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敏:不做氢弹的“父亲”

来源 :作文通讯·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lis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当然不愿意打仗,我打心眼儿里赞成核武器最好都彻底销毁、完全禁止。可是,在50年代,核大国几次威胁要使用核武器来打我们,你要想不受人家欺负的话,就不能没有核武器。”搞了一辈子核武器的于敏先生生前回忆说。
  1926年,于敏出生于天津市宁河区芦台镇。1944年,18岁的于敏不负众望,以优异成绩考上了北京大学工学院。在我国研制核武器的权威物理学家中,于敏是“土生土长”的专家,几乎是唯一未曾留过学的人,有人风趣地说,于敏是老天爷给中国开的“作弊模式”。
  1961年,35岁的于敏在原子核理论领域的研究渐入佳境,正处在重大成果突破的关键时刻。1月12日,于敏突然被叫到了所长钱三强的办公室。钱三强直截了当地对他说:“为了加快氢弹的突破,经研究决定让你作为副组长领导‘轻核理论组’,参加氢弹理论的预先研究工作。”
  “我毫不犹豫地服从分配,停止原子核理论的基础研究,全力以赴转而摸索氢弹原理。和钱先生的那次谈话改变了我从事原子核理论基础研究的夙愿,成为我研制核武器的开始。”从接受这项任务开始,于敏的名字和他从事的事业一起成为国家最高机密。他不仅需要隐姓埋名,常年奔波在外,更是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国产土专家一号”从此被雪藏。他像是销声匿迹了一般,再也没有公开发表过论文。于敏等人面临的重任是:在重重技术封锁的国际环境中,从零开始,研制氢弹。这是何等的艰难,他们的工具只有计算尺、算盘和稿纸,当时仅有的一台每秒万次的电子管计算机要用來保证原子弹研究工作的需要,每周最多只能让氢弹小组使用16个小时。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周恩来总理立即部署:一定在1968年之前进行氢弹装置爆炸试验!时间紧迫,于敏和团队科研人员通宵达旦,埋首堆积如山的数据计算中。1965年9月,他们来到上海华东计算机研究所,利用该所的J501计算机,经过100天没日没夜的艰苦鏖战,消耗了几十千米长的计算机纸带,终于发现了热核材料自持燃烧的关键,攻下了氢弹原理方案设计的第一关。
  通过系统验算,于敏和他的团队终于形成了一整套从原理到材料和构型的基本完整的设想。大家欢呼雀跃,于敏激动地给在北京的邓稼先打了一个著名的“隐语”电话———
  于敏:“我们几个人去打了一次猎,打上了一只松鼠。”(发现有效氢弹构型!)
  邓稼先:“你们美美地吃上了一顿野味?”(你确定?)
  于敏:“不,现在还不能把它煮熟,要留作标本,我们有新奇的发现……它的身体结构特别,需要做进一步的解剖研究,可是……我们人手不够。”(基本确定,但是要进一步研究!)
  邓稼先:“好,我立即赶到你那里去。”
  第二天一早,邓稼先就乘飞机赶到了上海,一下飞机就直奔机房。
  年轻的科研人员围着邓部长,嘻嘻哈哈地叫着:“老邓请客!该老邓请客!”
  这位著名的“娃娃博士”高兴得合不拢嘴,又是递烟,又是撒糖,心甘情愿地带着大家到外面的餐馆美美地吃了一顿螃蟹。
  之后,于敏又带着理论部的同志奔赴青海,与实验部、设计部、生产部的同志合力攻关。依靠艰苦奋斗,于敏这个对氢弹完全不懂的“国产土专家一号”,突破了核大国对氢弹理论技术的封锁,更用轰动世界的“于敏构型”,为中国研制氢弹打开了大门。1966年12月28日,我国顺利完成了氢弹原理试验,成为继美国、苏联和英国之后,第四个掌握氢弹原理和制造技术的国家。
  尽管在氢弹研制中功不可没,但于敏并不接受“氢弹之父”的称呼。“核武器的研制是集科学、技术、工程于一体的庞大科学系统,需要多种学科、多方面的力量才能取得现在的成绩,我只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氢弹又不能有好几个‘父亲’。”他说。
其他文献
我喜欢把姨姨亲切地叫成“柿姨”。  姨姨家有个院子,不大,却充满了我的美好回忆。院子里有几棵柿子树,树上似乎永远结着摘不完的红彤彤的柿子,像魔法一样,好神奇!  小时候,每当我去姨姨家,姨姨总会用柿子招待我,不管什么季节,总有不一样的柿子。有时是一个青绿色的脆柿子,有时是一个软糯的红柿子,有时又是一个甜得腻人的柿饼,因此对姨姨的称呼在我小时候就变成了“柿姨”。每逢节假日,我一定去柿姨家玩,柿姨也一
袁苏妹是广东东莞人,没上过一天学,只认得“袁苏妹”“三嫂”这五个字。1957年,她随丈夫进入香港大学,当了服务员。  学生们住在宿舍,见“三嫂”的时间比见父母的还要多,面对读书压力、家庭问题、情感烦恼,大家都喜欢找“三嫂”倾诉。“三嫂”总是耐心地听着,劝他们珍惜眼前人,或者请他们喝瓶可乐,忘掉不开心的事。  有时,有学生在图书馆学到凌晨,错过了晚饭,“三嫂”会一直等着,给他们做消夜。“三嫂”做饭很
天高云淡,风和日丽。如此美好的一日,我的心情却甚是紧张。  每到运动会,我都既紧张又兴奋。兴奋于自己班中的同学夺冠,紧张于自己的参赛项目。虽说参赛只是一次小小的锻炼,但我的那颗好胜心急不可耐地在心窝儿里蹦跶着,怎么哄都不肯平静。好胜心越强,我就越紧张,整天提心吊胆。  我的参赛项目是跳高。比赛的哨声响起,我迈开双腿,轻快有力地奔向横杆,随后两腿用力一蹬,面向评委,纵身往后一跃,伴随着“砰”的一声落
在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里,作为一名现代中学生,自然免不了有许许多多的渴望。但我最渴望的,就是自己永远年轻……  生命树上的叶子缓缓飘落,不经意间发现岁月已为生命树烙下了十四圈年轮:宽的,是我的欢乐;窄的,是我的忧伤。每一圈年轮都在告诉我———我,又长大了一岁。  十四岁,猛然发现自己的童年已如流星,悄然而逝。我知道,我还年轻,但我渴望永远年轻。  年轻,意味着活力,意味着朝气。可以梳一个并不标准的马
这个班,三藏是当仁不让的班长。他眉清目秀,仪表堂堂,品学兼优。死对头牛牛和悟空又闹上了,原因是牛牛碰掉了悟空的铅笔盒,文具撒得满地都是,两人颇有决斗的架势。铁扇同学还在旁边煽风点火,三藏见事不妙,立即挡在中间:“悟空,你的文具捡起来就好了嘛,坏了的尽管找我换。牛牛、铁扇,你们太不像话了,碰掉了人家的东西总该有个表示……”一边说,他一边捡起文具。悟空很难为情,铁扇很不服气,对牛牛耳语了几句,牛牛一下
为切实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以及天津市《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实施意见》和《大力发展学前教育两年行动方案(2019—2020年)》,天津市河东区以推进学前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为切入点,成立了河东区幼儿园教育联盟,建设学前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共同体,深入推进学前教育一体化发展,从而形成合力,集中全力实现河东学前教育的高标准领先发展。  2019年4月,我区成
象征手法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或形象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它的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种相似性,使被象征物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让文章具有一种诗意的美感。  比如,冰心在《荷叶·母亲》(部编本《语文》七年级上册)一文中写道:  雨势并不减退,红莲却不摇动了。雨点不住地打着,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  我心中深深地受了感动——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
每到槐花绽蕊的季节,一些童年往事便会伴着那缕淡淡的清香,久久萦绕在我的心间。  四月,槐花盛开,故乡就像下了一场白得耀眼的大雪。细碎的阳光调皮地钻过开满白色槐花的老树,在地面上洒下细碎的金光。那高高低低的枝丫间,花絮成串,色如素锦,无须人工雕琢,或浓或淡地装饰着院落和田间。那一嘟噜一嘟噜的白色槐花似颗颗饱满的珍珠泛着洁白的光晕在枝叶间轻轻垂下。整个院落都沉浸在槐花柔美、清新的香气里。槐花,满载着我
有一款游戲叫“扫雷”,你不知道哪里有雷,你需要不断尝试,才能发现埋藏的地雷。人生也如此,很多时候我们不知道应该怎么做,想要成功,必须不断试错。  试错,可以启迪新发明。  在钨丝出现前,爱迪生并不清楚能在灯泡中长期燃烧的材料应符合怎样的要求,怎么办?只有一种材料一种材料地试。为了延长灯泡寿命,爱迪生寻找了数千种材料,进行了近万次试验,夜以继日,从未放弃,他甚至索要过朋友的头发。而在一次又一次失败,
满天繁星,夜色如水。  我在外散步,慢悠悠地走回家,看到晾衣架上湿漉漉的,衣服还滴着水,心想:哟,又有“好戏”看了!  走到客厅,我幸灾乐祸地吼了一声:“妈———”妈妈身未到,声先到:“干什么,干什么,没看见我忙着吗?有话快说,有屁快放!”妈妈边说边从厨房里走出来。  我摇了摇手指,故作神秘地说:“妈,说脏话可不好哟!”见她又想急,我赶紧凑到她身边:“我爸洗完衣服后没攥,直接晾那儿了。”  妈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