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有效教学模式。该文在探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特点的基础上,以高中生物《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一节为例,介绍了笔者设计的该教学模式的教学过程,并就此提出了几点思考。
关键词:高中生物;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一、问题的提出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提出了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课程理念,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课程目标。据此,笔者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等方面都进行了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其中,“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就是笔者坚持研究和实践的课题之一。下面结合新课程教学实践案例作一探讨。
二、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不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更应是学生通过新旧经验的相互碰撞,主动建构知识经验、丰富学生自身知识和能力的过程。所以,以任务来驱动学生的学习活动,可以创建有效教学的氛围,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的,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让每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在这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任务的设计者、教学情境的创设者、教学资源的提供者和学习方法的指导者。
三、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实践
下面以《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以下简称《酶》)一节教学为例,探讨此教学模式的应用。
1.创设情境,引发问题——以诗歌来导入
通过情境的创设,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个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学习环境,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问题,导入新课。《酶》一节中,学生朗读本章首页中的诗歌。教师提出:绿色植物能把太阳能转化为自身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动物不能光合作用,其生命活动所需能量来源于哪儿呢?接着,课件展示斯帕兰札尼研究鹰消化作用实验所引发的问题:该实验要解决什么问题?是什么物质使肉块消失了?与外界的化学反应相比,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有什么特点?这些层层深入的问题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生物体奥秘的欲望,就此顺利导入新课,转入问题探究。
2.分析问题,明确任务——以讨论为引导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每个学习者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不同的学习者可对某种问题形成不同的认识。所以导入新课后,教师不要急于讲解,而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讨论、分析问题,以明确学习任务。
学生通过讨论,得出共识:有些化学反应需要添加催化剂才能在特定的条件下进行,催化剂并不参加化学反应,在反应前后其性质不变。生物体内的生化反应,即细胞代谢之所以能在常温常压下高效进行,是因为有合适的生物催化剂——酶。
3.自主探究,解决问题——以实验为依据
所谓“自主”是指学生处于主体地位,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带着浓厚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去思考、探索,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都有所收获。自主学习倡导学生间的互动和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碰撞、补充和修正,寻求对当前任务的解决方案。《酶》这节中,笔者首先指导学生阅读“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原理,然后分析实验的自变量、因变量,设计实验观察表格,接着学生讨论实验中应如何控制无关变量,最后指导学生在提供的青椒、马铃薯、新鲜的猪肝等材料中选择一种进行分组实验,自主探究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情况,并作记录。
学生实验结束后,课件展示并解决以下问题:①2号试管发生了什么现象,与1号对照说明了什么?②3、4号试管中氯化铁溶液和过氧化氢酶起到什么作用?③3、4号试管中,哪个反应速度快?说明了什么问题?
4.合作交流,延伸任务——以交流达成共识
在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于质疑、敢于创新的精神。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常会生成诸多疑问,这时适时展开合作交流,进一步探讨每组发现的新问题,最后达成共识,共享成果,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酶》一节中,做完实验得出结论后,学生会提出很多的问题,如:滴入肝脏研磨液和氯化铁溶液时,可否共用一个吸管?为什么要将肝脏制成研磨液?为什么要选用新鲜肝脏?等等。教师可根据各组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深入探讨和交流,并就其中之一二进行有深度的研讨。这样,学生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学习,在新问题的驱动下,促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课堂充满活力。
5.设计实验,完成任务——以多种形式探究
(1)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关于“酶的本质”的学习,教师组织学生阅读“关于酶本质的思考”并确定四项任务:巴斯德的观点正确和错误分别是哪一部分?李比希呢?毕希纳实验得出什么结论?当时仅推测酶是蛋白质,不能证明酶的本质的原因是什么?在此过程中,学生获取信息、鉴别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都会得到有效的训练。
(2)合作学习,共同研讨。这是通过小组或团队进行学习的一种策略。在《酶》一节中,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通过设计和实施“酶受哪些因素影响”的探究性实验,利用书本提供的相关资料,使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都有所提高。
(3)系统归纳,总结要点。任务驱动教学的思想是将新知识分解到一些任务之中,淡化了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和完整性。因此,在一节、一章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并建立起与过去知识的联系,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四、对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几点思考
1.以教学目标为导向,分层设置合适的学习任务
任务驱动教学是通过“任务”来促发、维持和加强学生的动机。因此,任务设置要前后衔接,梯度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跳一跳就能获得成功。
2.以学生为主体,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中,教师要智慧地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形成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让学生带着问题、围绕任务开展学习,在学习中发现和解决新问题。
总之,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恰当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及与他人协作的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吴江市高级中学)
关键词:高中生物;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一、问题的提出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提出了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课程理念,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课程目标。据此,笔者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等方面都进行了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其中,“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就是笔者坚持研究和实践的课题之一。下面结合新课程教学实践案例作一探讨。
二、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不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更应是学生通过新旧经验的相互碰撞,主动建构知识经验、丰富学生自身知识和能力的过程。所以,以任务来驱动学生的学习活动,可以创建有效教学的氛围,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的,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让每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在这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任务的设计者、教学情境的创设者、教学资源的提供者和学习方法的指导者。
三、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实践
下面以《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以下简称《酶》)一节教学为例,探讨此教学模式的应用。
1.创设情境,引发问题——以诗歌来导入
通过情境的创设,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个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学习环境,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问题,导入新课。《酶》一节中,学生朗读本章首页中的诗歌。教师提出:绿色植物能把太阳能转化为自身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动物不能光合作用,其生命活动所需能量来源于哪儿呢?接着,课件展示斯帕兰札尼研究鹰消化作用实验所引发的问题:该实验要解决什么问题?是什么物质使肉块消失了?与外界的化学反应相比,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有什么特点?这些层层深入的问题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生物体奥秘的欲望,就此顺利导入新课,转入问题探究。
2.分析问题,明确任务——以讨论为引导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每个学习者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不同的学习者可对某种问题形成不同的认识。所以导入新课后,教师不要急于讲解,而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讨论、分析问题,以明确学习任务。
学生通过讨论,得出共识:有些化学反应需要添加催化剂才能在特定的条件下进行,催化剂并不参加化学反应,在反应前后其性质不变。生物体内的生化反应,即细胞代谢之所以能在常温常压下高效进行,是因为有合适的生物催化剂——酶。
3.自主探究,解决问题——以实验为依据
所谓“自主”是指学生处于主体地位,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带着浓厚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去思考、探索,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都有所收获。自主学习倡导学生间的互动和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碰撞、补充和修正,寻求对当前任务的解决方案。《酶》这节中,笔者首先指导学生阅读“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原理,然后分析实验的自变量、因变量,设计实验观察表格,接着学生讨论实验中应如何控制无关变量,最后指导学生在提供的青椒、马铃薯、新鲜的猪肝等材料中选择一种进行分组实验,自主探究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情况,并作记录。
学生实验结束后,课件展示并解决以下问题:①2号试管发生了什么现象,与1号对照说明了什么?②3、4号试管中氯化铁溶液和过氧化氢酶起到什么作用?③3、4号试管中,哪个反应速度快?说明了什么问题?
4.合作交流,延伸任务——以交流达成共识
在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于质疑、敢于创新的精神。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常会生成诸多疑问,这时适时展开合作交流,进一步探讨每组发现的新问题,最后达成共识,共享成果,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酶》一节中,做完实验得出结论后,学生会提出很多的问题,如:滴入肝脏研磨液和氯化铁溶液时,可否共用一个吸管?为什么要将肝脏制成研磨液?为什么要选用新鲜肝脏?等等。教师可根据各组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深入探讨和交流,并就其中之一二进行有深度的研讨。这样,学生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学习,在新问题的驱动下,促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课堂充满活力。
5.设计实验,完成任务——以多种形式探究
(1)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关于“酶的本质”的学习,教师组织学生阅读“关于酶本质的思考”并确定四项任务:巴斯德的观点正确和错误分别是哪一部分?李比希呢?毕希纳实验得出什么结论?当时仅推测酶是蛋白质,不能证明酶的本质的原因是什么?在此过程中,学生获取信息、鉴别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都会得到有效的训练。
(2)合作学习,共同研讨。这是通过小组或团队进行学习的一种策略。在《酶》一节中,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通过设计和实施“酶受哪些因素影响”的探究性实验,利用书本提供的相关资料,使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都有所提高。
(3)系统归纳,总结要点。任务驱动教学的思想是将新知识分解到一些任务之中,淡化了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和完整性。因此,在一节、一章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并建立起与过去知识的联系,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四、对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几点思考
1.以教学目标为导向,分层设置合适的学习任务
任务驱动教学是通过“任务”来促发、维持和加强学生的动机。因此,任务设置要前后衔接,梯度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跳一跳就能获得成功。
2.以学生为主体,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中,教师要智慧地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形成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让学生带着问题、围绕任务开展学习,在学习中发现和解决新问题。
总之,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恰当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及与他人协作的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吴江市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