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针对水基降粘剂对低含水稠油井降粘效率低,不适合集输降粘的问题,选择了三种油溶性降粘剂进行了室内对比试验,通过对降粘率和配伍性指标结果分析,确定了月桂酰氨酸钠降粘剂为现场试验药剂。通过对单井原油取样、联合站混合油样和外输油样降粘率测试,在加药浓度2-5%时,降粘率可达80%以上。取得了降低举升载荷,提高了油井产量和降低了生产成本的效果。
关键词: 油基降粘剂;室内试验;月桂酰氨酸钠;集输降粘;原油降粘率
【中图分类号】 TE869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236-1879(2018)12-0187-01
1、LRD-油基降粘剂组分及技术指标
1.1降粘作用机理。
LRD油基冷采降粘劑系由小分子有机金属化合物、N-月桂钠盐、油溶性分散剂等组成。小分子有机金属化合物高温下成为沥青胶质的中心连接体,使沥青胶质分子团变小,释放稠油中小分子组分;N-月桂钠盐降解性好、耐高温,属于环保型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油溶性分散剂能更好地溶解稠油中的胶质、沥青质,具有润湿、渗透、降低油水界面张力的作用,降低稠油粘度,润滑油井管壁,减少摩擦阻力,改善原油流变性,提高油田采油速度。
1.2降粘剂组分构成。
根据稠油中沥青、胶质分子聚集状态原理,结合油田生产实际,确立LRD系列油基降粘剂组分的选择原则为:(1)选择具有强电荷特性和分子活性基团的物质作为沥青活性基团的聚集体;(2)选择能够被沥青质分子团所吸附的长链分子在沥青质分子周围形成包覆隔离层;(3)针对油层地下环境的复杂性,选择耐高温、抗高矿化水强的表面活性剂;(4)对于各油田稠油成分的差异性,采出水矿物组分含量的不同,采出水pH值的差异,选择适当的体系控制稠油采出液稳定性,利于后续破乳处理。
根据以上原则,经过大范围的筛选及大量试验,选择了有机金属化合物、高分子聚合物包覆材料、N-月桂钠盐表面活性剂、高效有机溶剂、pH缓冲体系等作为LRD油基冷采降粘剂的组分体系。
1.3主要技术指标。
锦45-26-153井因原油粘度高,生产负荷大,生产液量6-7方,含水30%左右,油井只能低效生产。在室内降粘试验评价的基础上,于该井上进行了LRD油基冷采降粘剂降粘试验,至12月底已正常运行214天,与措施前相比,最高日增液5.5方,油3.8吨,阶段增油215.6吨,泵效提高了30.7%。
2 现场试验情况及效果分析
2.1油井生产负荷下降,井筒流动阻力减小。
通过功图测试,降粘前后最大负荷由10.33吨降为9.57吨,冲程损失变小,抽油泵功况明显得到改善;同时,生产电流也发生了明显变化,上行电流由73A降为56A,下行电流由65A降为48A。说明加入LRD油基冷采降粘剂后,油井原油粘度降低,减少了原油举升过程的流动阻力,明显改善了油井生产状况。
2.2原油粘度降低明显,保证了油井的正常生产。
通过取样分析原油粘度与加药量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出,加药浓度5%时,降粘率达到80.32%,加药浓度2%时,降粘率达到65%,油井生产液量保持平稳,但在加药浓度降为1.5%时,降粘率明显下降,且油井液量也出现了下降趋势。试验表明,加药极限浓度应保持在1.5%左右。
2.3降粘后抽油泵泵效提高,油井增油效果显著。
根据油井生产负荷与原油粘度的变化,及时实现了油井参数的调整,冲次由0.6次提高至1.4次,保证了油井的生产效率,最高日产液量由4.6方提高至9.1方,日产油量由3.6吨上升为6.6吨,抽油泵效也由27.3%增加至55.2%。
2.4与电加热井筒降粘相比具有明显的节能效果。
电加热井筒降粘工艺一直是稠油井筒降粘的主要方式之一,但一直也是油田开发过程中的耗电大户,一口正常加热生产的油井加热用电流保持在130A-170A,日耗电达2400KW.h,电费0.667元/ KW.h,折合电费为1600元/d。
目前采用的降粘剂使用浓度为2-5%,对于锦45-26-153井而言,平均日产液量为6.5m3,日产油量为4.9t,日用药量为120Kg左右,药剂单价8200元/t,药剂费984元/d。与电加热相比可日节电费620元,当年节约电费13.20万元。
3结论
1、通过室内降粘率实验测试,优先选择了月桂酰基氨酸钠降粘剂做为现场试验用降粘剂,满足了低含水油井的降粘需要。
2、现场试验表明,在使用浓度为2%-5%时,对稠油降粘率可以达到80%以上。
3、通过试验对比,油基降粘剂与电加热井筒降粘相比具有明显的节能效果,综合节电率可达38%以上。
4、LRD油基冷采降粘剂降粘试验成功,为锦州油田稠油低效生产井和集输降粘奠定了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 孟科全等.稠油降粘技术研究进展[J]. 天然气与石油. 2009,6,第27卷第3期:30-34.
⑵ 柳荣伟等. 稠油降粘技术及降粘机理研究进展[J].精细石油化工进展. 2008,4,第9卷第4期:20-24.
关键词: 油基降粘剂;室内试验;月桂酰氨酸钠;集输降粘;原油降粘率
【中图分类号】 TE869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236-1879(2018)12-0187-01
1、LRD-油基降粘剂组分及技术指标
1.1降粘作用机理。
LRD油基冷采降粘劑系由小分子有机金属化合物、N-月桂钠盐、油溶性分散剂等组成。小分子有机金属化合物高温下成为沥青胶质的中心连接体,使沥青胶质分子团变小,释放稠油中小分子组分;N-月桂钠盐降解性好、耐高温,属于环保型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油溶性分散剂能更好地溶解稠油中的胶质、沥青质,具有润湿、渗透、降低油水界面张力的作用,降低稠油粘度,润滑油井管壁,减少摩擦阻力,改善原油流变性,提高油田采油速度。
1.2降粘剂组分构成。
根据稠油中沥青、胶质分子聚集状态原理,结合油田生产实际,确立LRD系列油基降粘剂组分的选择原则为:(1)选择具有强电荷特性和分子活性基团的物质作为沥青活性基团的聚集体;(2)选择能够被沥青质分子团所吸附的长链分子在沥青质分子周围形成包覆隔离层;(3)针对油层地下环境的复杂性,选择耐高温、抗高矿化水强的表面活性剂;(4)对于各油田稠油成分的差异性,采出水矿物组分含量的不同,采出水pH值的差异,选择适当的体系控制稠油采出液稳定性,利于后续破乳处理。
根据以上原则,经过大范围的筛选及大量试验,选择了有机金属化合物、高分子聚合物包覆材料、N-月桂钠盐表面活性剂、高效有机溶剂、pH缓冲体系等作为LRD油基冷采降粘剂的组分体系。
1.3主要技术指标。
锦45-26-153井因原油粘度高,生产负荷大,生产液量6-7方,含水30%左右,油井只能低效生产。在室内降粘试验评价的基础上,于该井上进行了LRD油基冷采降粘剂降粘试验,至12月底已正常运行214天,与措施前相比,最高日增液5.5方,油3.8吨,阶段增油215.6吨,泵效提高了30.7%。
2 现场试验情况及效果分析
2.1油井生产负荷下降,井筒流动阻力减小。
通过功图测试,降粘前后最大负荷由10.33吨降为9.57吨,冲程损失变小,抽油泵功况明显得到改善;同时,生产电流也发生了明显变化,上行电流由73A降为56A,下行电流由65A降为48A。说明加入LRD油基冷采降粘剂后,油井原油粘度降低,减少了原油举升过程的流动阻力,明显改善了油井生产状况。
2.2原油粘度降低明显,保证了油井的正常生产。
通过取样分析原油粘度与加药量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出,加药浓度5%时,降粘率达到80.32%,加药浓度2%时,降粘率达到65%,油井生产液量保持平稳,但在加药浓度降为1.5%时,降粘率明显下降,且油井液量也出现了下降趋势。试验表明,加药极限浓度应保持在1.5%左右。
2.3降粘后抽油泵泵效提高,油井增油效果显著。
根据油井生产负荷与原油粘度的变化,及时实现了油井参数的调整,冲次由0.6次提高至1.4次,保证了油井的生产效率,最高日产液量由4.6方提高至9.1方,日产油量由3.6吨上升为6.6吨,抽油泵效也由27.3%增加至55.2%。
2.4与电加热井筒降粘相比具有明显的节能效果。
电加热井筒降粘工艺一直是稠油井筒降粘的主要方式之一,但一直也是油田开发过程中的耗电大户,一口正常加热生产的油井加热用电流保持在130A-170A,日耗电达2400KW.h,电费0.667元/ KW.h,折合电费为1600元/d。
目前采用的降粘剂使用浓度为2-5%,对于锦45-26-153井而言,平均日产液量为6.5m3,日产油量为4.9t,日用药量为120Kg左右,药剂单价8200元/t,药剂费984元/d。与电加热相比可日节电费620元,当年节约电费13.20万元。
3结论
1、通过室内降粘率实验测试,优先选择了月桂酰基氨酸钠降粘剂做为现场试验用降粘剂,满足了低含水油井的降粘需要。
2、现场试验表明,在使用浓度为2%-5%时,对稠油降粘率可以达到80%以上。
3、通过试验对比,油基降粘剂与电加热井筒降粘相比具有明显的节能效果,综合节电率可达38%以上。
4、LRD油基冷采降粘剂降粘试验成功,为锦州油田稠油低效生产井和集输降粘奠定了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 孟科全等.稠油降粘技术研究进展[J]. 天然气与石油. 2009,6,第27卷第3期:30-34.
⑵ 柳荣伟等. 稠油降粘技术及降粘机理研究进展[J].精细石油化工进展. 2008,4,第9卷第4期: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