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教育必须关注人的发展,实际上是关注人性的发展,关注人的个性的发展。语文教育是传递以语文课程形式组织的人类生活经验、并以掌握语言为中介进行文化创造来促进人类个体发展的教育活动。要纠正学生学习功课的偏见和消极思想,要培养学生对学习功课的兴趣,培养学生对学习祖国语言的浓厚兴趣。教会学生从社会中汲取原始素材,使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为日后的写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 语文学习;短视行为;解决途径
现在的教育事业面临着深化改革的机遇与挑战,素质教学发展到今天,很有必要审视一下当今语文学习中的短视行为。这种短视行为突出地表现为:重视学生应试知识、应试技能的传授,忽视学生全面素质、研究能力的提高,重视教学模式,忽视教学创新,重视学生眼前的利益,忽视学生以后的发展。
1 短视行为其危害不可等闲视之
1.1 繁琐的阅读指导、阅读练习。现在的阅读教学,其弊端是教师讲得太多,各种各样的分析太多,各种各样的阅读题太多。什么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分析来分析去,好像生动活泼的文章就是那么几根干巴巴的筋。
这样的阅读,已经使学生对所谓的阅读产生了厌烦。阅读变成了题海战术,更使学生疲于奔命,根本谈不上什么阅读兴趣。中招考试语文试卷中出现了一种以名家名言为内容的填空题,命题者的意图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多阅读一些古今中外的名篇,让学生平时多记一些名家名言,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提高他们的素质。可是在应试教育者手里却走了样,他们编集了大量的名家名句,让学生死记硬背,在短时间里记住,以至学生进了高中或大学后,一见名家名句就心痛。
1.2 以形式为中心的作文教学体系,作文教学中教师指导和讲评,都注重于作文形式,他们给作文规定了许多所谓的“模式”,忽视作文的内容。现在有很多老师在指导学生写作议论文时,设定了许多的“模式”。引申型的作文模式是:引-点-析-联-结;关系型的作文模式是:提出命题-阐释概念-证明命题-得出结论。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这样的作文指导,看起来教师教得方便,学生学得省力,而且确实能在短时间内提高学生作文“成绩”,提高应试水平,但由此带来的学生作文程式化,对学生进一步学习语文所带来的负影响,恐怕不是短时间能消除的。如果它造成了学生思维的僵化,更会误人终身。
1.3 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近几年,语文作文一直强调表现真实的思想,一直强调创新,语文教师也很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方面也出了不少的成绩。但有的教师在学生作文创新能力的培养上,急功近利,操作上有简单化、肤浅化的倾向,甚至出现了作文创新的“模式”:作文语言古典化(模仿中国古典作品的语言),作文体裁多样化(多写日记体、寓言体、病历体、广告体),作文思维多角度(就一个问题进行多角度、逆向思维,不断变换思考角度)。
这些所谓的模式,它对提高学生对生活的认识水平,写出学生自己对生活的感情,作用不大。只能使學生脱离生活实际,写作无病呻吟,套话,假话连篇。
1.4 将“教育”与“教学”机械地相分离,把教学变成孤立于教育之外的智育甚至是轻视或忽视能力培养与智力开发的知识传授,把教育变成狭隘的唯功利性的德育,甚至是某项具体政策的教导,都是处在一定历史时期偏颇片面的观念。
这种观念所导致的结果,往往是将学生异化为物或工具,成为专制政治的附庸,而不是发展为能占有其本质、具有创造性的人。
这四种行为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很有市场,很有改正的必要。因为,教育必须关注人的发展,实际上是关注人性的发展,关注人的个性的发展。语文教育是传递以语文课程形式组织的人类生活经验、并以掌握语言为中介进行文化创造来促进人类个体发展的教育活动。
2 要彻底改变以上几种短视行为应该从以下几处着手
2.1 引导学生多读。学生只有经常地、有目的地行阅读,对言语对象进行认知、感受和理解,才能提高语感素质的水平,使学生由初级的、浅层次的语感水平向高级的、深层次的语感水平推进。
语文教师要作好对学生的阅读指导工作,积极开展语文课外阅读活动,使语文课外阅读成为“真实的阅读”,不断拓宽学生的阅读面,应背的背,应记的记。引导学生多看适合他们年龄、社会阅历阅读的各种书籍。无论是诗歌、寓言、童话还是小说,无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无论是文学读物,还是科普读物,也无论是中国作品,还是外国作品,阅读的内容和范围不作限制,越广泛越好。教育学生随身准备一个记录本,遇到好的名言、佳句就摘录下来,想背书似的牢记在脑海里,随时积累写作素材。这样通过阅读,让学生获取大量的信息,提高认知思维水平,完成积淀。
2.2 要让作文走进学生的生活,走进学生的心灵,让作文成为“真实的”写作,使“作文成为学生抒发心灵的园地,联系社会的纽带”,成为他们人生的组成部分。
启发学生认识”我口说我心,我笔写我志“,培养自己对生活的敏锐的感受能力,让学生明白”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科勒斯涅克)。教师应对学生反复强调,除了多阅读以外,感受生活、体味生活的重要性,只有生活才是写作之源,不要从所谓的《论据手册》、《作文写作词典》里寻找作文的捷径。作文无捷径,要想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就是要正确引导学生大量地阅读。
2.3 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的习惯、评论的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终身有益,对学生的终身学习、终身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一定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
要纠正学生学习功课的偏见和消极思想,要培养学生对学习功课的兴趣,培养学生对学习祖国语言的浓厚兴趣。教会学生从社会中汲取原始素材,提醒他们留意身边的任何事,学会评价、鉴赏美丑、善恶、人生世态。尽可能创造条件,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多了解社会,多接触大自然,组织参观、游览,使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为日后的写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收稿日期:2008-3-08
【关键词】 语文学习;短视行为;解决途径
现在的教育事业面临着深化改革的机遇与挑战,素质教学发展到今天,很有必要审视一下当今语文学习中的短视行为。这种短视行为突出地表现为:重视学生应试知识、应试技能的传授,忽视学生全面素质、研究能力的提高,重视教学模式,忽视教学创新,重视学生眼前的利益,忽视学生以后的发展。
1 短视行为其危害不可等闲视之
1.1 繁琐的阅读指导、阅读练习。现在的阅读教学,其弊端是教师讲得太多,各种各样的分析太多,各种各样的阅读题太多。什么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分析来分析去,好像生动活泼的文章就是那么几根干巴巴的筋。
这样的阅读,已经使学生对所谓的阅读产生了厌烦。阅读变成了题海战术,更使学生疲于奔命,根本谈不上什么阅读兴趣。中招考试语文试卷中出现了一种以名家名言为内容的填空题,命题者的意图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多阅读一些古今中外的名篇,让学生平时多记一些名家名言,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提高他们的素质。可是在应试教育者手里却走了样,他们编集了大量的名家名句,让学生死记硬背,在短时间里记住,以至学生进了高中或大学后,一见名家名句就心痛。
1.2 以形式为中心的作文教学体系,作文教学中教师指导和讲评,都注重于作文形式,他们给作文规定了许多所谓的“模式”,忽视作文的内容。现在有很多老师在指导学生写作议论文时,设定了许多的“模式”。引申型的作文模式是:引-点-析-联-结;关系型的作文模式是:提出命题-阐释概念-证明命题-得出结论。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这样的作文指导,看起来教师教得方便,学生学得省力,而且确实能在短时间内提高学生作文“成绩”,提高应试水平,但由此带来的学生作文程式化,对学生进一步学习语文所带来的负影响,恐怕不是短时间能消除的。如果它造成了学生思维的僵化,更会误人终身。
1.3 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近几年,语文作文一直强调表现真实的思想,一直强调创新,语文教师也很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方面也出了不少的成绩。但有的教师在学生作文创新能力的培养上,急功近利,操作上有简单化、肤浅化的倾向,甚至出现了作文创新的“模式”:作文语言古典化(模仿中国古典作品的语言),作文体裁多样化(多写日记体、寓言体、病历体、广告体),作文思维多角度(就一个问题进行多角度、逆向思维,不断变换思考角度)。
这些所谓的模式,它对提高学生对生活的认识水平,写出学生自己对生活的感情,作用不大。只能使學生脱离生活实际,写作无病呻吟,套话,假话连篇。
1.4 将“教育”与“教学”机械地相分离,把教学变成孤立于教育之外的智育甚至是轻视或忽视能力培养与智力开发的知识传授,把教育变成狭隘的唯功利性的德育,甚至是某项具体政策的教导,都是处在一定历史时期偏颇片面的观念。
这种观念所导致的结果,往往是将学生异化为物或工具,成为专制政治的附庸,而不是发展为能占有其本质、具有创造性的人。
这四种行为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很有市场,很有改正的必要。因为,教育必须关注人的发展,实际上是关注人性的发展,关注人的个性的发展。语文教育是传递以语文课程形式组织的人类生活经验、并以掌握语言为中介进行文化创造来促进人类个体发展的教育活动。
2 要彻底改变以上几种短视行为应该从以下几处着手
2.1 引导学生多读。学生只有经常地、有目的地行阅读,对言语对象进行认知、感受和理解,才能提高语感素质的水平,使学生由初级的、浅层次的语感水平向高级的、深层次的语感水平推进。
语文教师要作好对学生的阅读指导工作,积极开展语文课外阅读活动,使语文课外阅读成为“真实的阅读”,不断拓宽学生的阅读面,应背的背,应记的记。引导学生多看适合他们年龄、社会阅历阅读的各种书籍。无论是诗歌、寓言、童话还是小说,无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无论是文学读物,还是科普读物,也无论是中国作品,还是外国作品,阅读的内容和范围不作限制,越广泛越好。教育学生随身准备一个记录本,遇到好的名言、佳句就摘录下来,想背书似的牢记在脑海里,随时积累写作素材。这样通过阅读,让学生获取大量的信息,提高认知思维水平,完成积淀。
2.2 要让作文走进学生的生活,走进学生的心灵,让作文成为“真实的”写作,使“作文成为学生抒发心灵的园地,联系社会的纽带”,成为他们人生的组成部分。
启发学生认识”我口说我心,我笔写我志“,培养自己对生活的敏锐的感受能力,让学生明白”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科勒斯涅克)。教师应对学生反复强调,除了多阅读以外,感受生活、体味生活的重要性,只有生活才是写作之源,不要从所谓的《论据手册》、《作文写作词典》里寻找作文的捷径。作文无捷径,要想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就是要正确引导学生大量地阅读。
2.3 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的习惯、评论的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终身有益,对学生的终身学习、终身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一定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
要纠正学生学习功课的偏见和消极思想,要培养学生对学习功课的兴趣,培养学生对学习祖国语言的浓厚兴趣。教会学生从社会中汲取原始素材,提醒他们留意身边的任何事,学会评价、鉴赏美丑、善恶、人生世态。尽可能创造条件,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多了解社会,多接触大自然,组织参观、游览,使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为日后的写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收稿日期:2008-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