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文名为什么取‘胡润’?”“我的名字Rupert,音译过来是‘胡入’,但我觉得这听起来有点傻,翻了好久字典,定了‘润’这个字。”
《环球人物》记者采访胡润时,他刚制作完第二十份中国富豪榜。“润”在中国字典里有变通万达、智慧晓敏之意,特别适合用来形容胡润在过去20年间做的事。他本是名不会讲中文的英国人,漂洋过海到中国后,学中文、学中华文化,还做起了中国富豪的“生意”,用榜单记录他们的变化。
采访期间,他站起身,伸开手臂,好像是在放松连日来因发表百富榜来回奔波而紧张的筋骨。然而,这位身高近一米九的英国大汉一聊起中国富豪榜,又兴奋得像个孩子一样手舞足蹈。他告诉记者,“做榜单最让他开心的,是可以告诉世界中国经济发展的故事。”
走近东方巨龙
1999年9月10日,《财富》《福布斯》《经济学人》在同一时间收到这样一份传真:我是胡润,一名安达信的会计师,我做了一份中国富豪榜,我相信它可以让我们更加了解中国。如果贵刊有兴趣,请与我联系。
安达信是全球知名会计公司,在业界享有盛誉。在安达信的日子,胡润每天接触最前沿的财经资讯,得以了解不同行业的发展,“今天还在琢磨制造业,明天就要去研究金融业,后天还得搞清楚某个上市公司在做什么”。在琳琅满目的经济世界打转的胡润,1997年被公司派往上海。这是胡润与这个东方经济大国的第二次亲密接触。上一次,是胡润在大学期间作为交换生赴中国人民大学学习中文。
到上海后,胡润为了融入新文化,请一位当地导游教他中文,两人每周见一次。胡润让导游每次介绍一个中国文化的主题,比如旅游、电视节目。一次,胡润问中国商人有什么特点,导游却答不上来。胡润开始好奇,在这个经济大国,那群最富有的人是怎么生活的呢?
于是,胡润回国之前,在工作之余查阅100多份报纸、杂志及上市公司的报表,制作一份关于50位中国富豪的排行榜,传真给多家权威媒体。《福布斯》在收到榜单的第二天就与胡润取得联系,并很快刊登了这份榜单。
在许多人的印象中,一个无名小卒仅凭一纸传真便能攀上《福布斯》这个“高枝”,无疑是上天垂怜。然而,观察一个群体的变化其实是在与时间赛跑,如果满足于高平台带来的一时关注,而不再继续深挖群体的内核,观察家的光芒将逐渐淡去。年轻的胡润明白这个道理,但他还需要更专业的视角为其“背书”。于是,在榜单获得《福布斯》青睐的同时,他花了3个月去世界各地的名牌大学演讲,不厌其烦地解释这份只有50名中国富豪的榜单。
联系这些名牌大学时,胡润告诉对方,“我有一个好玩的研究,它是讲中国的,你们愿不愿意让我来做演讲?”胡润向记者回忆起那次“巡回演讲”:“我当时是想,如果我可以到剑桥、牛津、哈佛这些最出名的大学演讲,在最好的老师面前讲我的原创,并且获得他们的认可,我就会觉得,这里是有一个行业可以玩的。”
中国富豪排行榜的确“玩得起来”。榜单引得外国人啧啧称奇,胡润所到之处,座无虚席。演讲初体验坚定了胡润的判断:世界对中国的兴趣越来越浓厚了。20世纪末,全球化兴起,中国改革开放也已有数年。中国人书写了自己的经济腾飞史,他们为急于了解中国的西方世界打开了一个窗口。获得认可之后,胡润决定深挖中国富豪世界。要将这个“玩得起来”的排行榜作为自己的事业,他便要“深入這条东方巨龙体内”、探索财富肌理。于是,他来到中国,打算从零开始“创榜”。
但是,他马上发现,一个外国人在中国做“富豪榜”困难重重。两大难题一直伴随着他:一是如何通过数字把富豪的故事讲到中国人的心坎里?二是仅靠一份名单如何在中国创业成功并存活下来?
“一个数字背后的工作量是难以想象的”
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一句“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鼓舞了创业士气,无数青年如同刚脱离鱼笼而投入广袤汪洋的鱼儿,加入创业大潮。“下海”一词由此而来。“富豪”开始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话题,其关注度在上世纪90年代末达到第一个高峰。
在公众认知中,大多数人遵循的是闷头挣钱,谁也不愿太过高调行事,更别提被冠以“富豪”这样在当时充满争议的称谓。所以,尽管当时“富豪榜”极具市场,但没有什么人愿意把它当研究来深耕。
胡润则不这样想。他认为“中国企业家很低调”是一个误解。“其实全球企业家都低调。英国、美国的大多数企业家都不是特别张扬。中国的第一代企业家则不一样,他们获得成功非常不容易,要经历很久的努力和奋斗,所以他们其实很愿意说。”在胡润眼中,企业家是一群善于销售、“能把自己的梦想传播出去”的人。
于是,他一直在寻找机会,想向中国读者讲企业家的故事。头5年,他找到各大报纸刊登榜单。当时,稿费按字计算,尽管一个字一块钱,但是一份榜单能有多少字呢?对一个上榜企业家的介绍顶多也就200字,一份榜单可能也就几千字。更何况,当时的胡润学习中文没几年,用中文写文章还无法驾轻就熟,加之制作榜单时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查资料、做调查,因此,“前几年特别痛苦,榜单不挣一分钱”。他才体会到“一个数字背后的工作量是难以想象的”。胡润告诉记者,“开始两三年,完全靠太太的工资来支撑我们的生活!”胡润的太太是一名英国医生,在胡润决定创业之时,便毅然与他一同前往中国。
尽管没有找到挣钱门道,但这段时间的试水让胡润掌握了在中国创业的规律和行情。于是,他开始筹建自己的媒体平台,想把这些数字和故事传播出去,这便有了《胡润百富》杂志。随着胡润百富榜的品牌深入人心,越来越多商家找到他刊登广告,并赞助杂志的活动。目前,胡润全媒体平台的影响力可以达到一个月2亿人次的规模。同时,他也举办和企业家相关的投资活动。比如,企业家希望让孩子接受国际先进教育,他就与出国留学机构合作,为企业家提供专业的国际教育咨询服务。胡润还对富豪群体进行全方位的划分,制作出“胡润80后富豪榜”“胡润女企业家榜”“胡润IT富豪榜”“胡润移民富豪榜”等。
每年榜单一推出,都会掀起一股对富豪的讨论。随之带起的,则是人们对新领域企业家的认识,大家的讨论从行业变迁,再到个人致富之路,有时热度持续好几个月都不消减。就这样,横冲直撞进入中国财富世界的胡润,紧紧抓住了人们对财富好奇又谨慎的情绪,用排名和数字在人们的好奇处撕开了一个口子。此后20年,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这个口越来越大,富人群体也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途径。
与富豪打交道,每年都有新发现
采访期间,胡润拿起刚刚发布的“百富榜”告诉记者,2018年的榜单让他很惊喜,因为这一年出现了许多新兴产业,例如新能源汽车、区块链,也相应出现了新领域的巨富。
其实,胡润做富豪榜的20年間,也见证了中国企业家的成长。古话说:“士农工商”。商人在历史上居于阶层末尾,用财富获得地位容易,赢得尊重却很难。不过,与富豪打交道久了,胡润每年都有新发现,尤其是创业者在过去几年的巨变。聊到这个话题,胡润兴奋地说:“有人可以通过创办火锅店而成为亿万富翁!”
胡润告诉记者,在他制作榜单的这些年,中国企业家发生了两个层面的转变。首先是创业思路的变化。胡润笔下的大多数企业家创业时一无所有,他们通过奋斗把个体户变成中小企业,再把中小企业变成稍大规模的企业。但他发现,从2015年开始,企业家转型为投资者,“通过之前的创业,企业家们已经交了一些学费了”。胡润说,他们了解市场,懂得投资有市场前景的行业,企业家已经转型为企投家。
另一个转变是精神追求的变化。第一代、第二代企业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存活下来,发财致富。面对得来不易的成果,他们会展示自己的财富,比如买名表、买豪车、购置大量房产。那时,高消费是企业家们证明自己辛苦付出的方式,“也就是所谓的‘土豪’”,胡润露出了神秘的微笑并补充道。但是,如今的富豪们开始转向精神需求。能上百富榜的企业家大多都有上亿身家,他们吃穿不愁,也有充足的能力养育后代。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愈加注重对社会的回馈和贡献。近年来,越来越多中国富豪投入公益慈善事业。胡润接受采访的前一天,刚发布了《中国高净值人群公益行为白皮书》。白皮书调查了投身公益的中国富豪,分析这群快速积累大量财富的人如何通过做慈善回馈社会。
胡润的女儿曾经问起爸爸的职业,胡润告诉她:“我是成人的老师,是给成人讲故事的。”用数字讲故事,这就是胡润做的事。每一份富豪榜上的数字,都记录着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一段经济往事。“无论你是一个有创业梦想的年轻人,还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家,还是一个对中国不那么熟悉的外国人,我都可以给你讲故事、讲案例。”胡润觉得,这些故事之所以有分量,是因为它们浓缩了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的财富积累,“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中,你很难找到一个如此快速累积财富的案例”。
胡润说,自己创榜时并没有想要通过富豪榜达到什么样的高度。他坚持用榜单记录中国发展,只是觉得,自己在做一件有价值的事,因为中国代表了新时代全球经济的发展之路,“它呈现了这个特色时代”。
胡润 Rupert Hoogewerf 英国人,1970年生于卢森堡,注册会计师,胡润百富创始人、董事长和首席调研员。1993年毕业于英国杜伦大学,曾留学中国人民大学学习汉语,精通日、德、法等7种语言。1999年编制第一份中国富豪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