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0月1日,云南昆明一家电影院里,放映厅前方“大阅兵看大银幕”几个字异常醒目。前排坐着几十名观众,脸贴国旗贴纸,表情兴奋。
他们有些戴着墨镜,有些眼睛半睁。他们都是视障人士。每周六,他们在昆明都有一场聚会,大家从四面八方赶来,看一场用“心”讲述的电影。
阅兵开始,他们身边的志愿者开始轻声讲解银幕上的场景。为了给这些特殊观众讲好电影,志愿者们要准备好几天,有的人要花4个小时转三趟车赶到这里。
几个年轻的志愿者,正在公交站等待一群特殊观众的到来。
与此同时,42岁的颜建昆整理好头发和衣服,牵上父母亲的手,在盲杖的导引下,沿着昆明市莲花小区的楼道走出。
过去一年多,每周六成了这个盲人家庭很重视的日子,因为可以到盲人影院“看”电影,和视障朋友们聚会。
这是一个不幸的家庭。母亲自幼失明;父亲十多岁时因高度近视导致视网膜脱落后失明;原本健康的颜建昆,5年前也因中风失去一只眼的全部视力,另一只仅能看到模糊光影。
志愿者接上他们,一起走进了两百米外的院子。院子里,人们正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聊天。刚进院子,颜建昆的声音就被辨认出来,很多人热情地与他打招呼。视障人士听觉敏锐,能从脚步快慢、轻重和呼吸频率、说话的声音分辨熟悉的人。
据志愿者介绍,以前颜建昆从事营销工作,收入不低,喜欢泡吧、出去玩,但中风后导致失明,行动受到影响,记忆力严重衰退,女朋友也离开了。突然成了行动困难、近乎全盲的人,他心理上产生了很大落差,脾气变得很冲,在公交车上、公园里,动不动就能跟人吵起来。
如今,颜建昆很爱笑,已经走出低谷。他认为,自己能有良好的心态,盲人影院给予的正能量是一个重要原因。“影院是我另一个家。我的盲人朋友們和志愿者,都是我的家人!”
在颜建昆和大家聊得热火朝天时,志愿者已经给他父母的保温杯倒好了水,带他们走进影院,等待电影开场。
这天放的是打拐题材电影《亲爱的》。伴随着镜头变换和故事情节推进,志愿者在人物对白间不时插话描述着电影场景:“一辆车过去,孩子站在那里,又一辆车过去,孩子被人抱起,不见了……”
明暗交替的光影里,40多位视障人士听得都很认真。在志愿者身边,他们身体向前倾,努力朝向屏幕方向,尽管只能看到一团模糊甚至一片黑暗。
纯公益性质的心目影院,是在昆明经商多年的北京人周权创办的。
2017年9月,周权无意中接触到北京心目影院的负责人,被“给盲人讲电影”这种形式深深打动,认为它能丰富视障人群的精神文化生活。
一直热心公益的周权是个性格豪爽的人。回到昆明,他就开始找场地,装修改造,购买设备。
2017年10月底,周权又专程去了一趟北京心目影院。那半个月,他每天都到影院学习如何与视障人士沟通、如何与爱心企业对接、如何讲好电影……
对干销售出身的周权来说,讲电影并不算难,难的是怎样让讲述的内容符合视障人士的需求。
2018年1月,昆明心目影院正式成立,很多细节都是为视障群体专门设计的。影院门口放着两台饮水机,这里一直有志愿者等候,随时准备为视障人士提供服务。大厅里,桌子一列一列地摆放,每张桌子两侧各放一把椅子,旁边是过道。这样的设置,能让视障人士方便地进出。因为影院带来的归属感,他们习惯于互称“家人”。
“活着就得做点与吃饭无关的事。”这句标语在影院门口十分醒目。这正是周权开办影院的初衷——尽自己的力量,用正能量影响当今社会上的一批年轻人。
每次讲电影前,周权都要准备很久。但他越来越熟练,讲得也越来越好。“我们大多会选择能反映奋斗精神、奉献精神、社会现实的影片。”周权希望把社会温暖、阳光的一面呈现给大家。有时,影院也会根据大家的要求来讲电影。
选好影片后,他通常会先看三四遍,最大程度地熟悉电影情节,以便确定在哪些地方插入什么样的讲解、哪些地方需要调节气氛、哪些地方需要适当留白。
“很多人觉得艺术欣赏、电影电视跟盲人无关,这是极其错误的。”周权告诉记者,通过适当地讲解,他们同样能“看”到很多东西。
组织“家人”们去北京旅游时,有一幕深深地打动了周权:天安门广场上国歌奏响的那一刻,很多人热泪盈眶。
“不少人一辈子没离开过昆明。”周权说,他们也想“看看”外面的世界。“虽然眼睛看不见,但他们对国家发自内心的热爱,不比任何人少。”
像这样的活动,周权没少组织。“这两年,我确确实实感受到,社会的爱心和温暖越来越饱满。”周权说,其实“家人”们只要能走出去就很开心,所以自己总是尽量多地组织活动。
“我们很喜欢走出家门,和朋友们相聚,多接触外面的世界。”对53岁的王国庆来说,“看”电影是一项最重要的娱乐活动。他还记得,自己五六岁时曾搬着小凳子去听露天电影,但没人讲解,动作、场景看不见,对电影内容只能靠猜。
在心目影院,因为有人讲解,他对电影的内容更清楚,理解也更透彻。
“讲电影也是有学问的。”王国庆说,一些年轻人对视障人士特殊的需求不太了解,对生活的感悟也不够,讲起电影来大家不爱听,他们还需要锻炼和成长。相比起来,周权讲得可谓淋漓尽致,“我想是因为他总跟我们在一起。他懂我们。”
在影院,除了看电影的“家人”们和讲电影的周权,还有一群忙碌的年轻志愿者。他们是昆明各高校的大学生,不仅为视障人士提供服务,也参与讲电影。
“每次大约需要30名志愿者。”周权说,但云南警官学院、西南林业大学等高校报名的人数远超这个数字。
为了让更多大学生参与、体验、成长,周权希望学校每周都能派“新人”来。下午2点开始讲电影,志愿者通常中午12点就到了,为的是提前接受基础的助盲培训。讲电影的志愿者则需要提前很多天进行准备,反复演练。
“虽然眼睛看不到,但他们‘看’世界的愿望,比我们更强烈。”来自云南民族大学的志愿者侬会芳这天早上9点半从学校出发,坐地铁,转公交,坐了约20站才能到影院。
接受基础培训后,她就到附近的公交车站去接视障人士,把他们带到影院,引导他们入座。电影播放期间,她一直在旁观察,以便为需要倒水或上厕所的观众提供帮助。电影结束后,她再把他们送回公交车站,送他们坐上车……
短暂的助盲经历,让侬会芳感触良多。在她看来,視障人士大多自尊心很强,只要自己能做的事,不太愿意接受别人帮助。他们缺乏安全感,比如她当天接到的一位大妈,不放心地反复叮嘱她电影结束后一定要把自己送回车站。
但是,侬会芳更多是被他们的乐观精神所触动。她说,自己在学校也会遇到一些烦心事,但看到他们面带微笑,在一起交谈都乐呵呵的,就感觉自己太不积极了。“他们都可以如此认真、努力地生活,我们又有什么理由消极和悲观呢?”
“不管去哪儿,心里有目标,脚下就有路。”这是王国庆的人生感悟。他3岁时因病失去全部视力,但从未放弃对未来的追求——从盲哑学校毕业时,针灸推拿专业的中专文凭并不能让他满足,后来,他继续通过在线学习考取成人大专、本科,最终拿到了针灸推拿专业的本科文凭。
在这里,还有许多像王国庆一样热爱生活的人。虽然他们自己也需要帮助,但仍热情地希望能帮助别人。
讲电影《亲爱的》那天,有新的“家人”加入他们。在这个不幸的小家庭里,爸爸是盲人,6岁的女儿患了脑瘫。
当周权告诉大家“孩子需要长期按摩治疗”时,马上有人举手接了这个任务。“我开了一个按摩店,孩子可以定期到我店里,免费按摩!”话音刚落,一阵热烈的掌声响起。
“我们渴望被理解,也渴望能更多地享受生活。”盲人郎惠波说。(资料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他们有些戴着墨镜,有些眼睛半睁。他们都是视障人士。每周六,他们在昆明都有一场聚会,大家从四面八方赶来,看一场用“心”讲述的电影。
阅兵开始,他们身边的志愿者开始轻声讲解银幕上的场景。为了给这些特殊观众讲好电影,志愿者们要准备好几天,有的人要花4个小时转三趟车赶到这里。
等待“家人”
几个年轻的志愿者,正在公交站等待一群特殊观众的到来。
与此同时,42岁的颜建昆整理好头发和衣服,牵上父母亲的手,在盲杖的导引下,沿着昆明市莲花小区的楼道走出。
过去一年多,每周六成了这个盲人家庭很重视的日子,因为可以到盲人影院“看”电影,和视障朋友们聚会。
这是一个不幸的家庭。母亲自幼失明;父亲十多岁时因高度近视导致视网膜脱落后失明;原本健康的颜建昆,5年前也因中风失去一只眼的全部视力,另一只仅能看到模糊光影。
志愿者接上他们,一起走进了两百米外的院子。院子里,人们正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聊天。刚进院子,颜建昆的声音就被辨认出来,很多人热情地与他打招呼。视障人士听觉敏锐,能从脚步快慢、轻重和呼吸频率、说话的声音分辨熟悉的人。
据志愿者介绍,以前颜建昆从事营销工作,收入不低,喜欢泡吧、出去玩,但中风后导致失明,行动受到影响,记忆力严重衰退,女朋友也离开了。突然成了行动困难、近乎全盲的人,他心理上产生了很大落差,脾气变得很冲,在公交车上、公园里,动不动就能跟人吵起来。
如今,颜建昆很爱笑,已经走出低谷。他认为,自己能有良好的心态,盲人影院给予的正能量是一个重要原因。“影院是我另一个家。我的盲人朋友們和志愿者,都是我的家人!”
在颜建昆和大家聊得热火朝天时,志愿者已经给他父母的保温杯倒好了水,带他们走进影院,等待电影开场。
这天放的是打拐题材电影《亲爱的》。伴随着镜头变换和故事情节推进,志愿者在人物对白间不时插话描述着电影场景:“一辆车过去,孩子站在那里,又一辆车过去,孩子被人抱起,不见了……”
明暗交替的光影里,40多位视障人士听得都很认真。在志愿者身边,他们身体向前倾,努力朝向屏幕方向,尽管只能看到一团模糊甚至一片黑暗。
“做点与吃饭无关的事”
纯公益性质的心目影院,是在昆明经商多年的北京人周权创办的。
2017年9月,周权无意中接触到北京心目影院的负责人,被“给盲人讲电影”这种形式深深打动,认为它能丰富视障人群的精神文化生活。
一直热心公益的周权是个性格豪爽的人。回到昆明,他就开始找场地,装修改造,购买设备。
2017年10月底,周权又专程去了一趟北京心目影院。那半个月,他每天都到影院学习如何与视障人士沟通、如何与爱心企业对接、如何讲好电影……
对干销售出身的周权来说,讲电影并不算难,难的是怎样让讲述的内容符合视障人士的需求。
2018年1月,昆明心目影院正式成立,很多细节都是为视障群体专门设计的。影院门口放着两台饮水机,这里一直有志愿者等候,随时准备为视障人士提供服务。大厅里,桌子一列一列地摆放,每张桌子两侧各放一把椅子,旁边是过道。这样的设置,能让视障人士方便地进出。因为影院带来的归属感,他们习惯于互称“家人”。
“活着就得做点与吃饭无关的事。”这句标语在影院门口十分醒目。这正是周权开办影院的初衷——尽自己的力量,用正能量影响当今社会上的一批年轻人。
每次讲电影前,周权都要准备很久。但他越来越熟练,讲得也越来越好。“我们大多会选择能反映奋斗精神、奉献精神、社会现实的影片。”周权希望把社会温暖、阳光的一面呈现给大家。有时,影院也会根据大家的要求来讲电影。
选好影片后,他通常会先看三四遍,最大程度地熟悉电影情节,以便确定在哪些地方插入什么样的讲解、哪些地方需要调节气氛、哪些地方需要适当留白。
“他懂我们”
“很多人觉得艺术欣赏、电影电视跟盲人无关,这是极其错误的。”周权告诉记者,通过适当地讲解,他们同样能“看”到很多东西。
组织“家人”们去北京旅游时,有一幕深深地打动了周权:天安门广场上国歌奏响的那一刻,很多人热泪盈眶。
“不少人一辈子没离开过昆明。”周权说,他们也想“看看”外面的世界。“虽然眼睛看不见,但他们对国家发自内心的热爱,不比任何人少。”
像这样的活动,周权没少组织。“这两年,我确确实实感受到,社会的爱心和温暖越来越饱满。”周权说,其实“家人”们只要能走出去就很开心,所以自己总是尽量多地组织活动。
“我们很喜欢走出家门,和朋友们相聚,多接触外面的世界。”对53岁的王国庆来说,“看”电影是一项最重要的娱乐活动。他还记得,自己五六岁时曾搬着小凳子去听露天电影,但没人讲解,动作、场景看不见,对电影内容只能靠猜。
在心目影院,因为有人讲解,他对电影的内容更清楚,理解也更透彻。
“讲电影也是有学问的。”王国庆说,一些年轻人对视障人士特殊的需求不太了解,对生活的感悟也不够,讲起电影来大家不爱听,他们还需要锻炼和成长。相比起来,周权讲得可谓淋漓尽致,“我想是因为他总跟我们在一起。他懂我们。”
“不管去哪儿,心里有目标,脚下就有路”
在影院,除了看电影的“家人”们和讲电影的周权,还有一群忙碌的年轻志愿者。他们是昆明各高校的大学生,不仅为视障人士提供服务,也参与讲电影。
“每次大约需要30名志愿者。”周权说,但云南警官学院、西南林业大学等高校报名的人数远超这个数字。
为了让更多大学生参与、体验、成长,周权希望学校每周都能派“新人”来。下午2点开始讲电影,志愿者通常中午12点就到了,为的是提前接受基础的助盲培训。讲电影的志愿者则需要提前很多天进行准备,反复演练。
“虽然眼睛看不到,但他们‘看’世界的愿望,比我们更强烈。”来自云南民族大学的志愿者侬会芳这天早上9点半从学校出发,坐地铁,转公交,坐了约20站才能到影院。
接受基础培训后,她就到附近的公交车站去接视障人士,把他们带到影院,引导他们入座。电影播放期间,她一直在旁观察,以便为需要倒水或上厕所的观众提供帮助。电影结束后,她再把他们送回公交车站,送他们坐上车……
短暂的助盲经历,让侬会芳感触良多。在她看来,視障人士大多自尊心很强,只要自己能做的事,不太愿意接受别人帮助。他们缺乏安全感,比如她当天接到的一位大妈,不放心地反复叮嘱她电影结束后一定要把自己送回车站。
但是,侬会芳更多是被他们的乐观精神所触动。她说,自己在学校也会遇到一些烦心事,但看到他们面带微笑,在一起交谈都乐呵呵的,就感觉自己太不积极了。“他们都可以如此认真、努力地生活,我们又有什么理由消极和悲观呢?”
“不管去哪儿,心里有目标,脚下就有路。”这是王国庆的人生感悟。他3岁时因病失去全部视力,但从未放弃对未来的追求——从盲哑学校毕业时,针灸推拿专业的中专文凭并不能让他满足,后来,他继续通过在线学习考取成人大专、本科,最终拿到了针灸推拿专业的本科文凭。
在这里,还有许多像王国庆一样热爱生活的人。虽然他们自己也需要帮助,但仍热情地希望能帮助别人。
讲电影《亲爱的》那天,有新的“家人”加入他们。在这个不幸的小家庭里,爸爸是盲人,6岁的女儿患了脑瘫。
当周权告诉大家“孩子需要长期按摩治疗”时,马上有人举手接了这个任务。“我开了一个按摩店,孩子可以定期到我店里,免费按摩!”话音刚落,一阵热烈的掌声响起。
“我们渴望被理解,也渴望能更多地享受生活。”盲人郎惠波说。(资料来源:《新华每日电讯》)