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然界的奥秘数不胜数,总吸引着人们去追求和探索。树木变石头就是这些奥秘中的一个。
木化石的趣事
树木变的石头,叫做木化石。
在我国,木化石有着悠久的历史。古人对木化石有各种各样的说法。《吉林通志》中称木化石为“伊奇松”,四川俗呼“雷烧松”、“石松”等等。对木化石的形成,《旧唐书》中有“仆谷东界有康干河,松木入水历一千年则化为石,谓之康干石”的说法。
上述记载说明,我国古代人民早已发现了木化石,并对木化石的形成进行过探索,已有初步认识。但是“松木入水历一千年则化为石”的说法,显然是不科学的。因为现代科学研究证明,树木变成石头是受多种因素控制的,形成化石的环境是复杂的,形成化石的过程也是漫长的。
我国的木化石产地很多。北起黑龙江,南到广东,东自江苏,西至新疆,几乎都有发现。
但最古老的木化石是近年来才发现的。如在湖南澧县一带,发现了距今三亿六千万年左右的中泥盆世晚期的植物化石——巴尔兰德。古生代的鳞木类化石在我国山西晋城一带也有发现。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在陕西省上二叠纪地层中发现的炬木现在还陈列在南京地质陈列馆门前。在我国云南、贵州、四川等地,还发现了一种奇特而有趣的辉木化石,直径达15厘米,还保存有美丽的花纹。
中生代陆相火山碎屑岩中的木化石,以硅化木化石最常见。在浙江嵊县新昌一带,灰绿色含凝灰质砂砾岩、火山碎屑岩中,所含碳化木及硅化木,直径可达50厘米以上,当地曾有人误当作煤炭开采。当然,这种石头树是烧不着的。重庆市永川境内,硅化木产在石松坪一带,直径大的有1.25米,要两人才能合抱,长11.12米。硅化木化石上的根、主干及其上面的皮、节疤、花纹等都清晰可见,与当地生长的松树相似故称之为“石松”,产地称为“石松坪”。我国目前已知最长的硅化木化石,发现于江西省乐平县境内,已发现10余株。其中最大的一株直径可达1.1米,长约23米!令人惊奇的是,河南信阳、罗山、光山一带的硅化木化石均产在已知古火山通道的附近,而在古火山通道及其附近还发现了膨润土、珍珠岩、沸石岩等矿藏,所以当地硅化木还是一种找矿标志。
“木变石”之谜
木化石依据石化后化学成分的不同,可划分为硅化木、钙化木、碳化木、铁化木等等,其中硅化木最为常见。一般认为,硅化木化石是古代埋在地下的树木,被封闭在缺氧的环境里,被硅质胶溶体或含二氧化硅的水溶液充填或置换而成。科学工作者认为,游离态的硅酸,包括偏硅酸和二硅酸的酸性很弱,可溶性的硅酸盐加入任何弱酸都可得到硅酸。游离出来的单分子硅酸可溶于水,但它在溶液中逐渐缔合而成双分子、多分子,最后形成不溶解的多分子聚合物,所得胶体溶液称为“硅酸溶胶”。这种“硅酸溶胶”及含二氧化硅的热水溶液与树木中的碳氢化合物进行置顶及充填,最后形成硅化木化石。因为在火山活动地区或温泉活动的地区,含二氧化硅的水溶液及“硅酸溶胶”所处的环境特殊,缺氧而温度较高,利于树木遗体与其发生交代置换及充填,所以中生代火山碎屑岩中及一线温泉附近硅化木化石发现得最多。
对于树木变石头之谜的研究仅仅是开始,目前尚有许多不清楚的地方。
木化石的趣事
树木变的石头,叫做木化石。
在我国,木化石有着悠久的历史。古人对木化石有各种各样的说法。《吉林通志》中称木化石为“伊奇松”,四川俗呼“雷烧松”、“石松”等等。对木化石的形成,《旧唐书》中有“仆谷东界有康干河,松木入水历一千年则化为石,谓之康干石”的说法。
上述记载说明,我国古代人民早已发现了木化石,并对木化石的形成进行过探索,已有初步认识。但是“松木入水历一千年则化为石”的说法,显然是不科学的。因为现代科学研究证明,树木变成石头是受多种因素控制的,形成化石的环境是复杂的,形成化石的过程也是漫长的。
我国的木化石产地很多。北起黑龙江,南到广东,东自江苏,西至新疆,几乎都有发现。
但最古老的木化石是近年来才发现的。如在湖南澧县一带,发现了距今三亿六千万年左右的中泥盆世晚期的植物化石——巴尔兰德。古生代的鳞木类化石在我国山西晋城一带也有发现。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在陕西省上二叠纪地层中发现的炬木现在还陈列在南京地质陈列馆门前。在我国云南、贵州、四川等地,还发现了一种奇特而有趣的辉木化石,直径达15厘米,还保存有美丽的花纹。
中生代陆相火山碎屑岩中的木化石,以硅化木化石最常见。在浙江嵊县新昌一带,灰绿色含凝灰质砂砾岩、火山碎屑岩中,所含碳化木及硅化木,直径可达50厘米以上,当地曾有人误当作煤炭开采。当然,这种石头树是烧不着的。重庆市永川境内,硅化木产在石松坪一带,直径大的有1.25米,要两人才能合抱,长11.12米。硅化木化石上的根、主干及其上面的皮、节疤、花纹等都清晰可见,与当地生长的松树相似故称之为“石松”,产地称为“石松坪”。我国目前已知最长的硅化木化石,发现于江西省乐平县境内,已发现10余株。其中最大的一株直径可达1.1米,长约23米!令人惊奇的是,河南信阳、罗山、光山一带的硅化木化石均产在已知古火山通道的附近,而在古火山通道及其附近还发现了膨润土、珍珠岩、沸石岩等矿藏,所以当地硅化木还是一种找矿标志。
“木变石”之谜
木化石依据石化后化学成分的不同,可划分为硅化木、钙化木、碳化木、铁化木等等,其中硅化木最为常见。一般认为,硅化木化石是古代埋在地下的树木,被封闭在缺氧的环境里,被硅质胶溶体或含二氧化硅的水溶液充填或置换而成。科学工作者认为,游离态的硅酸,包括偏硅酸和二硅酸的酸性很弱,可溶性的硅酸盐加入任何弱酸都可得到硅酸。游离出来的单分子硅酸可溶于水,但它在溶液中逐渐缔合而成双分子、多分子,最后形成不溶解的多分子聚合物,所得胶体溶液称为“硅酸溶胶”。这种“硅酸溶胶”及含二氧化硅的热水溶液与树木中的碳氢化合物进行置顶及充填,最后形成硅化木化石。因为在火山活动地区或温泉活动的地区,含二氧化硅的水溶液及“硅酸溶胶”所处的环境特殊,缺氧而温度较高,利于树木遗体与其发生交代置换及充填,所以中生代火山碎屑岩中及一线温泉附近硅化木化石发现得最多。
对于树木变石头之谜的研究仅仅是开始,目前尚有许多不清楚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