人事制度、管理体制、全面效能的评价体系等奠定了基础。
为了准确定位学校内涵发展的方向和模式,学校积极向各级各类教育研究机构、教育专家寻求帮助和指导。从中央教科所、中国教育学会、全国中学教育科研联合体到魏书生教育思想研究会,从美国阿肯色州立大学到清华大学、北京体育大学,从教育专家、名校长、市教研员到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精英,从新闻媒体、光明社区到各镇区居委会及家长,我校都与他们建立了广泛的联系。融汇万千智慧经验,逐步凝聚成我校现在的行政管理制度、“管理—监督—评价”的教学质量体系及德育新思想等。目前,光明中学相继与美国阿肯色州州立大学结成姊妹合作学校,实现了留学直通、与清华大学合作建立清华大学体育特长生培养基地、与广州大学建立了广东省数学奥林匹克培训基地。学校还成为全国中学教育科研联合体常务理事学校、全国教育科研百强校、广东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广东省书法教育先进学校等。
二、更新理念,推动管理内涵的现代化
现代学校的管理机制、发展方向、治校方略等都是学校内涵发展必须解决的首要课题。我校在发展过程中,一直致力于构建光明特色的管理框架,探索新的管理理念和模式,进而促进学校管理的现代化。
调整管理模式,实现从建校之初的垂直化管理向现代扁平化管理模式的转变。随着学校的规模扩大,管理层次的细化,沟通协作层面加大,垂直化管理的弊端也日益暴露。为此,我校以省级课题《基于校园网中B/S模式下,适应民办教育教学管理机制的管理系统开发与应用的研究》为基点,搭建起了学校内部现代信息技术网络,实现董事会、校长与各部门、班主任、基层教师的直接沟通,形成一条最短的指挥链和信息传递路线,不仅实现了沟通的快捷、顺畅和高效,还提高了学校管理的民主化程度。此外,学校充分借助校园管理综合平台,开放校园BBS,开设意见收集区、班主任交流等版块,实施了校园网络平台上的“网络问政”“开心方略”等管理举措,最大限度地调动所有力量参与到学校的管理工作中。
调整发展理念,从传统的“效益观”转向现代教育的“效能观” 。作为一所年轻的民办学校,我校也曾陷入追求短期经济效益的泥淖中。学校董事会和校领导积极实施现代教育的“效能观” ,实现了管理理念上的超越,为学校长远的内涵式发展作了理念突破。
努力实现管理目标的人本化。我校创立之初就把“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为教师的专业发展铺路”作为内涵发展的根本要求。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学校充分发挥教师的特长和优势,用全方位的视角对教师进行综合的发展性评价;对学生实行全方位关怀,注重目标全面化、方法个性化,积极提升学生素质,促成光明学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三、培养师资,建立高效课堂
全面实施科研兴校,盘活教学源头活水。在学校的内涵发展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诸多问题和困难,我校在积极寻求专家指导的同时,依托雄厚师资力量和学术优势,积极开展“学校实际问题和高效课堂教学”为基本议题的校本教研,有针对性地将教学、教育和教研三者有机结合。“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枯” 。在独具特色的光明教研模式的引领下,学校的科研实力日益强大,先后获得了教育部体育课程和教学改革实验学校、教育部“十一五”课题实验基地校、全国教育科研“百强校”等荣誉称号。
实施“名师领航”工程,加速青年教师成长。建设高素质稳定的教师队伍,是奠定学校内涵发展的基石。面对来自五湖四海,在德育、教学、教研等方面与队伍整体水平略有差距的教师,我校实施了一系列工程,全面提升教师的各项业务素质:①推进“青蓝工程” ,为青年教师精心搭建成长平台。年轻教师由骨干教师领着走,以老带新教学结对帮扶,使新教师在教学上迅速上路;②加快“教师专业化发展工程”建设,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全部教师一专多能的发展目标,包括业务竞赛、基本功比赛、综合能力竞赛等;③开展教育信息化建设行动,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各科组分工建设一个数据规范、内容丰富的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满足教育教学需求,提高教育教学效果;④实施“名校长孕育名校,名校长带名师,名师领航,筑就学科品牌高地”工程,完整而健全的内涵发展因果链,让年轻的民校迅速扎根壮大,提升发展品位。
探索高效教学,革新教学方式。课堂是学校工作的主战场和主阵地,也是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和瓶颈。丰富多彩、富有魅力的高效课堂,是师生共同成长的乐园。学校基于“主体成长”的理念,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建构出多种形式的高效课堂模式。如以引导学生实践“自主建构,合作探究”为主线的学习方式,与教学中“学识与人格、应试与素质、知识与技能、反思与批判”并举,确立起“两自——归纳”为基本框架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四、丰富底蕴,拓展发展途径
自建校以来,我校就致力于特色品牌学校的创建,实施“特色发展学校”的教育探索。在教育实践中,学校搭建起学生多元发展的平台,探索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最佳结合点,满足学生在升学的同时自身素质也得到同等发展的教育诉求,探索出一条学生人格与学识、素质发展和考试成绩两者平衡、两者都不误的教育模式。
实施“八项素养”的专项教育活动。除了文化学习,学生还必须具备以下八项基本素养:学会交往的基本礼仪,能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能写一手好字,会说一口流畅的日常英语,有一门自己擅长的学科,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有一项艺术特长,有一项自己喜爱的健身运动。围绕这些素养的构建,学校开设了“形体训练课” “写字课” “阅读与欣赏”等几十门校本课程,采取选修和记学分的形式来落到实处。
大力发展学生社团。广泛开展社团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成长。全校共建设成“模联社” “诗社” “动漫社” “戏剧社” “街舞社”等36个学生社团。课外活动,学生大都以社团为单位,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忙而有序、充满活力的社团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全力实施“体艺双馨”的强项教育。体音美特色校园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为我校特色高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较之普通学校,我校生源情况处于中等。学校制定了这样的竞争策略:一方面正视学校的具体情况和学生实际,一方面遵循教育的内在规律,充分发挥部分学生的特长,使其通过教师的指导在高考中收获成功。
五、构建“双全德育”,走出德育困境
光明中学高中部在学校内涵发展中,注重德育品牌的建设。以“重理念,抓常规,创特色”为工作思路,搭建起以“全员德育”和“全程德育”为主线的“双全德育”管理体系。实施“全员德育”举措,形成“自管”“他管”相结合的德育管理体系。实施“全程德育”举措,形成“外部”和“内部”两种德育管理系统。处处渗透德育理念,时时进行德育,将德育工作渗透到学生生活、学习、成长的各个环节。以德育工作为抓手,以核心带动全局,全面推进学校工作。
我校在德育教育实践中,注重创新德育内容,开辟德育多途径,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学校从这几方面对德育内容进行创新:理论德育。通过讲座、培训等方式向学生讲解德育知识;生活德育。通过对日常生活的体味、反思,挖掘生活中的闪光点,广泛开展主题班会,进行各种社会实践,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与人交往、沟通、表达,提高学生自我情绪的管理能力;活动德育。我校德育处组织推出了“感动光明十大人物”等活动,着力打造高中部德育的品牌活动;生态德育。营造温馨和谐的学习生态环境,建设校园文化、班级文化、广播文化、宿舍文化,组织“创亮点,抓典型”等一系列的活动。
责任编辑邱丽
一、争取支持,多途径促进发展
民办学校在教育资源的投入和整合方面,必须寻求当地政府、各级教育机构、教育专家、学生家长等多方面、多途径的支持,在良好外部环境的驱动下,方可实现学校的内涵发展。
我校在创办之初,得到了东莞市政府在办学政策等方面的大力支持,被定性为民办公助类学校。更为重要的是,市政府、市教育局同意了学校在经费、人事、管理机制等方面极大的自主权。这一优势为光明中学实行积极的人事制度、管理体制、全面效能的评价体系等奠定了基础。
为了准确定位学校内涵发展的方向和模式,学校积极向各级各类教育研究机构、教育专家寻求帮助和指导。从中央教科所、中国教育学会、全国中学教育科研联合体到魏书生教育思想研究会,从美国阿肯色州立大学到清华大学、北京体育大学,从教育专家、名校长、市教研员到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精英,从新闻媒体、光明社区到各镇区居委会及家长,我校都与他们建立了广泛的联系。融汇万千智慧经验,逐步凝聚成我校现在的行政管理制度、“管理—监督—评价”的教学质量体系及德育新思想等。目前,光明中学相继与美国阿肯色州州立大学结成姊妹合作学校,实现了留学直通、与清华大学合作建立清华大学体育特长生培养基地、与广州大学建立了广东省数学奥林匹克培训基地。学校还成为全国中学教育科研联合体常务理事学校、全国教育科研百强校、广东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广东省书法教育先进学校等。
二、更新理念,推动管理内涵的现代化
现代学校的管理机制、发展方向、治校方略等都是学校内涵发展必须解决的首要课题。我校在发展过程中,一直致力于构建光明特色的管理框架,探索新的管理理念和模式,进而促进学校管理的现代化。
调整管理模式,实现从建校之初的垂直化管理向现代扁平化管理模式的转变。随着学校的规模扩大,管理层次的细化,沟通协作层面加大,垂直化管理的弊端也日益暴露。为此,我校以省级课题《基于校园网中B/S模式下,适应民办教育教学管理机制的管理系统开发与应用的研究》为基点,搭建起了学校内部现代信息技术网络,实现董事会、校长与各部门、班主任、基层教师的直接沟通,形成一条最短的指挥链和信息传递路线,不仅实现了沟通的快捷、顺畅和高效,还提高了学校管理的民主化程度。此外,学校充分借助校园管理综合平台,开放校园BBS,开设意见收集区、班主任交流等版块,实施了校园网络平台上的“网络问政”“开心方略”等管理举措,最大限度地调动所有力量参与到学校的管理工作中。
调整发展理念,从传统的“效益观”转向现代教育的“效能观” 。作为一所年轻的民办学校,我校也曾陷入追求短期经济效益的泥淖中。学校董事会和校领导积极实施现代教育的“效能观” ,实现了管理理念上的超越,为学校长远的内涵式发展作了理念突破。
努力实现管理目标的人本化。我校创立之初就把“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为教师的专业发展铺路”作为内涵发展的根本要求。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学校充分发挥教师的特长和优势,用全方位的视角对教师进行综合的发展性评价;对学生实行全方位关怀,注重目标全面化、方法个性化,积极提升学生素质,促成光明学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三、培养师资,建立高效课堂
全面实施科研兴校,盘活教学源头活水。在学校的内涵发展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诸多问题和困难,我校在积极寻求专家指导的同时,依托雄厚师资力量和学术优势,积极开展“学校实际问题和高效课堂教学”为基本议题的校本教研,有针对性地将教学、教育和教研三者有机结合。“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枯” 。在独具特色的光明教研模式的引领下,学校的科研实力日益强大,先后获得了教育部体育课程和教学改革实验学校、教育部“十一五”课题实验基地校、全国教育科研“百强校”等荣誉称号。
实施“名师领航”工程,加速青年教师成长。建设高素质稳定的教师队伍,是奠定学校内涵发展的基石。面对来自五湖四海,在德育、教学、教研等方面与队伍整体水平略有差距的教师,我校实施了一系列工程,全面提升教师的各项业务素质:①推进“青蓝工程” ,为青年教师精心搭建成长平台。年轻教师由骨干教师领着走,以老带新教学结对帮扶,使新教师在教学上迅速上路;②加快“教师专业化发展工程”建设,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全部教师一专多能的发展目标,包括业务竞赛、基本功比赛、综合能力竞赛等;③开展教育信息化建设行动,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各科组分工建设一个数据规范、内容丰富的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满足教育教学需求,提高教育教学效果;④实施“名校长孕育名校,名校长带名师,名师领航,筑就学科品牌高地”工程,完整而健全的内涵发展因果链,让年轻的民校迅速扎根壮大,提升发展品位。
探索高效教学,革新教学方式。课堂是学校工作的主战场和主阵地,也是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和瓶颈。丰富多彩、富有魅力的高效课堂,是师生共同成长的乐园。学校基于“主体成长”的理念,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建构出多种形式的高效课堂模式。如以引导学生实践“自主建构,合作探究”为主线的学习方式,与教学中“学识与人格、应试与素质、知识与技能、反思与批判”并举,确立起“两自——归纳”为基本框架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四、丰富底蕴,拓展发展途径
自建校以来,我校就致力于特色品牌学校的创建,实施“特色发展学校”的教育探索。在教育实践中,学校搭建起学生多元发展的平台,探索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最佳结合点,满足学生在升学的同时自身素质也得到同等发展的教育诉求,探索出一条学生人格与学识、素质发展和考试成绩两者平衡、两者都不误的教育模式。
实施“八项素养”的专项教育活动。除了文化学习,学生还必须具备以下八项基本素养:学会交往的基本礼仪,能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能写一手好字,会说一口流畅的日常英语,有一门自己擅长的学科,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有一项艺术特长,有一项自己喜爱的健身运动。围绕这些素养的构建,学校开设了“形体训练课” “写字课” “阅读与欣赏”等几十门校本课程,采取选修和记学分的形式来落到实处。
大力发展学生社团。广泛开展社团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成长。全校共建设成“模联社” “诗社” “动漫社” “戏剧社” “街舞社”等36个学生社团。课外活动,学生大都以社团为单位,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忙而有序、充满活力的社团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全力实施“体艺双馨”的强项教育。体音美特色校园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为我校特色高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较之普通学校,我校生源情况处于中等。学校制定了这样的竞争策略:一方面正视学校的具体情况和学生实际,一方面遵循教育的内在规律,充分发挥部分学生的特长,使其通过教师的指导在高考中收获成功。
五、构建“双全德育”,走出德育困境
光明中学高中部在学校内涵发展中,注重德育品牌的建设。以“重理念,抓常规,创特色”为工作思路,搭建起以“全员德育”和“全程德育”为主线的“双全德育”管理体系。实施“全员德育”举措,形成“自管”“他管”相结合的德育管理体系。实施“全程德育”举措,形成“外部”和“内部”两种德育管理系统。处处渗透德育理念,时时进行德育,将德育工作渗透到学生生活、学习、成长的各个环节。以德育工作为抓手,以核心带动全局,全面推进学校工作。
我校在德育教育实践中,注重创新德育内容,开辟德育多途径,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学校从这几方面对德育内容进行创新:理论德育。通过讲座、培训等方式向学生讲解德育知识;生活德育。通过对日常生活的体味、反思,挖掘生活中的闪光点,广泛开展主题班会,进行各种社会实践,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与人交往、沟通、表达,提高学生自我情绪的管理能力;活动德育。我校德育处组织推出了“感动光明十大人物”等活动,着力打造高中部德育的品牌活动;生态德育。营造温馨和谐的学习生态环境,建设校园文化、班级文化、广播文化、宿舍文化,组织“创亮点,抓典型”等一系列的活动。
责任编辑邱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