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以“山川之美”为主题,选取了《三峡》《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与朱元思书》以及《唐诗五首》等古诗文,这些古诗文都是寄情山水的名篇。“阅读这类作品,可以获得美的享受,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教学本单元,语文教材强调“要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反复诵读,借助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文的意境,感受山川风物之灵秀,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怀。注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与朱元思书》作为其中的一篇自读课文,自然要在教读的基础上,继续巩固深化单元教学目标。因此,教学时,笔者利用单元资源,以学生自读为明线,以教读课与自读课之间的勾连为暗线,安排了不同层次的活动,引导学生左右勾连,由表及里,层层推进,从而更好地达成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上出《与朱元思书》一课的自读味。
一、诵读文言音韵美
张必锟先生在《学文言非诵读不可》中指出:“对朗读的指导必须十分具体,因为读音涉及词义,停顿涉及句子的组织。”而要读出文言的音韵美,首先就要读准字音,读好停顿,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具体而又有效的指导。
在教学《三峡》与《短文两篇》时,笔者发现有不少字音学生并不能一口读准。有些需要借助于文下注释,如“襄”“属”“与”“荇”等可以直接借助文下注释,而“阙”也可以间接借助注释读准字音。但是,有些字的读音则还需要借助工具书。如“裳”的读音,学生有异议,文下注释也没有标注读音。笔者就指导学生查阅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其中就明确标注了这个字读“cháng”,意思为古人穿的下衣,泛指衣服。那么,在教学《与朱元思书》时,学生就可以借助文下注释读准“缥”“邈”“泠”“鸢”等字,也可以借助工具书读准“夹”字。
除了读准字音之外,读好停顿也是学生自读的一大难点。教师在教授时应秉持“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原则,给予学生具体的指导,而不仅仅是居高临下的示范或是简单的告知。《三峡》《答谢中书书》都是骈文,句式整齐,读来朗朗上口,是学生自主诵读《与朱元思书》最好的例子。“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悬泉瀑布”“飞漱其间”的二二式节拍;“自三峡七百里中”“至于夏水襄陵”“或王命急宣”“实是欲界之仙都”等“领起”词后短暂的拖音;《记承天寺夜游》中“怀民亦未寝”中主谓宾之间的停顿……我们不妨建议学生勾连《三峡》《短文两篇》中所学,思考以下问题:1.如何读出四字句的二二式节拍,如“风烟俱净,天山共色”?2.如何读好“领起”词后短暂的拖音,如“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3.如何读好主谓宾之间的停顿,如“水皆缥碧”“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学生们带着这些问题,回到《三峡》《短文两篇》,再走进《与朱元思书》也就有了诵读的抓手,自然不难读出文言的音韵美。
二、品读词义变化美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的“奔”,在这篇文章中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字。这个字的解释文下没有标注,因为在《三峡》中,这个字刚刚出现过:“虽乘奔御风”中的“奔”,文下注释为“飞奔的马”。在这里,我们不妨建议学生议一议:“虽乘奔御风”的“奔”为什么解释为“飞奔的马”?“猛浪若奔”的“奔”怎么解释?我不赞成在讲解这个字时使用诸如“动词活用为名词”的术语,我们不妨建议学生这样做:
1.到这几篇文言文中去找一找与“乘奔御风”结构相类的词组。如“素湍绿潭”“林寒涧肃”“青林翠竹”“奇山异水”等等,让学生自己去读、去比较这类词组的特点;2.再到这几篇文言文中去找一找与“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结构相同的句子。如“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等等,让学生自己去读,去比较这类句子的特点。
通过这两个活动,学生能自己领悟出“奔”“风”“箭”词性相同,与现代汉语中“奔”的意思不同,从而品读出词义变化之美。
词义的变化美除了词性变化之美外,还有通假变化之美,如“千转不穷”的“转”,“窥谷忘反”的“反”,《三峡》中的“阙”,要指导学生注意积累;还有修辞变化之美,如“负势竞上”的“上”,“互相轩邈”的“轩邈”,与其告诉学生此处词性活用,倒不如带着学生再品一品《答谢中书书》中“晓雾将歇”中的“歇”,“夕日欲颓”的“颓”,指导学生通过联想与想象,在具体的语境中品读山与树竞相攀登之势。
三、赏读山水奇异美
学生自主阅读《与朱元思书》,不难读出山水“独绝”的特点。以往,我们的教学可能是这样的:
师:文中所写的山水“独绝”在哪里?
生:奇山異水。
师:山“奇”在什么地方?水“异”在何处?
师生共同分析第二三两段,得出“水静处,清澈透明,千丈见底;水急处,如箭如奔马……”
《三峡》《短文两篇》都是写景名篇,课后“思考与探究”也都涉及体会写景方法与景物特征的训练,在教读这两篇课文的基础上,我们可换种方式让学生自己体味《与朱元思书》中山水的“独绝”,以读带析:
师:文中所写的山水“独绝”在哪里?
生:奇山异水。
师:这个词里有两个字体现了山水的“独绝”,试将它们读出来。(生重读“奇”“异”)
师:“奇”“异”是什么意思?是“美”吗?
生:“奇”“异”是罕见,不同寻常之类的意思,不仅仅指美。
师:第二段哪些字体现了水的与众不同?试通过这些字词读出水的与众不同。(生试着重读“皆”“千丈”“无碍”;并在“甚箭”“若奔”处读得急促些,读出水的与众不同)
师:在第三段中,作者除了从视觉上写出了山的与众不同,还从听觉上写出了山中景物给自己带来的独特感受,试把它找出来,并读出音乐上的美感。
生试用轻快的声音读“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这种“以读带析”的教学活动与前一种“边读边析”的教学活动最大的区别在于,学生需要自己去朗读,去感知,去揣摩,去分析,用“读”代替分析来表现自己对山水“奇”“异”的欣赏,在朗读的过程中顺带完成一定的分析任务。“读”与“析”都是由学生进行的,所以能够有效地活跃学生的思维,省却教师繁琐的教学语言。而在教读《三峡》与《短文两篇》之后,学生有了赏析景物特征的能力,再设计此活动,也是对本单元所习得语文素养的再训练、再巩固。
四、思读情感丰富美
《三峡》既有“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的优美雅致,又有“林寒涧肃”“高猿长啸”的凄凉冷落;《答谢中书书》既有“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的骄傲,又有“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的遗憾;《与朱元思书》既有对“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的赞赏,又有对“鸢飞戾天者”“经纶世务者”的厌弃……在教读前两文的时候,我们不妨在学生理解文意之后,再做适当引导,读出作者寄寓在景物之中的不同情感,那么学生再自读《与朱元思书》时,我们就可以以“语调”为线索,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1.用什么样的语调读“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为什么?2.用什么样的语调读“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为什么?3.用什么样的语调读“鸢飞戾天者”“经纶世务者”?为什么?4.文中其他的句子,哪些可采用以上某种语调读,或者还可以采用哪种语调读?
学生在思考之后,不难得出要用上扬的语调读出作者对“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的赞赏,用轻快的语调读出作者对“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的喜爱,用下沉的语调读出作者对“鸢飞戾天者”“经纶世务者”的厌弃,用缓慢的语调读“望峰息心”“窥谷忘反”,读出作者对友人的劝慰……如此读一读,停一停,思一思,再读一读,方能读出文章中作者情感的丰富美。
只有教师在教读教学时心中有整个单元的教学目标,在自读教学中有单元意识,才能给学生具体的抓手和攀爬的台阶,才能实现单元的整体教学,上出自读课文的自读味。
(作者单位:南京市溧水区柘塘初级中学)
一、诵读文言音韵美
张必锟先生在《学文言非诵读不可》中指出:“对朗读的指导必须十分具体,因为读音涉及词义,停顿涉及句子的组织。”而要读出文言的音韵美,首先就要读准字音,读好停顿,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具体而又有效的指导。
在教学《三峡》与《短文两篇》时,笔者发现有不少字音学生并不能一口读准。有些需要借助于文下注释,如“襄”“属”“与”“荇”等可以直接借助文下注释,而“阙”也可以间接借助注释读准字音。但是,有些字的读音则还需要借助工具书。如“裳”的读音,学生有异议,文下注释也没有标注读音。笔者就指导学生查阅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其中就明确标注了这个字读“cháng”,意思为古人穿的下衣,泛指衣服。那么,在教学《与朱元思书》时,学生就可以借助文下注释读准“缥”“邈”“泠”“鸢”等字,也可以借助工具书读准“夹”字。
除了读准字音之外,读好停顿也是学生自读的一大难点。教师在教授时应秉持“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原则,给予学生具体的指导,而不仅仅是居高临下的示范或是简单的告知。《三峡》《答谢中书书》都是骈文,句式整齐,读来朗朗上口,是学生自主诵读《与朱元思书》最好的例子。“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悬泉瀑布”“飞漱其间”的二二式节拍;“自三峡七百里中”“至于夏水襄陵”“或王命急宣”“实是欲界之仙都”等“领起”词后短暂的拖音;《记承天寺夜游》中“怀民亦未寝”中主谓宾之间的停顿……我们不妨建议学生勾连《三峡》《短文两篇》中所学,思考以下问题:1.如何读出四字句的二二式节拍,如“风烟俱净,天山共色”?2.如何读好“领起”词后短暂的拖音,如“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3.如何读好主谓宾之间的停顿,如“水皆缥碧”“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学生们带着这些问题,回到《三峡》《短文两篇》,再走进《与朱元思书》也就有了诵读的抓手,自然不难读出文言的音韵美。
二、品读词义变化美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的“奔”,在这篇文章中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字。这个字的解释文下没有标注,因为在《三峡》中,这个字刚刚出现过:“虽乘奔御风”中的“奔”,文下注释为“飞奔的马”。在这里,我们不妨建议学生议一议:“虽乘奔御风”的“奔”为什么解释为“飞奔的马”?“猛浪若奔”的“奔”怎么解释?我不赞成在讲解这个字时使用诸如“动词活用为名词”的术语,我们不妨建议学生这样做:
1.到这几篇文言文中去找一找与“乘奔御风”结构相类的词组。如“素湍绿潭”“林寒涧肃”“青林翠竹”“奇山异水”等等,让学生自己去读、去比较这类词组的特点;2.再到这几篇文言文中去找一找与“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结构相同的句子。如“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等等,让学生自己去读,去比较这类句子的特点。
通过这两个活动,学生能自己领悟出“奔”“风”“箭”词性相同,与现代汉语中“奔”的意思不同,从而品读出词义变化之美。
词义的变化美除了词性变化之美外,还有通假变化之美,如“千转不穷”的“转”,“窥谷忘反”的“反”,《三峡》中的“阙”,要指导学生注意积累;还有修辞变化之美,如“负势竞上”的“上”,“互相轩邈”的“轩邈”,与其告诉学生此处词性活用,倒不如带着学生再品一品《答谢中书书》中“晓雾将歇”中的“歇”,“夕日欲颓”的“颓”,指导学生通过联想与想象,在具体的语境中品读山与树竞相攀登之势。
三、赏读山水奇异美
学生自主阅读《与朱元思书》,不难读出山水“独绝”的特点。以往,我们的教学可能是这样的:
师:文中所写的山水“独绝”在哪里?
生:奇山異水。
师:山“奇”在什么地方?水“异”在何处?
师生共同分析第二三两段,得出“水静处,清澈透明,千丈见底;水急处,如箭如奔马……”
《三峡》《短文两篇》都是写景名篇,课后“思考与探究”也都涉及体会写景方法与景物特征的训练,在教读这两篇课文的基础上,我们可换种方式让学生自己体味《与朱元思书》中山水的“独绝”,以读带析:
师:文中所写的山水“独绝”在哪里?
生:奇山异水。
师:这个词里有两个字体现了山水的“独绝”,试将它们读出来。(生重读“奇”“异”)
师:“奇”“异”是什么意思?是“美”吗?
生:“奇”“异”是罕见,不同寻常之类的意思,不仅仅指美。
师:第二段哪些字体现了水的与众不同?试通过这些字词读出水的与众不同。(生试着重读“皆”“千丈”“无碍”;并在“甚箭”“若奔”处读得急促些,读出水的与众不同)
师:在第三段中,作者除了从视觉上写出了山的与众不同,还从听觉上写出了山中景物给自己带来的独特感受,试把它找出来,并读出音乐上的美感。
生试用轻快的声音读“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这种“以读带析”的教学活动与前一种“边读边析”的教学活动最大的区别在于,学生需要自己去朗读,去感知,去揣摩,去分析,用“读”代替分析来表现自己对山水“奇”“异”的欣赏,在朗读的过程中顺带完成一定的分析任务。“读”与“析”都是由学生进行的,所以能够有效地活跃学生的思维,省却教师繁琐的教学语言。而在教读《三峡》与《短文两篇》之后,学生有了赏析景物特征的能力,再设计此活动,也是对本单元所习得语文素养的再训练、再巩固。
四、思读情感丰富美
《三峡》既有“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的优美雅致,又有“林寒涧肃”“高猿长啸”的凄凉冷落;《答谢中书书》既有“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的骄傲,又有“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的遗憾;《与朱元思书》既有对“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的赞赏,又有对“鸢飞戾天者”“经纶世务者”的厌弃……在教读前两文的时候,我们不妨在学生理解文意之后,再做适当引导,读出作者寄寓在景物之中的不同情感,那么学生再自读《与朱元思书》时,我们就可以以“语调”为线索,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1.用什么样的语调读“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为什么?2.用什么样的语调读“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为什么?3.用什么样的语调读“鸢飞戾天者”“经纶世务者”?为什么?4.文中其他的句子,哪些可采用以上某种语调读,或者还可以采用哪种语调读?
学生在思考之后,不难得出要用上扬的语调读出作者对“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的赞赏,用轻快的语调读出作者对“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的喜爱,用下沉的语调读出作者对“鸢飞戾天者”“经纶世务者”的厌弃,用缓慢的语调读“望峰息心”“窥谷忘反”,读出作者对友人的劝慰……如此读一读,停一停,思一思,再读一读,方能读出文章中作者情感的丰富美。
只有教师在教读教学时心中有整个单元的教学目标,在自读教学中有单元意识,才能给学生具体的抓手和攀爬的台阶,才能实现单元的整体教学,上出自读课文的自读味。
(作者单位:南京市溧水区柘塘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