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根据国家教育部对职业教育提出的“五个对接”与社会对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以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开展项目研究,以相关的教学文件为设计依据,树立课程体系改革适应岗位职业能力要求为导向的新理念,构建“工地学校”教学模式并实施,实现校企贯通的合作新理念,采取校企共建的方式,校企共同培养人才,以实际工程项目进行实战训练为教学内容,在教学中真正体现了“教、学、做”统一的职业教育特色,实现了“生、师、校、企”四方共赢。中国论文网关键词:校企共建;工地学校;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C41文献标识码: A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还存在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虽然考虑到在专业教学上要改革,但如教授的专业技能不符合企业的用人标准,存在专业技能链较短、专业技能面较窄的问题,无法满足社会企业的需要,难以实现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此外,在专业教学计划中,课程繁杂、内容众多,在教育部规定的总学时限内难以全部完成,会影响教学和学习深度及培养质量;教师专业技能水平滞后,不能及时引进企业的先进技能,教学内容与社会企业的实际情况有差距;受教学资源制约,缺少试验与实践课程,学生得不到实际锻炼,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不足。在这种背景下,对职业学校教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比以往更能引起职业教育者的关心和重视。尤其是现在的企业“人才难求”的呼聲越来越高,应用现代职教理论审视职业教育现状,检视职业教育自身运营改革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14年2月26日,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并提出职业教育改革要跟上社会步伐,要求职业人才的培养既符合市场需求,又有助于解决结构性失业问题。李克强总理还强调:“要发展与市场相匹配的职业教育、培养与市场相匹配的职业人才,形成‘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此前,国家教育部对职业教育提出的“五个对接”是深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本要求。在国家、社会、企业都对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出要求的背景下,研究者经过多年的努力,以建筑工程施工专业为基础开展项目研究,以相关的教学文件为设计依据,树立课程体系改革适应岗位职业能力要求为导向的新理念,构建“工地学校”教学模式并实施。这一教学模式实现了校企贯通的合作新理念,采取校企共建的方式,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培养人才。在这一教学模式下,教学内容以实际工程项目进行实战训练为主,在教学中真正体现了“教、学、做”统一的职业教育特色,实现了“生、师、校、企”四方共赢。
一、构建“工地学校”教学模式
“工地”由校内校企共建的教学工地和校外教学工地(企业)组建而成。“工地学校”教学模式就是将建筑工程施工专业教学场所直接设在“工地”,让学生在校内教学工地实践再到校外教学工地(企业)进行实际项目实战训练,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训交替循环进行的一种教学模式。师生在“工地”边教边做边学,将理论和实践统一,直观和抽象融合,理中有实,实中有理,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二、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工地学校”教学模式实施的保障
(一)完善共建共享校企合作机制,组建校企专业教师队伍
校企合作是职业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一种资源交换,主体涉及企业(行业)和学校双方。必须遵循利益相关者权益平衡的原则,签订好校企合作协议;组建学校教师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共同教学、共同交流、相互学习的专业师资团队。学校教师在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交流学习中吸取企业经验,更新教学理念,解决了教师技能水平与企业现代化技术脱节的现状,为教学和人才培养提供保证,为有效地实施“工地学校”教学模式提供了保障。
(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与学生之间建立师徒关系
实现校企贯通,采取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与学生签订协议、建立师徒关系的方式。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学校教师同样都是“师傅”,学生是“学徒”。在实施教学中,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参与在校内校外教学工地对学生进行一对一、一对多的指导教学,保障技能传授效果。
三、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工地学校”教学模式实施成效
(一)学生职业技能明显提升
以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工地学校”教学模式实施教学,按企业技能标准传授知识,加速了学校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建设,学生技能提升快,学生参加全国全区技能大赛成绩显著。仅在2014年,我校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学生参加全区中职建筑工程技术技能比赛就获一等奖9项、二等奖12项、三等奖1项,代表广西参加在天津举办的全国技能大赛获全国二等奖2项、全国三等奖2项。“工地学校”教学模式还提升了该专业的教学质量和影响力,学生就业率高,树立了国家示范校重点建设专业品牌,该专业的招生人数从2011年的每年500多人增加到现在的每年800多人。
(二)教师科研能力、职业能力、教学能力得到迅速提高
自从实施了“工地学校”教学模式,采取校企贯通教学模式,教师带学生进企业实践的同时也深入企业第一生产线学习先进技能、吸取经验、更新教学理念,达到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尤其是教师在科研能力、职业能力、教学能力方面得以提升。
(三)实现了“生、师、校、企”四方共赢
“学生赢”:实施“工地学校”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比单纯在教室里学习有较大的提高,其职业能力得到锻炼,职业技能得到明显提高。学生通过进实训室、企业接受训练,接触真实的项目工程,不仅能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还能亲自实践操作,真正体现“边学边干”“做中学,学中做”等职业培养理念。学生明显感觉所掌握的技能与企业要求趋于一致,真正实现了就业无缝对接。 “教师赢”:教师在企业学习到先进技能,与市场对接,更新教学理念。教师职业能力、教学水平等方面也明显提高。 “学校赢”:实施“工地学校”教学模式,推动校企深度合作,实现了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促使学校与企业共同培养专业人才,这尤其在学校国家示范校建设中有着重要的意义,不仅能促进学校的教学改革步伐,提升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率,树立了学校品牌。 “企业赢”:通过实施“工地学校”教学模式,学校为企业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源,培养了大批“懂技能、会工作”的企业人才后备军,真正做到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无缝对接,企业满意率在90%以上。
在建筑工程施工专业中实施“工地学校”教学模式,解决了很多职业学校教学上难以解决的问题,尤其解决了多年以来学校教学模式过于传统、学生技能水平低下、学生职业能力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的问题,同时也解决了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问题及教师技能水平与企业现代化技术脱节的问题,基本实现了教育部提出的“五个对接”。同时,教师队伍和学生的职业能力明显提高,学校在行业内的知名度也得到提升,同时也为企业培养了一批业务能力强、技术过硬的人才,实现了多方共赢。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张志强.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4)
[4]伦洪山,梁辉.“教、学、做”统一的“工地学校”[J].中国培训,2013(5)
中图分类号:C41文献标识码: A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还存在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虽然考虑到在专业教学上要改革,但如教授的专业技能不符合企业的用人标准,存在专业技能链较短、专业技能面较窄的问题,无法满足社会企业的需要,难以实现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此外,在专业教学计划中,课程繁杂、内容众多,在教育部规定的总学时限内难以全部完成,会影响教学和学习深度及培养质量;教师专业技能水平滞后,不能及时引进企业的先进技能,教学内容与社会企业的实际情况有差距;受教学资源制约,缺少试验与实践课程,学生得不到实际锻炼,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不足。在这种背景下,对职业学校教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比以往更能引起职业教育者的关心和重视。尤其是现在的企业“人才难求”的呼聲越来越高,应用现代职教理论审视职业教育现状,检视职业教育自身运营改革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14年2月26日,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并提出职业教育改革要跟上社会步伐,要求职业人才的培养既符合市场需求,又有助于解决结构性失业问题。李克强总理还强调:“要发展与市场相匹配的职业教育、培养与市场相匹配的职业人才,形成‘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此前,国家教育部对职业教育提出的“五个对接”是深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本要求。在国家、社会、企业都对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出要求的背景下,研究者经过多年的努力,以建筑工程施工专业为基础开展项目研究,以相关的教学文件为设计依据,树立课程体系改革适应岗位职业能力要求为导向的新理念,构建“工地学校”教学模式并实施。这一教学模式实现了校企贯通的合作新理念,采取校企共建的方式,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培养人才。在这一教学模式下,教学内容以实际工程项目进行实战训练为主,在教学中真正体现了“教、学、做”统一的职业教育特色,实现了“生、师、校、企”四方共赢。
一、构建“工地学校”教学模式
“工地”由校内校企共建的教学工地和校外教学工地(企业)组建而成。“工地学校”教学模式就是将建筑工程施工专业教学场所直接设在“工地”,让学生在校内教学工地实践再到校外教学工地(企业)进行实际项目实战训练,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训交替循环进行的一种教学模式。师生在“工地”边教边做边学,将理论和实践统一,直观和抽象融合,理中有实,实中有理,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二、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工地学校”教学模式实施的保障
(一)完善共建共享校企合作机制,组建校企专业教师队伍
校企合作是职业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一种资源交换,主体涉及企业(行业)和学校双方。必须遵循利益相关者权益平衡的原则,签订好校企合作协议;组建学校教师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共同教学、共同交流、相互学习的专业师资团队。学校教师在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交流学习中吸取企业经验,更新教学理念,解决了教师技能水平与企业现代化技术脱节的现状,为教学和人才培养提供保证,为有效地实施“工地学校”教学模式提供了保障。
(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与学生之间建立师徒关系
实现校企贯通,采取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与学生签订协议、建立师徒关系的方式。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学校教师同样都是“师傅”,学生是“学徒”。在实施教学中,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参与在校内校外教学工地对学生进行一对一、一对多的指导教学,保障技能传授效果。
三、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工地学校”教学模式实施成效
(一)学生职业技能明显提升
以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工地学校”教学模式实施教学,按企业技能标准传授知识,加速了学校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建设,学生技能提升快,学生参加全国全区技能大赛成绩显著。仅在2014年,我校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学生参加全区中职建筑工程技术技能比赛就获一等奖9项、二等奖12项、三等奖1项,代表广西参加在天津举办的全国技能大赛获全国二等奖2项、全国三等奖2项。“工地学校”教学模式还提升了该专业的教学质量和影响力,学生就业率高,树立了国家示范校重点建设专业品牌,该专业的招生人数从2011年的每年500多人增加到现在的每年800多人。
(二)教师科研能力、职业能力、教学能力得到迅速提高
自从实施了“工地学校”教学模式,采取校企贯通教学模式,教师带学生进企业实践的同时也深入企业第一生产线学习先进技能、吸取经验、更新教学理念,达到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尤其是教师在科研能力、职业能力、教学能力方面得以提升。
(三)实现了“生、师、校、企”四方共赢
“学生赢”:实施“工地学校”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比单纯在教室里学习有较大的提高,其职业能力得到锻炼,职业技能得到明显提高。学生通过进实训室、企业接受训练,接触真实的项目工程,不仅能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还能亲自实践操作,真正体现“边学边干”“做中学,学中做”等职业培养理念。学生明显感觉所掌握的技能与企业要求趋于一致,真正实现了就业无缝对接。 “教师赢”:教师在企业学习到先进技能,与市场对接,更新教学理念。教师职业能力、教学水平等方面也明显提高。 “学校赢”:实施“工地学校”教学模式,推动校企深度合作,实现了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促使学校与企业共同培养专业人才,这尤其在学校国家示范校建设中有着重要的意义,不仅能促进学校的教学改革步伐,提升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率,树立了学校品牌。 “企业赢”:通过实施“工地学校”教学模式,学校为企业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源,培养了大批“懂技能、会工作”的企业人才后备军,真正做到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无缝对接,企业满意率在90%以上。
在建筑工程施工专业中实施“工地学校”教学模式,解决了很多职业学校教学上难以解决的问题,尤其解决了多年以来学校教学模式过于传统、学生技能水平低下、学生职业能力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的问题,同时也解决了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问题及教师技能水平与企业现代化技术脱节的问题,基本实现了教育部提出的“五个对接”。同时,教师队伍和学生的职业能力明显提高,学校在行业内的知名度也得到提升,同时也为企业培养了一批业务能力强、技术过硬的人才,实现了多方共赢。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张志强.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4)
[4]伦洪山,梁辉.“教、学、做”统一的“工地学校”[J].中国培训,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