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开各种教育类报刊杂志,就可知道各式各样关于课改的文章多如牛毛,令人应接不暇。教育部编制的各学科课程标准也充分体现了课改的理念。那么在学校,我们的老师是否都进行了课改实验?我随堂听了几位中青年老师的课,他们的教龄都在15年左右,是学校的教学骨干。因为是随机听课各位老师都没有作准备,所以,我认为这些老师的行为都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对此我从这些老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以及教学理念的转变作一个简单的分析。
一、课堂教学
所听的几节课,各位老师都是以接受学习为基础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在大部分时间里进行耐心细致地分析与讲解,学生则忙于紧跟教师的思路进行理解和记忆,事实上这正是现阶段中小学主要的教学模式,我们应当承认,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有其必然的生存空间的,就学生而言,接受式学习仍有其存在的必要性。
1.知识
在课堂教学中,知识的传授大体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教科书和教参上提供的;第二类是教师个人的知识;第三类是师生互动而产生的。在其三类知识中,第一类知识占了大部分,比如:知识结构,例题,练习题等;其次是第二类,如易混淆的概念的辨析,题目求解思路的归纳,辅助方法、一题多解的介绍,题目的引伸、变形等,这是当前教师最为看重的,越是有能力有经验的教师越重视学科知识的个性化,这种个性化的知识对学生的帮助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教师威信的树立也往往根植于此。而第三类知识就很少了,我所听的几节课就很难找到这类问题的影子,而这类知识恰恰是新课改所特别提倡的。就此看来,如果想在这一方面有所突破,还需要经过一段长时间的探索。
2.动机
教师运用设计来激励学生从学习生活中获得预期的知识和技能,并设置了目标和运用能使学生达到预期目标的认知策略和手段。这几位老师在这一方面都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他们在上课开始时首先表明了课时内需要完成和任务,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力求突出读题之初的困惑和解题之后的喜悦,并在问题求解过程中注重思路和方法,这一行为更是从应试角度展开,目光直指高考,并没有解释学习这类知识的重要性,这对激发学生的短期学习动机是有效的,但却不利于学生认知内驱力的培养。
3.教师的关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具有片面性,这一现象在几位老师身上都或多或少的存在。首先,过分关注学生的学科成绩,都是围绕应试教育展开的,提到了高考,例题也是过去的高考试题。这种关注过分倾向于学科知识的掌握和解题能力与技能的训练,忽视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和终身学习的愿望,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长期发展是不利的。其次,对学生发展的需求及发展中富有个性的学习关注不够,其实在课上同学们对这方面的需求是显见的。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及时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充分利用有限的自由支配时间进行个性化的学习,这些表现老师也注意到,但都没有充分关注,在解题前留给学生1-2分钟的思考,这很好,但在解题后没有留时间给学生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回味,以及提出新问题的余地。我认为课堂时间紧可少讲一个例题,也应该把学生流露出来的这种需求充分挖掘出来。第三,教师对学生发展中的个人尊严关注不够,学生的尊重是学生生命的一部分,学生的人格应当受到尊重。在这几节课上,学生在很大程度上被当成了“知识容器”,教育的“育人性”体现不够,每个学生都有受尊重和被欣赏的需求,教师显然没有做到,由此可见,我们的上课老师只关注了对第一类和第二类知识的传授,关注了高考而忽略了其他。
4.教学情境的创设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努力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质疑、控制、调整自己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速度,力求使学生跟上自己的进度,甚至争取让学生的思路超前,在课堂气氛上,除个别老师在个别环节外,整体上是宽松的,学生发言也比较踊跃。但是,许多可让学生自己完成的或合作能完成的环节。如知识结构图、总结,易混概念的辨析,解题过程的分析等仍有老师包办。我认为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是怕影响教学进度;其次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不信任。其外,只有一位老师关注学生灵感的火花,能顺着学生的设想,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探究,老师再给予适当的引导,启发和激励性的评价,结果是新的求解方法出现了(第三类知识),正是在这种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教学过程中涌现出来的。由此可见,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下,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不是不可能的,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去认真的备课,认真的组织教学反思。
二、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
虽然这几节课主要代表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但许多老师在许多教学环节中还是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能够看出教师在这方面所做的努力。
1.努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各位教师都能在课堂上留时间让学生思考体会,分析问题时努力使学生思维超前。题目求解不进行分析,不包办到底……,可见,教师已经意识到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性。并试图突出之,但出于多种考虑,在多处环节上还是包办了,这就表明了在课改的今天,我们的很多老师在传统与现代、求稳与求变中仍在作痛苦的抉择。
2.问题导向学习法和研究性学习方法的运用
教师能精心思考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在问题的处理方面老师都力求创设各种适合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探究从中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新的教学模式正在构建,变革势在必行,但是要有时间和过程的,变革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这种变化也是令人可喜的。
3.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模式的运用
关于这一点,各位老师都做得比较好,要求学生仔细体会,鼓励相互讨论。但要做到何种程度这就是一件很难说的事了。
综上所述,在当今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行为主要还是代表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随着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模式教学的逐步深入,很多教师的许多教学行为还是体现了新课改理念的影子,虽然这些新理念在教学中还处于尝试和探索阶段,也正是这些尝试与探索,才能建构课改的基石。
作者简介:杨生虎,江苏省射阳中等专业学校中学一级教师,数控车技师,教务处主任。
一、课堂教学
所听的几节课,各位老师都是以接受学习为基础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在大部分时间里进行耐心细致地分析与讲解,学生则忙于紧跟教师的思路进行理解和记忆,事实上这正是现阶段中小学主要的教学模式,我们应当承认,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有其必然的生存空间的,就学生而言,接受式学习仍有其存在的必要性。
1.知识
在课堂教学中,知识的传授大体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教科书和教参上提供的;第二类是教师个人的知识;第三类是师生互动而产生的。在其三类知识中,第一类知识占了大部分,比如:知识结构,例题,练习题等;其次是第二类,如易混淆的概念的辨析,题目求解思路的归纳,辅助方法、一题多解的介绍,题目的引伸、变形等,这是当前教师最为看重的,越是有能力有经验的教师越重视学科知识的个性化,这种个性化的知识对学生的帮助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教师威信的树立也往往根植于此。而第三类知识就很少了,我所听的几节课就很难找到这类问题的影子,而这类知识恰恰是新课改所特别提倡的。就此看来,如果想在这一方面有所突破,还需要经过一段长时间的探索。
2.动机
教师运用设计来激励学生从学习生活中获得预期的知识和技能,并设置了目标和运用能使学生达到预期目标的认知策略和手段。这几位老师在这一方面都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他们在上课开始时首先表明了课时内需要完成和任务,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力求突出读题之初的困惑和解题之后的喜悦,并在问题求解过程中注重思路和方法,这一行为更是从应试角度展开,目光直指高考,并没有解释学习这类知识的重要性,这对激发学生的短期学习动机是有效的,但却不利于学生认知内驱力的培养。
3.教师的关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具有片面性,这一现象在几位老师身上都或多或少的存在。首先,过分关注学生的学科成绩,都是围绕应试教育展开的,提到了高考,例题也是过去的高考试题。这种关注过分倾向于学科知识的掌握和解题能力与技能的训练,忽视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和终身学习的愿望,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长期发展是不利的。其次,对学生发展的需求及发展中富有个性的学习关注不够,其实在课上同学们对这方面的需求是显见的。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及时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充分利用有限的自由支配时间进行个性化的学习,这些表现老师也注意到,但都没有充分关注,在解题前留给学生1-2分钟的思考,这很好,但在解题后没有留时间给学生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回味,以及提出新问题的余地。我认为课堂时间紧可少讲一个例题,也应该把学生流露出来的这种需求充分挖掘出来。第三,教师对学生发展中的个人尊严关注不够,学生的尊重是学生生命的一部分,学生的人格应当受到尊重。在这几节课上,学生在很大程度上被当成了“知识容器”,教育的“育人性”体现不够,每个学生都有受尊重和被欣赏的需求,教师显然没有做到,由此可见,我们的上课老师只关注了对第一类和第二类知识的传授,关注了高考而忽略了其他。
4.教学情境的创设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努力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质疑、控制、调整自己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速度,力求使学生跟上自己的进度,甚至争取让学生的思路超前,在课堂气氛上,除个别老师在个别环节外,整体上是宽松的,学生发言也比较踊跃。但是,许多可让学生自己完成的或合作能完成的环节。如知识结构图、总结,易混概念的辨析,解题过程的分析等仍有老师包办。我认为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是怕影响教学进度;其次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不信任。其外,只有一位老师关注学生灵感的火花,能顺着学生的设想,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探究,老师再给予适当的引导,启发和激励性的评价,结果是新的求解方法出现了(第三类知识),正是在这种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教学过程中涌现出来的。由此可见,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下,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不是不可能的,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去认真的备课,认真的组织教学反思。
二、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
虽然这几节课主要代表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但许多老师在许多教学环节中还是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能够看出教师在这方面所做的努力。
1.努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各位教师都能在课堂上留时间让学生思考体会,分析问题时努力使学生思维超前。题目求解不进行分析,不包办到底……,可见,教师已经意识到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性。并试图突出之,但出于多种考虑,在多处环节上还是包办了,这就表明了在课改的今天,我们的很多老师在传统与现代、求稳与求变中仍在作痛苦的抉择。
2.问题导向学习法和研究性学习方法的运用
教师能精心思考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在问题的处理方面老师都力求创设各种适合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探究从中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新的教学模式正在构建,变革势在必行,但是要有时间和过程的,变革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这种变化也是令人可喜的。
3.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模式的运用
关于这一点,各位老师都做得比较好,要求学生仔细体会,鼓励相互讨论。但要做到何种程度这就是一件很难说的事了。
综上所述,在当今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行为主要还是代表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随着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模式教学的逐步深入,很多教师的许多教学行为还是体现了新课改理念的影子,虽然这些新理念在教学中还处于尝试和探索阶段,也正是这些尝试与探索,才能建构课改的基石。
作者简介:杨生虎,江苏省射阳中等专业学校中学一级教师,数控车技师,教务处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